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沙區治沙產業發展情況

中國沙區治沙產業發展情況

發布時間:2020-12-19 23:04:02

❶ 中國每年治沙,沙漠面積有沒有縮小

中國每年治沙,沙抄漠面積有沒有縮小襲的回答如下:

❷ 中國對於治沙防沙都做了哪方面的工作

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10餘次沙塵暴、揚沙和浮塵天氣,給交通運輸、人民生活環境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世紀之交(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甘肅省河西走廊又出現強沙塵暴,蘭州市出現浮塵。今年3月底以前,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西部已出現沙塵天氣9次之多。3月中旬,南京市也出現沙塵天氣,引起人們的恐慌。為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委託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派出專家,並與中央電視台記者合作,分兵兩路,分別對甘肅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強沙塵暴區和內蒙古中部北京沙塵天氣的塵源區作「探索沙塵暴」科學考察。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索近期我國沙塵暴頻頻發生的原因,追尋沙塵暴的源區,提出減輕沙塵暴危害的對策。 我國沙塵暴出現的特徵 根據沙塵暴發生頻率、強度、沙塵物質組成與分布、生態現狀、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強度,結合區域環境背景將中國北方劃分出4個主要沙塵暴中心和源區:1)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3)內蒙古陰山北坡及渾善達克沙地毗鄰地區;4)蒙陝寧長城沿線。上述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沙塵也常隨西風和西北氣流輸送到華北及長江中下游,形成沙塵天氣。 沙塵暴的發生一般需要強勁的風力、豐富的沙塵源和不穩定的空氣層結3個條件。裸露地表富有鬆散、乾燥的沙塵是沙塵暴形成的物質基礎;足夠強勁持久的風力和不穩定的空氣層結是沙塵暴形成的必要氣象動力和熱力條件。 沙塵暴多發生在春季的3~5月,以午後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為1000~……國家環保工作進行的還不夠.中國大部分人對環保的意識還很差.國家基本上沒做什麼宣傳工作,主要是政府大部分人都沒這概念.直得深思

❸ 榆林沙區防沙治沙現狀與對策

一是《防沙治沙法》正式出台。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關於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從根本上解決了治沙工作的管理體制,明確規定了沙區植被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法律制度,標志著我國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初步建立了從國務院到鄉鎮防沙治沙組織領導和管理體系。加強了沙區植被的保護,濫挖甘草、摟發菜的行為得到了有效制止;加強了沙區生態水管理,為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了條件。

二是啟動實施了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和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工程。這兩大工程覆蓋了我國沙區90%以上的土地,構築了全國防沙治沙的骨架。黃河故道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和南方濕潤沙地與石漠化防治試點示範也正在進行中。新疆和田治沙生態建設項目、西藏一江兩河沙化土地治理項目已完成了規劃編制工作,正在審批中。以大工程為龍頭的全國防沙治沙整體推進的格局已經形成,防沙治沙跨越式發展的局面已經打開。

三是國家對防沙治沙投資有了較大幅度增加。近兩年,國家對防沙治沙的投資由20世紀90年代每年僅3000萬元,每畝補助3元,增加到目前環北京工程每年投資近10億元,治沙造林每畝補助100元,減輕了沙區群眾無償投工投勞壓力,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是初步建立了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和預警體系。通過1994年和1999年兩次全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摸清了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的面積、分布、成因和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建立荒漠化、沙化土地地理信息資料庫和動態變化模型,為開展沙塵暴趨勢的預測預報工作,為防沙治沙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

五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模式,居世界領先水平,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防治荒漠化作出貢獻。網格狀沙障、飛、封、造生物固沙技術等多項技術,屬於我國人民的首創,效果良好。編輯出版了《中國防沙治沙實用技術與模式》和《中國防治荒漠化傳統知識與實踐技術》受到國內外歡迎,《中國防治荒漠化傳統知識與實踐技術》(英文版)還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佳實踐獎。對干水、保水劑、吸水劑等治沙新技術、新產品進行了試驗和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組織了百名專家科技送鄉村活動,培訓了農牧民防沙治沙技能。

