Ⅰ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怎樣
二十一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也是經濟結構、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的階段。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實現經濟翻兩番。在確保中國經濟未來20年發展中,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煤炭資源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煤炭資源的經濟價值將在未來得到不斷提高。
從2007年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這14年也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時期。預計未來14年GDP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5%,到2020年GDP總量將由櫻絕坦2005年的18萬億元增加到54萬億元,按現行市場匯率計算,摺合6.7萬億美元;人均GDP將由2005年的1700美元提高到4800美元。改革開放以來27年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平均為0.54,今後15年按0.5計算,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按3.75%計算,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大約將達到38億噸標准煤。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包括煤炭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長明顯加快,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煤炭行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其發展具有諸多有利因素: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煤炭需求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煤炭行業在能源供應中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鞏固了其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的地位;國家積極的產業政策保障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為煤炭行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等。
(1)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煤炭需求持續增長提供了可能
我國煤炭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特別是工業增長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我國煤炭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由於經濟增長強勁,一些工業如鋼鐵、電力、化工、汽車以及交通運輸、建築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對較大,引發了煤炭需求量的快速增長,煤炭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並且煤炭需求旺盛的勢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國際國內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一個國家能源消耗的多少,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水平、居民的消費結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以發電、鋼鐵、建材、房地產、家用電器迅速發展為代表的重工業化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消費結構迅速升級、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速,為煤炭行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據統計,我國1985-2005年煤炭消費量對國民經濟的平均彈性系數為0.53。「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約為7.5-8.5%,年均煤炭消費增長量約為4-4.5%。
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動電力、鋼鐵工業用煤繼續快速增長,建材工業用煤基本維持不變,煤化工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相關下遊行業的發展為煤炭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2)能源基礎地位不可動搖
《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煤炭工業是關系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產業」。《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國能源發展格局是「以煤炭為主體,脊桐以電力為中心」,將煤炭列入國家能源規劃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確保中國未來20年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資源,其經濟價值將在未來穩步提高。
我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在未來較長的時間里,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擁有宏配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所佔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國電力燃料的76%、鋼鐵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來至於煤炭。煤炭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國家產業政策有利於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在控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的同時,堅決關閉非法和不具有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清理在建項目,控制超能力生產,較好地抑制了煤炭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總量的過快增長。《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新型煤炭工業體系的。
