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分別指什麼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往往是利潤相對豐厚、競爭緩和的行業,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或掌握核心技術,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的行業,因此許多投資者都偏愛上遊行業的股票。
下游產業指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成品和從事生產,服務的行業。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系
煤炭的下遊行業是發電業。
(1)價值產業鏈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產業關系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
㈡ 什麼叫文化產業鏈
現代文化產業鏈的概念,是在經濟活動的"服務化"、"信息化"、"文化化」,現代經濟越來越為"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經濟" 所主導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一新型產業鏈條的上游,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海量文化內容的上載,下游是消費類信息技術產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娛樂產品的大規模市場推廣,以及大眾流行文化藝術符號在傳統產業總的普遍應用。
作為新型產業鏈,由於文化產業「內容為王」的產業特質,加上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內容產業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內容產業的產業鏈出現新的變化,產業鏈不再僅僅表現為垂直型,而是表現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復合型結構。
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中國文化產業必須打造產業鏈,這樣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企業領導者所具有的視野和對所處產業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對生存環境並不令人滿意的民營企業,這種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備條件。中國文化產業面對國際大集團,「好比是單一步兵兵種和對方海陸空立體多兵種競爭」。在過去的計劃體制下,文化行業都是單打獨斗,唱戲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為政,中間沒有關聯。而國外最大的傳媒公司,都是既生產內容,又發行各種產品。迪斯尼、時代華納、索尼莫不如此。
目前,國內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研究單位,都在理論、實踐兩個層面積極探索打造中國現代文化產業鏈之路,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文化產業化建設的重點、熱點。
文化產業鏈結構圖
二、 文化產業鏈的發展現狀、趨勢
(一)、基本現狀
1、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運作模式
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通過掌握需求、控制營銷渠道,實現文化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例如「納西木雕炒熱上海」現象。
2、以資產增值為導向的依靠資產運作形成核心產業鏈模式
以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坐實中盤、資產運作打通上、下游,策劃、設計、製造產品,並開發相應的衍生產品以實現資產增值。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的《少林雄風》、以及與上海九久讀書人的戰略合作就是這種模式的體現。
3、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的依託核心產業鏈打造新型文化產業鏈模式
以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為主。通過創意、製造、營銷形成核心產業鏈,再繼續以資本運作方式,充分開發圍繞「內容為王」做大做強的文化產業特質,探索開拓包括影視劇製作、系列後產品及高科技衍生產品開發等領域,構造高科技+高文化為特徵的現代文化產業鏈,達到利潤最大化。北京兒藝正是這方面的先行者。
(二)、發展趨勢
技術的進步、文化產業的供需矛盾、市場體系改革的加快,文化產業鏈以超常速度在變化、發展。
1、以技術為主導文化產業鏈升級運動加速。20世紀至21世紀,隨著技術沿著硬體->軟體->互聯網->文化(內容產業)的方向發展,產業鏈的核心價值也沿著製造->信息->知識->內容•文化的鏈條轉移。近來西方國家網路業步入低谷,內容產業浮出水面,標志著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開始了新一輪洗牌,傳統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產業鏈條融合重構即將完成。信息技術帶動內部結構調整,就有可能通過數字化、多媒體的技術優勢,超越傳統文化企業,迅速提升文化產業鏈的水平。
2、新型產業鏈不斷出現。文化產業市場准入,有利於引導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和其它產業資本融合,從而為以市場為導向,利用資本力量,打通產業鏈條,提升企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程度,打造具備活力機制與競爭優勢的新興文化企業集團。同時,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深入與市場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對產業進行整合、形成新型產業鏈、獲得產業整合超額價值的良好發展機遇。
㈢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如何寫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4.有利於打造「區位品牌」。
