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釋放後發優勢,實現後發趕超的必然要求
「後發優勢」指的是後發展的國家可以從先發達國家那裡很快模仿到技術、不用重復先發達版國家走過權的彎路,這即為優勢。
「後發劣勢」論指的是,正因為後發展國家可以輕易地模仿,一下就能將經濟快速發展上去,所以,後發展國家會缺乏動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正由於來得太輕松、能以技術替代制度變革,就沒動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於長久發展的變革,結果犧牲了長久繁榮的機會,後發便利反成了「劣勢」。
2. 農業互聯網的發展劣勢有哪些
農業互聯網由去年的繁榮,現在開始歸於了平靜。因為這其中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這瓶頸突破起來又是那麼困難,導致很多公司對農業互聯網模式的探索步履維艱。
一、最後一公里難於解決
農業互聯網的物流一直是問題。農村地區相對不發達,物流很難解決。農產品非常重,導致物流成本高。
二、損耗大
農產品運輸過程容易腐爛,損耗相當大,售後問題非常多。
三、農民上網困難
農民還沒有形成上網習慣,化肥等農資,農產品等如何在網上實現交易?農技服務怎麼在網上實現?
農業互聯網發展對農業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但同時也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一、劣質產品橫行
拼多多為例,農產品質量也有好壞,客戶收到的農產品都壞了,爛了,甚至在地里就是次果,誰來把關。社員網做農產品交易的平台,就相對好很多,雖然價格沒有拼多多那麼便宜,但是質量是保證的,確實從地頭發貨。
二、市場混亂,百姓沒有受益
農業互聯網應該讓百姓受益,才是真正的目的,可是農民得到了什麼?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真的有效果嗎?很多以前不做農業,不懂農業的人也加入進來,導致資本混亂。真的能幹掉農產品經紀人?反而讓微商成了農產品經紀人。
三、惡性競爭,毫無保證。
缺乏質量監督,毫無保證。朋友圈就隨便可以賣東西,反而讓真正好的東西埋沒了。
3. 產業鏈的整合和歸核化是否矛盾
產業鏈的整合並不是讓你一個企業去做這么多的環節!而是讓你去整合其它企業的優勢環節,去分出精神和資源做自己的強項!就是歸核化!
如果只關注自己的強項,不去整合其它的資源和環節,你做的不過是其它企業的一個環節。
首先自己要是一個整個產業鏈的調度人,找效益良好的企業整合自己的劣勢環節。然後做精自己的強項,最後整個產業鏈就會在你的手裡了。
像耐克,他有自己的工廠么?而他的鞋子定價權不是在自己手裡么!
同樣質量的鞋子,有他耐克的商標價格一樣么?
說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也喜歡這方面,希望加你為好友!
4. 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政治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後發現抄代化國家的政治發展的"後發優勢"表現在:1、可以選擇性地借鑒與吸收先發現代化國家政治現代化方面的成功做法;2、降低政治文明建設中的成本或避免試錯成本;3、迅速在政治文明上趕上先進國家。"後發劣勢"表現在:1、在國際政治交往中缺乏經驗,2、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缺乏地位;3、在國際政治博弈中缺乏競爭力。
5. 求一篇關於"後發國家的優勢和劣勢"的文章
楊小凱教授最近提出,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容易,而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難,後發國家有「後發劣勢」。他主張後發國家應該由難而易,在進行較易的技術模仿前,要先完成較難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後發劣勢」,並認為後發國家在模仿好先進國家的制度前是沒有資格講「制度創新」的。本人不敢苟同這個觀點,基於真理越辯越明的精神,提出幾點商榷。
後發優勢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從技術的層面來說,一國的經濟發展決定於三方面的條件,即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
在上述三種主要條件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因為前面兩者都決定於後者。一個國家經濟結構變遷的可能性,相當大程度決定於其技術變遷的可能性。所以,要判斷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的潛力,其實只要看這個國家社會技術創新的可能性有多大。
「技術創新」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來源可以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可以和發達國家一樣,投入非常多的資金、人力來研發新技術以取得技術創新;另外一種方式則是通過從發達國家引進已有的、新的、好的技術來達到技術「創新」。
從經驗上來看,新技術發明一般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如果發展中國家用自己發明的方式來取得技術創新,那麼必須和發達國家一樣花同樣高的成本和面對同樣的風險。但是,靠引進技術的發展中國家技術變遷的成本,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從技術的層面來說,發展中國家有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的潛力。
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可以利用這個技術差距,通過引進技術的方式,來加速發展中國家技術變遷,從而使經濟發展得更快。這就是所謂「後發優勢」的主要內容。
包括我在內,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承認「後發優勢」,而且正因為「後發優勢」的存在,我們才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有很大的信心。
制度不可能隔夜就改成
楊教授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只進行技術模仿,而不進行憲政改革,終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失敗。逆其道而行是不可以的,比如先發展經濟,再進行憲政體制改革,必然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而致長期經濟發展的失敗。
