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中國的菜系中有哪些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特色鹽邊菜是不是彝族人的特色美食產業
鹽邊菜是彝族人的特色美食產業。名族特色:
炸土海參
辣子湯雞
Ⅱ 跪求論文一篇,關於少數民族生態環境破壞和人口健康問題的
生態環境建設中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發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地處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設河西生態的關鍵地帶。在分析城鎮發展現狀和動力機制的基礎上,以加快城鎮化,減輕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提高城鎮的生態貢獻度為主旨,提出了城鎮快速、持續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 特色產業 綠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指自東向西依次分布於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4縣,總面積13.2萬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黨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區水源涵養地帶及祁連山生態保護工程的主體。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我國西部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熱點及難點,而如何盡快提高上游城鎮的發展水平,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減輕生態壓力,則是從源頭上改善河西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城鎮發展的現狀評價
1.1城鎮化比率較高,但城鎮發展缺乏二、三產業強有力的驅動
2002年,4個縣人口城鎮化比率分別為,阿克塞72..38%,肅北45.31%,肅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縣較甘肅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個百分點外,阿克塞城鎮化水平已相當於甘肅省的3倍,肅北縣接近2倍。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總體上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一方面工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附加價值低,工業生產對城鎮建設和人口城鎮化的拉動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肅北、肅南3縣的高城鎮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基數小,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占城鎮人口較大比重,實際上二、三產業就業的城鎮人口比重較小,因而城鎮的發展仍然亟待人口和產業進一步集聚的支撐和驅動。
1.2城鎮規模小,行政空間布局極不均衡
4個民族自治縣現有4個縣城鎮,8個非縣城建制鎮,與縣域人口規模比較,城鎮數量不少,但行政區域分配極不均衡。天祝縣0.71萬km2面積上有8個建制鎮,基本形成了以華藏寺 (縣城)為核心,以G312和蘭新鐵路為主軸的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縣域一級軸帶,和以華(藏寺)——天(堂寺)公路為主軸的華藏寺——石門鎮——炭山嶺鎮縣域二級軸帶,但縣城華藏寺2002年人口還不足2萬人。其他3縣基本上都是以縣城為單一中心的極核式空間結構,縣城以外的村鎮區位條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沒有大型企業或建設項目的拉動,很長時期內將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小城鎮。肅北縣北部的馬鬃山鎮則因與縣城跨度遙遠,無論勞動地域分工還是城鎮建設規劃都與縣域內其他區域相對獨立。因此,城鎮的凝聚和輻射作用都很弱,難以帶動縣域經濟的高效、協調發展。
1.3基礎設施落後,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差
全區除天祝縣G312沿線和阿克塞紅柳灣(G215)有交通干線聯系外,其他城鎮都偏離河西走廊交通主幹線,且距離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河西中心城市較遠,缺乏外部的輻射和帶動。城鎮內部則由於投資缺口大、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原因,除阿克塞紅柳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實現了集中供水、供熱外,其他城鎮的供熱、給排水、垃圾處理等設施落後,文教、衛生等社會設施緊張,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極為有限。
1.4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前景設計,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首先是對城鎮的規模和職能分工認識不夠明確,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無論城鎮數量多少,都存在對城鎮發展規模的確定缺乏科學預測,城鎮產業重點確定缺乏有效的設計等問題,城鎮經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寄託在少數企業命運之上。其次,沒有充分挖掘自治縣之間及與周邊地區聯系等外部動力,4個縣無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級市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縣城與地級市在規模、產業、區位條件方面的差異使這種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縣彼此之間和與甘肅中東部地區以及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缺乏資源共享、協作開發方面的聯動機制,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2.城鎮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
2.1地方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推動 資源豐富,空間組合較好是本區最為突出的優勢,天祝煤礦,肅北南、北山區礦產資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炭山嶺鎮、馬鬃山鎮、黨城灣和紅柳灣的發展,天祝「小三峽」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則直接促成了石門鎮的城鎮建制與發展。