5.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產業鏈是指不同企業(「節點」)通過一定產業聯系(「鏈條」)組成的、獨立於市場和企業之外的「中間性協調框架」,換言之,是產業聯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構化產物。產業鏈的本質是協調框架,歸根結底又是產業聯系,抓住產業聯系才能抓住產業鏈研究的根本。產業聯系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決定了產業鏈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同時,「結構決定功能」原則又決定了產業鏈作為企業競爭戰略工具的可能性。
1.作為供應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產業定位。作為產業鏈的要素形態或物質形態,供應鏈是從「擴大化生產」發展而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後延。構建或參與構建供應鏈已成為現代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手段。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說過:「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就乾脆不要競爭。」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天然強調業務分工的供應鏈為有關企業提供了適當的產業「位置」或「定位」機會。對市場勢力較強的企業來說,構建供應鏈使其有機會將不具有競爭優勢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將企業內部供應鏈外部化,從而可以著力深耕自身的核心業務,如華為集中人力優勢進行高科技研發,麥當勞集中精力開設世界連鎖等。這種深度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思想,正是供應鏈分析的核心思想。對於市場勢力較弱的企業來說,供應鏈的存在使其有機會通過合理的產業定位「切入」現有的產業布局,進而在「跟隨跑」的過程中逐漸做大做強。
2.作為價值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關鍵資源。作為產業鏈的價值形態,價值鏈是指貫穿於一項產品或服務從設計至最終消費整個過程的所有價值增值環節的集合。與供應鏈強調物質的轉移過程不同,價值鏈強調價值的連續增值過程,倡導企業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目標。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價值正在向價值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環節集中,從而形成了價值分布的「微笑曲線」。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通過分析價值鏈可以剝露出能夠創造高附加值並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資源」或「戰略控制點」。企業應將其生產經營向價值鏈中的高利潤區間進行延伸,以獲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對於跨國公司等強勢企業來說更應如此;如果可能的話,企業應將其經營范圍覆蓋戰略控制點,或與占據戰略控制點的企業結成戰略同盟。要保持企業對某一產品的壟斷優勢,關鍵是保持這一產品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的壟斷優勢,並不需要在所有的價值活動上都保持壟斷優勢。戰略環節要緊緊控制在企業內部,很多非戰略性的活動則完全可以外包出去。
3.作為組織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核心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組織形態或社會形態,組織鏈是指企業之間圍繞產業分工協作而形成的組織協調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既非純企業也非純市場的「中間性協調框架」,這種框架是「有組織的市場」和「有市場的組織」的結合。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組織鏈是企業藉以建構並運用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Miyazaki(1999)根據對日本企業的研究指出,核心能力能夠維持有效率的技術垂直連結及水平多角化,使企業能夠把關鍵要素和技術應用在下游市場的其他領域。多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在特定機會推動下突破組織邊界形成的統一體,又被稱為「虛擬企業」,實際上就是產業鏈的一種組織形態。
4.作為知識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動態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知識形態,知識鏈是指企業之間的知識分工與交流關系且集中表現為技術鏈。每個產業都有其主導技術,主導技術的創新和在企業之間的擴散形成了技術鏈。只有主導技術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廣泛應用才能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否則難以成功。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知識鏈是企業塑造其動態能力的基本途徑。
綜上所述,在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供應鏈提供了產業位置,價值鏈提供了關鍵資源,組織鏈提供了核心能力,知識鏈提供了動態能力,或者說,通過供應鏈得以實現產業定位,通過價值鏈得以聚焦關鍵資源,通過組織鏈得以構建核心能力,通過知識鏈得以構建動態能力。在供應鏈、價值鏈、組織鏈、知識鏈四重表現形態下,產業鏈都包含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條件,都可以作為企業實施競爭戰略的工具。
㈣ 請問產業鏈與價值鏈有什麼不同
轉:
價值鏈: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85年在其所著的 《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對產品 起輔助作用的各種相互分離的活動的集合。」〔1〕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 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創造價值的活動構成,這些活動分布於從供應商的原材料獲取到最終 產品消費時的服務之間的每一個環節,這些環節相互關聯並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波 特提出了價值鏈分析方法,即對企業活動進行分解,通過考察這些活動本身及活動相互之間 的關系來確定企業競爭優勢。同時,波特指出企業價值鏈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存在於由供 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渠道價值鏈和買方價值鏈共同構成的價值鏈系統中。企業的價值鏈也是動態變化的,它反映了企業的歷史,戰略、以及實施戰略的方式。
