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華茶文化市場,包含茶的生產、製作、銷售等茶產業,同時還具備著品茶、評茶、茶賽、茶藝、茶的研究等精神文化表現。同是也體現她以茶為主的文化特色。中華茶文化包括的面很廣,博大精深,包容著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內容。中華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醫學、保健、藝術等為一體,包含著深厚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經濟能源、發展潛力等因素,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的潤滑劑。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的一個載體,她具有豐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承傳、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精神實質、社會功能。
精神調劑 陶冶情操 審美教化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是在民間土壤里發育起來,幾千年來,飲茶風習在民間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關繫到人類的生活、勞動、生產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等,亦即與人的利害關系相當密切。馬克思主義認定,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語言,產生了意識和創造工具的能力,並在社會共同勞動和交往中產生了藝術。所以,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經過生產實踐、科學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正是產生中華茶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使茶文化很快成為一門倍受關注的學問,吸引著多少文人騷客、政要權貴、佛門高憎書其事、詠其事、研其事。茶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生活景觀。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中國茶就非常認真的研究。根據記載,中國開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唐代中期茶人和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崖石使君》,著名茶聖陸羽的《茶經》,明代茶人張源的《茶錄》等,一些茶家和愛好者從事研究,並著書立傳,以供後人參考研究,使之相互傳承發揚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養生、自娛、敬客、贈友,完全變成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藝術行為。人類在種植、加工茶葉的辛勤緊張的勞動中,把製作出來的成果,在勞動之餘或休閑時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藝。隨著藝術的提高,現代的茶家們根據沖泡全過程,總結出八道程序:「白鶴沫浴、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嘗湯色、品啜甘霖。」把泡飲香茗的全過程用文字來提煉,並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層次來表現,使之更精彩生動。茶家們在泡飲時,認真講究茶質、用水、茶具、沖泡,「水用清泉,爐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講形、香、色(湯色)、韻。」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增進娛樂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時,茶家們的品嘗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大碗豪飲,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細品,通過品嘗過程中的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進入詩化的美妙的境界句,達到哲理的高度。人們在工作之餘,休閑聚會的時候,用上優質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圍坐在一起,或是評茶論道,或是促膝談心,或是暢談天下大事……;有的和著茶韻吟詩誦賦、揮毫潑墨、讀書看報、自娛自樂,激勵情感,心胸坦盪,受益非淺;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細品,清心無欲、拋棄煩惱、修身養息,借品茶體驗和領悟清和、儉約、自尊、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通過開展茶文化活動,可以激發人們認識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豐富人們的審美經驗,改變人們的審美態度。
從泡茶到品嘗的藝術過程,人們把它歸納為「茶藝」,古代的茶家把它稱為「茶道」,亦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范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這就是在泡茶和品嘗這個過程中,所追求、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人們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要求。安溪茶商感德鎮的吳高明在太原勇斗持刀匪徒的事跡;黃澤輝汕頭勇擒持刀竊賊等,這些見義勇為的壯舉,正是他們成長在茶鄉,受到誠信為本,分清善惡,仗義為重,勤勞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產生了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所譜寫一曲又一曲的正氣歌。所以,茶文化可以起到精神調劑,宣洩情感,陶冶性情,宣傳教化,規范行為,審美情趣,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等作用。激起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分清丑惡,辨別是非,改造世界觀。
溝通感情 以和為貴 團結和諧
早在唐代,飲茶就在中華大地非常盛行,幾千年來流傳至今,成為最時尚的日常生活景觀。人們不管是在家人相聚,還是在商場、賓館迎賓待客,商務洽談,交際往來,休閑會友等,都離不開它。宋代文人杜小山的詩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大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種在寒夜來造訪的特殊客人,以茶勝酒,品茗敘舊的歡樂之情,別有一番情趣,截然不同的意境,躍然紙上。正如現代南安蔡四田先生寫的詩句:「故友親朋鄰里家,上門一到請杯茶。手端香茗表心意,勝過登樓上酒吧。」明代文學家許次紓在《茶疏》「論客」中有「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體現以茶交友的道理。所以早在先前,人類就用茶來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交際會友,成為感情交流的必須品。