《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即優化煤炭布局,調控煤炭總量,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礦,淘汰資源回收率低、安全隱患大的小煤礦,加快煤炭科技創新,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礦區。
國家不僅確定了煤炭在我國基礎能源的戰略地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業發展方向,這將有利於我國煤炭行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4)技術創新為煤炭行業發展提供動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煤炭行業帶來了無限生機,隨著煤炭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化礦井先後建成投產,大大提升煤炭行業整體生產水平,綜合機械化採煤工藝成為煤炭開采主流。目前,我國煤炭氣化技術已比較成熟;煤炭間接液化技術在國外已經商業化,美國已完成第二代直接液化技術,我國目前也正在進行液化煤的性能和工藝條件試驗以及商業化可行性研究;水漿煤技術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目前我國的研究開發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煤炭液化和氣化技術為煤炭成為潔凈能源創造了條件,煤炭清潔開采技術和洗選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煤質,減少了污染,為煤炭產業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另外,目前全球面臨能源短缺、資源類產品日益緊缺等問題,因此,未來煤炭在人類社會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價值也會得到人類的重新認識。
Ⅱ 現在煤礦行業前景如何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今年來,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我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煤炭產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現正處於整合階段。發展前景有以下六個特點:
1、在能源生產消費中佔主導地位
我國是「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這一特點決定了煤炭將在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且長期不會改變。我國是世界上第一產煤大國,也是消費大國。
2、供給:供需總體平衡。
2011年我國煤炭產量達到35億噸。出口量減少,進口煤增多,我國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我國約90%煤炭資源和生產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
3、運輸
我國煤炭運輸呈現「西煤東運」和「北煤南運」的格局。煤炭資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運輸制約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政府在增加鐵路運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並將進行進一步的擴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滿足煤炭運輸的需要,運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內仍然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而,使得擁有穩定而充足的運輸能力的煤炭公司具備了重要的競爭優勢。
4、煤炭的價格:小幅上揚。
決定煤價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有效地供給、需求。從目前狀況看一定時期煤碳產能過剩,影響煤炭的價格波動較大,這勢必使企業控制煤炭的產量保持市場供需平衡。
5、競爭態勢:市場集中度較低
在我國,除了大型國有煤炭生產企業以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小型企業進行煤炭開采和銷售。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能源緊缺的問題愈加凸顯,安全、環保和煤炭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增加。鑒於上述原因,我國政府加快煤炭行業整合的調控力度,促進加快發展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企業集團,堅持整頓小煤礦。盡管目前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較低,但未來大型煤炭企業必將成為煤炭工業結構的主體,對平衡國內市場供需關系起重要作用。
6、行業管理:范圍廣,要求嚴
煤炭行業受到政府的監管,這些監管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煤炭相關的投資、勘察、開采、生產、銷售、貿易、運輸和出口等。按照「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原則,煤礦安監局履行煤礦煤礦安全監察和監察和監察指導地方政府監管煤礦安全工作的職能。國土資源部負責對煤炭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對無證非法開采、超越界開采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另外,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協助政府制定煤炭行業規范和標准,推動和促進煤礦企業加強安全基礎管理。
國內煤礦行業概況
煤炭是世界上儲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常規能源,也是最廉價的能源。目前中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1886億噸,人均探明煤炭儲量145噸,按人均年消費煤炭1.45噸,即全國年產19億噸煤炭匡算,可以保證開采上百年。
另外,包括3317億噸基礎儲量和6872億噸資源量共計1萬億多噸的資源,可以留待後人勘探開發。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的國家,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里煤炭儲量的33.8%,可采量位居第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僅次於澳大利亞而居於第二位,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僅供開采100年。我國煤炭1000米以淺保有儲量約1萬億噸,其中探明可采儲量1145億噸。按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可以開采使用100年以上。
我國各省市煤炭儲量分布單位:億t 省(區) 預測資源量
