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交通運輸製造產業發展規劃

交通運輸製造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18 20:03:39

1. 中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包括什麼企業是否包括汽車業在內最好是有可靠的來源,謝啦~

按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標准,包括鐵路運輸設備製造、內城市軌道交容通設備製造、船舶及相關裝置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摩托車製造、自行車製造、非公路休閑車及零配件製造、潛水救撈及其他未列明運輸設備製造八個子行業,不包括汽車製造業。

2. 交通運輸行業產業鏈!分別詳細的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多多益善!

與交通運輸相關的產業鏈較長,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群。涉及產業忒多。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航空、鐵路、公路及航運等所需的先進交通運輸設備,船舶相關的製造、銷售、融資、運輸等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3. 重慶市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第二章 主要任務

完善公路交通網路。一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網路,優先建設、重點安排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和高速公路對外通道項目,積極推進地方聯網高速公路建設,進一步增強省際、區域和縣際間通道運輸能力。續建奉節至巫溪高速公路等項目16個、約739公里;新開工巫溪至鎮坪高速公路等17個項目、約975公里。開展三環以內射線高速公路適應性研究,開展原「三環十射三聯」高速公路剩餘路段以及高速公路網規劃修編新增線路的前期工作,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項目加快開工建設。「十二五」力爭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000公里,省際出口通道達到20個,基本覆蓋全市區縣(自治縣),實現「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二是加大普通國省干線改造力度。按照國道基本達到二級、省道基本達到三級的標准,改造升級普通國省干線公路1000公里,力爭實現普通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0%,實施5000公里普通國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優良路率達到80%。三是推進實施行政村公路通暢工程。規劃新改建農村公路為水泥(瀝青)路面3萬公里,力爭實現85%的行政村通暢。規劃建設撤鄉並鎮公路和中心城鎮等聯網公路7000公里,並逐步推進農村公路通道森林工程。四是加強專項公路建設,按照二級公路標准,積極實施國防戰備公路建設;重點推進菜園壩―銅元局等7個戰備公路渡口改造和鄧小平故居、楊尚昆故居、劉伯承故居、聶榮臻故居以及紅岩文化、抗戰文化等600公里紅色旅遊公路建設。
優化公路樞紐站場布局。一是加快推進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建設,重慶主城區重點推進實施龍頭寺(擴建)、上橋2個綜合客運樞紐,兩路、魚洞、西永、茶園、西彭、魚嘴、白市驛等7個換乘樞紐以及團結村、南彭、茶園、寸灘、佛耳岩、西彭、北碚等7個物流樞紐。萬州城區重點推進實施城西綜合客運樞紐和客運總站、城北、城南3個客運樞紐改建工程和龍寶、塘坊、紅溪溝、江南等4個貨運樞紐建設,形成一批集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轉換乘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以及依託綜合交通港站、產業園區以及現代物流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物流樞紐。二是積極支持區域客運樞紐和物流樞紐建設,支持涪陵、江津、合川、長壽、永川等大城市以及黔江、璧山、榮昌、綦江、南川、萬盛、豐都、石柱、墊江、梁平、武隆、彭水等城市結合城際鐵路發展建設綜合客運樞紐。與大型工業園區相配套建設涪陵龍頭港、黔江正陽、江津德感、合川南城、永川港橋、長壽晏家、萬盛雙壩等區域性公路物流樞紐。
加快內河航道建設。一是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干兩支」為骨架的航道網路體系,形成聯接川、黔、滇、鄂等周邊省市的骨架航道,使長江、嘉陵江重慶段和烏江彭水樞紐以下所有航道全部達到三級以上航道標准。重點實施嘉陵江利澤航電樞紐、大寧河廟峽航電樞紐工程,烏江銀盤、白馬通航建築物工程和烏江航道整治工程。二是加快三峽庫區及其他重要支流航道建設,實施渠江、綦江和三峽庫區重要支流航道整治工程,達到三級以上航道標准。改造升級四級及以上航道862公里,全市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到1636公里,航道達標率90%。結合三峽庫區後續扶持規劃,繼續實施渡口改造和渡改橋工程。
加快內河港口建設。一是按照港口、物流和產業「三結合」的原則推進鐵公水聯運的樞紐型港口建設,重點實施果園、東港、龍頭港、新田、朱沱和新生等5000噸級樞紐型港口項目;完成水天坪、胡家坪、佛耳岩、下塘口、江家槽、下岩寺作業區等臨港產業配套碼頭建設。二是加快三峽庫區高品質旅遊碼頭建設,實施朝天門旅遊碼頭升級、江北嘴、萬州鞍子壩等精品旅遊碼頭項目。適當開展遊艇基地建設。「十二五」全市港口貨物總通過能力達到1.8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700萬標箱。
