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解決圖片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解決圖片

發布時間:2020-12-20 18:19:57

Ⅰ 蔬菜產業領域國內外技術現狀、發展趨勢

蔬菜產業的面很廣,我也不知道你說的是種植方面的還是生加工方面的,我們國家的蔬菜產業現在很發達,生產加工方面和國外是一個水準,只是種植這塊有點小農化,還是人工種植,盲目投資。雖然有些地方研究新品種和種植方式,但大范圍來說還是小產業化!未來的蔬菜產業應該是向基地化發展,對口基地,也就是向外國的農場那樣,相對加工也就是面向世界,和世界接軌同步!

Ⅱ 我國蔬菜生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菜籃子工程的實施,蔬菜生產在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新技術、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對蔬菜品種改良及其產業化方面都得到迅猛發展,並取得了長足進步。截止l999年底,我國蔬菜人均佔有量已達到31lkg。另一方面,蔬菜生產面臨的生態問題,如三廢污染化肥污染、農葯污染和有機肥污染等而導致蔬菜質量下降,安全性受到威脅等,給綠色蔬菜的生產帶來良好的市場空間。綠色蔬菜,是綠色食品中的一種,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蔬菜的統稱。2001年4月,一項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無公害食品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菜籃子」為突破口,對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自此,綠色蔬菜革命已在我國悄然興起,正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將會造福於整個社會。一、我國綠色蔬菜生產現狀蔬菜是綠色食品產品中發展速度較快,整體水平較高的一類產品。從1990~1998年,我國共有95家企業的144個蔬菜產品注冊綠色食品標志,佔全國綠色食品產品總量的14.2%,綠色食品蔬菜實物產量達328.8億kg,種植面積l9萬hm2。但從總體上,綠色蔬菜的種植面積僅佔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的1%,年綠色蔬菜產量僅占壘國蔬菜總產量的1%,且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北京、山東開發的綠色蔬菜產品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7.8%和25.7%,而在四川、甘肅、新疆、海南、寧夏等省(區)還沒有開發。在我國蔬菜總量呈結構性、區域性和季節性明顯過剩的情況下,發展綠色食品蔬菜潛力巨大。蔬菜產品是較為特殊的商品,多以鮮食為主,許多產品無包裝而直接進行零售,消費者難以區分哪一種是綠色蔬菜。並且有些綠色食品蔬菜企業不能完全按照綠色食晶生產技術規程操作。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是「重治輕防」,農葯和亞硝酸鹽殘留量超標仍是我國蔬菜產品的瓶頸。二、發展綠色蔬菜的前景我國是蔬菜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發展綠色蔬菜有著巨大的國際市場和潛在的國內市場。一方面,隨著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於綠色蔬菜的呼聲越來越高,在目前許多地區蔬菜總產量新趨飽和的形勢下,以質取勝無疑是蔬菜業再上新台階的出路。我國已具有發展綠色蔬菜的很多有利條件,在我國適度規模地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蔬菜產品是切實可行的。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存在著蔬菜產品需求量增加與弱化蔬菜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綠色蔬菜,增加蔬菜出口,為使我國進一步成為蔬菜貿易強國提供了機會,也為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綠色蔬菜生產主要技術對策(一)合理布局,選擇無污染的生意環境潔凈的生態環境和安全無污染的生產過程是生產綠色蔬菜的基本保證。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應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要選擇大氣環境、水體 土壤中的有害物質達國家標準的地區、遠離工礦區、在遠離城鎮的鄉村建立新的蔬菜生產基地城鎮近郊以設施栽培 無土栽培 高度集約化經營種植為主一在遠郊新建蔬菜基地以種植耐貯運的大路菜為主,形成一個以城市為中心,遠近郊相結台,多層次、多類型、合理布局的蔬菜生產模式,加強城市附近菜田的基本建設,灌溉水要清潔,排灌分家,減少「三廢」污染。(二)加強對優質、豐產、挽逆性好品種的選育。各地應該因地翎宜,加強對優質、豐產、抗逆性好品種的選育。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耕作制度、栽培制度,研究與之配套的綠色栽培和管理措施,做到良種和良法一一起推廣。(三)科學施肥在綠色蔬菜生產過程中,通過深耕曬地熟化土壤、輪作換茬、間作套種、養地用地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化學肥料用量,通過增施優質的有機肥料,提高土壤中多種養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滿足蔬菜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條件。由於鉀對改善蔬菜品質,減少硝酸鹽積累有明顯效果,因此應增施鉀肥。冬季日照弱,應不施或少施氮肥。高肥菜地富含腐殖質,應以有機肥作基肥,生物菌肥作追肥。菠菜、油菜等葉菜類蔬菜對硝酸鹽極敏感,分期施用氮肥可降低硝酸鹽累積,要重視「攻頭控尾」、「重基肥輕追肥,基肥比例為50%~70%時,有利於後期控制蔬菜硝酸鹽積累和提高蔬菜的品質。施有機肥料是一項有效降低蔬菜硝酸鹽累積的農業措施,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反硝化過程,從而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硝態氮的吸收。此外,有機肥料中含有多種酶類和生長促進物質,對蔬菜生長有促進作用。有機肥使用時,最好經高溫腐熟,並逐步實現標准化和規范化。特別提倡施用經沼氣池轉化後的有機肥。(四)設施栽培設施栽培是在相對可控制條件下進行蔬菜生產的一種方式,可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以至工廠化生產,因此綠色蔬菜應成為設施農業的主導產品可採用的技術方法有選育專用的抗病蟲和抗除草劑品種,根據蔬菜種類及季節的不同加蓋不同類型的無紡布、遮陽網,採用輪作、間作、嫁接換根、光照抑制、秸稈和CO2,施肥、昆蟲授粉等栽培管理技術,利用防蟲網隔離、天敵、性誘、色板誘殺、紫外線和臭氧水殺菌、弱毒性病毒防治病毒病等綜台防治病蟲,創造有利於蔬菜作物生長而不利於病蟲發生發展的生態環境,真正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五)病蟲害的綜合治理蔬菜種類多,生產周期短,生態系統不穩定,導致病蟲害種類多,發生演替規律復雜,防治難度高,目前,尚無一種防治措施和技術是絕對安全、有效的。病蟲害是蔬菜生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作物管理的系統范疇,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預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走綜台治理的道路。即要協調運用農業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技術,必要時科學台理地運用化學防治手段,經濟、安全、有效地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Ⅲ 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哪五大新問題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傑表示,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是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著生態環境資源市場的制約。