北京 86.72 天津 44.52 河北 601.39 山西 3899.18 內蒙古 12250.4 遼寧 59.27 吉林 30.03 黑龍江 176.13上海 - 江蘇 50.49 浙江 0.44 安徽 611.59 福建 25.57 江西 40.84 山東 405.13 台灣 - 河南 919.71 湖北 2.04 湖南 45.35 廣東 9.11 廣西 17.64 海南 0.01 四川 303.79 貴州 1896.90 雲南 437.87 西藏 8.09 陝西 2031.10 甘肅 1428.87 寧夏 1721.11 青海 380.42 新疆 18037.3 全國 45521.0。
Ⅲ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以下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2018年,我國煤炭產量和凈進口量較維持小幅增長,有效供給保障增強。根據中煤協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原煤產量36.80億噸,同比增長4.5%。從逐月產量來看,除了7月煤炭產量低於2.90億噸,其餘月份產量均維持在2.90億噸以上。
總體而言,我國煤炭行業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但行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並未得以徹底解決。例如,全國總體煤炭產能相對過剩的態勢沒有改變,市場供需平衡的基礎還比較脆弱,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生產力水平有待提升,去產能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難、人才流失與採掘一線招工接替等問題仍然突出,煤炭行業改革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要繼續堅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依法依規組織生產,堅決做到不違法違規建設生產,不超能力生產、不安全不生產、不生產銷售劣質煤、不搞無序競爭;要加快產業調整轉型升級,在當前的形勢下要下決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堅決退出不達標的產能,堅決退出安全風險高產能,加快退出資源枯竭、生產成本高、煤質差、開采難度大、扭虧無望的落後產能。
同時,堅持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逐步建立煤炭上下游產業鏈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保障煤電、煤鋼企業長期穩定供應、穩定價格、穩定運行,要構建煤炭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
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煤炭產能仍然較大,但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總體產能相對過剩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常態。隨著煤炭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煤炭產量將進一步增加,2019年企業排產新增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
從需求端來看,全國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極有可能與2018年持平,,甚至可能呈現略有下降態勢。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因素不支持煤炭消費快速增長,盡管判斷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仍是好的,但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當前反全球化的外部環境趨勢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全球競爭代價提升,經濟增長很難超過前些年發展水平,難以支撐煤炭消費快速反彈。
另一方面,主要耗煤行業的煤炭消費難於樂觀。近幾年我國電力供大於求態勢未變,隨著國家穩步發展清潔能源,大力促進清潔電力消納,風電、核電等清潔電力消費增速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將會大於全社會電力消費增速,全國煤電消費量很有可能持平或減少,將帶動電力行業耗煤量呈下降趨勢;隨著「十三五」後期鋼鐵行業和建材行業發展峰值期到來,這兩個行業的煤炭消費增長有限;隨著煤炭價格在相對高位穩定運行,現代煤化工發展的經濟性不強,化工行業煤炭消費增長也不容樂觀。
Ⅳ 煤礦行業還有好嗎
煤炭會好起來的!給你轉篇看看:
前些日子,一名辭崗的央視記者一部關於環保調查記錄片《穹頂之下》引起社會熱議,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專業和非專業的分析和建議,其中,一些人把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歸結於煤炭。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未來的煤炭還有戲嗎?香港鳳凰網新聞客戶端主筆唐駁虎先生的一篇文章,闡述了中國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冷靜,客觀,真實,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煤炭。
「中國——離開煤行不行?」
先看天然氣
中國的天然氣蘊藏量很有限,包括新興的非常規頁岩氣號稱儲量巨大,但開采價值極低。經過數十年勘探,中國的油氣包括非常規油氣可采分布底蘊基本已經明確,突然冒出大油田大氣田的可能基本等於零。
至於進口天然氣,即使把從中亞、中東、緬甸等地進口和國產陸上、海洋乃至煤制氣全部算上,中國中長期規劃的年天然氣用量也就是3600億立方米,2.6億噸的規模。這已經是極限。
要知道中國現在的年原煤消耗量已經超過38億噸,即使折算成標准能源單位煤當量,天然氣遠期的用量仍然只有煤的大約1/15。
所以說,大力用氣是沒錯的,取代煤是絕無可能的。
再看看核能
2014年中國運行核電裝機容量約2030萬千瓦,年發電1305億千瓦時,僅佔全國總發電量的2.39%。
目前在建的核電裝機容量約3000萬千瓦,已經是全球發展最迅猛的國家;預計到2020年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據預測,到2030年,核電的規模應該在1.2億千瓦左右,年發電量8000億千瓦時,摺合標准煤也就區區1億噸。
這已經是極限發展了。核電的效率、規模可能遠遠低於人們腦海中不切實際的想像。鮮為人知的是,今天中國的鈾原料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90%,遠遠高於60%的石油對外依存度。
最後看看水能
所謂總體豐富的水電資源,一分布到13億人的身上,也就只有世界人均的25%,世界排名百名開外。
雖然中國擁有近7億千瓦的理論蘊藏量,但技術可開發只有不到5.5億千瓦,而經濟可開發只有4億千瓦,摺合年發電量17500億千瓦時,也就是每年2.15億噸標准煤,僅此而已。
我們這里合算一下:天然氣2.6億噸,核能1億噸,水電2億多噸,這就是遠期中國傳統清潔能源的最大可利用規模,比起幾十億噸的煤來說,規模實在太小了。
至於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看上去很美好,但現實很骨幹。哪怕是可控核聚變這種人類的終極能源最終得以應用,那也將是22世紀以後的事兒了。
若干年後,中國的主要能源依然會是煤。
煤,一定是霧霾的元兇嗎?
