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業發展史
一、政府對農業的扶持
美國實行的是「以工補農」政策,發達的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扶持起了一個發達的農業。扶持體現在各方面,主要是農村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的直接補助;較低的農業稅收政策;良好的技術服務;積極開拓農產品國內、尤其是國際銷售市場等。在農民家庭收入中,政府的補貼佔24%。這為農業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目前農民的負擔較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鄉村道路建設、電網改造等,在有些地方還需要農民出資,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銷售不暢,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到農業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實現現代化發達的農業是不可能的。在發達國家是這樣,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
二、不斷延伸和完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美國農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完善、升級的過程。1820年以後,美國農業進入商品化階段,農業不僅是生產問題,而且開始向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方面延伸。到了1860年,美國第一次農產品過剩危機爆發,促使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升級,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 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並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融合。目前,雖然美國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2%,但是,從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化肥、農葯、種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至少佔到了總人口的15%以上。在美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體系,農產品加工、銷售體系,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體系,農作物種子、家禽畜種的培育、繁殖、加工、銷售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體系,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都很健全。這些體系與農業生產體系密切相聯,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產業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有力地支撐著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目前的問題是,產業體系內部的有些體系還不健全,體系之間聯系不密切,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三、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美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近70%,而我國只有40%。科技在美國農業生產中之所以貢獻率高,除了政府對農業科研、教育的重視,農民自身文化素質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體系比較健全,作用發揮的好。美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學的農學院承擔。大學教授有1/3時間從事教學,1/3時間從事科研、1/3時間從事推廣工作。大學與地方郡政府聯合組建郡農技推廣中心,負責本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別承擔。在郡里,有一個由大學、政府、技術推廣和農民代表組成的農業推廣指導委員會,他們定期溝通各方意見,審定推廣工作計劃和經費使用計劃,對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進行評估、監督、指導。這種體系真正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廣和生產的結合,相互促進,增強了工作的有效性。大學除了為農民推廣技術外,現在也為種子、農葯、化肥等有關涉農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咨詢服務,通過這些企業為農民提供物資服務的同時,提供技術服務,達到推廣的目的。我們也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他們的做法,我國有一個獨立的推廣體系,目前的問題是,這個體系與科研、教學部門的結合不緊密,工作的經費沒保證,作用發揮的不充分。農民參與推廣的程度很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對政府負責的程度遠大於對服務對象農民的負責程度。科研、教學部門受職稱評審、職務晉升政策導向的影響,專家、教授從事推廣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可以設想在省、縣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委員會,及時溝通各方面的情況,研究解決推廣中的問題。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要制定政策,鼓勵和要求專家、教授除了科研、教學外,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做到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發展服務。國家應該保證農業推廣的工作經費,推廣部門要真正樹立為農民服務的思想。
四、農業經營有一個適度較大的規模
美國地多人少,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在不斷的分化減少,農業經營容易形成規模,獲得規模效益。美國以家庭農場為主,而且兼業農戶較多,平均每個農場的耕地面積在200公頃左右,養殖戶一般養奶牛100頭以上,生豬年出欄率2000頭以上。明尼蘇達州有8萬多個農場,純經營農業的只有2萬多個,佔25%。我們沒有那樣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經營規模,但是,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促進農村人口的分化,按照「自願、條件、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引導農民依法進行土地的合理流轉,以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可以大力發展兼業農戶,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效益。如果不向這方面發展,讓廣大的農民只停留在人均0.1-0.2公頃的耕地上做文章,那隻能是維持簡單的生產和生活,農民富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是很難的。
五、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我們走訪了哈奔歧爾德農場。這個家庭農場有5口人,經營了400公頃耕地,其中280公頃耕地種玉米,120公頃種苜蓿,養牛800頭。從建農場時就考慮到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問題。種植的玉米全部用於青貯喂牛。牛糞尿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施於農田,沼氣用於發電。電除了滿足自己用外,有一半賣給了電力公司,每月的賣電收入就有3000美元。把冷卻牛奶的冷卻水,再用來沖洗牛舍,廢水排到沼氣池又被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既解決了牲畜糞便的臭味和污染問題,又解決了農田的用肥問題,保護了生活環境。交談中農場主告訴我們,他在努力使資源能夠得到多次利用,以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增加收入。我國人多,相對資源貧乏,更應重視生態農業,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同時,還應重視農民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2.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