促進綜合運輸銜接。一是合理配置綜合運輸通道資源,圍繞長江沿線產業帶的形成和內外貿運輸發展,形成以長江、高速公路和干線鐵路為主的沿江綜合運輸通道,盡快形成渝蓉藏、渝湘穗、渝漢滬、渝黔桂、渝滇東盟、渝蘭西亞、渝陝包、渝京遠東等八大綜合運輸通道。二是完善樞紐港站、產業園區和旅遊景區集疏運網路,樞紐型港口除忠縣新生港外全部實現鐵路進港,形成港口與高速公路、鐵路多式聯運系統。積極支持連接產業園區、旅遊景區、高速互通的公路連接線建設。三是加快建設城市內外交通一體化體系,加快改造升級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相銜接的瓶頸路段,暢通城市出入口;加快提升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一體化組織水平,促進便捷換乘。 提升路網服務能力。一是提升高速公路服務水平。實施「暢通工程」,加強高速公路路面技術狀況檢測,規范養護施工作業,推進ETC不停車收費系統建設。實施「安全工程」,確保高速公路相關安全設施和設備完好,加強高速公路安全巡查。實施「舒適工程」,加強高速公路日常維護,積極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標准化建設和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工程建設。二是維護國省道良好技術狀況。進一步加大路面改造力度,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優良路率達到80%。加強橋梁養護管理和危橋改造工作,開展危橋安全隱患排查和加固處置,一、二類橋梁比例達到95%以上。加強對治超站、交通量觀測站和道班房等管理設施的配套建設。三是保障農村公路正常通行。重點加強路基排水設施的維護與路面日常養護,著力解決農村公路安全防護設施不足、危病橋數量多、抗災能力弱等突出問題,實現「有路必養」。
完善公路養護機制。一是理順養護職責,增強養護資金保障。落實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對轄區內公路養護管理的主體責任。明確各級財政對公路養護的資金補助或配套標准,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部專項資金、市級財政逐步加大公路養護投入,落實區縣(自治縣)配套資金。二是完善養護制度,規范養護管理程序。完善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准入規則和管理辦法,出台公路養護工程技術的地方性標准與規范,健全養護工程管理的配套規章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檢測、評價指標體系與標准。三是推行公司化管理,逐步實現「管養分離」。發揮市公路養護協會作用,推進養護工程企業資質認定工作,逐步形成統一開放、分類管理、競爭有序的養護市場。
推進公路科學養護。一是提高養護生產技術水平,高速公路養護爭取實現全面機械化,普通公路養護逐步提高養護機械化水平。二是推廣養護檢測、維護專業技術,國省干線公路路況自動化檢測評定率達到95%以上。三是加快路網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整合完善公路資料庫系統,提高公路養護決策和出行信息服務水平。
強化航道養護管理。一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新型航道管理體制,突出高等級航道的養護,形成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等重要航道由市管航道養護專業隊伍進行養護,其餘航道的養護由區縣(自治縣)進行管理。二是大力推行港航技術狀況自動化檢測技術,依託航道、港口、船舶等資料庫和管理系統,開展「一干兩支」高等級航道數字航道建設。
加強工程建設管理。一是進一步規范工程建設市場,繼續完善招投標管理制度和辦法,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完善BOT+EPC模式的監管思路和手段。二是穩步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分解細化質量管理目標,建立完善質量管理考核評價制度與獎懲制度,嚴格分包管理,強調過程監管,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工程質量。 提升城市客運服務水平。一是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優先保障公交站場用地,嚴格實施城市公交首末站配建標准。城市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安排上應優先考慮公共交通站場設施。大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換乘條件,推進客運樞紐與城市公共交通無縫換乘。建立保障公交低票價和車輛更新的財政補貼增長機制,出台鼓勵合理換乘的優惠政策。二是發揮軌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加快開通運營軌道交通一、三、六號線及二號線延伸段,合理組織軌道列車運行計劃,加強軌道交通營運管理。三是提高公共汽車服務水平,推進公交樞紐站和維修保養場建設,重點建設雙堰、彈子石、長生、外河坪等45個公交樞紐站場,新增公交站場面積100公頃。優化布局公交線網,城市公交逐步覆蓋至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建成區及連接的主要幹道,區縣(自治縣)公交實現城區逐步覆蓋。合理調配公交運力資源,在主要客流走廊投放大容量公交車輛。優化布局公交快線,城市組團間開通公交干線,組團內部按區域組織普通線路,合理確定普通車和中高級車的投放比例。普及公交車輛GPS終端和IC卡、RFID技術應用,試點建設公交車輛運行信息電子站牌。四是有序發展城市出租汽車。穩步開展計程車運力投放,逐步理順計程車的價格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有效緩解「打的難」局面。完善計程車職業資格制度、收益分配調整機制和勞動用工關系。整合推廣計程車綜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