2.2生態移民 位居祁連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一方面要為地區社會經濟建設構築平台,另一方面則具有安置生態移民,加快人口城鎮化,從而減輕廣大山區和草場的生態壓力,增強河西地區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各個城鎮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態移民,阿克塞紅柳灣則直接是由於生態移民發展起來的。現在,隨著西部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的全面啟動,生態移民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鎮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鎮人口規模將逐步擴大。
2.3跨區域交通、交流帶動 蘭新鐵路、G312等交通干線等級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發展。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馬鬃山等城鎮的發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帶動。
2.4農牧業發展水平提高推動農村人口轉移 農業人口城鎮化是小城鎮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本區農牧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結構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的發展和規模擴大,如肅北縣72%、阿克塞縣82% 的農牧民在縣城定居,並逐步向農產品加工、商貿、餐飲等城鎮二、三產業轉移。
3.城鎮發展的策略選擇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擔負著發展本地經濟和呵護整個河西地區生態安全的雙重任務。因此,城鎮發展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建立區域現代經濟、科技和管理的平台,從而吸引人口和產業集中,減輕農村生態壓力,促進環境保護與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制。
3.1基本穩定城鎮數量,擴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
前已提到,與區域人口規模比較,河西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城鎮數量並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鎮規模小,自我發展能力和帶動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擴大縣城鎮的規模,形成縣域經濟凝聚中心和輻射源。在天祝縣要擴大G312沿線城鎮規模,強化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域一級軸帶,擴大石門鎮規模,積極探索炭山嶺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二級軸帶的發展,壯大以縣城為中心,以主要交通線路為紐帶的反「L」型空間網路構架。肅南縣可以利用馬蹄寺和祁豐區旅遊資源開發和距離交通主幹線較近的條件,設置建制鎮,形成縣域東、西兩個「門戶」, 構建「一個中心,兩個門戶」的城鎮體系結構。明花區是肅南縣生態移民的主要移入區,種植業和養殖業相對集中,可在遠景(2020年以後)規劃中設置小城鎮。肅北縣和阿克塞縣人口少,且肅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縣城,不宜再建新城鎮,今後的重點是要完善縣城功能,改善縣城環境,構築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堅實平台。
3.2 綜合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特色是後進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本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態景觀,淳樸獨特的民族民俗,古樸悠遠的文化等旅遊資源,以及純天然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的畜牧業,為區域快速全面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恰好與產業結構的地區轉移和旅遊市場上日益升溫的民族風情游、多元風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康體健身游、懷古朝聖游等新熱點[4],以及食品市場上返璞歸真潮流等新的趨勢相吻合,但缺乏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平台長期制約著特色經濟的發展。所以,應該強化城鎮發展方向的研究與設計,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3.2.1改善城鎮環境,發展旅遊城鎮 1充分利用阿克塞紅柳灣、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黨城灣等城鎮已有的礦產資源和畜產品初加工工業基礎,強化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工礦業發展作為縣城近期發展的動力和籌資手段,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環境和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城鎮與重點旅遊景區的交通網路建設,提高景區可達性,拓展服務項目,促進城鎮主導產業向旅遊業轉化。2加強天祝「小三峽」、肅南馬蹄寺、文殊寺等景區的規劃、開發與管理,強化生態建設與保護,突出石門鎮、馬蹄寺和祁豐區的旅遊特色。
3.2.2 深化礦產開發,促進資源型城鎮可持續發展 本區擁有豐富的石棉、煤、鐵、錳、建材原料等礦產資源,礦產開發加工工業初具規模,天祝縣炭山嶺鎮以煤炭開發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佔全縣財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縣華藏寺、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馬鬃山鎮等礦產資源開發都佔GDP的較大比重,應該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提高環保產品比重,並積極探索替代產業,及早避免「礦竭城衰」和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促進城鎮健康、持續發展。