人們由於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也由於信念、性格、修養和人生觀等等的差異,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充滿各種復雜心理因素的互相作用的整體,彼此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和糾葛,和發生矛盾。而常常依賴於內在的情感溝通和心理認同,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流來溝通情感,傳達信息,促進理解加強團結。在家中,泡上一壺好茶,使家人親屬團聚同飲上一杯香茗,增強了親情和代與代之間和諧氣氛。對鄰里、朋友、賓客捧上一杯熱茶,這一微妙方式,可以和氣生財,消除誤解,化解矛盾,成為人們之間進一步增強友誼,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的好途徑,這種認識、了解、熟悉的過程,也就是改變、溝通人際關系的過程。互相交流,互相認同,互相理解。以達到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友情,促進社會和諧。真乃:「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
同時,通過舉辦「茶藝」和「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可以吸引和激勵人們的好奇和興趣,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和激勵了人們的競爭意識,自覺和不自覺的參與和情不自禁的狀態中拋開糾葛和隔閡,聚合到一起,互相交流經驗,暢談觀點,切磋技藝,互相支持,和同其他群體成員一起,為同一個目標的成功而興奮、失敗而沮喪。從而達到團結凝聚,和睦相處,
台灣茶業的發展,與大陸有著千絲萬鏤的關系,特別跟安溪的茶事和茶文化更是分不開。拒史料記載:清威豐五年,安溪人林鳳池率先把烏龍茶引入台灣。據說台灣有名凍頂烏龍茶就是從這起源的;還有台北的木柵地區,當地的台灣同胞都習慣把這里生產的鐵觀音茶葉稱為「安溪鐵觀音」。至今台灣仍保持著「以茶代酒」的待客習俗。近幾年來,隨著兩岸關系的和諧發展,兩岸茶商互相交易,頻繁來往,茶文化和鐵觀音成了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兩岸茶緣愈結愈深厚。茶情依依,茶韻點點滋心頭。近幾年來,每年約有20萬安溪籍台灣同胞回到家鄉探親訪友、旅遊、經濟貿易,其中有不少是經營、銷售茶葉的。所以,茶文化使海峽兩岸同胞自覺不自覺的拋開隔閡,茶葉在兩岸關系中牽線搭橋的作用日益明顯。宋微宗趙構的《大觀茶論》中提到「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是中國茶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讓大陸、台灣兩岸在茶文化的溝通、吸引、激勵的社會效能中,達到化解矛盾、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以和為貴,早日使祖國疆域完整,同胞團圓,和睦相處。同時,安溪的鐵觀音茶產業、茶文化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將成為世界和平使者,促進和平、繁榮富強,人民的大團結。所以,茶文化可以製造友好氛圍,化解矛盾,團結和諧的社會功能。
傳播知識 增進交流 促進發展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在不斷的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延伸繁榮,在國內普及推廣。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中國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上日本茶道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日本代表團井摩紀小姐學過茶道,她表示日本的茶文化源於中國,「中國的茶文化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日本傳統文化也源自中國,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可以促進兩國青年友好交流。同時也傳入朝鮮、俄國等周邊國家,從不同時期的茶禮、茶具、茶宴、茶道、品嘗方式等等,跟中華茶文化有不少相同之處。
台灣的烏龍茶製作技術本是安溪人於清代傳入的。在台灣的一些茶事活動都具有相同之處,在大陸流行的茶王賽、茶藝、茶歌、茶舞等文化也在台灣不斷地演繹和發展。如今在閩台農業合作的推動促進下,台商又將台灣先進的制茶技術傳回了安溪。以茶文化等方式交流往來,互相傳播知識,如今已成為兩岸加深聯系和鄉情的重要方式。據初步統計,台商已在安溪登記注冊台資企業有60多家。其中茶葉企業有24家,投資總額976萬美元。隨著大片台資茶葉基地的建立,台資茶廠的開辦,台商不僅帶來了資金、設備、知識和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觀念,新的管理模式,安台的經貿合作,達到了傳播知識,互相交流,促進發展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大大的推動了安溪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深遠的社會效益。
同時,還通過「茶藝表演」、各類「茶王賽」、「茶業萬人培訓」、「安溪鐵觀音神州行」、「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等交流活動,全面普及、傳播茶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知識,使之達到傳播知識,促進交流,發展經濟的效果。如:1996年11月,安溪茶藝到北京獻演,第二天北京日報一篇報道顯眼寫著「安溪茶藝一夜傾倒北京城」。產生極大的轟動效應。
樂中求智 修身養性 有益健康
人類通過茶文化的活動,如茶藝表演、茶王賽,休閑品嘗,茶歌、茶舞、茶詩等等,在娛樂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哲理,人們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滿足求知需求;提高感知記憶能力、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激勵人們智力的開發,啟迪智慧,增強智能,促進思維嚴密活躍,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舒暢了心情,掌握了技能,激發豐富了想像力,發掘創造力,使人變更聰明能幹,更能適應社會要求,因而越來越被人重視。如通過茶王賽以後。茶農在激烈的競爭中,啟發了如何改變傳統製作方式;如何用空調器來調制溫度;如何發展生態茶園等等,以提高質量,製作精品,樹立品牌,使茶產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人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開始是將其作為食物,然後作為葯物,後來成為飲料,隨後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隨著茶藝的成熟,古代至今,曾有一大批文人騷客介入茶事活動,撰寫了很多的茶作品,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提高了飲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為一種藝術享受。如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陸羽的《茶經》、徐謂的《徐文長秘集》、許次紓的《茶疏》等等。特別是羅廩的《茶解》專門談到品嘗意境:「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儼聽松濤,傾瀉人甌,雲光縹渺,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親自動手,觀水火相戰之狀,聽壺中沸水發出像松濤一般的聲音,香茗人杯,茶煙裊裊,恍若置身於雲光縹渺之仙境,這樣的幽人雅趣是難以和俗人講清楚的。真乃靜神養性,如脫俗塵之境界。