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在適宜開通城市公交的城郊或城市新區,穩步推進班線客運和農村客運的公交化改造。積極推進農村客運站點建設,全市中心鎮基本建成四級及以上等級客運站,其他鄉鎮基本建成五級客運站或簡易車站,通客運車輛的行政村基本建有候車亭或招呼站。鼓勵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進入農村客運市場,採取區域經營、延伸經營、捆綁經營、專線經營等多種經營形式,因地制宜開行趕集車、早晚車、周末車、學生車。加大站場建設支持力度,增加配套建設資金,站場用地原則上以調劑或劃撥方式供應。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統一購買農村客運車輛保險。完善城鄉客運管理體制機制。構建統一、開放的城鄉客運市場,建立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配套政策標准和互聯共享的城鄉交通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
發展現代物流。加快培育港口物流集團、重慶交運集團、長安民生集團等現代物流龍頭企業。依託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大力發展保稅物流;促進物流樞紐與產業園區配套布局,積極引導城市中心的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向城郊大型物流園區積聚。依託化工物流園區建立危險化學品物流市場,發展專業物流。建立集政府監管功能、物流服務功能和數據傳輸功能為一體的物流公共信用信息系統。
拓展物流服務領域。推廣零擔、快運、集裝箱運輸、集散配送運輸等領域的加盟連鎖經營,積極推進甩掛運輸。鼓勵貨運樞紐經營主體拓展倉儲、分撥配送、流通加工、保稅等功能,促進貨運樞紐站場加快向現代物流節點轉型。建設深入西部內陸的「無水港」,形成跨地區的物流服務網路、信息服務系統和口岸大通關系統。吸引國際航運企業在重慶設立區域總部。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支持郵政企業全面參與農村物流流通網路建設。
加強運輸市場管理。一是嚴把道路公交、計程車、長途客運、危險品貨運等從業人員、營運企業、營運車輛的市場准入關。二是加強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條款,強化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服務質量考核和從業人員的誠信考核,使企業的信用等級與其所屬從業人員的整體信用情況掛鉤。三是加大運輸市場監管執法力度,以質量信譽考核為手段,對嚴重違規的從業人員和營運企業依法實行強制退出。四是完善汽車租賃業管理制度,規范汽車租賃經營行為。五是加強交通行政執法間的聯動協作,形成市場監管合力。 完善交通運輸安全設施。繼續推進公路安保工程建設。實施公路安保工程約5000公里,改造危橋500座,實施渡口改造800個、渡改橋100座。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重點,加強對自然災害多發路段的監控預警和工程治理,實施地災防治工程250處。按三級航道以上標准完成布標航道里程1085公里,配布航標2615座,建立嘉陵江、烏江、渠江等主要通航河流VHF船岸通信系統、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岸基系統。實施船舶污水處理、儲存設施安裝改造工程,在重慶主城、涪陵、長壽、萬州建設4個油船、散裝化學品船舶洗艙基地;在重慶主城、萬州建設2處船舶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設備庫,在巫山建設1處應急設備設置點。
加強交通運輸安全監管。推進落實交通運輸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推行三級以上客運站場交通執法人員駐站制。持續開展運輸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打擊非法違法從事交通運輸的行為。完善全市治超站點監控網路,完成29個治超站建設,進一步完善全市治超站點監控網路。建立完善交通運輸企業告誡制和「黑名單」制。加強從業人員資格和信用管理。推進「一案三制」建設,構建責任主體明確、可操作性強、與相關預案銜接有效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本地區應急技術專家資源庫建設,建立與公安、消防和大型企業、地方專業救援隊伍等單位聯動機制。通過政府層面完善應急補償機制。加大交通運輸事故責任追究力度。建立從事客運和危險品運輸的企業、運輸工具、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評估體系。
構建交通運輸應急體系。一是完善全市公路水路交通應急指揮平台,基本建成普通公路監控指揮中心、地方水域水上監控指揮中心、道路運輸(含營運軌道交通)監控指揮中心、營運高速公路監控指揮中心、交通執法指揮平台等5個市級行業應急指揮平台框架和2個試點區縣級應急平台框架;建設現場移動應急指揮平台,實現固定應急指揮平台(各級監控指揮中心)與移動應急指揮平台(現場)的互聯互通;建設重慶市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爭取在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承擔國家路網西部監控與調度職責;進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海事力量,建設重慶市水上搜救中心。