3.2.3 加快畜牧業產業化,壯大特色農業型城鎮 畜牧業是河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主體。本區天然牧場廣闊、無污染,距離酒泉、張掖綠洲的草業基地較近,白氂牛等畜種獨特,並有內蒙古草原興發等大集團的投資合作,加快畜牧業集團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可以延長畜牧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草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強化草場統籌治理與管護,增強草場的水源涵養能力,同時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安置,既減輕草場的生態壓力,又促進農業型小城鎮的發展,提高畜牧業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天祝縣華藏寺、安遠鎮、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等畜產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礎,市場前景廣闊,應進一步改革草場土地流轉制度,積極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緊密結合的特色畜產品,實現畜牧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特色農業型城鎮的壯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設契機,發展交通服務型城鎮 本區靠近交通干線的城鎮主要有天祝縣華藏寺、打柴溝(蘭新鐵路、G312),阿克塞紅柳灣(G215)和肅北縣馬鬃山鎮,其中打柴溝鎮是烏鞘嶺鐵路隧道東端的中轉站,馬鬃山鎮是甘肅省唯一的內陸口岸,應該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網路建設和改造的有利時機,加快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3.3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建設生態城鎮
本區位居祁連山生態敏感區,是河西生態環境的屏障,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1提高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城鎮。雖然就數量而言,河西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較我國北方缺水地區多一點,地處河流上游又為本區用水提供了一定的優先條件,但從社會、經濟、生態和全流域發展考慮,水資源仍然是制約城鎮發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須強化節水意識,加大城鎮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處理和資源化比率,加快水價調整步伐,促進水資源商品化。2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體系設計,建設「綠色城鎮」。主要是強化生態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強工業「三廢」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比率,加快城鎮綠地和防護林體系建設,把城鎮建設成為繁榮、和諧、整潔、優美的綠色人居空間;3合理規劃城鎮空間規模,建設節地城鎮。地廣人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特點,河西少數民族地區除天祝縣土地面積(0.71萬km2)較小外,與人口規模比較,土地面積非常廣闊,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鎮的發展必須節約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學規劃和控制用地規模。
3.4拓展空間協作網路,利用外部動力促進城鎮發展
與走廊平原比較,在今後較長時期內,區位偏遠,地域相對封閉,資金、人才、技術短缺將仍然是制約本區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開放的城鎮空間協作網路:1東西向網路:以4個縣城為中心,以非縣城鎮為重要支點,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設祁連山北麓民族地區以畜產品和礦產加工以及民俗、生態旅遊為特色的城鎮網路體系。2南北向網路:加強民族自治縣與河西中心城市以及蘭州、格爾木等城市之間的道路、通訊、技術、經濟聯系,加快民族地區城鎮與周邊乃至全國城鎮的協作和體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彌補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劣勢,為本區城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體現民族文化,突出城鎮的民族特色
21世紀的城鎮,不光是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更是文化的競爭,環境的競爭[5]。本區悠遠的民族歷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習俗等與古絲路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使這里成為河西獨特的「民族文化綠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開發力度,在城鎮建設中傳承和體現民族歷史文脈,把民族的文化展現在城鎮的建築風格、產業產品、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增強城鎮景觀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是樹立區域形象,增強城鎮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4.結束語
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是整個河西乃至西北地區必須共同努力解決的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除了加快上游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減輕生態壓力,增強水源涵養外,還必須:1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水資源,協調城鎮與農村之間和上下游之間的配水份額,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2加大生態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養區、退耕還林還草區、生態旅遊區和戈壁荒漠草場區的散居人口盡快移入城鎮,鼓勵其從事二、三產業;3建立城鎮產業利潤的生態回報體系,從城鎮產業稅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態投資基金,並建立下游對上游的補償機制,把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上游水源涵養保護掛起鉤來,全方位投入,努力推進河西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趙民.城市規劃概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剛.酒泉地區城鎮發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3
