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來農業發展的三個方向
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中國農村改革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歷史發展,在這二十多年裡,中國的農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增長方式的重大突破,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帶來了農民收入的階段性增長。但隨著中國式的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農業和農業經濟與非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業的比較效益開始滑坡,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也開始下降。因此,解決農業發展的瓶頸、尋找新的農業增長點、實現三個方面突破是現階段農業發展問題中的重大而突出問題。
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經營體制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建立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經營基礎之上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分戶經營模式在改革初期確實起到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經營模式不僅從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使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處於一種封閉的、分散的生產狀態,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而且還阻礙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流轉,使目前的農業生產工具仍處於一種人畜犁耕的原始狀態,遲緩了農業機械化的研發與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仍停留在農產品總量的增加和化學肥料與高殘留農葯的使用上,阻礙了優質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於一種單一的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而無法轉化進行交易,用來從事農業擴大再生產並從其中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因此,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不僅有利於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而且也有利於避免生產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這種規模化經營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大集體時代,而是在不破壞現有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為前提的一種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方式。它是以農戶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實行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規模化經營。這種規模經營既有別於過去的農業互助組,因為它不要求每一個擁有股份的農戶都一定要親自參與具體的農業生產與管理,且利益分配存在差別。而過去的農業互助組則一般要求每一個成員都應參與本組的農業生產與管理,而且收入無差別。也有別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民公社,因為每個農戶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願的而非強制,而且按每個農戶所投的股份的多少的來分配農業收入;但人民公社時代,土地的集中帶有明顯的政策強制性,而且收入分配也是一種沒有區別的平均主義的大鍋飯。
當然,這種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不是要動搖和改變現有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體制的基礎,剝奪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益,而是要通過這種適度的規模化經營,來最大限度地解決好小規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經營條件下的小生產與大市場間的矛盾,避免因農戶分戶經營所帶來的生產上的盲目性和產品產業結構上的趨同性所造成的農民利益上損失。
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農業生產成本過高是導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影響農業成本過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缺乏,應該說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業化分工的概念。現實的情況是一個家庭,從宏觀層面上講,既是農業生產者、農業投入融資者,又是農產品銷售者、運輸者,同時還兼有加工者的身份;從微觀層面上講,從選種、播種、管理、收割等具體活動也大都是一個生產單元(家庭和家庭成員)獨自承擔。
這種缺乏農業分工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增大了農業勞動者的市場風險。由於目前大多數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因此他們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況且有不少農民因受文化素質低的影響,也很難准確的判斷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因此,大多數農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面臨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團的欺詐與盤剝,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農業生產者的農業的風險。如因缺乏專業化種性識別能力,農戶在種子、化肥和農葯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選購與識別上,容易購買到假貨或質價不符的農資產品而上當受騙,導致損失慘重;在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上,因缺乏專業化的市場調查和專業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的雷同,導致農業產品的積壓或腐爛,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尷尬局面。在病蟲害的防治上,因缺乏專業化技術指導,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因防治時機的把握不準而錯過關鍵防治期,而導致農作物的減產和農業投資成本的上升。因此,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這種農業專業化分工模式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區域的專業化模式、部門的專業化模式和作業的專業化模式。