二是建設一批交通應急保障救援基地,建立與交通戰備物資儲備相結合、專業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交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重慶主城、萬州、涪陵、黔江、石柱、奉節6個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救援基地;在重慶主城建立全市水上交通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重慶主城、涪陵、合川、彭水、雲陽、巫山6個區域性水上交通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北碚、武隆、酉陽、忠縣、奉節、開縣、萬州、江津8個水上交通搶險應急站。建設高速公路交通執法應急救援站30個。三是建立應急保障專業搶險隊伍,加強水上事故應急救援隊和航道應急保通隊建設,構建基層公路應急搶險保通隊,加強應急保障裝備建設。四是構建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安全監測監控體系,對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干線重點路段、大型橋隧、干線航道重點航段、重要港口及危險品碼頭等實施監控監測,整合運輸裝備GPS應用系統,全市九座以上客運車輛、危化品運輸車輛、重型貨運車輛和「四客一危」船舶全部加裝GPS終端等。 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開展綜合客運樞紐建設與運營、公鐵水多式聯運高效銜接、大區域交通組織、城市立體公共交通等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客運「零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二是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車、高速公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術、危險品運輸過程監測及控制、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及救援裝備的配置等關鍵技術研究,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交通管理應急反應體系。三是開展提升黃金水道通過能力、山區高速公路快速維修、大型橋梁隧道養護等關鍵技術研究,提高交通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水平。四是開展瀝青路面再生、隧道節能技術、新能源汽車的研究與示範等,發展資源節約型交通。五是開展RFID、IC卡、ETC等技術的研究,拓展物聯網技術在交通運輸過程和行業監管中的應用。六是開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戰略、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與資產管理模式等研發攻關,提升交通運輸科學決策水平。七是打造重慶市公路養護工程技術、公路防災減災技術、重慶山區隧道關鍵技術、西部地區山區橋梁建設營運管理、內河航運關鍵技術和綜合交通運輸經濟與技術等特色研發中心。
注重交通信息化建設與科技推廣應用示範。一是建設交通地理信息資料庫和公路網動態交通路況信息資料庫兩大基礎資料庫,完善全市交通信息資源中心,力爭在重慶建成西部交通數據災備中心。二是推進行業智能化管理建設,重點建設公路路網、道路運輸、水運交通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設交通執法綜合指揮系統,構建高速公路速度監測和移動視頻監控系統;推進實施高速公路跨省聯網與不停車收費系統;建立駕駛培訓機構IC卡計時培訓系統信息平台;完善重慶市交通應急指揮系統平台。三是建立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整合交通信息資源,統一交通服務熱線,強化96096品牌,推進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和城市客運智能化應用示範工程建設,加快公共交通信息一體化進程,逐步搭建西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四是推進交通運輸部科技示範路技術、重慶山區高溫多雨路面設計施工關鍵技術、隧道照明節能新技術、低造價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安保工程新技術、船舶節能實用新技術6大應用示範工程。
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利用。優先發展、倡導使用低碳型交通方式。鼓勵廂式運輸、集裝箱運輸等專業化運輸方式,積極發展大型集裝箱、大中散貨、化危品等專業化運輸船舶,鼓勵發展頂推船隊。有效提高客貨車輛實載率。加速淘汰客貨運高能耗車輛,加快發展節能、大型、專業化運輸車輛和綠色環保車輛,重慶主城區公交車和計程車大力推進CNG或混合動力車,逐步擴大區間班線客車CNG或混合動力車的應用規模。重點實施重點企業節能示範工程、公交優先示範工程、營運車船燃料消耗准入與退出試點工程、甩掛運輸節能試點工程、綠色航運工程、低碳公路示範工程、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工程、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工程等八大交通節能減排示範工程。
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監管。繼續推進繞城高速公路「綠色長廊」工程,對全市國省干線具備條件的路段實施「綠色長廊」示範工程1000公里。在嘉陵江、烏江、大寧河、梅溪河等重要航道打造生態景觀航道。推進船舶生活污水治理、船舶洗艙基地建設。推進城市中心區域小碼頭搬遷,重點搬遷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船舶和碼頭。建設市級交通行業環保和節能減排監測中心,建成一批技術能力較強的交通環保和節能減排監測站點。

