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發展產業總體思路

發展產業總體思路

發布時間:2020-12-18 17:13:54

❶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工業強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工業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必須堅持在發展中求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作為轉型升級的中心任務。正確處理好工業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重大關系,以提高工業附加值水平為突破口,全面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改善和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強化工業企業安全保障,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堅持把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
——堅持把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支撐和牽引作用,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加快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
——堅持把提高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發展水平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平台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優化產業空間結構,加快推動工業布局向集約高效、協調優化轉變。
——堅持把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作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穩定外需、擴大內需,實現內需外需均衡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推動宏觀調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場力量轉變。 根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力爭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幹企業達到3%以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核心技術,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關鍵裝備、技術標准取得突破。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規模經濟行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中小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佔比進一步提高。
——信息化和軍民融合水平顯著提高。重點骨幹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0%,大中型企業資源計劃(ERP)普及率達到80%以上。軍民資源開放共享程度明顯提高,軍民結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
——質量品牌建設邁上新台階。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工業品質量標准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葯品、紡織服裝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1%以上;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主要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的創新能力、抵禦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工業強國建設邁上新台階。
專欄1:「十二五」時期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指標(略)

❷ 2010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是什麼

六大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❸ 貴安新區總體產業規劃思路


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內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推進體容制機制創新,探索欠發達地區城市發展建設新模式;
二、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三、著力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實力,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把貴安新區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

❹ 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要求,全面提升生態資源質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進一步加強規劃指導,統籌兼顧近期和長遠發展,留足綠色空間和未來產業發展空間;統籌兼顧生態涵養和生態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後勁;統籌兼顧政府推動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實現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將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成為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產業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態經濟發展區。
近期,以提升生態涵養功能、促進富民就業為核心,強化生態修復與水源保護,完善生態補償和後期管護機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積極引入總部經濟及高端產業發展;推動城市公用設施和服務向生態涵養發展區延伸,促進生態特色城鎮和新農村建設。 一是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深山原始生態系統、淺山農村生態系統和城鎮人工生態系統三個子系統的建設,並結合流域治理、礦區生態恢復等重點工程,繼續建設首都生態屏障體系。
二是加強涵養區水源生態建設。以保護區域內各種河流和水庫為重點,全面啟動對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源及流域的綜合治理,防止地表植被破壞,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污水流入河道和水庫。開發節水設施,提高水利用率,發展節水產業。
三是通過植樹造林加強山區生態建設,擴大生態林規模。
四是加強空間管制,特別是生態涵養區中的密雲水庫上游、官廳水庫上游要禁止開發;
五是加大禁牧力度,保護野生動物,防止違規採伐和非法開礦,形成全面的生態林資源的安全保障體系。
六是以農田林網為主要內容加強淺山區生態建設。更替過熟林帶,培育新生林帶,健全農田林網。
七是以公共綠地為基本內容加強城鎮生態建設。繼續以公園大型綠地為主體,以街道綠化為骨架,以單位庭院和居住小區為基礎,植樹種草,增加綠地,美化環境。 一是建立若干個生態建設試驗區,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和統籌安排生態建設。
二是建立各個區縣之間生態建設協調機制,促進生態鏈在涵養區以及更大的范圍內良性循環。
三是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生態系統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構建節約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共贏。
四是建設科學、完善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涵養區生態補償制度,加強水源建設補償制度,制定扶植涵養區發展的經濟援助政策,積極支持涵養區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五是繼續把涵養區「新農村」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並不斷完善各項農村經濟政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建立「三農」發展的投入與分配機制和全面建立城鄉接軌的各項保障制度。
六是遵循「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兩大原則,通過全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從根本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山區農民轉行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林果業等富民產業,引導山區農民由「靠山吃山」向「養山就業」轉變。 一是繼續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源治理,以提高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優化生態環境。
二是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率,提高再生資源比重,減少直接處理投資;建設垃圾填埋場以及糞便處理場,提高城鎮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能力。
三是提高縣城和重點鄉鎮范圍內的社會單位及居民樓房垃圾袋裝率和縣城內垃圾分類率;建立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建設清潔農村,文明鄉鎮。
四是限制或減少農業生產污染,實施有機農業工程。推廣緩釋肥,提倡農家肥和有機肥,改善施肥方式,推廣測土平衡施肥技術,控制化肥施用量。擴大生物治蟲農田范圍,減少農葯使用量。
五是杜絕污水灌溉,推廣可降解地膜,控制白色污染;實施綠色畜牧養殖工程,加強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處理監管;加大對農業生產的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控制農業生產污染源示範工程。 一是制定促進涵養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積極推動「環境一票否決」制度,建立產業項目篩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的綜合評價,嚴格限制不合指標的項目進入。
二是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保障,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倡導綠色消費,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三是推廣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工業生產方式。逐步降低資源依賴型工業比重,增加企業污水處理、廢棄物利用的費用投入。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法規,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長效機制。
四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鏈。以加工企業及相關服務組織為紐帶,鏈接種植業和養殖業以及農民家庭生活,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鏈。
五是倡導科學消費方式。通過宣傳教育、政府綠色采購,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節約消費。鼓勵使用綠色標志食品、環保標志產品和節能節水論證產品。
六是倡導使用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使用量,並實施「全程管理、清潔高效」的措施;在農村減少使用薪柴秸稈等燃料,發展生物質工程,提倡使用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繼續實施「綠色照明」工程、擴大太陽能殺蟲燈的使用范圍。 一是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發展聚落,通過生態移民、生產移民、生活移民等方式調整人口布局,推進農村人口向新城的集聚,堅持以環境友好型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空間集聚,構築科學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
二是集約發展經濟,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核心,充分發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比較優勢,合理利用資源,優化一產,提升二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新型產業,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經濟集約增長。
三是要努力提高城鄉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形成覆蓋城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