所謂區域專業化模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垸一品」、「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即從宏觀層面上就是要建成專業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果、林、蔬菜和花卉等田院、村組和鄉鎮;從微觀層面就是要形成規模化的、單一品種的種植(養殖)場所和集散地。這樣既便於生產的管理與技術的指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和管理環節上的失誤,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收入;又便於銷售,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節省了銷售環節成本,而且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是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所謂部門的專業化,就是通過農業分工在農村逐步形成相對對立的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與使用,農產品銷售、運輸、加工和倉儲,農資產品供應,農業貸款融資和農業保險等部門,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以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將農業經營由過去的一個生產單元(家庭或家庭成員)單獨完成,變為多個生產單元分工合作,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產業工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規避農業風險,而且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安置和轉移。
所謂作業的專業化,就是從種(苗)培育,到具體生產環節管理,最後到收割,這所有的生產環節不再是由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全部承擔完成,而每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只是承擔其中某一個生產環節。如形成專業的糧、棉、油種(苗)培育專業戶,栽插專業戶,田間管理(包括施肥、管水、病蟲害防治)專業戶和收割(採摘)專業戶。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更主要的是通過專業化的管理,降低了農業風險,減少了盲目的農業投入。
建立企業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實現農業組織形式的突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最終選擇。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的弊端不僅表現在農業經營規模小、農業經營主體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現在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和農業的合作體系不健全。而一個規范、有效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對加速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在農村的不少地方現在也成立了一些農業中介組織,如農產品經銷商和農產品加工、運輸專業大戶等農業中介組織。但由於這些中介組織是獨立於農業生產者之外的利益團體,相互間沒有利益關聯。在缺乏規范的經營管理和基本的商業道德的經營環境下,面臨利益沖突時,最先受到利益傷害的總是農業生產者。所以,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在農業中介組織很難得到保障。而原有的農業合作體系,如農技、水管等農業服務體系,供銷社、糧油站等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購銷體系,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農經管理站等農業金融體系隨著體制的改革,不是在轉型解體,如農用資料和農產品購銷體系;就是其服務功能被弱化,如農業服務體系在生存危機和利益驅動下,服務意識大打折扣,農民也很難從中得到利益和實惠。因此,加快建立農民自己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是中國農業未來的最終選擇。
這種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既有別於人民公社時期的以生產隊為農業組織構架和以鄉鎮購銷服務站所為農業合作體系的「一大二公」的農業組織形式和農業合作體系,也有別於現在缺乏相互利益關聯的農業中介組織,而是一種類似企業法人的治理模式。所謂的企業法人治理模式,就是農民以自己的土地、資金、生產工具、產品和勞動力資本(包括專業技能、知識產權等無形資本)作股份,組成統一農業股份合作體系——農業協會和專業股份合作組織。由會員組成股東大會,再由股東大會選舉協會管理層和法人代表。法人對股東負責,股東有權改選管理層或法人。
農業協會和專業組織,一方面負責本會(組織)成員的農業生產生產資料的組織和供應,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農產品的銷售、儲存和運輸,農業發展資金的組織和融通和農業風險性救濟等五個方面的業務,會員通過用自己的股份作抵押,獲得協會或專業組織提供的種子(種苗)、肥料、農葯等生產資料;獲得農業增收和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支撐和農產品產、加、銷、運、儲等系列化服務,以及農業信貸幫的扶和災害性難關的度過。有效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生產單元(農戶)在生產、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作為股東代表與政府和社會利益集團談判,這樣既可徹底斬斷農民與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的經濟聯系紐帶,有效地抵制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不合理的攤派,以及對農業政策性補貼(如糧食、種子、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等的方面直接補貼)的強行抵扣和非法侵佔,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或少受不法利益集團的侵害;又可有效地防範市場風險,通過強化談判主體地位,最大限度改變談判中總處於弱勢地位的命運,提高談判價碼,盡量減少農民談判中的損失。
當然,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突破會面臨很大的難度,因為它不僅需要人們觀念的改變,而且更需要體制的創新和政策的保證。因此,它的形成、產生和發展也許還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但無論怎樣,它終將成為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最終趨勢,這一點將不可置疑
❷ 中國怎麼樣發展農業
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1) 低碳經濟模式是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從農產品生產的產業鏈分析,農業生產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種途徑:①化學性農業投入品的生產和使用,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等;②農業機械的製造和使用,如拖拉機、耕地機械、水泵等;③農產品的加工流通過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過程、運輸和包裝等。那麼就需要針對性的改變原有高碳的農業生產方式,向低碳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2)節約資源能源的耕作技術
(1)保護性耕作技術。中國傳統農作制度中精耕細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好的耕作習慣,
但過分的精耕細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有負面作用。
(2)節水抗旱技術的推廣。