4.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十二五」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需求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引發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交通運輸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運輸業發展難題、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僅將覆蓋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全局,同時也將成為交通運輸運行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的關鍵載體。
(一)保障交通運輸系統的暢通、高效,要求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的運行監測,提高其運營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
提供暢通高效的運輸通道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對交通運輸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預計公路總里程將達到450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將接近11萬公里,沿海深水泊位達到2214個,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超過1.3萬公里,民用車輛和營運船舶總數將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規模總量不斷擴大,使我國交通運輸管理能力面臨巨大挑戰,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已形成的資產進行充分利用和潛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效率,保障路網水網暢通,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二)滿足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要求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出行信息服務。
為全社會提供及時、准確的出行信息服務是交通運輸行業提供高品質、多樣化、多層次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是我國經濟社會重要變革期,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和消費結構面臨重大調整,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將全面進入機動化社會,預計民用車輛保有量將超過1.5億輛。交通出行規模快速擴張,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長,城際交通運輸系統和城市公共客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壓力。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必須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相適應,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務質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三)保障交通運輸安全發展,要求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的監測預警、通信保障和決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運輸安全平穩運行是交通運輸發展的永恆主題,提高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面臨的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任務更加繁重,必須充分掌握交通運輸風險源,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監測預警,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有效協調專業和社會力量,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必須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和應急決策分析,優化配置應急保障資源,提高應急指揮能力;必須面向社會及時發布信息,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應急信息服務能力。
(四)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發展現代物流,要求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發展綜合運輸體系是新時期交通運輸部門的重要任務,交通運輸是現代物流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途徑和切入點。「十二五」期,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必須以信息化為抓手,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相關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促進物流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供需雙方業務協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五)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要求准確把握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狀況,深化行業綜合運行分析。
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是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期,交通運輸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各種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對經濟運行分析工作的廣度、深度和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策部門必須藉助信息監測、採集、統計、預測預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時獲取全面、准確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斷和科學決策,改變以往決策中以定性和經驗分析為主的情況,使決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增強指導性,避免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六)構建綠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運行組織模式和流程,節約能源,減少排放。
交通運輸是節能降耗的重要領域,降低行業能源消耗水平、減少排放是實現國家「兩型社會」重大戰略目標和履行國家承諾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資源環境對交通運輸的剛性約束日益凸顯。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優化運輸組織模式和流程,實現運輸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提高運輸裝備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駛,減少資源消耗、空間佔用和污染排放;大力發展智能交通系統,保障交通運輸系統暢通高效運行,減少因交通擁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強對交通運輸行業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監測監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運輸裝備淘汰更新。