[3] 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曉峰,何新勝. 西北地區城市化推進的途徑研究.經濟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國城科會召開城市形象建設研討會. 城市規劃通訊,2000(12)
Ⅲ 廣西民族大學怎麼樣
即將大四來,簡單介紹一下我母校。自二本學校中各方面都比較不錯的大學,甚至強於一部分一本大學,少數民族進入這所學校有很大的分數優惠。
這所學校分為東西兩個校區,西校區較新,算得上是新建的校區,食宿條件都要比老校區優越不少。但是,東西校區是分專業安排的,所以新生會在哪個校區上學,可以去官網上查看具體的安排情況。
二本學校的劣勢也很明顯,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做到認真學習,大都是考試前夕的緊張學習,掛科率不高,學校不會為難學生。
學校的活動有很多,學生很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參加各種活動,課餘生活很豐富。
Ⅳ 新疆民族開發的特點是什麼
一、民族地區特色第一產業的發展 (一)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的特色優勢分析 1.草場資源。我國5大牧區全部分布在民族地區,1990年草原面積為30722萬公頃,佔全國的97.6%。草山草坡總面積3261.5萬公頃,佔全國的52.36%。目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草地面積佔全國的84.37%,是與農牧民結合最緊密的優勢資源。草業既是一個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和經濟效益較高的產業,特別適合作為我國西部開發的主要經濟支撐點,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國家扶貧工作的主要經濟支撐點。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面積將近八萬平方公里,水草豐茂,未受污染,有人稱之為「綠色凈土」,有人譽之為「北國碧玉」。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以牧草為主的植物達1300餘種。 2.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森林面積達到6548萬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43.9%,林木蓄積量為52.49億立方米,佔全國林木蓄積量的55.9%。 3.氣候條件。民族地區的氣候條件具有多樣性,西南民族地區陰雨寡照、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無霜期長、熱能相對豐富的特徵,很適合種植業、林果業和花卉業的發展。因此,這些地區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快發展,以促進生態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4.其他特色資源。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一帶,有一種馳名中外的絨肉兼用型山羊──阿爾巴斯白山羊,被牧民們稱為草原上的珍珠。新疆庫爾勒市盛產香梨、棉花、番茄及蘆葦、甘草、羅布麻等。 (二)發展民族地區特色農業 民族地區的農業是民族地區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有些地區的農業產值比重超過工業。絕大部分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在農村,以農牧業為生,因此農業的發展事關民族地區發展的全局,然而,民族地區農業一直以來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應該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發展民族地區的特色農業。 1.發展特色畜牧業 利用內蒙古鄂爾多斯、呼倫貝爾民族地區的草原優勢,發展畜牧業,並且帶動乳製品業、肉製品業的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是內蒙古工業經濟的支柱,目前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佔全區工業增加值的16%,實現利稅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27%。草原畜牧業也是甘肅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畜牧業也是青海傳統的特色產業。四川的豬、羊、牛肉總產量45317 萬噸, 居全國第一位。 2.發展特色林果業 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發展特色林果業廣西百色利用當地的植物資源,發展林果業;新疆庫爾勒市的香梨,還有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之鄉,蔗糖業是農民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 3.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種植業 新疆庫爾勒市棉花,雲南花卉,廣西糖產業等。「白色產業」已成為新疆僅次於石油產業的第二大經濟支柱,全疆棉花及棉紡產品產值約占工農業產值1/5 以上。「紅色產業」是新疆近年來培育和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它是依託於番茄、紅花、枸杞、辣椒、大棗、石榴等地道的新疆「土貨」優勢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經濟,到1999年,番茄、枸杞、紅花等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枸杞產品年出口總額達到1000萬美元,紅花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提高到佔全國的80%以上,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產品供不應求。四川是中國西部的糧食基地和副食品基地,1999年糧食總產量366815萬噸,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22%,在西部12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一位。 4.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生態農業 發展民族地區生態農業,促進產業協調發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和一些保護政策來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大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 二、民族地區特色第二產業的發展 (一)民族地區第二產業的特色優勢分析 1.