業與農村經濟三十年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產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了跨越式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對世界農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供求呈現新格局
10月25日,河北省寧晉縣東旺村幾位農民正在將豐收的玉米碼垛。據國家統計局河北調查總隊介紹,2008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9237.17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2903.15萬噸,比2007年增加61.60萬噸,增長2.17%。糧食生產將實現自2004年以來的連續第5年增產。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我國農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對種糧農民進行「四補貼」(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萬噸(10032億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萬噸(近4000億斤),增長65%;棉花產量達到762萬噸,增加了2.5倍;油料產量達到2569萬噸,增加了3.9倍;糖料產量達到12188萬噸,增加了4.1倍。肉類總產量達到6866萬噸,增加了6倍多;水產品產量達到4748萬噸,增加了9倍。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2007年糧食人均佔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長1.5倍;油料19公斤,增長2.5倍;糖料93公斤,增長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長19倍;肉類人均佔有量52公斤,增長4.3倍,水產品36公斤,增長6.3倍。糧、油、棉、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農產品品種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更加註重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更加註重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更加註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優質率分別達到69%、55%、42%和66%,「雙低」油菜籽的種植面積佔到75%以上,畜禽、水產、果菜等鮮活農產品的優質率也有很大提高,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迅速。
(三)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體基本平衡
10月14日,南康市赤土畲族鄉新華農庄的一名畲族女孩在採摘甜柚。有「甜柚之鄉」美譽的江西省南康市近年來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發展甜柚產業,引進良種甜柚,產品遠銷上海、香港等地。新華社發(楊曉明 攝)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後,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基本格局。糧食等農產品供應豐富,為市場穩定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礎,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影響,農產品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要的階段性變化。糧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糧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農產品中,小麥和大米等口糧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從供求平衡向供不應求轉化,棉花產銷均大幅增長。蔬菜和水果產銷兩旺,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
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據統計,全國農機總動力由1978年的11750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萬千瓦,增長了5.5倍。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分別從1978年的55.7萬台、1.9萬台提高到2007年的206.3萬台和63.4萬台。農作物機收、機播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稻穀、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二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到2007年末,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518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了25.7%。旱澇保收面積達到41153千公頃,機電排灌面積增加到37762千公頃。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溫室面積為81千公頃,大棚面積465千公頃,中小棚面積231千公頃。2006年末,在溫室和大棚中種植蔬菜723千公頃,佔全部蔬菜播種面積的4.3%;種植的水果和園藝苗木共184千公頃,佔全部果園面積的1.8%。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等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就
為了適應新階段變化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更加註重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為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實現農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和效益增長的轉變。
(一)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
10月24日,一艘香港漁船的船工在蛇口碼頭准備進行交易。自1993年以來,在深圳市的蛇口、鹽田和南澳漁港碼頭活躍著一支4500多人的香港流動漁民隊伍,這些具有香港和深圳雙重身份的漁民可在深港兩地自由往來。這是改革開放環境下深圳作出的一項便民舉措。新華社記者周文傑 攝
從農、林、牧、漁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看,農業比重不斷減少,林業、畜牧業、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在農業總產值(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中的比重分別為52.3%、4.0%、34.2%、9.5%,與1978年相比,農業所佔比重下降了27.7個百分點,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則分別上升了0.6、19.2和7.9個百分點。
(二)主要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