❺ 產業發展戰略的介紹

一、平衡發展戰略與非平衡發展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平衡發展戰略是指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面發展來實現工業化或現代化的一種戰略。
2.非平衡發展戰略。
非平衡發展戰略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將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集中配置在某些產業部門和地區,首先使這些部門和地區得到發展,然後通過投資的誘導機制和產業間、地區間的聯系效應與驅動效應,帶動其他產業部門和地區發展,從而實現整個經濟的發展。
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產業發展戰略
1.進口替代戰略;
進口替代是一種內向工業化戰略。這種戰略的實質,是以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取代進口貨,並通過進口替代工業的發展來逐步實現工業化。
2.出口促進戰略;
出口促進是典型的外向型工業化戰略,也有人稱為出口導向型戰略。它的特點是,發展面向出口的工業,並將其產品投放國際市場,用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來代替農礦初級產品的出口,以推動工業化進程。
3.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相結合的發展戰略。
有些國家在積極擴充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進口替代的廣度和深度,並逐步實行對外開放和鼓勵出口製成品的政策,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替代相結合的發展戰略。
三、輕、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
1.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2.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區域功能定位、產業戰略定位、產業發展策略、重點項目策劃和規劃實施方案。
1.區域功能定位
產業規劃的研究,必須對區域整體發展戰略有準確的把握。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指根據規劃區以前所作的相關規劃或者政府工作計劃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確定規劃區的區域功能定位、區域功能布局等,作為產業規劃方案制定最直接的依據。
2.產業戰略定位
產業戰略定位,主要基於區域功能定位的總體結論性意見,對規劃區的產業發展,從產業細分門類視角進行深入討論和規劃,確定規劃區要發展的產業門類、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產業目標,描繪規劃區的產業藍圖。
3.產業發展策略
產業戰略定位解決的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的問題,而產業發展策略關注的是,為達到既定的產業發展目標,所應採取的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為各產業職能部門提供最直接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4.重點項目策劃
重點項目策劃部分主要從行政區屬的角度,進行落地的產業項目策劃。內容包括總體概述、重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開發理念、項目設計、運營建議等等。項目策劃並不是漫無邊際的,產業項目作為產業規劃中最直接的落地成果之一,是區域功能定位、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等的重要承載者。
5.規劃實施方案
規劃實施方案是實現產業發展規劃的計劃和路徑,主要是推動產業按照產業目標向前發展的一系列對策、措施的集合,不但能落實到各個產業部門,而且能落實到各個空間地塊。規劃實施方案的提出,主要涉及到戰略階段的劃分、發展模式的確立、推進措施的建議等內容。