特色原材料 民族地區特色小吃,土特產和中葯材原料豐富。廣西百色山區面積大、森林面積大,生物資源豐富,具有種類多、開發價值大的特點。植物資源有236科、955屬、2775種,素有「土特產倉庫」和「天然中葯庫」之稱,著名土特產品有:芒果、白毫茶、八渡筍、八角、茴油、桐油、板栗、田七、蛤蚧、雲耳、香菇等。 2.能源優勢 鄂爾多斯境內地下有儲量豐厚的能源礦產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重要礦產資源有12類35種: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鄂爾多斯有品種齊全、蘊藏豐富的化工資源。主要有天然鹼、芒硝、食鹽、硫磺、泥炭等,還有伴生物鉀鹽、鎂鹽、磷礦等。建材資源是鄂爾多斯境內的又一大優勢資源。資源遍布全市8個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雲岩、黃土、大理石、花崗岩、石墨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等。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也非常豐富。 貴州水城縣河流縱橫,有珠江幹流的北盤江和烏江幹流的三岔河貫穿境內。南部北盤江流域面積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積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35.5%。新疆庫爾勒市的鹽湖資源。廣西百色的鋁礦豐富。 (二)發展民族地區特色加工業 1.發展加工製造業。利用民族地區特產和食品資源,發展食品加工業。如廣西百色「土特產倉庫」。煙草產業是雲南有比較優勢、有特色的產業之一,對財政貢獻最大,是雲南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以煙草業、釀酒業為主的輕工業是貴州重要的支柱產業。烤煙產量居全國第二位,1998 年全省生產卷煙195179萬箱,產值52133億元,實現稅利3013億元;全省酒產量達48萬噸。 2.發展葯材製造業。利用民族地區葯材資源。發展葯材製造業。每個民族都有中國其民族的特色醫葯,並且效果非常好,比西醫更能有效根治疾病,因此,很有潛力發展民族特色葯材製造業。如廣西百色「天然中葯庫」資源,發展其葯材製造業。藏葯是西藏正在培育和發展的特色產業。 3.發展紡織業。利用民族地區的棉毛資源等,發展紡織業。如新疆的棉花,內蒙古羊毛。發展紡織業的原料成本相對較低,在基本成熟紡織市場上,降低成本意味著更有競爭力。民族地區一些手工藝品也有一定的時常,可利用民族地區手工藝技術,形成規模化,企業化,提高生產的效率。 (三)發展民族地區特色能源工業 1.發展水電業。利用貴州水城縣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水電業,能源工業是貴州的特色產業之一,目前已有發電裝機容量528萬千瓦,發電量達291177千瓦/小時。以水電為主的電力工業產業是雲南省21 世紀重點開發和培育的特色經濟、支柱產業,至1999 年,雲南全省發電裝機容量增至73518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9812億千瓦/小時。以電力為龍頭的能源產業是寧夏的基礎產業,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0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全國第二位。 2.發展採掘業。利用煤、天然氣、礦產、石油、鹽湖資源,發展採掘業,並促進化工業的發展。例:廣西百色。雲南以綠色產品為重點的生物資源開發產業,已有獨立核算企業1660餘家,固定資產原值93億元。有色金屬和磷化工產業是雲南省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是雲南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底,有色金屬工業已具有采礦能力1259萬噸,位居全國第四位;雲南磷化工產業是以其得天獨厚的磷礦為資源基礎發展起來的優勢產業。 3.發展建築業。國家正投入巨資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大批重點工程啟動及完成,特別是公路、鐵路工程的建設,拉動水泥,鋼鐵工業的發展。建築業是民族地區的一大增長點。 4.發展新材料科技產業。新材料產業是寧夏的特色產業,青銅峽鋁廠年生產能力將達到2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企業。機械工業是寧夏傳統優勢產業,數控機床、自動化儀表、軸承、材料試驗等生產技術居全國領先水平。以天然氣資源為依託的石化工業正在成為自治區新型的支柱產業。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國的高科技產品。 新疆庫爾勒市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形成了一個以農牧業為依託,以優勢產業為龍頭,擁有石油、化工、紡織、造紙、食品、電力、煤炭、建材、機械、電子等初具規模的工業及建築、運輸、商貿協調發展的綜合經濟體系。庫爾勒市已成為以石油化工為主導,以輕紡、造紙、機電為支柱,以食品加工為輔的新興綜合工業城市。
Ⅳ 深圳有什麼特點
深圳哪個地方最有深圳特色:
深圳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但畢竟看著它從小漁村成長至今,也很感嘆,以下總結不一定特別詳盡,但確實是大部分深圳本地人出遊會選擇的地方。
最有深圳感的地方:
購物類有深圳特色的地方
1、東門步行街:
位於羅湖區,坐地鐵到老街站或曬布站都可到達。這里的消費很低,幾十塊錢或許就可以淘到你喜歡的衣服,雖然質量不一定好,不過很適合學生群體,也有不少小吃。在那附近還有廣東省名牌中學深圳中學(當然,不能隨便進去參觀),東門商圈內還有中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不過剛建的時候坐在樓頂的麥當勞叔叔已經被拆掉了,可惜。
2、萬象城/kkmall
位於羅湖區,坐地鐵到大劇院站C口。深圳最早的奢侈品購物中心,也有不少不錯的茶餐廳在周圍,不購物也可以進行櫥窗購物或去嘉禾影院看個電影或在頂樓溜冰。kkmall也有影院,消費相對便宜一些,旁邊是深圳出名的瑞吉酒店,到頂樓吃自助餐可以看深圳夜景。
3、華強北
位於福田區,坐地鐵到華強北站。這個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最出名的就是電子產品。雖然很多人覺得華強北臟亂差,但卻隱藏了許多美食。例如潮州腸粉。
深圳遊玩類特色地方:
(1)歡樂海岸
位於南山區,最近地鐵站為紅樹灣,但還是有一點距離,一般需要打車到。有IMAX影院,有海洋館,也經常有燈光秀或燈展。裡面的餐廳也挺多,還有購物中心。小橋流水的設計很適合情侶約會。
(2)OCT創意園
位於南山區,地鐵到僑城東,步行1km內到達。算是我最喜歡的深圳一處地方。一般都是年輕人或搞藝術的人喜歡去。有很多咖啡廳,有一些小眾的服裝品牌,每周六下午還有集市,很推薦。
(3)海上世界
位於南山區蛇口,地鐵到海上世界站下。這里遺留著深圳90年代初就有的明華輪、女媧補天像,也有大量新鮮出爐的餐廳、酒吧、精品店。這里外國人很多,越夜越精彩。當然,消費也比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