日本高僧把中國的茶藝帶到日本後,把它作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並將其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被嚴格的傳承下來。我們現代人,在緊張的勞作之後或節假日之中,也常帶著家人、朋友或單身一個,尋找一處清靜幽雅的環境,泡著香茗,或慢斟細品、或看書閱報、或揮毫潑墨、或吟詩作對,拋棄一切世俗之舉,人間憂煩,潛心養性,達到美的享受和更高的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
人類從發現茶到利用茶,已有幾千年,一直把茶當作治病、保健之良葯。據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源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是茶的古稱,歷代著名的醫書皆記載了茶的功效,包括明目、令人思維敏捷、輕身換骨等。人類在獲取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付出了繁重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身心處於緊張狀態,而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嚴重地損害勞動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這就需要人們在緊張勞作之餘安排休息時間來進行精神和體力的調理,中華茶文化的泡茶和品嘗過程所創造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使人們的緊張狀態得到鬆弛,勞累得以消除,體力得到恢復。有效的幫助和促進勞動者的心理、生理、身體的健康。公元1211年日本僧侶榮西在其著作《吃茶養生記》一書中寫道:「茶是養生的神奇良方,對延年益壽具有超凡的力量,從古至今,它一直是山居者長壽的萬靈丹。」
茶的葯用成分關於茶葉的葯用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公認。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茶在葯用上很大程度還屬於經驗性質的。20世紀後期以來,茶葉生物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醫學研究的參與,使得對茶葉的葯用有效成分及其葯理功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目前已經證實,茶葉中和人體健康關系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幾類:1、咖啡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因此具有提神作用。2、多酚類化合物。3、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族、葉酸、維生素C、E、K等。4、礦質元素。如磷、鉀、鈣、鎂、錳、鋁、硫等。5、氨基酸。6、其他。如二苯胺、a-氨基丁配、還有脂多糖等,它們含量雖然不高,但具有獨特的葯效。
醫學界的人士和茶家們,根據對茶長期研究中,把中國茶的葯用總結有十個方面。1、茶能使人化痣潤膚,振奮精神,增強思維和記憶力。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防止齲齒有很大的好處。4、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突變。 5、茶葉含有妊娠婦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鋅。6、茶葉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7、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8 、飲茶能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9 、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10、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中國的烏龍茶效果尤為明顯。
茶家在長期從事茶產業中,體會、掌握了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利用茶文化來提高茶的質量,有利身心健康,搞活產銷渠道,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他們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大力發展生態茶園,樹立品牌意識,從茶樹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茶葉製作的全過程,到產品包裝,都要求技術過硬,細心操作,認真檢驗,作到產綠色、自然、健康的生態茶。發揮茶文化的功能,讓消費者更了解,更放心、更廣泛的去接受它,達到全民促進身心健康的效能,讓人類的明天更和諧健康幸福。
發展經濟 情系民生 構建新生活
茶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和最大的功能,除了它具有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很強的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經濟市場,推動社會效益的功能。因為一般精神文化的社會效益和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開展活動,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長期作用產生的。而茶文化不但具有大文化的功能,還具有它的獨特性:就是通過一定的茶事活動,直接和經濟掛鉤,立即取得經濟效益。在今天的商品經濟社會里,這種效能發揮的越來越明顯,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發展經濟的特殊手段。如「鐵觀音茶王賽」在香港舉辦中,評出的茶王在激烈的競爭中,100克鐵觀音身價竟達11萬港元的天價,這就是通過茶文化的功能所起的經濟效應。還有「茶藝表演」「茶文化節」等等,就是運用了這種效能,使社會生活出現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現狀。