在資源比較優勢的驅動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龍江等13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的80%以上;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的棉花產業帶。畜牧業生產也更加向區域化集中發展。四川、湖南等13個生豬主產省豬肉產量已佔到全國的75%以上。內蒙古、黑龍江等7個奶業主產省牛奶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農產品產量品種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大大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四、農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結構呈現新的特點
1978-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7.1%。農民收入結構呈現全新特點:一是以農業收入為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生產經營純收入人均2194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53%,比改革開放初期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二是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代表的工資性收入比重穩定上升,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7年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38.6%,比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推動的。1997年以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工資性收入中佔有突出地位。2001年,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為36.5%,到2007年,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40.8%。三是現金純收入比重不斷增長。2007年現金純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85.2%,比1978年提高43個百分點。
(二)農村居民生活持續改善
10月28日,一名工人在河北省萬全縣宣平堡鄉南李家莊村的「新民居」建設工地上施工。 2008年5月,河北省萬全縣對作為生態移民搬遷村的宣平堡鄉南李家莊村村民住宅進行開工建設。該村戶型設計參照借鑒《燕趙新民居》優秀設計方案,規劃為二層獨院聯排式建築,建築總面積15000平方米,可安排119戶村民入住。 為改善農民住宅品質,河北省文明辦、河北省建設廳等於2006年9月聯合開展河北新農村民居建築設計大賽,從中選取100套獲獎民居建築設計方案,命名為《燕趙新民居》,並於2008年開始在全省農村巡迴展出,將這些體現節約資源、舒適實用要求的新民居設計圖免費送到農民手中,供各地農民群眾建房時借鑒參考。據了解,目前河北省已經建成1000多套「新民居」樣板房,以引導全省農村的民居建設。 新華社記者 鞏志宏 攝
收入的不斷增長為農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1978-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了24.6個百分點,表明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二是發展和享受性消費支出快速增長。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的支出水平分別達到306元、210元和328元,在生活消費支出中所佔比重比1980年分別提高了4.4、4.4和9.8個百分點。三是農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進入電氣化、信息化時代。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幾乎沒有任何電器,2007年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的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分別達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在傳統耐用消費品穩步提高的同時,信息化設備在農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7年,平均每百戶擁有電話機、行動電話和計算機分別達到68.4部、77.8部和3.7台。
(三)農村貧困狀況大幅改善
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巨大增長,為國家不斷強化反貧困措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國家先後實施了開發式扶貧規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貧措施,並確定了592個國家貧困縣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到2000年,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5%,農村扶貧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產業化扶貧和勞務輸出為依託,整村推進緩解貧困,扶貧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貧困人口減少到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
五、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後,市場體系建設滯後,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百廢待興。經過30年的發展,農村的基礎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
(一)農村交通、電力和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鄉村道路、農村電網、文化教育等關系農業和農村長遠發展的基礎建設,農村基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通公路、電話、通電和能接收電視信號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達到95%以上,80%以上的鄉鎮有郵電所。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和醫療機構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圍內有小學,98%以上的鄉鎮有醫院、衛生院,72%的鎮實施集中供水,37%的鎮有垃圾處理站。
(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30年農村改革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取向。農村市場化改革突破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後,經過多次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流通體制初步建立;農產品市場主體已經從單一經營發展為農民、各種中介組織、國有流通企業等構成的多元化經營;流通渠道逐漸形成了零售、批發、期貨等多層次並進;信息服務也正朝著不斷滿足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多方需要的方向發展。市場基礎設施也取得顯著成效,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06年末,68.4%的鄉鎮有綜合市場,34.4%的村地域內有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8.4%的鄉鎮有儲蓄所。