他說,提高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水平,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蔬菜種植的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優化,大力發展「菜籃子」工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大力培育蔬菜生產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大力加快蔬菜產業的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快促進蔬菜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中國蔬菜的總產量超過了8億噸,種植面積達到3.3億畝,單產達到3280斤,人均佔有量達到1140斤。中國是世界上蔬菜生產的大國,蔬菜總產量占據世界的第一位。

來源:中國新聞網

Ⅳ 蔬菜產業發展戰略選擇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蔬菜產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和消費國.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對農業增長的制約作用凸顯,農產品質量也成為影響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蔬菜供需平衡的經濟學分析與政策取向的研究對於我國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論文試圖對我國蔬菜產業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藉助產業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理論,立足於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實證分析中注重統計分析與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實地調研與問卷調查相結合,圖形分析、以及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的運用,並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供給、需求及蔬菜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等進行定量描述;同時,通過實地調研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加入WTO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挑戰,以及我國蔬菜出口所面臨的技術壁壘等進行實證分析:最後,結合上述分析提出新時期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與競爭力提升的若干對策建議和政策取向.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圖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1)運用產業積聚理論對中國蔬菜生產空間轉移的規律與動因進行探討.本研究在深入探討我國蔬菜生產的區域布局演變歷程及地區蔬菜生產集中度的基礎上,運用產業積聚理論,以山東為例,探討我國蔬菜產業積聚的動因.目前國內外對產業積聚的研究集中在製造業,對農業積聚的研究幾乎沒有涉足,本文以蔬菜產業積聚為例進行的理論分析以期在該領域有所突破.(2)藉助計量經濟模型實證分析了價格因素對蔬菜供給的影響.結果表明上期價格是決定本期蔬菜產量的重要因素,蔬菜作為生活必需品,缺乏價格彈性,存在著時滯的價格在引導生產時,很容易遠離市場均衡,呈現發散的蛛網.(3)利用信息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逆向選擇理論對蔬菜市場中的檸檬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政策建議.(4)利用多種計量經濟方法對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和消費總量進行預測和分析.本論文立足於中國蔬菜市場供過於求的現狀,綜合考慮影響蔬菜消費的各種因素,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分別對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和蔬菜消費總量進行預測,並對不同預測模型下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力求為我國蔬菜產業實現供求大體平衡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蔬菜產業積聚的理論分析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Ⅳ 新形勢下設施蔬菜產業如何轉型