❻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發展思路和重點

產業發展是我國國家級開發區建設的核心內容,要針對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按照「布局集中、發展集聚、產業集群」的原則,不斷提升開發區的產業層次,促進開發區產業與屬地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把開發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為當前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和示範區,促進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一)加快提升產業層次,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三)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大力打造產業集群
(四)促進開發區產業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力

❼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啥

2015年3月23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分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9部分30條。
一、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堅持需求導向。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著力破除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創業者創新的障礙,著力解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制約,讓創新真正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堅持人才為先。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更加註重培養、用好、吸引各類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加註重強化激勵機制,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鼓勵;更加註重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堅持遵循規律。根據科學技術活動特點,把握好科學研究的探索發現規律,為科學家潛心研究、發明創造、技術突破創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環境;把握好技術創新的市場規律,讓市場成為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的主要手段,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讓知識產權制度成為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大力營造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
——堅持全面創新。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統籌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合作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協同創新,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得到充分保護,創新價值得到更大體現,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創新人才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進而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構築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❽ 產業化的思路

農業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第一,農業生產向廣度深度發展,必然要求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就是在工農業之間、地區之間、農業主體之間配置有限的資源,配置得好,農業生產效率就高,生產發展就快,反之,效率就低,發展就慢。農業產業化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的效力。
第二,農業產業化就是在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節約人力、財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一種表現。
第三,農業專業化分工,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投資者如農戶;農業企業要對投資的最終效果負責,這就迫使決策者必須深入市場調查,密切注視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要來決定投資的方向和規模。作為宏觀管理者的政府,也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信息來制定調控的政策和措施,使調整的決策易與實際生產相吻合,這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產業發展的盲目性,使農業產業結構大體上能保持動態的協調平衡,從而推進農業內部專業化生產的提高,進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步與發展。
第四,農業向現代化邁進,呼喚組織制度創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客觀上要求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調整和變化,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和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農業產業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產業結構優化,而產業結構優化需要具備兩個基礎條件,一是產業結構優化設置應適應其自身演進規律,二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應以其自身變動趨勢為基礎。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演化是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必然趨勢。農業之所以屬於弱質產業,是因為農業僅限於從事初級產品生產;滯留隱性失業即剩餘勞動力過多。農業產業經營通過從事集約高效的種養業,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可以吸納相當多的勞動力就業創造價值擴大增值;同時,城市裡的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向農村區域轉移,為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更多機會,鄉鎮企業要以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為戰略方向,適當集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眾多的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轉移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在相同條件下,農業佔用勞動力越少,農業勞動生產率就越高,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❾ 貴州省「十二五」期間發展工業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新工業化
「十二五」是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和
實施我省新型工業化「十二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編制規劃過程中,要做到「八個堅持」:一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企業為主體、政府為推動,建設貴州新型工業化體系;二是要堅持工
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在產業上全力夯實基礎產業、做強做大支柱產業、
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新興
產業,在結構上注重比例協調、布局合理;三是要堅持轉變發展方向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建設節約型和
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四是要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大力推
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提高產業和企業競爭力,形成知識產權、品
牌、質量的新優勢,帶動工業化站上新起點;五是要堅持城鄉統籌發
展,充分發揮工業主導作用,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提升我
省城鎮化水平;六是要堅持以工促農、以工帶鄉,形成特色鮮明、優
勢突出、布局合理、科學發展的新型工業和區域特色聚集區;七是要
堅持開放,深化改革,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支持非公有制和中小企
業,提高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大生產,形成產業集群;八是要以人為
本,建立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和職工隊伍,提高勞動者素質,發揮
人力資本作用,確保健康安全發展。孫國強強調,工業投資項目是實
現「十二五」目標的前提和支撐。要切實加強項目庫建設,千方百計
爭取大項目,充分發揮項目投資的拉動作用,努力實現調整經濟結構
、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新興產業三大突破.
參考來源:貴州召開新工業化十二五規劃准備會議 2009年12月1日
以上資料由杭州圖書館提供,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閱讀全文

與發展產業總體思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