(三)農村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教育、衛生、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使1.5億學生受益;在衛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萬所鄉鎮衛生院,為1.2萬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醫療設備。在社會保障方面,2007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擴大到全國86%的縣,惠及7.3億的農業人口;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六、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一)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據農業部統計,2006年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6810億元,比2001年增長1.1倍;實現利潤總額14735億元,比2001年增長1.5倍。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優化了農村就業結構。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員和外出從業人員比重迅速增長,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06年,農村非農產業就業人員[1]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從1978年的7%提高到29.2%。
(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得到新提高
農村非農產業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農村工業化帶動了農村城鎮化發展,各類鄉鎮工業小區的建設與完善,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和服務業為產業依託,加快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44.9%。
七、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11月2日,農民工在九龍坡區教委咨詢台前就子女就學問題進行咨詢。當日是第二個重慶市農民工日,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同在藍天下,攜手共成長」農民工子女就學「關心關愛」大型咨詢活動在重慶楊家坪步行街拉開帷幕。來自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和各區縣教育部門、職業技術學校的上百人,就農民工子女入學、職業技術培訓、學費減免等問題為農民工們進行了專業咨詢。據了解,重慶市目前接受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指定學校已經達到了406所,接受進城農民工子女19.8萬人。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一)農村勞動力結構趨於優化
從三次產業來看,全社會在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根據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中男勞動力佔50.8%,女勞動力佔49.2%。農村從業人員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佔70.8%,在第二產業從業的佔15.6%,在第三產業從業的佔13.6%。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村居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從1985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61%。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新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轉移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在加工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已佔從業人員半數以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流動主要特點:一是規模大。農村住戶戶籍勞動力中離開本鄉鎮外出從業勞動力1.3億人,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達到27.5%。其中,男勞動力8434萬人,佔64%;女勞動力4747萬人,佔36%。外出務工以青壯年為主,21-40歲佔66%。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鄉外縣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9.2%,在縣外市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3.8%,在市外省內從業的勞動力佔17.7%,去省外從業的勞動力佔49.3%。二是外出務工以從事二、三產業為主。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第一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2.8%,在第二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56.7%,在第三產業從業的勞動力佔40.5%。三是外出打工的模式發生轉變。改革初期,農民外出務工主要是利用農閑季節短期的、季節性的外出打工,或者以年為單位在城鄉和地區之間流動打工。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民工外出打工出現新跡象,完全脫離農業生產、長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業性減弱,農村舉家外遷勞動力不斷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堅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黨的領導與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相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中央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全面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農民得到了長期的實惠。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將「三農」工作從「基礎地位」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加速形成,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 改革開放後,農業生產為什麼取得迅速發展
因為調整了生產關系。改革前,農村生產力落後,適合一家一戶耕作,但搞生產隊,大幫哄,回必然導致答出工不出力,生產自然上不去。改革開放後,首先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每片土地的耕作都做到了最好,產量自然上去了,生產就發展了。除了生產關系的調整之外,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種子化肥農葯的使用,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業的產前、產中、前後服務社會化程度提高了,農民的耕作的體力支出不象以前那麼大了,富餘的農業勞動力逐漸多了,就要從土地中轉移出來,而土地的相對集中,才有利於機械化耕作,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盡管改革開放後,農業生產有了迅速發展,但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仍然落後於工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步伐。農業的現代化任重道遠。
4. 改革開放前後農業對比
我要考品德你也是啊!!!
給邋遢道人敲敲鼓
——新中國農業58年的發展比較
作者:老農夫
讀了邋遢道人「別把慶功會開成控訴會」一文,受其啟發就立即去查了點數據並寫下了本文。本文對1949年以來到2007年這58年我國的農業發展作了個簡單的比較,就算是給邋遢道人敲鼓助威吧!