六是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進展順利,對外交流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利用防治荒漠化國際舞台,宣傳我國防沙治沙工作,深受國際社會的好評。去年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有4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參加的「支持中國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建立夥伴關系暨籌資會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中國監測能力建設、德國援助寧夏治沙項目等援助項目正在積極運作之中,對外合作交流領域前景廣闊。公約的有效履行,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七是充分利用宣傳陣地,提高全民防沙治沙意識。圍繞「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利用各種途徑,多種媒體,進行宣傳,97年組織了百萬人簽名治沙活動;98年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展了街頭宣傳;99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公益廣告;去年又在人民日報、科技日報、法制日報等報紙刊出了整版文章;為履行「綠色奧運」的承諾,對實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的重大意義作了重點宣傳,增強了國際社會、全國人民對治理好京津地區風沙危害的信心。通過聲勢浩大的宣傳,提高了公眾防沙治沙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社會各界治沙熱情空前高漲。

這是我國 針對沙漠化的政策

榆林群眾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風蝕又解決水分不足問題

①廣泛深入地開展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認識水平。關心、愛護環境,自覺地參與改造和建設環境,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②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監督,依法保護環境,促進荒漠化防治。
③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④發展荒漠化地區的各類科教事業。培養基層的科技技術力量,盡快完善農村科技市場,搞好科技服務,提高荒漠化地區群眾的文化技術素質。
⑤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資機制和符合現階段國情的經營機制。
⑥建立先進的荒漠化動態監測與預報系統,搞好決策,搞好信息管理與服務。
⑦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綠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過程逆轉,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基礎功能。
⑧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各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加工業,分流農村剩餘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⑩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倡導和鼓勵人民群眾利用非常規能源,如風能、光能,以減輕對林、草地等資源的破壞。

2.技術措施

(1)生物措施
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復天然植被
實行一定的保護措施(設置圍欄),建立必要的保護組織(護林站),嚴禁人畜破壞,給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時間,逐步恢復天然植被。封育同時可以加以人工補植補種和管理,加速生態逆轉。
②飛機播種造林種草固沙
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尤其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偏遠荒沙、荒山地區恢復植被意義更大。飛播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有:預測氣候,選擇立地條件,確定適宜的播區,確定適宜的播量,種子處理技術,防治鳥獸病蟲害,封禁保護等。
③通過植物播種、扦插、植苗造林種草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種,保證幼苗達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積(>1000m2),就可以把風蝕變為沙埋的植物群體,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種主要是花棒、楊柴兩個沙生先鋒植物。可撒播,也可條播或穴播。
植苗造林固沙:在乾旱草原流動沙地採用適當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邊長茂灘林場秋天在沙丘上用溝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
插扦造林固沙:陝西、寧夏流沙區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眾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風蝕又解決水分不足問題。簇行距0.5m×1.5m,每簇4~5個插條。
④建立風沙區防護林體系
乾旱區綠洲防護體系:一是綠洲外圍的封育灌草固沙帶,二是骨幹防沙林帶,三是綠洲內部農田林網及其他有關林種。現實情況要比典型介紹復雜得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沙地農田防護林:半濕潤地區降雨較多,條件較好,可以喬木為主,主帶距350m左右。半乾旱地區東部條件稍好,西部為旱作邊緣,條件很差,沙化最嚴重。沙質草原一般不風蝕,但大面積開墾旱作,風蝕發展,極需林帶保護。東部樹木尚能生長,高可達10m,主帶距200~300m;西部廣大旱作區除條件較好地段可造喬木林,其他地區以耐旱灌木為主,主帶距僅50m左右。乾旱地區風沙危害多,採用小網格窄林帶。北疆主帶距170~250m,副帶距1000m;南疆風沙大,用250m×500m網格;風沙前沿用(120m~150m)×500m的網格,可選樹種也多,以喬木為主。
⑤沙區牧場防護林
護牧林營造技術:樹種選擇要注意其飼用價值,東部以喬為主,西部以灌為主。主帶距取決於風沙危害程度。不嚴重者可以25h為最大防護距離,嚴重者主帶距可為15h,病幼母畜放牧地可為10h。副帶距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400~800m,割草地不設副帶。灌木帶主帶距50m左右,林帶寬主帶10~20m,副帶7~10m。考慮草原地廣林少,乾旱多風,為形成森林環境,林帶可寬些,東部林帶6~8行,喬木4~6行,每邊一行疏透。呈疏透結構,或無灌木的透風結構,生物圍欄要呈緊密結構。造林密度取決於水分條件,條件好可密些,否則稀些。