煤本身不是污染物。只有不清潔的使用,才造成人們對煤的誤解。
煤可以做到和天然氣一樣清潔,甚至更加清潔!
除了《蒼穹之下》里提到的洗煤技術之外,還有更加先進的科技,讓煤得到清潔高效的應用。
這些鮮為人知的先進技術,它就在服務北京的燕郊三河電廠,服務上海的外高橋第三電廠里。
這兩個電廠當之無愧地代表著全世界燃煤發電的最頂尖水平,是全世界最清潔、最高效的燃煤發電廠,清潔到什麼程度呢?
污染物排放量達到了天然氣電廠的水平,部分指標甚至勝過天然氣。他們重新定義了燃煤發電,重新定義了什麼是清潔能源!
就像「外三」這個示範級電廠2台100萬千瓦國產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自2008年投產以來不斷刷新和改寫著世界紀錄,除煙塵排放外,外三的排放水平優於燃氣電廠排放限值。其中,被認為對PM2.5貢獻最大的氮氧化物排放水平,更是只有天然氣排放標準的1/3左右。
實踐已經證明,只要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燃煤發電甚至可以超越燃氣發電,變得更清潔,更環保,與環境更友好。
如果這樣先進的示範級技術能夠應用到全國9億千瓦的火電裝機上,再輔以更好更合理的電網空間布局,可以想見對環境壓力的改善有多麼巨大?
這,才是環保與發展兼得的真諦。
作為煤礦人,我們千萬不要人雲亦雲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相信我們賴以生存的普羅米修斯火種——清潔、環保、高效。
雖然目前我們遭遇市場嚴冬,但要堅信,煤的春天一定會到來。因為——中國離不開煤炭。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Ⅳ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Ⅵ 煤礦行業近年來發展趨勢,行情怎麼樣
目前,煤炭領域央企兼並重組加快跡象明顯。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兼並重組內是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實現容快速發展、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
煤炭作為傳統的高碳能源,難與新興的可再生能源相提並論,但鑒於我國當前國情和能源結構現狀,在未來較長時期煤炭依然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能源,因此,煤炭行業升級轉型依然十分關鍵。
Ⅶ 煤炭工人最新工資行情 煤炭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目前煤炭來行業面臨的問題自:
1、經濟轉型調結構,煤炭下游需求行業都面臨產能壓縮。首當其沖的是鋼鐵、水泥。下游需求中期來看無法恢復,反而要萎縮。
2、環保壓力增加,煤炭產能必須壓縮。個人希望這種產能壓縮是市場行為,即通過價格下跌來使小型企業退出煤炭上游領域。政府強行進行企業間兼並整合效果並不好。
Ⅷ 專家分析下今後煤礦行業的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自 2006 年以來,內 全國煤炭投資累計完成容 3.6萬億元,累計新增產能近 30 億噸。其中, 「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 2.35 萬億元,年均投資近 5000 億元。據統計截至 2015 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為 57 億噸,而我國 2015 年煤炭總消費為 37.5 億噸,在 57 億噸的產能規模中,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正常生產及改造的煤礦39 億噸,停產煤礦 3.08 億噸,新建改擴建煤礦 14.96 億噸,據國家能源局披露,其中約 8億噸屬於未經核準的違規項目。
煤炭行業產能淘汰、兼並重組正在進行中,但遠遠不足以抵消行業的下滑趨勢,重組轉型措施仍需加碼。兼並重組將成為2016年煤炭行業的趨勢所向。煤炭企業退出機制也將成為2016年煤炭行業的一大趨勢。
Ⅸ 我想聽聽大家對煤炭行業的看法,煤炭行業未來會怎麼樣呢