回顧中國的茶史,根據記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茶的出現,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茶幾經起落,幾經興衰。而在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年代。那些帝王將相、高官達貴,誰曾關心詢問茶事、民生之事,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賦予茶事活動以崇高使命。雖然他們也經常品茶、茶宴、賜茶等茶事活動,但是他們脫離了人民群眾,只會壓迫,剝削、苛詐、統治人民。那能去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種「皆辛苦」的滋味。那些整日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對中國茶的作用和效能進行探討、研究,更不可能用其來發展經濟,促進社會效益而有所作為。七十年代以前,國家由於忙著搞政治運動和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茶產業被當做付業,甚至當為「割資本主義尾巴」而遭到冷漠。所以,長期以來中國茶的對民生作用和社會效益得不到發揮,中華茶文化不是在前進,而是停滯,甚至比其他國家還落後。
改革開放以來。從安溪茶產業的發展,讓我們可以看出中華茶文化市場對發展經濟,促進民生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九十年代以前,雖然安溪縣是盛產烏龍茶的故鄉,全縣每個鄉鎮都有種植茶葉,象感德、祥華、長坑、西坪等地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擁有茶園。以前,茶農種植、管理都是靠天吃飯,不懂的科學管理、防治病蟲害、改造低產園、剪枝促芽等科學方式。製作茶葉的設備十分落後,從采青到產品,全部採用人力手工來製作,都是採用一般傳統人工製作方法,在製作中消耗掉很大的勞動力。加工出來的茶葉質量差、成本高、市場銷售慢、價格低、茶農收入微薄,經濟得不到發展,生活貧困,使民生難於脫貧富裕。在1978年,安溪縣茶葉總產值僅950萬元,曾經是福建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統一,缺一不可。天時,就是指機遇。安溪茶產業興盛於改革開發縱深發展之時,經濟競爭激烈,經濟市場繁榮時代,這種機遇真是千載難逢。地利,就是指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優越性。安溪是烏龍茶之鄉,鐵觀音唯一發源地,它的氣候、地貌、土壤、溫差、濕度等特定條件是生產優質鐵觀音的優越基礎。人和,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領導者和人民關系的和諧,(包括觀念、決策、導向、作用等);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縱觀歷史發展的歷程,天時、地利是客觀的,人和是主觀。人要主動、積極、創造性的、充分利用客觀的優越性,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之「天、地、人三者合一」,而進行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建成集商貿、加工、餐飲、運輸等為一體的中國茶葉貿易中心,中國茶文化旅遊中心,成為中外馳名的「中國茶都」。為開展各類茶事活動基地,為茶農創造提供貿易、交流、發展經濟中心基地;舉辦「茶葉萬人培訓」工程和各類茶葉技術、管理培訓,狠抓精品,創造品牌;藉助「茶藝」「茶王賽」等茶文化活動,走向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同時,成功舉辦「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等茶葉合作交流活動。這樣,提升了安溪鐵觀音的知名度,把安溪茶葉推向全國、全世界。如今,安溪全縣108萬多的人口,涉及茶產業的近80萬人,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國各地開設的茶莊(店)茶藝館有3萬多家,僅茶葉營銷人員近10萬人,產品出口銷售於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擁有茶園40萬畝,年產茶葉4萬噸,(預計今年產量將達歷史最高水平5萬噸)產值45億元人民幣。茶文化市場成為安溪的傳統特色龍頭支柱產業,成為真正的民生企業。同時,形成了一業促百業,「一業旺,百業興」的大好局勢。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156元,安溪縣被評為「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使這個閩南最大的貧困縣一躍進入了全國「百強縣」。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富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社會上長期存在和發展,始終影響著生產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才使社會和諧平衡的發展,並不斷地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市場的繁榮,推動茶產業的發展。茶產業是產生茶文化的基礎,茶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以茶產業興盛為基礎,以所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動力,明天將發揮更大的市場作用。
B. 淘寶網茶葉
先給你推薦個去處 365淘啊
上面專門挑選淘寶網信譽,銷量,口碑最好的店鋪可以放心購買
倡導茶為國飲
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這幾天十分高興,他今年3月向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提交的一份《關於確定茶為中國「國飲」的建議提案》終於有了迴音。6月25日,中國農業部正式答復劉楓先生,認為倡導茶為「國飲」很有意義,將會同國家質檢總局、商務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工商總社、國家工商總局等有關部門,對確定茶為「國飲」工作予以推動、支持。
提倡「茶為國飲」並非自今日始。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及「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稱茶為「葉嘉」,有「葉嘉酬賓」的記載,並有「活水還須活火烹」的煮茶經驗;宋代范仲淹有詩雲:「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稱茶香比蘭花之香更勝一籌;而孫中山先生則明確倡導茶為國飲。
考古發現證實茶為國飲有著十分豐厚的實物依據。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御用系列金銀茶具、浙江長興顧渚山發現的唐代貢茶院遺址和茶聖陸羽行蹤遺跡、福建建甌發現的宋代北苑貢茶摩崖石刻碑文、河北宣化出土的遼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飲茶的壁畫,以及中國茶走向世界各地的種種歷史見證,足以證明茶為國飲順乎歷史,合乎國情。
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國人認知。以茶會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漸成社會時尚。1999年,福建省茶葉學會發出倡議:提倡茶為國飲,使茶在推進社會文明中發揮獨特作用。今年3月,第三次全國茶文化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全體與會者再次倡議:提倡茶為國飲。他們認為,提倡茶為國飲,不僅符合清廉節儉精神,而且也是愛國、支持民族文化的實際行動。
