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都的經濟產業支柱是什麼
成都的經濟來產業是電子信自息、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葯五大支柱產業。
政府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超前布局人工智慧、精準醫療、虛擬現實、感測控制、增材製造等未來產業。
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占重慶的69%、75%、84%,而增速還分別低3個、3.5個、1.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差距仍在擴大。
成都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在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具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會展產業,旅遊業等取得巨大成就。
成都是中國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人數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
《2016年世界城市評級報告》中,成都進入全球城市百強,排名僅次於北上廣深;《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
② 請簡要說出至少五條四川盆地發展農業的優勢
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形區發展農業的優勢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充足、熱量充足等.
故答案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充足、熱量充足.
③ 四川的優勢產業有哪些
四川的水資源豐富,是我國西部的第一
④ 四川是我國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省份之一,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要優勢有哪些
法: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
意義:促進參與我們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國際專分工,促進區域產屬業結構調整的工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
⑤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條件:
(1)礦產資源、草地資源、水能、太陽能等資源豐富,資源開發潛力大;
(2)人口稀少,土地成本低,勞動力廉價;
(3)國家開發和發展西部的優惠政策;
中國西部大開發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1)自然環境比較差,地形復雜,耕地面積小。氣候乾旱或高寒,淡水資源不足。植被覆蓋狀況差,生態環境脆弱,一些地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2)受地形等因素影響,這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基礎設施薄弱,對外交通很不方便,影響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3)發展經濟資金缺乏,技術落後。
(5)四川發展第二產業的優勢擴展閱讀
基本思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說,西部大開發已進入第十二個年頭。《規劃》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圍繞主題主線,進一步明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一是在開發理念上,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是在開發方式上,更加註重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三是在開發布局上,更加註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重點經濟區培育壯大,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地區跨越發展。
四是在開發重點上,更加註重集中力量解決全局性、戰略性和關鍵性問題。
⑥ 四川和重慶即將建成城際輕軌,對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影響大嗎
四川和重慶即將建成城際輕軌,對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未來發展、不可限量。據悉,重慶和四川將在鄰水建成首條城際輕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都知道四川和重慶,但幾乎沒有或者是很少聽說過鄰水這個地方,或許它在之前的名聲確實不大,但等城際輕軌建成之後,它將會得到很大的優勢進行發展,進而名身大噪也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而已。鄰水是四川省內的一個集地理優勢和擁有發展機遇於一體的地方,它不光有著四川對它的重視,更有重慶對它的幫扶,鄰水的未來可謂是不可限量,當然,不光鄰水的發展會得到促進,重慶和四川的發展也會因此受益。
建成城際輕軌之後,重慶和四川的發展一定會得到更大的促進作用,而它們的未來也一定是充滿希望的。
⑦ 四川省瓶頸產業有哪些
四川作為經濟大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瓶頸甚至是隱患,將阻礙四川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結構不合理
1)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
四川十年來經濟獲得快速增長,除了消費得到一定增長外,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投資19724.6億元。目前政府和民間債務不低,進入債券還本付息高峰期。剛性支出逐年增大,僅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債務付息支出109.8億元。部分市縣財政吃緊、政府債務風險較高,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很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水平低於監管標准。政府存量債務償還壓力與平台公司融資難等問題疊加,故繼續進行投資刺激怕是不可持續;
2)實體結濟結構不合理,
四川實體經濟普遍存在「重量輕質」「重硬輕軟」的現象。產業分散,全同開花,除了將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外,又提出了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新一代網路技術、大數據、軟體與信息服務、航空與燃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與智能汽車、農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精製川茶、醫葯健康、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化工、節能環保等16個重點產業培育方案,貪大求全,力量分散,發展無重點,無亮點。同時知名品牌也較少,以前聞名全國的長虹電視,逐漸衰落了,只留下幾瓶白酒還在掙扎,但在以茅台為首的貴州酒的進逼下,也是力不從心。
第二: 空間結構集中度過高
四川經濟集中度太高,成都一地超過15342億,佔全省比例接近40%,在主要經濟省份中(不計寧夏、青海、西藏等),成都佔全省的比例最高,而排名第二位的綿陽GDP僅2303億,只有成都市的七分之一,在全國城市中排在100位以後去了。與存在同樣問題的湖北相比,雖然武漢的佔比與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積均大幅領先,同時襄陽與宜昌GDP均超過4000億,他們與武漢比例約三分之一多,故四川經濟集中度比湖北更嚴重,更加不平衡。四川作為一個大省,無論如何發展,僅靠成都是不能帶動全省的發展。