憲政體制真的是經濟長期發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條件嗎?從長期經濟發展的績效來說,憲政體制改革先行的國家並不一定好於憲政改革後行的國家。而且,我們還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哪一個後發國家,是因為先進行了共和憲政體制改革,然後經濟才持續、快速發展。
其實,國家機會主義在任何社會里都不會是毫無限制的,任何政權都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從經驗來看,英美的共和憲政體制既不是發展中國家趕上發達國家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且,英美的共和憲政體制也不能保證英美的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於沒有這種體制的國家。同時,不先實現英美的憲政體制改革也不見得會使國家機會主義制度化。
研究制度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制度決定於國情,體制也是這樣。制度是不可能隔夜就改成的。即使共和憲政體制真的那麼重要,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差異的根本,但從經驗上來看,制度不是通過改變憲法或政權就可以在一代人或兩代人之間建成的。因此,只能是一面發展經濟一面逐步探索逐步完善。
共和憲政體制並非是最優體制
新制度經濟學近二十年來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的結論:其一、制度是重要的;其二、制度是內生的,其含義是最優的制度內生決定於一個經濟當中的很多因素,由於各個經濟體許多因素的不同,因此,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優制度。
制度是重要的,但是一個最優的制度安排實際上是內生的,與發展階段及歷史、文化等有關系。比如要形成相互制衡的共和憲政體制,就必須有好幾個在政治和經濟力量上大約相等的集團。如果沒有這樣的集團,即使通過憲法,只不過是讓在政治上有壟斷權力的人來利用這部憲法,固化他的壟斷權。因此,英、美的共和憲政體制也不見得是發達國家必然要有的最優體制。
楊教授把英美以外的國家經濟發展上發生的問題都歸咎於這些國家沒有進行憲政體制改革或憲政體制改革不徹底。其實日本現在的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從引進技術為主的技術創新變為以自主開發為主的技術創新,經濟由高速增長變為低速增長誘發的。推行趕超戰略的國家像印度、埃及、中南美洲都遇到了和前蘇聯在改革前同樣的困境,其問題根源在於資源動員的困難。
雙軌制比休克療法更為優越
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長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市場經濟國家或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必然會出現尋租,預算軟約束,裙帶資本主義,收入分配不均,宏觀經濟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其結果是不但沒有發揮技術創新的「後發優勢」,而且還會出現各種制度扭曲的「後發劣勢」。
在競爭的市場中會最有競爭力,佔有的市場份額最大,創造的剩餘、積累就最多,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也就會最快。當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產業也要隨之升級,按比較優勢的原則來引進技術,其引進成本和學習成本都會最低,這樣也就能夠真正發揮後發優勢。
中國的農業改革在國際上普遍被視為最成功的。中國的農業在1978年以後的增長只是一種恢復性的增長,這種觀點是牽強的。
鄉鎮企業這種制度會導致和強化國家機會主義,妨害經濟發展,這一論斷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鄉鎮企業對1980年到1990年代初的中國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年不發展鄉鎮企業,經濟得不到發展,那麼今天也就等不到發展私有經濟的機會了。
價格雙軌制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成功做法,雙軌制給進一步的改革創造了條件,而不是楊教授等所認為的,強化了國家機會主義。作為一個成功的經驗,雙軌制這種改革方式既能保證經濟的穩定又能獲得經濟的快速發展,比休克療法更為優越。
從理論和經驗的角度來看,一個後發國家並非要先實現英美的憲政體制改革才可以避免後發劣勢。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利用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來加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發展戰略:如果政府的政策誘導企業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充分利用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那麼,後發優勢就能夠充分發揮,要素、稟賦、結構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產業結構就會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穩步向發達國家接近;反之,如果試圖趕超,經濟中就會有各種扭曲和尋租行為,結果會是欲速不達,不僅不能實現後發優勢,而且,還將有各種制度扭曲的「後發劣勢」。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主體是企業和個人,以法治為基礎,界定各經濟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證投資、生產、交易的自由,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政府和微觀經濟主體的力量對比,在一個後發國家遠大於在一個發達國家,一個後發國家的政府只有確立了按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的戰略思想才能確立和尊重上述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也才能利用後發優勢在較短的時間里趕上發達國家
6. 中國制度變遷中的「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