遺憾的是,雖然「茶為國飲」的呼聲已經叫了多年,卻沒有能引起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我國的主要產茶區雖然也舉辦了各種類型的茶文化活動,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熱鬧,茶文化的學術研討流於形式,缺少學術性,茶文化的出版物雖然不少,但內容空泛,質量不高。
就我國的茶產業而言,現狀也不容樂觀。據有關部門介紹,全國至少有8000萬人的生計跟茶有關。從業人員雖然堪稱世界第一,但茶葉地位卻排不上世界第一。我國茶的產量、質量和效益不如印度和肯亞,在國際上叫得響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無幾,近年來我國茶的國際地位甚至還呈下降趨勢。由於粗放式生產經營,茶的品牌蕪雜,精品太少。我國的品牌茶有數百種,僅浙江就不下80種,最出名當數西湖龍井,但在國外的知名度也不高,真正能走出國門的「名茶」屈指可數。英國雖不產茶,而「立頓茶」卻風靡全球。我國雖說有許多部門在管茶,包括農業、林業、供銷、經貿等,從種植、加工到出口,都有不同的部門分管,但結果卻是互相制約,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費。
與我國相比,我們的鄰國對茶的重視程度要強得多。在日本和韓國,都已經將茶定為「國飲」,日本更是提出讓每個小學生每天喝一杯茶。筆者曾赴日本采訪,所到之處,主人敬上的基本上是茶,而且屢屢說明「這是貴國傳入我國的福祉」。回過頭來看中國,中小學幼兒園大多不教學生如何飲茶,更不必說指定讓學生每天喝一杯茶。許多孩子從小長大幾乎全是以喝可樂解渴,甚至不知茶的滋味。
倡導茶為國飲,與國人的健康直接相關。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鈣、鎂、鋅、核糖酸等,對男女老少都有益。研究表明,飲茶能起到「三增、三抗、三降」作用,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輻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這樣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當然該向國人大力地推薦和倡導。
應該說,在中國推行「茶為國飲」並不會太困難。在中國,茶葉基地遍布全國17個省、900多個縣,茶葉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二。全國茶館更是超過萬家。喝茶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日常的必需。倡導茶為國飲,可以讓茶文化在中國發揚光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提高中國茶的國際地位。
倡導茶為國飲是一項具體務實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合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比如設定「國飲日」,舉行各種茶事活動,大力弘揚茶文化;編寫《中國茶讀本》,普及茶的知識;開設名茶市場,做大茶葉產業;制定茶葉標准,提高中國茶葉的質量;以及在國民中倡導不抽煙、少喝酒,養成多喝茶的習慣,尤其在中小學幼兒園推行每天喝上一杯茶,以扭轉青少年的飲料消費習慣。等等。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筆者以為,飲茶是健身的良葯,是生活的享受,是修身的途徑,是友誼的紐帶。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支持「茶為國飲」的倡議。
外國人品茶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那些忙得腳不沾地的外國人羨慕死了中國人喝茶的那份情調。然而,茶千種,味萬種,外國人喝茶卻獨有特點。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喝的主要是綠茶,其中有一種玉綠茶,茶葉綠得微藍,有幽幽的感覺。用古茶碗、立橢形茶盅等茶具來沖泡,茶葉澀中有甘,甘中又分化有濃郁的玉米香,有若林莽沐雨的感覺。茶道多用粗瓷舊碗,有自謙自重之意。
美國是個咖啡王國,卻有大約一半的人喝茶。美國的茶銷售額每年超過10億美元。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都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與中國飲茶不同,大多數人飲的是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在冰箱里冰好,然後啜飲。遺憾的是,由於這茶以涼為上,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份品味、那份溫煦、那份繾綣,所以,茶的味道大打折扣。
德國人也喜歡飲茶。但德國人的飲茶,有些既可笑又可愛的地方。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熏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做成的,裡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花味之遠香;德國花茶,求花瓣之真實;德國之花茶,須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澀酸味。
德國人也買中國茶。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把放在細密的金屬過濾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沖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即可,之後竟將茶葉倒掉。有一位中國人到德國人家中作客,發覺其茶味兒淡,顏色也淺,一問才知德國人「獨有創舉」的「沖茶」功夫。
據說德國柏林有一家中國人開的餐館,餐館新辟飲茶和茶藝業務,店中宜興茶壺、細瓷茶杯等茶具一應俱全,已有專門培訓的服務生服務,但價錢相當貴。雖如此,德國人也樂意來這里享受地道的中國茶藝。因為席位少,常常要7天前預定席位,出現「排隊飲茶」的奇觀。
佛理與茶理
談到中國的茶文化,人們經常注意到與佛教有重大關系。日本還經常談到「茶禪一味」,中國也有這種說法。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配合。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說,心裡清靜,無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很接近,有利於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其次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這也與道家清靜無為得思想接近。
