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十文化產業學者

十文化產業學者

發布時間:2020-12-20 20:24:57

1.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版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權。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2.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1、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3、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2)十文化產業學者擴展閱讀: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通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里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

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台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里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

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跡,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游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余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游。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

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信息。

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3. 為什麼中央要重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是中國經濟發展本世紀中葉之前不可逾越的階段。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且素質較低,而資金、技術等要素相對稀缺,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農村剩餘勞動力對社會不僅不能產生效益,相反卻參與社會收益的分配,這是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國際經驗表明,凡是人口眾多、土地和資本稀缺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結構都要經歷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演進的過程。

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都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和崛起的。我們應當借鑒周邊國家的成功經驗,立足於「勞動力成本低」這一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來吸收資本、引進技術、換取其他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夠為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出路。

企業情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促進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據測算,每一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的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對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拉動農村有效需求,將會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農村就業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舉措。

中國一個重要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優勢。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1996—2001年間,鄉鎮企業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同期鄉鎮企業出口總額的60%左右。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產業仍是中國農業擴大出口、增加創匯的重要途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發展小城鎮,關鍵在於培育小城鎮經濟。

實踐證明,鄉鎮企業是小城鎮建設的重要經濟支柱,據統計,1996— 2001年,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全國鄉鎮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為55.5%。農村工業化立足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已為建設小城鎮打下了經濟基礎。

4. 三次工業革命標志及歷史意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4)十文化產業學者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

1、對環境的影響

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飛速下降。

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2、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工業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5. 文化產業化最早由誰提出

在歷史上,「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起源於對「大眾文化」的爭議。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 )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們於1947年出版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從藝術和哲學價值評判的雙重角度對文化工業進行了否定性的批判。阿多諾和霍克海默認為,文化產品在工廠中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標准化,規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產出來。並通過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給消費者,最終是文化不再扮演激發否定意思的角色,反而成為統治者營造滿足現狀的社會的控制工具。
與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對文化工業的批判立場不同,同屬法蘭克福派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對文化工業和大眾文化持樂觀態度,他承認大眾文化的積極價值和歷史意義。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業」,實際上是對「文化產業」的否定批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工業」一詞最初產生的語境被新的語境所置換,它漸漸發展成為一種中性概念,也就是今天所普遍使用的「文化產業」。
1980年初。歐洲議會所屬的文化合作委員會首次組織專門會議,召集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共同探討「文化產業」的涵義、政治與經濟背景及其對社會與公眾的影響等問題,文化產業作為專用名詞從此正式與其母體脫離,成為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文化—經濟」類型

閱讀全文

與十文化產業學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