本人也是學習煤炭相關專業,家鄉處礦區城市,祖父和父親一生都從事煤炭行業,根據我的一些親身見聞不得不說從2013年中國煤炭形勢已經明顯開始有所退步,如果僅憑中國產業研究報告一些官方的說辭對現今煤礦市場抱有過於樂觀的想法那一定是要碰壁的。
首先,你應該也了解我國煤炭的供需關系,絕大多數煤炭是供給工業能源,主要是煉焦鍛鋼和火力發電兩大項。
先說第一項煉焦鍛鋼,從2012年開始我國鋼鐵行業就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各個企業大面積虧損,最嚴重甚至一噸鋼毛利只有幾角錢,詳細原因可以看這個問題相關回答為什麼鋼鐵企業 2012 年大面積虧損?因此各個鋼鐵企業都努力調整產能優化人員配置,鋼鐵產量增長率也明顯放緩,對於煤炭的需求也隨之降低。
之後再說火力發電,通過近年股市漲跌也可一瞥大眾對於今後政府政策的預計: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更大力度扶持開發新能源,以及最重要的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空氣質量。14年初國家為了解決民眾關切的霧霾問題,已經限制今後火力發電增設機組,希望加大清潔電能在電網的比例。與鋼鐵行業一樣,大部分火力電廠的效益也不容樂觀,和鋼鐵產業不同的是鋼鐵作為工業原料不可替代而火力電廠是有其他電能替代品,新能源發電的規模化對煤礦將是更具影響的沖擊。
然後對於煤礦本身呢?是如何應對效益減少的狀況呢?是否也能通過裁剪人員、降低產量來解決呢?
這里不得不說大型煤礦的無奈了。煤炭產業作為工業排頭兵在建國初20年為國家工業發展起到了領跑作用,很多城市(譬如我的家鄉平頂山)都是由煤炭支撐發展起來的,同樣這種大型工業項目也創造了大量就業空間,以平頂山為例,城市城區人口約100萬,而在當地煤礦工作的工作適齡青壯年人數就大約18萬(還不包括相關衍生的如洗煤選煤等基礎工業),這些人當中有相當比例只有煤礦工作經驗的低知識水平從業者,若對整個集團進行一次大的人事精簡,占整個城市人口五分之一的人惶惶不安,面臨丟飯碗的擔憂,這對於城市維穩是大大不利的,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本身都不可能允許。
因此煤礦更不能減產,煤礦的人事花費佔了總利潤的四成,為了養活不能輕易裁撤的大量礦工,煤礦反而需要每年保證增產才能維持效益。
於是矛盾產生了,鋼鐵和電廠需求方在減少需求,而煤礦卻在保持增產,煤價必然就會被壓低,而且煤炭賦存的地質情況對於開采成本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一些地質復雜開采成本大的礦井更加窘迫,如黑龍江龍煤集團2013年因此虧損近五十億。
國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是一個長久的規劃,未來幾年火力電廠方面和新能源應用對煤炭的負面影響將會一直存在,未來幾年中國煤炭形勢不會是讓人樂觀的形勢。
剛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煤礦效益提高明顯,煤炭相關從業者在十年當中賺的盆滿缽滿,再想想十幾年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煤礦工人幾個月沒有開支苦不堪言的生活,其實這也只是一個行業盛衰更替的輪回,有盛必有衰,同樣有衰必有盛。
對於煤炭行業也毋需擔心會從此一蹶不振。能源產業永遠是國家最根本的保障,尤其是化石能源,國家版圖上有什麼才能依靠什麼,中國一直是個煤炭大國,這是由地質賦存決定的,我們的能源消耗大部分還是依靠煤,這是工業幾十年發展形成的,新清潔能源的規模化應用能影響到煤炭的地位畢竟還極其遙遠,中國還是要有很長的時間依靠煤炭作為主要能源。
Ⅹ 你如何看待煤炭行業未來的發展
長期以來,煤炭都是作為我國的支柱性能源產業存在的,即使在煤炭去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情況下,煤炭依然占據能源的半壁江山。但是煤炭行業是一個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對環境破壞嚴重,後期治理投入高、治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