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道家從飲茶中找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儒士們失意,也想以茶培養自己超脫一點的品質,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們過於疏散,儒士們終究難擺脫世態炎涼,倒是禪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得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道帶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榮西和尚。所以日本茶道以及「茶禪一味」說法也源自中國。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從這一點說,佛家茶文化是起了帶頭作用的。
茗品匯聚——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從中選出最著名的名茶,過去就有中國十大名茶之說。但具體指那十大名茶,說法不一。這里是根據歷史影響、產量和著名程度等綜合因素,選出了下列十大名茶,予以簡介。
1、西湖龍井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名揚天下。游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遊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天竺、雲棲、龍井等地察看龍井茶的採制並作詩贊美。還傳說曾將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顆茶樹封為"御茶",年年採制進貢。
龍井茶優異的品質是精細的採制工藝所形成的。採摘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道工序而製成。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品飲龍井茶,宜用玻璃杯沖泡,3克茶葉加200毫升80℃左右的熱水,沖泡3-5分鍾後,就可聞香、觀色、品味了。
西湖龍井茶過去按產地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長期以來,西湖龍井茶已成為禮尚往來的禮品茶、友誼茶。在國際交往中曾發揮過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國宴茶話會上是清廉的象徵。
2、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我國著名風景旅遊勝地江蘇蘇州市的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關茶產地中提到"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持久,俗稱"嚇煞人香",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產, 改定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採制工藝精細,採摘1芽1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採回後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製成,炒制要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捲曲成螺"。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
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續加熱水沖泡2-3分鍾,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於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後,鮮爽怡人。
3、黃山毛峰
黃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餘年前就相當著名。《黃山志》稱"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茶"。傳說這就是黃山毛峰的前身。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創制,據《徽州商會資料》記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前後),當時有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字靜和)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清明前後,親自率人到充川、湯口等高山名園選采肥嫩芽葉,經過精細炒焙,創制了風味俱佳的優質茶由於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後冠以地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和毗鄰的湯口、充川、崗村、芳村、揚村、長潭一帶,其中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充川等的品質最好。黃山毛峰分特級和一、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魚葉黃金。沖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黃山毛峰的品飲,沖泡時水溫也以80℃左右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續水沖泡2-3次。
4、婺綠(屯綠)
婺綠是指江西婺源的綠茶,婺源建縣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後一直屬於徽州(上溯屬歙州、新安郡)管轄,至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又重劃回安徽省,1949年復劃歸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綠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製加工統稱"屯綠"出口。
江西省婺源縣是一個多山地區,境內群山逶迤,煙雲繚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很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早在唐代就是一個"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素有"茶鄉"之稱。宋代,"婺源謝源茶"是全國六大名茶絕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間,靈山的"天竹峰茶"被列為貢品。
清朝,婺源綠茶以"屯綠"品牌出口獲得盛譽。尤其是婺源東鄉的"四大名家"茶更為出名,它們是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濟溪上坦園茶。當時與婺源"四大名家"同時有名的還有祁門東鄉的"四大名家"、休寧的"四大名家"。
婺綠(屯綠)採摘一芽二、三葉至一芽三、四葉。經殺青、揉捻、炒干製成毛茶,再經精製後製成精製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貢熙、秀眉、婺綠(屯綠成品茶以珍眉為例,外形條索緊結壯實,色澤灰綠光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熟栗香高長鮮爽,滋味濃醇回甘。婺綠屯綠)是我國出口眉茶拳頭產品,主銷摩絡哥、阿爾及利亞、馬里、利比亞、茅利塔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5、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獨特產品,其產區包括浙江的紹興、諸暨、嵊州、新昌、蕭山、上虞、餘姚、天台、鄞縣、奉化、東陽等縣。整個產區為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環抱,境內山嶺盤結、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名勝眾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浙江省茶葉的主產區。