表1
註:
本表1的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其鏈接為:http://www.agri.gov.cn/nygk/t20071026_911031.htm)。
表2
品 種 1949年至1978年(前29年)年平均增長率(%) 1978年至2007年(後29年)年平均增長率(%) 分項得分
糧 食 3.47 1.73 +1
棉 花 5.62 4.42 +1
油 料 2.48 5.50 -1
甘 蔗 7.43 5.95 +1
甜 菜 9.57 無
烤 煙 11.66 2.87 +1
茶 葉 6.69 5.12 +1
水 果 6.04 12.12 —1
肉 類 4.80 7.41 —1
水產品 8.39 8.33 +1
註:
1.本表2的數據來源:凡標有「①」的數據均引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年度統計公報;凡標有「②」的數據均引自國家統計局最近發表的報告「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一: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
2.本表2的評分方式為:對於每一分項的農產品,如果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大於後29年的則可得「+1」分;反之,如果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小於後29年的則得「—1」分;綜合得分就是把各分項農產品的得分相加起來,如果綜合得分為正值則大概可以說明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要好於後29年,反之,如果綜合得分為負值則大概也可以說明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要差於後29年。
從表2對我國9項主要農產品在前後兩個29年之間所作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前29年中有6項主要農產品的年平均增長率是要高於後29年的。其中包括了最重要的一項——糧食,而且它的年平均增長率竟然是後29年的兩倍有多。到了1978年底,我國糧食的人均擁有量已經達到625斤/人·年(1978年底,全國人口為97523萬人——引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78年年度統計公報),人均每天可擁有的糧食量為1.71斤/人·天,這是一個包括三歲以下的幼兒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夠同樣擁有的糧食數量,而這個數量的糧食其實已經是吃不完了。這就說明我國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富餘的糧食。正因如此,這就為後29年我國能夠多養牲畜,從而為肉類生產的增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人們連飯都不能吃飽,又哪來的糧食可喂養牲畜呢?
第二,在後29年中僅有油料、水果和肉類這3項農產品的年平均增長率是高於前29年的。而且對於肉類這一項的增長還是有賴於前29年發展所創造的富餘糧食的。
到這里,我們根據上述這兩點大概也能夠說,前29年我國農業的綜合發展是要好於後29年的。當時人們之所以會有吃不飽的感覺,不過是因為起步太低了。換了誰來打理這個家,人們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感覺。關鍵在於所換的人是否能夠做得比毛主席更好呢?從現在可知道的事實來看,我個人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是換了老蔣來打理,恐怕中國不是早已被分裂了就是已經完全淪為霉鷹的殖民地了!!!!!!
第三,我們還可以看看新中國成立前的1936年,當時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是8488萬噸(這個數據是通過網路搜索而得,未曾核實其真假,在這里僅作參考而已)。將它與1949年的糧食總產量相比較,可知道:在這13年裡我國糧食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24%。這樣一來,對於我國後29年的糧食生產就實在是不敢恭維了。解放前我國糧食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竟然高了後29年0.51個百分點,而且這兩個階段的農業生產也同樣都是以戶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在這里,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說,這是因為解放前這13年的基數低,所以它的增長要容易得多。這就和一個人考試從0分進步到75分總比從75分進步到100分要容易得多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前29年的基數難道就不比解放前要高嗎?那為何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卻比解放前這13年高了1.23個百分點呢?也即高了54.9%。這又如何來解釋呢?
由此是否還可以得出「我國農業生產以集體生產的方式是要好於以個體生產的方式」這樣一個結論呢?各位感興趣的網友不妨去論證一下。在此我就不作展開了。
此外,綜合上面這三點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在毛澤東時代是已經得到了解決的。就是說:是毛主席讓中國人吃飽飯的!
(註:關於這個提法,本人過去也曾經在烏有之鄉發表了兩篇文章對它進行說明,感興趣的網友不妨進去看看,給我指導指導。它們的鏈接如下:
1.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1/31319.html
2.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的又一例證
)
最後,我在這里還要鄭重強調一點的是:本人並不是要否定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是對某些人在比較前後兩個時代時,為了贊頌後一個時代卻不惜去貶低前一個時代這種作法感到十分不滿!這不明擺著是欺負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經不能說話了嗎?其實,這兩個時代不都是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嗎?彼此之間難道就不是一脈相承的?又何分彼此呢?!
以上所寫的這些東西也不知道是否能夠給邋遢道人助助威呢?但願能吧?!