自波特提出價值鏈概念以後,國內外學者沙恩克(John Shank)和哥芬達拉加(V.Govindaraj an)、海尼斯(Peter. Hines)、雷波特(Jefferey F. Rayport)和斯威爾克拉(John J. Sviok la)、遲曉英和宣國良等,對此理論進行了進一步 的研究,重點放在技術發展對價值鏈的影響,尤其是信息技術、網際網路以及電子商務的影響 ,從而提出了虛擬價值鏈、價值網的概念。但是,無論價值鏈的 形式如何發展變化,其本質不變,即價值鏈是由一系列能夠滿足顧客需求的價值創造活動組 成的,這些價值創造活動通過信息流、物流或資金流聯系在一起。此外,價值鏈的分析方法 很快在企業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了專門的價值鏈管理思想,國內外也出現了不少的 相關文獻。
產業鏈:隨著產業內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傳統的產業內部不同類型的價值創造活動逐步由一個企 業為主導分離為多個企業的活動,這些企業相互構成上下游關系,共同創造價值。圍繞服務 於某種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 的上下游鏈條關系就構成了產業鏈。
㈤ 什麼是產業鏈中國產業如何向產業鏈的價值高端移動
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將按照「淘汰落後的產能、改造現有的產能、高標准建設新的產能」三大原則向產業鏈價值高端發展。
㈥ 什麼是產業鏈,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有什麼區別
以農業為例供應鏈的最上游當然是農民,將產品生產出來,不進行加工,然後出售給批發商。批發商再賣給廠家進行加工,這時候的產品被分為幾大類產品。這些產品再繼續賣到一些廠家進行深加工,,最後形成一個商品。供應鏈與產業鏈在某種程度上是重疊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在產品的細化還有分類中,產品的價值也在逐步增加
㈦ 什麼是產業鏈分析方法
產業鏈分析主要是用於分析業間差異(不同行業或不同業務的價值差異),幫助企業找版到富有遲衡價值與發展猜逗前景的具權體業務。產業鏈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邁克爾·波特的五種力量競爭模型,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產業鏈利碼兆做潤 >利潤結構分析。
㈧ 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區別與聯系
一、它們三者的區別:
概括地說三者的區別是:產業鏈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它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而價值鏈是互不相同但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分為基本增值活動和輔助性增值活動兩大部分。供應鏈是來自於物流范疇,對其的管理及供應鏈管理指的是跨企業的物流管理
價值鏈是針對企業經營狀況開展的價值分析,它的目的是弄清楚企業的價值生成機制,剖析企業的價值鏈條的構成並盡可能加以優化,從而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所以價值鏈主要是對於一個企業而言的。企業具有的不同價值生成機制也不同,在這些企業的價值鏈條構成中各有它們價值生成的重要節點,如生產、研發、營銷或管理等。如果企業在某一節點上的價值創造能力遠遠超過同行,那麼這個企業在這方面就具有了核心競爭能力。而供應鏈是企業之間的鏈條連接,它是對多個企業而言的,一些大型的企業集團可能會構建自身的供應鏈,但對於中小型企業一般很難構建自身的供應鏈。供應鏈來自於物流范疇,對其的管理及供應鏈管理一般指跨企業的物流管理。但是,隨著現代電子商務的發展,許多企業在完成自身流程的變革後實現同其他企業的連接已不僅僅局限於物流管理上,這使供應鏈管理又增加了商流的內容。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也是企業實施戰略聯盟和虛擬經營的結果。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降低成本,二是提高反應速度,它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構築企業的核心能力。產業鏈是相對於不同企業的,甚至是相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可以說,產業鏈是企業社會分工的有序結合。所以,產業鏈的含義范圍大於供應鏈。產業鏈理論在宏觀經濟管理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對於經濟板塊聯系的加強以及產業復合體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二、它們三者的聯系:
總體地說,企業辨清自身的價值鏈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前提,供應鏈的連接是產業鏈生成的基礎,而產業鏈條是多重供應鏈條的復合體。價值鏈理論的應用有助於人們了解企業的價值生成機制,它既是一個分析競爭優勢的工具,也是建立和增強競爭優勢的系統方法。但是,價值鏈並不是單獨存在於一個企業內部,而是可以進行外向延伸或連接。如果幾個企業之間形成了供應鏈連接並實現了同步流程管理,那麼可以認為這些企業的價值鏈已經實現了一體化連接,但是這樣價值鏈已經不再是價值鏈條,而是變成了價值星座。因此,可以說企業辨清自身的價值鏈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前提。產業鏈雖然是宏觀經濟管理的理論,但在運作上企業卻是其構築的載體,產業鏈條的構築依賴於企業之間在經營上的有序連接,但是供應鏈連接可能是多向的,也可能發生在有限的產業范圍內,而產業鏈條則是垂直的和廣范圍的或者是多環節的。所以可以認為,供應鏈的連接是產業鏈生成的基礎,而產業鏈條是多重供應鏈條的復合體。
㈨ 產業化和產業鏈有什麼區別
產業化和產業鏈的區別:
1、兩者本意不同
產業化是指商品經過研發後進行大批版量生產,推廣到權市場上作為標准產品售賣。
產業鏈則是指將產品的幾個相關行業串聯起來,形成具有步驟的生產產業,由最基本的構成至最高端的核心組成一條線的生產。
2、兩者意義不同
產業化指單獨一家企業,對產品進行量產,面對市場。
產業鏈則是由政府或者工業區管理層進行研究斟酌後,開發出來的一些列產品環節。使市場應用能夠方便的銜接起來。即買一種商品即可有另一隻商品進行配套。
3、兩者價值不同
產業化的價值比較直觀,從產品的產量上即可算出售出後的價值額度。
產業鏈的價值要遠遠高於產業化,因為這是一個行業從頭到尾的產品供應。價值不僅高,意義同樣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