平水是浙江紹興東南的一個著名集鎮,歷史上很早就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各縣所產珠茶,過去多集中在平水進行精製加工、轉運出口。因此,浙江所產的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以"平水珠茶"稱著。這一地區歷史上就出產過不少名茶,如會稽的"日鑄茶"、山陰的"卧龍茶"、諸暨的"石筧嶺茶"、餘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據說,珠茶是由日鑄茶演變而來。現代珠茶的採制與日鑄茶相仿,鮮葉採下後,經過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對鍋、做大鍋而製成。過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現在已實現制茶全程機械化。
平水珠茶,也稱圓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活象一粒粒墨綠色的珍珠。用沸水沖泡時,粒粒珠茶釋放展開,別有趣味,沖泡後的茶湯香高味濃,珠茶的另一特點是經久耐泡。
珠茶出口歐洲和非洲不少國家,有穩定的市場,深受消費者的信賴。
6、祁紅
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
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
祁紅採制工藝精細,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後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製成後,還須進行精製,精製工序復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製成。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
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贊美祁紅是"群芳最"
7、滇紅
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先試製成功。當年生產15噸銷往英國,以後不斷擴大生產,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雲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普洱茶就已大量,至今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茶仍有相量的生產與銷售。滇紅產區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縣。滇紅工夫茶採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凋、揉捻、發酵、乾燥而製成;滇紅碎茶是凋、揉切、發酵、乾燥而製成。工夫茶是條,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後味強烈富有刺激性。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後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沖泡後的滇紅茶湯紅艷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後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後渾現象,冷後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製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
8、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鍾,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9、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10、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所產烏龍茶的一種,台灣生產的烏龍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龍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
凍頂產茶歷史悠久。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台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烏龍茶的品質特點為:外形捲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台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龍茶。
C. 中國茶文化產業園有哪些
中國茶謠·茶文化創意產業園
D. 描述中國茶文化的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范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E. 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
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充分證明了西漢時茶葉市場的存在和飲茶風俗的形成。《集古錄》則提出茶文化起於魏晉,魏晉名仕以飲茶於山水來怡情養性,,形成了一種茶的名仕文化。同時隨著文人飲紅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F. 中國茶文化五大特徵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
G.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回為飲茶就是中國人答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H. 中國的茶文化真正起源於什麼地方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葯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葯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註: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葯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葯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