5.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 覆蓋全局,深化應用
以信息化覆蓋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實現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系統運行監測、管理與服務領域的深度滲透與融合,加速推進深化應用,促使交通運輸信息化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發揮更重要的牽引和支撐作用,有效提高交通運輸的發展質量和效益。
● 共享資源,業務協同
基於信息化環境優化業務流程,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業務流程再造,支撐業務發展,提高行業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能力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以構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資源體系為核心,著力加強全行業信息化發展的統籌協調力度,下大力氣扭轉原有信息化建設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行業發展合力,實現建設整體效果。
● 注重實效,提升服務
堅持以人為本,以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行業特點的交通信息服務為重點,以重大信息化工程為推手,以支撐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為宗旨,以需求、效果並重為導向,加快推進交通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推動建立豐富實用、經濟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服務體系,使交通信息服務惠及全民。
● 示範引領,分類指導
繼續以「行業聯動、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動模式,圍繞發展重點,集中優勢資源,深入實踐和深度應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及示範、試點項目。分別按照「政府主導」、「政府引導」、「政府倡導」的推進方式,加強對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信息化建設的分類指導,採用差別化投資政策,促進行業信息化協調發展。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總體目標: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運輸運行監測網路,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與綜合利用水平,交通運輸系統全網聯動、協同應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在保障暢通運行方面取得顯著實效,在提升運行效率、服務公眾出行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在規范市場秩序、強化安全應急、服務決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發展現代物流、實現低碳綠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提供堅強支撐與保障。
具體目標:
1.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監測網路基本建成,干線公路網重要路段和內河干線航道重要航段監測覆蓋率達到70%以上,重點營業性運輸裝備監測覆蓋率達到100%。
——依託交通運輸運行監測系統建設,在全國所有省(區、市)實現高速公路聯網監控,對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重要路段、特大橋梁、長大隧道、大型客貨運輸樞紐、重點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樞紐的運行狀態、環境、氣象與災害實現動態監測。
——完成80%以上國家高速公路網交通情況調查站點建設;完成全國所有Ⅰ、Ⅱ類治超檢測站和省級管理中心建設,實現部、省、站三級超限信息系統全國聯網。
——實現對「兩客一危」車輛(長途客車、客運包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和重點營運貨車、「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遊客船、高速客船、滾裝客船和危險品運輸船)的動態定位跟蹤監測。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貨運輸市場動態運行信息監測體系。
2. 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部省兩級公路、航道、港口、營運車輛、船舶、經營業戶、從業人員等行業核心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料庫100%建成。
——加快行業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形成部、省、市三級交通數據中心體系,在有條件的地市,重點建設城市公交、出租、軌道交通、運輸樞紐、農村客運、農村公路等基礎資料庫。
——完善信息資源共享與更新機制,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全面改善數據質量,數據更新及時率滿足應用需求。
——鼓勵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的長效機制,引導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
3. 推進行業重大應用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行業業務協同、科學決策和信息服務能力,對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作用更加顯著。
面向公眾服務:
——交通運輸電子政務服務質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在線辦理。
——全國高速公路ETC平均覆蓋率達到60%,ETC車道數達到6000條以上,ETC用戶量超過500萬個。
——形成以全國統一特服號、統一交通廣播頻率為特徵,覆蓋國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國省干線及廣大城鄉地區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服務滿意度達到70%以上。
——依託全國特大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建成若干個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
——建成若干有較好應用實效,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並形成統一的標准規范體系,實現平台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適時開展全國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換系統建設。
面向行業管理:
——交通運輸核心業務信息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達到較高水平,核心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85%以上,並在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等領域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綜合性應用。
——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運輸風險源,並實現對II級以上突發事件的及時接報和處置信息的分發處理。
——基本建成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建設和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務體系。
——建設部省兩級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實現對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市場的運行狀態、發展態勢等的綜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數據挖掘分析為重要支撐的交通運輸決策支持體系。
4. 創新信息化管理機制,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保障環境基本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交通運輸信息化標准體系,完成標准框架體系中基礎性、通用性標准和專用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實現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的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形成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設與運營保障體系,在信息化運行管理機制方面務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強交通運輸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