別把慶功會開成控訴會
邋遢道人
最近看到很多對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的文章和節目。感受是大多數節目論證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基本就是一個方法:憶苦思甜。訴說改革前的痛苦,貧困,歌頌改革後的幸福,富裕。把一個慶功會開成了一個控訴會。貧道倒不在意這些人的動機、立場和態度,因為最近這些年流行這個。貧道只是告訴他們,你們說的不是事實。
首先,經濟總是在發展的,各種新產品總是在不停出現。簡單用過去沒這個東西,現在有這個東西來證明現在比過去偉大,也就太小兒科了。慈禧太後有錢,但沒看過電視。伊麗莎白女王女王富甲天下,但沒坐過飛機。大量文章基本是用這種方法來論證以前不行,現在有多好。這樣論證基本沒有什麼說服力,雖然掌握著話語權,但是受眾聽了只會認為說話的人沒底氣。建議宣傳部門以後凡是遇見這樣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文章就刪除,省得幫倒忙。
看到一個總結農村改革30年的文章。作者開篇說:「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么大、這么深刻的變化……從供給方面,比如說糧食,糧食在1978年改革之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在6000億斤多一點,到了去年糧食總產量是10030億斤,30年內糧食增產60%以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這些話看起來沒有在貶低改革前30年,而且用了准確的數字。但是他只用了後半段數字,省略了前半段數字,於是評價就顯得很荒唐。農村改革是80年以後開始的,1980年我國糧食總產6411億斤,到07年達到10030億斤,年均增長率達到1.7%,確實算不低。但是他沒說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只有2264億斤,到1981年增長了183%,年均增長達到3.4%,恰好比改革開放後高一倍。這才叫「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假如真要發出「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么大、這么深刻的變化」的感嘆,只能從1949年算起,怎麼能從農村改革算起呢?實際上,我國糧食在解放後因為農田水利建設和化肥、良種的運用創造了一個持續40年的高速增長,從1949年到1999年年均增長3.8%,從此開始徘徊。99年到07年年均增長多少呢?負0.1%,這還是去年豐收的結果。98年到03年年均負增長0.34%。
說透了,這個作者一樣是把兩個不能比的東西放在了一起。用後一段的增長速度與前一段的產量比,小學生這樣寫老師都會給不及格。
接著作者寫到:目前「和城裡相比,農民的收入相對於城裡來說,每個人的收入僅僅相當於城裡人的1/3左右……是由於過去農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太多,30年的改革還僅僅是解決了其中的一部分。」這又是「省略」了對比數字埋汰改革前的手法。實際情況是,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城鎮居民的38.9%,改革前一年是42.7%。而自從1991年農民收入為城鎮的41.7%後,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的差距一直大與農村改革前一年。2007年擴大到農民為城鎮居民的30%,整整比改革前擴大了42%!假如把抽樣調查無法統計的城市居民灰色和黑色收入計算進去,擴大一倍都不止。本來差距小,現在差距大,怎麼能把問題怪罪給改革前呢?究竟是「歷史遺留下問題太多」,還是「給歷史遺留下問題太多」呢?假如這個作者把全部數據都透露出來,再得出他的結論,小學老師也會給他打不及格。
再接著作者為現在農民房子比城裡人大而感慨。貧道不知道房子大到底有什麼用。農民一家蓋200平米房子有很多,人均居住面積呢?很難算。現在農民正常狀態5口人,兩個老人加個孩子在家,人均將近70平米。真夠寬敞的。但兩個在外打工的人均2、3平米,真夠可憐的。關鍵是,一個家被常年扯成兩半,這樣的日子叫幸福嗎?