(2)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條、柴草、秸稈、礫石、黏土、板條、塑料板及類似材料在沙面設置各種形式的障礙物,以控制風沙流方向、速度、結構,達到固沙、阻沙、攔沙、防風、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無法替代的。
根據防沙原理和設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為平鋪沙障和直立式沙障兩類。平鋪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稈、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帶狀平鋪沙表層,隔絕風與沙表層的接觸,造成風雖過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護植物生長,但對風沙流中的沙粒阻截作用不大。這種措施在東部地區作用較大,在西部地區影響水地水分,但有利於沙土改良。立式沙障為積沙型沙障,風沙流遇上任何立式沙障,風速都會下降,風挾帶的沙粒就會沉積一部分在沙障前後,從而減少輸沙量。多行配置立式沙障可起到固定障間沙表層和攔截運行中沙粒的作用。由於絕大部分運動沙粒在近地表30cm內,多數又在10cm高度內,因此不需要設置過高沙障就可以固沙和控制風沙流,防止沙害。
化學固沙措施:將稀釋了的有一定膠結構的化學物質,噴灑於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滲,化學物則滯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層間隙中,形成一層堅硬的保護殼,以增強沙表層抗風蝕能力,達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幾十種化學固沙材料,但由於成本高,未普及推廣。
風力治沙:是以輸出為主的治沙措施,減小粗糙度,使風力加強,風沙流呈不飽和狀態,造成拉沙和地表風蝕的效果。
農業措施:一是發展水利,擴大灌溉面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風蝕旱農作業措施,帶狀耕作、伏耕壓青、種高稈作物等。

❹ 沙漠越來越多綠地越來越少,你有什麼感想

防止沙漠化的對策和建議

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象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 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

❺ 我國土地沙漠化情況

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象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5.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6.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與「退人」結合起來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7.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❻ 我國許多地區沙漠化現象嚴重有什麼好建議

防止沙漠化的對策和建議: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 沙漠化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像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 沙漠化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5.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6.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與「退人」結合起來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 沙漠化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7.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防治: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木牧漁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當地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6推廣作物的輪休制度 7推進土壤保護制度 8.多種植樹木

❼ 我國防沙治沙仍然任重而道遠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要想趕上並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還需要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所以說,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❽ 中國每年治沙,沙漠面積有沒有縮小

中國每年治沙,沙漠面積有沒有縮小的回答如下:

❾ 中國實現"人進沙退"歷史性轉變了嗎

自2000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實現了由『版沙進人退』到『人進權沙退』的歷史性轉變。——http://www.forestry.gov.cn/Zhuanti/content_stwm/989296.html
這是國家林業局網站說的,但是你若寫學術文章引用的話,應慎重考慮。尤其要在英文林業相關期刊發表的話,不要提這句話,會讓人笑掉大牙。中國怎麼可能是全球首個實現人進沙退的國家?就沙進人退來說,如今在內蒙古和新疆的一些沙漠地區,退都來不及退,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當地百姓都懶得理這些官樣文章。

❿ 「十三五」中國將依託防沙治沙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是真的嗎

據統計,抄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區。沙區是中國生態治理的難點,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處特別代表路易斯·貝克表示,近年來中國在防沙治沙和脫貧攻堅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大片荒漠化土地得以恢復,幫助沙區人民擺脫貧窮的困擾,經驗值得世界上各個國家借鑒。

閱讀全文

與中國沙區治沙產業發展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