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匯報材料:
設施農業作為高效農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如何順應形勢,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是龍灣區農業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一、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設施農業及其裝備得到很好發展。據統計,到2009年底,全區已建立蔬菜基地種植面積3萬畝,蔬菜播種面積達6.6萬畝,產量13.61萬噸,產值1.7億元。其中以鋼管大棚為代表的設施大棚共620個,面積達580畝,12連棟大棚面積50畝,普通竹棚面積2500畝,季節性拱棚面積1600畝。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共2.7萬畝,推廣大棚管理機械45台,噴滴灌設備及其他配套設備200多台套。設施農業已經成為龍灣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已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政府推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設施農業產業工作的領導,成立區、鎮(街道)兩級專項推進領導小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各層面的積極性,為發展設施農業開啟綠燈,逐步形成全社會齊抓設施農業的良好氛圍。
2、資金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龍灣區加大財政支持,強化項目扶持,相繼出台《蔬菜產業化項目扶持補貼資金實施辦法》,每年在產業化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設施農業發展基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搭建鋼管大棚、鋪設噴滴灌等配套設施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引進試驗示範推廣進行補助投入。截止2009年底,全區全年共投入扶持建設資金350多萬元。同時,加強與工商企業合作,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設施農業的開發。
3、典型引導,發展蔬菜基地。通過幾年努力,我區已涌現出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蔬菜基地,成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亮點。初步建成以永興五溪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靈昆九村蔬菜基地、天河千畝蔬菜基地、永中蔬菜園區等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設施先進、科學管理水平檔次較高的基地,同時,建成以海城、永興的榨菜、海濱的甘藍類蔬菜、靈昆的甜瓜等一些特色蔬菜瓜果生產基地,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區已建成天河蔬菜園區、海濱三周示範場及永中蔬菜園區等3家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靈昆九村蔬菜基地、永興五溪村蔬菜園區等2家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振農牌日本大蔥、愛爾牌蒲瓜、蕃茄均獲得浙江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稱號,並輻射和帶動全區蔬菜基地創立產地品牌。通過創建綠色品牌,大大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現我區已有瑤溪經濟發展中心生產的黃瓜、番茄、靈昆靈農瓜果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甜瓜、南瓜等12個農產品榮獲省無公害農產品稱號。2009年,我們繼續加大對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抓好靈昆九村蔬菜基地三期工程以及永興五溪村蔬菜基地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了靈昆鎮周宅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並申報省級重點農業產業項目,建成後又將成為我區無公害、放心菜生產重點產區。
4、依靠科技,提高裝備水平。隨著我區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發展,設施大棚應用規模逐步擴大,應用范圍逐步從單一的設施蔬菜向設施瓜、果、花卉等多元化領域拓展。一方面是加強了簡易毛竹棚向鋼管大棚、連棟溫室大棚的技術改造,提高大棚的技術含量。全面推廣與應用蔬菜生產高效節水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和生物防病技術。幾年來共推廣高效節水噴滴灌系統設備19.3萬m2,遮陽網紗18萬m2,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燈1500盞、防蟲網紗20.5萬m2,性誘劑誘捕器3886個、誘芯4550個;先後引進了蕃茄、黃瓜、芹菜、茄子、四季豆等系列優新品種50個,對改善蔬菜品種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是轉化鎮(街道)、村幹部和農戶產業發展思維,通過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開闊視野,總結經驗,形成共識,堅定發展決心。定期組織幹部群眾到溫州市農科院及各縣(市、區)先進的設施農業園區參觀學習、交流經驗,通過現身說法、效益對比,使幹部群眾認識到「只有規模化,才有高效化」的道理,引導全區設施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Ⅵ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第一章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蔬菜產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由供不應求到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品種日益豐富,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體系逐步完善,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