作者又說:「還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講的最多是農村的義務教育,農民的合作醫療,這些方面最近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接著舉了07年免除了學雜費,部分孩子還免費有教科書,感嘆說:「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意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真不知道這些人究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故意裝糊塗。什麼叫「以前不可想像」?改革前農村孩子上小學、初中基本不交學雜費,即使交也是象徵性的。而現在免除學雜費只是最近幾年,改革後20多年學生都要交的。不可想像應該是05年前,而不是30年前。最重要的是,改革後我國初中、高中毛入學率從1975年的88%和53%,分別下降到1985年的66%和27%,減少的中學生主要是農村學生。初中入學率到90年代初,高中入學率到新世紀前後才恢復到改革前水平。還「講的最多的是農村義務教育」,真不知道從哪兒說起。改革以來農民吃虧最大的,恰好是教育。
最後作者說到醫療衛生,合作醫療。也說到近年政府開始建立合作醫療制度,補貼多少,因此「對農民來說公共服務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說的倒是實話,但沒有說清楚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從哪裡提高」的。如果說從2005年提高的,肯定沒錯。如果說是從1980年提高的,則是說瞎話。因為這個合作醫療體系在1978年已經達到95%覆蓋面,現在我們還差很大一截呢。
貧道這樣說,並不是證明改革以來沒進步。改革以來農民生活水平當然有進步,20多年了還能不進步?貧道意思是,開慶功會就開慶功會,不要開成控訴會。真的打算開控訴會,也要實事求是,抓住能抓住的東西說。否則,凈鬧笑話。
順便告訴韭菜網友,如果不解決農民低收入狀態會是什麼樣子。今天河南提前返鄉農民工已經超過16%,也就是2100萬中的340萬已經失去工作了。估計到12月底全國都會達到25%以上。也就是會有5000萬農民工失去非農就業機會。剩下的工資水平會下降10%左右。農民收入將下降14%。即使糧油調價,大約會是4%的負增長。■
5. 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我們這代親身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來說,這就是一幅恢弘而壯麗的畫卷,令人盪氣回腸。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了,回顧三十年歷程,付出很多,成就巨大。這幾天對改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當然對農村的發展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三十年前,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破冰;三十年後的今天,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為契機,農村將掀起改革發展的新一輪熱潮。米袋子滿、菜籃子豐、農產品市場琳琅滿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三十年前,城裡人的食品還得憑票供應,許多生產糧食的人吃不飽肚子,是小崗村農民的18個指印,啟發更太多地區的農民開始了「包產到戶」的探索。
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民政優撫費、教育附加費、民兵訓練費、計劃生育費、民辦交通費等,以前這些稅費加起來平攤到每畝地要100多元,現在這些稅費不僅全部免除,國家還給每畝地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至少60元錢。在這些支農惠農政策的帶動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來農民頭頂烈日收割莊稼的情景,深深烙在人民心裡。而今,秋收時節,耕牛馬匹在田野上已經不見了蹤影,到處都是農業機械化忙碌的身影,機器轟鳴給秋收增添了熱烈的氣氛,渲染著農民的豐收喜悅。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了5個知道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迎來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相信隨著農村改革發展部署的一一落實,凝聚全社會力量,興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熱潮,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項又一項惠農政策,讓廣大農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6. 改革開放對農業的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無庸置疑如今上海...
7.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農業在我國國復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制基礎地位,我國農業的發展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8. 農業系統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年演講稿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年,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做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做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
在這30年內,中國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香港自秦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0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溫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9.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就主要得益於哪些因素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發展
一、國家對農業的重視(一號文件)和大力扶持,取消農業稅。
二、打破吃大版鍋飯,實行家庭聯權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
三、得益於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10. 改革開放30年 農業的變化
30年來,來農業改革不僅逐步穩定自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深化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還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搞活土地流轉機制、縣域經濟綜合改革、小城鎮改革與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與返鄉創業、農業產業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等許多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改革政策,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及綜合改革,五年來向全市農民發放糧食直補資金、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
糧食產量連創新高。改革開放30年,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特別是2004年以來,國家實行免徵農業稅政策後,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再一次充分調動起來,出現多年沒有過的土地承包熱、生產投入熱、科技推廣熱、購買農機具熱。
農業科學技術普遍應用,農業產業化程度加快,除此,新農村建設、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農村義務教育、農村五保戶供養等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