第三:新動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排名約第10位,只有廣東省的十分之一,甚至落後於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數字經濟規模1.09萬億元,居全國第10名,與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比較還存在不少差距。深圳建立起了「官、產、學、研、資、介」六大維度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培育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四川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創新合作的比重僅為10.5%,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而在資本的強大作用下,省內高校部分專利被沿海地區收購,存在「牆內開花、牆外香」問題。不少地方在新動能培育上存在局限,將其簡單等同於部分新興產業的規模擴張,更是採取傳統抓產業的辦法,給政策、給資金、給要素等,造成了部分新興產業因過量扶植而出現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
第四:經濟基礎不強
1)地方國有經濟不強
四川國有經濟競爭力不強,60%地方國有資產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築等基礎產業,增量布局集中向旅遊、金融、康養等領域扎堆。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滯後,國有企業還沒有實現從經營產業到資本運營的轉變,集團層面國有獨資公司佔比達75%,國有資本放大功能未充分體現,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低。
2)民營企業不活
四川民營企業不轉型升級較慢、創新能力不強。從領軍企業數量上看,四川入圍全國500強的民營領軍企業不斷減少,從2011年的18家減少到2017年的10家,在全國排位從第6位下降到第13位。民營經濟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佔比較低且主要集中於低端的生活性服務業。在新經濟領域,四川民營經濟僅有一家獨角獸企業。企業知名品牌數量缺乏,根據《2017年胡潤品牌榜》排名,上榜的107個最具價值中國民營品牌中,四川無一家企業上榜。
六:四川經濟發展建議
第一:明確重點發展產業
四川一直走大而全的產業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節選:
第三條: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葯、軌道交通、動力及儲能電池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數字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條: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優質白酒、釩鈦新材料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潔發電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生物醫葯、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
第五條:支持核能裝備與核技術應用、航空整機、航空發動機、航天及衛星應用、軍工電子裝備、信息安全、集成電路、高端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無人機等優勢領域;支持發展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優先發展名優白酒、肉食品、糧油、紡織服裝、煙草、茶葉、中葯材等千億級產業等。
以上所謂的產業規劃我看是幾乎將能想到的產業都羅列了一遍,毫無重點所言,也就談不上產業指導。結合四川現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四川是農業大省,但全省多高原、山地和丘陵,但畜牧業發達,水果/特產/中葯材等豐富,故農業大有可為,建議四川重點發展的產業為農業和食品工業(包括糧食、肉製品、水果加工、酒、醋、油),其次依託川西南和川東北的水電、天燃氣和礦產等,發展新材料和化工,再次是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等不宜作為重點行業;
第二:明確重點發展區域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明確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一干是指成都,多支指除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區是成都周邊區、川東北、川西南、川東南、川西等,說到底這還是毫無新意的全面開花,有等於無。在投資受限、債務高企的情況下,全面建設是不可能的,必須擇其它重點區域發展。
介於四川及中國西南的形勢,及打造成渝城市群的需要,必須在突出成都這個『干』以外,建議自貢和內江組成江貢經濟區,南充和遂寧組成南遂經濟區,組成兩『支』(一干兩支),江貢經濟區主要發展機械設備、材料加工、醫葯化工等產業,而南遂經濟區主要發展食品加工、紡織(綢、麻等)、特色產業等,而成都(包括德陽、綿陽)主要發展電子信息、軟體和互聯網、金融、旅遊等產業。
第三:注重統籌,協調發展
前面提到的產業規劃,名義上統籌,實際分散,必須從全省的高度,甚至是西南或全國的高度進行整體考量和策劃,比如隨著四川交通的改善,旅遊業發展不錯,但是與其它地方(如貴州)相比,則速度太慢,去年貴州的旅遊人數和收入相比四川雖然還有差距,但差距相當小,考慮到兩省的人口、面積、旅遊景點數量和GDP收入,四川旅遊發展簡直不值一提。四川應該統籌發展以川西(亞丁、貢嘎山、九寨溝、黃龍等)、川北(米倉山、唐家河、白龍湖、光霧山等)的自然旅遊資源,打造以成都-江油-劍門關-閬中-廣元(昭化)-漢中一線的歷史旅遊資源,發展成都和廣元兩個旅遊節點,四川旅遊可以上幾個台階。
第四:軍民融合
在早期的三線建設中,四川遷入大批的軍工企業,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的融合是四川產業發展的思考點,如果良好融合,將可能產生一批新興企業和產品,而在過去發展中,已經取得不錯成績,如航空航天、軌道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等行業已有很好基礎,政府應進一步探索軍民融合道路,消除障礙。
第五:提高新動能、挖掘新機會
1)充分利用智力資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故四川應加大創新,加強校企結合,尋找新動能和新機會,推行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製造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結合四川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加大招商力度。其實成都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強,在和重慶、武漢的招商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但除了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難聽到招商聲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優勢、能源優勢、資源優勢、教育優勢,加上經濟基礎、旅遊資源,統籌協調、加大創新,四川經濟前景可期。
⑧ 第一、二、三產業的優缺點
三次產業: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它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咨詢服務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和水利業,公路、內河(湖)航道養護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⑨ 四川省是如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
一、四川簡介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文化大省。省會成都在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港。
二、發揮特色產業,助推經濟發展
四川將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成為特色農業,比如四川蒼溪縣瞄準“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這一金字招牌,多措並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並將這一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了獼猴桃罐頭、飲料、走出了‘大園區+小庭院’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在各級政府努力下,四川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相信“天府之國”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