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容易而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難。落後國家傾向於模版仿發達國家的技術權和管理而不去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這樣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經濟獲得快速的增長,但是會強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變為不可能。因此,後發國家有「後發劣勢」。
新技術發明一般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非常大。研究表明95%的研發項目沒有產生任何結果,只有5%的項目最後成為可以申請專利的技術。如果發展中國家也用自己發明的方式來取得技術創新,那麼也必須和發達國家一樣花同樣高的成本和面對同樣的風險。但發展中國家還可以通過技術模仿、引進來獲得技術創新,很多技術模仿、引進不需要花費成本,因為超過專利保護期的技術引進根本不需要購買成本。總的來講,購買的成本大約相當新技術發明成本的1/3。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和發達國家的這個差距,進行快速技術變遷。這就是所謂「後發優勢」的主要內容。
7. 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製造業擁有哪些顯著的比較優勢
1、在工業化第一階段結束後,已經形成了以供應鏈為核心,加上物聯和生產的製造生態體系。這樣的製造生態體系對下一輪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可以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向產品轉化的過程;
2、中國具備了中端勞動力成本優勢。在這個階段,我們能夠整合相對廉價的中高端勞動力,降低研發成本和營銷成本;
3、中國科技創新創業有著巨大的腹地和層次豐富的消費者,消費增長空間巨大,消費能力強。
(7)產業鏈後發劣勢擴展閱讀
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
1、結構不合理:我國裝備製造業普通產品總量過剩,而體現競爭力的重大技術裝備卻不能滿足要求。長期以來缺乏具有工程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較高的成套裝備市場不得不讓給外商。
2、生產效率低:主要機械產品的大部分技術依靠從國外引進,原創性產品和技術極少;而企業又不能處理好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關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創新的資金和優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製、實現國產化的低層次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在製造業創新創業方面具有三大新優勢
8. 如何理解"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
「後發優勢」指的是後發展的國家可以從先發達國家那裡很快模仿到技術、不用重復先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這即為優勢。
「後發劣勢」論指的是,正因為後發展國家可以輕易地模仿,一下就能將經濟快速發展上去,所以,後發展國家會缺乏動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正由於來得太輕松、能以技術替代制度變革,就沒動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於長久發展的變革,結果犧牲了長久繁榮的機會,後發便利反成了「劣勢」。
9. 如何判斷某公司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判斷某公司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力,就應該依據該公司的總資產和生產的產品品牌和質量是否有競爭力。供參考。
10. 後發展的中國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
我們可以用後發國家的優勢和劣勢來說明後發展的中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後發優勢,是後起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條件,這一條件在先發國家是不存在的,是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後性共生的,是來自於落後本身的優勢。比如說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世界已經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一方面可以不用再重新走歐美的老工業化道路,參考歐美的發展經驗和歷程可以避免因「試錯」帶來的成本和失去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直接採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在技術方面甚至可以領先於先發國家。總之後發國家可以搭先發國家的便車:不僅可以避免走老路,走錯路,還可以立即採用最先進的技術與先發國家競爭。
後發劣勢主要是指由於先發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非常強大和先進,此時即使後發國家擁有後發優勢,但是仍然競爭不過先發國家,畢竟先發國家的產品質量好而穩定,而且國際市場已經飽和,這很容易形成產業壁壘,這樣後發國家的產品可能無法出售。這在國際貿易中非常常見,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往往被視為劣質品,即使價格便宜有時也無法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另外還有個後發的詛咒,它是說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模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仿製度,另一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在基礎制度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為什麼說「詛咒」呢?就是說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通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制度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仿。但是,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