1、生產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和消費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蔬菜產銷體制改革以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全國蔬菜生產快速發展,產量大幅增長,上市基本均衡,供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播種面積由1990年的近1億畝增加到2010年的2.3億畝左右,產量由2億噸提高到5億噸 ,人均佔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常年生產的蔬菜達14大類150多個品種,逐步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2、布局逐步優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以及交通運輸狀況的改善和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的開通,在農業部編制的《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的指導下,生產基地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長江流域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雲貴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等六大優勢區域,呈現栽培品種互補、上市檔期不同、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有效緩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為保障全國蔬菜均衡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3、質量顯著提高。自2001年「全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近三年蔬菜農殘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比2000年提高30多個百分點,蔬菜質量總體上是安全、放心的。在蔬菜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時,商品質量也明顯提高,凈菜整理、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數量逐年增加,商品化處理率由「十五」末的25%提高到40%,提升了15個百分點。
4、加工業快速發展。我國蔬菜加工業發展迅速,特色優勢明顯,促進了出口貿易。據農業部不完全統計,2009年全國蔬菜加工規模企業10000多家,年產量4500萬噸,消耗鮮菜原料9200萬噸,加工率達到14.9%。另據統計,2010年,我國番茄醬產量150多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近40%;脫水食用菌57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95%,均居世界第一位。
5、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蔬菜品種、生產技術不斷創新與轉化,顯著提高了產業科技含量和生產技術水平。全國選育各類蔬菜優良品種3000多個,主要蔬菜良種更新5-6次,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設施蔬菜達到5000多萬畝,特別是日光溫室蔬菜高效節能栽培技術研發成功,實現了在室外零下20度嚴寒條件下不用加溫生產黃瓜、番茄等喜溫蔬菜,其節能效果居世界領先水平;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快速發展,年產商品苗達800多億株以上。此外,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無土栽培、節水灌溉等技術也取得明顯進步。
6、市場流通體系不斷完善。自1984年山東壽光建立全國第一家蔬菜批發市場以來,蔬菜市場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經營蔬菜的農產品批發市場2000餘家,農貿市場2萬余家,覆蓋全國城鄉的市場體系已基本形成,在保障市場供應、促進農民增收、引導生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70%蔬菜經批發市場銷售,在零售環節經農貿市場銷售的佔80%,在大中城市經超市銷售的佔15%,並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蔬菜產業已經從昔日的「家庭菜園」逐步發展成為主產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保供、增收、促就業的地位日益突出。
1、滿足食物需求。蔬菜是人類的基本食物來源之一,提供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鮮食為主、需求量大的傳統飲食習慣,決定了蔬菜在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蔬菜生產在保障城鄉居民基本消費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增加農民收入。蔬菜商品率高,比較效益高,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0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1.9%,總產值1.2萬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33%。另據農業部測算,2010年蔬菜對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830多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4%。
3、促進城鄉居民就業。蔬菜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化了數量眾多的城鄉勞動力。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與蔬菜種植相關的勞動力1億多人,與蔬菜加工、貯運、保鮮和銷售等相關的勞動力8000多萬人。
4、平衡農產品國際貿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蔬菜比較優勢逐步顯現,出口增長勢頭強勁,在平衡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中國海關統計,2010年我國出口蔬菜836.37萬噸,比2000年增長1.61倍;出口額96.91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3.7倍;貿易順差94.14億美元,居農產品之首,比2000年增長3.69倍,而同期農產品貿易逆差達231億美元。 蔬菜具有鮮活易腐、不耐貯運,生產季節性強、消費彈性系數小,高投入、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大等特點。當前,在新的形勢下,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蔬菜價格波動加劇。…………。
2、質量安全隱患仍然突出。…………。
3、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4、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不強。…………。

閱讀全文

與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解決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