由於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挑戰,由此而來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深刻的影響了世界各國。農業作為依賴自然再生產提供產品的重要產業部門,與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之間發生雙向影響關系,即農業生產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又對農業生產活動帶來直接的影響。低碳農業經濟實質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在這種模式和理念下農業生產方式和活動發生改變,改變的方向是「低碳化」,改變的內容是在盡量不減少農業產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種農業活動減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產業鏈和技術的視角,討論了耕作技術、農用化學品投入、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低碳化發展方向,以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演化和產業鏈末端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低碳化發展趨勢。可以預見,傳統的以高碳、高耗能、不節約資源、環境不友好的現行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走向末路,以低碳、節約資源能源、環境友好為顯著特點的低碳經濟模式必將成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這將會對未來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❸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把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的科學技術融合起來專,加速了農暢場扳渡殖屬盜幫醛爆互業現代化的進程。遠景設計研究院農業產業化規劃專家道: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兩個重點,一個是農產品營銷戰略制定與策略選擇,充分重視戰略性營銷,用好市場調研、市場分割、市場優先、市場定位等戰略性組合。利用好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等戰術性組合。一個是農業企業品·牌建設,抓創立品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農產品品·牌決策與管理的創新等。
❹ 現代農業到底該如何發展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有盈利點和盈利的商業模式。成功的農業園區要做好市場定位,打造主導產業優勢,形成支撐自產自銷的產業鏈,找准贏利點,才能區別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現代農業未來發展將朝著以下五個方向發展。
1、循環農業模式
所謂循環農業,簡要說就是採用循環生產的方式。具體來說,即改善 (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最小化
(適度使用對環境友好的「綠色」農用化學品,實現環境污染最小化)、最優化(利用最新技術優化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延長產業鏈(通過要素耦合方式與相關產業形成延長產業鏈)。
2、精品農業模式
所謂精品農業,是運用先進科技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農產品,並通過產業化市場運作,獲得高效益。
3、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屬於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走向現代工廠化農業、環境安全型農業生產、無毒農業的必由之路。
4、旱作農業模式
所謂旱作農業是在指無灌溉條件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雨養農業。
5、休閑農業模式
所謂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產業,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
❺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向
農業產業化經營來是提高農業競爭自力的重要舉措。加入世貿組織後,國際農業競爭已經不是單項產品,單個生產者之間的競爭,而是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值和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性競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利於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聯結起來,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按照國際規則,把農業標准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全面引入到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創出自己的品牌;有利於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全面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❻ 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發展來的方向是源: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
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結合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基塘生產、綠色生態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五個部門:種植業(農)、林、牧、副、漁。
我國農業的分布:由於氣候、地理等因素,以大興安嶺——蘭州——陰山——拉薩一線為界分為東部農業和西部農業。東西差異,南北差異,山地地區以林業為主。
①東北林區和西南林區是我國兩大的天然林區。
②東南林區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區。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
我國的農業面臨著的挑戰:
①人口增加,耕地減少。
②水土流失嚴重。
③自然災害嚴重。
④環境污染嚴重。
❼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專業化、一體化和社會化。
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回達國家不僅重視農業答技術現代化,也十分重視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都大力推行農業專業化、一體化、社會化。
其專業化形式主要有三種:地區專業化、部門專業化、作業專業化。以美國為例,到1969年,美國經營一種產品為主的專業化農場已達農場總數的90%以上。據美國專家計算,僅此一項就使美國農產品大約增產40%,而成本降低50%~80%。發達國家的農業一體化、社會化是在專業化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農業工商綜合體和農業合作組織。
現代農業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業。
❽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方向
農業生產發展現狀與方向分好多種,比如在農業這一塊要怎麼去搞好它?然後,引導人們的方向去弄好多膿液
❾ 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結合國際、國內內市場的需容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基塘生產、綠色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