6. 如何理解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汽車產業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一方面,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自2009年起已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產銷突破2800萬輛,其中,中國品牌汽車超過1400萬輛,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在某些細分市場已經能夠和國際一線品牌同台競爭。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產銷量超過50萬輛,累計推廣量超過100萬輛,全球佔比均超過50%。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部分企業主動布局,具備輔助駕駛功能和網聯化特徵的汽車產品規模化進入市場。另一方面,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創新能力不強、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等,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和汽車保有量大幅增加,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

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與汽車產業加快融合,產業生態深刻變革,競爭格局全面重塑。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成績顯著,支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發展的信息技術產業實力不斷增強,這兩個方向有望成為搶佔先機、趕超發展的突破口。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汽車市場將保持平穩增長,加之差異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將為中國品牌汽車發展提供巨大空間,製造強國戰略實施和「一帶一路」建設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海

7. 如何發展交通運輸一體化

要加快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首先要轉變觀念,拓寬視野,站在全面
支持和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進行全面考慮。必須解放思想,樹立全局和長遠的觀念,破除行政壁壘和傳統思維的束縛,在區域間、運輸方式間加強合作與交流,率先在觀念、理念上實現一體化。區域一體化決定了區域交通運輸的綜合性、整體性和開放性特徵。要加快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進程,就要突破行政區域界線,拓展發展空間,整合資源,擴大腹地范圍。通過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來更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變潛在和個別優勢為綜合優勢和整體優勢,實現共同發展。
1.加強區域交通運輸發展的規劃協調,從總體上調整、優化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和空間布局應以區域內高速公路等快速建設為契機,加快區域內運輸通道的配套與銜接,完善交通運輸網路結構,實現功能協調,高效便捷。同步建設多極化、網路化運輸系統,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產業布局的要求。過去的交通運輸發展都是在行政區域或行業內部進行的。但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需要根據發揮優勢和共同發展的指導思想,打破行政區劃及行業界限,統籌規劃和積極發展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形成具有規模效益的綜合運輸能力。加快區域交通運輸的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考慮在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進行聯合投資、協調發展,以完善區域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路。
2.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市場一體化
建立公平、公開、公正、合理競爭的市場環境,打破區域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聯合互補,強化區域整體發展觀念,使區域內不同地區的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努力形成區域發展的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交通運輸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更主要的是還可以促進建立區域范圍內各種運輸方式分工與合作的市場機制,並使分工與合作通過市場來完成,從而使區域內交通運輸的整體效益達到最佳,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和運輸服務水平。並且在市場規則上,應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讓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充分流動,使各個經濟主體在統一市場中自由選擇、交易,使區域交通運輸在形成產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形成區域產業網路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各地區的比較成本優勢也得以充分體現。
3.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制度規范一體化
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及標准規范,健全區域發展的協調、磋商機制,特別要加強區域內各個地區之間的政府協調溝通機制。協調部門及條塊分割,減少多頭管理、重復管理及相互扯皮,從制度上保證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破除行政和行業壟斷,形成統一、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規定。要消除阻礙交通運輸資源合理配置的體制障礙,進一步改革相關管理制度,推動形成區域統一的市場和相關保障體系。
4.加快區域交通運輸信息管理一體化
建立統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及統一的信息技術標准,實現區域交通運輸信息資源的共享,使信息互通、互連、互換,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和運輸交易成本,進一步優化運輸效率和效益。
總之,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實質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區域交通運輸需求的角度出發,全面綜合考慮,並且貫穿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整個過程。

閱讀全文

與交通運輸製造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