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12-18 05:13:05

A. 如何理解文化產業中的「消費娛樂性」

在消費形式上,文化產業提供的價值主要是娛樂大眾,我們把文化產業的這種特性稱為消費娛樂性。人們消費文化產品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就在於它具有娛樂功能。

B. (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近年來,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文化消費也有


(1)問題:我國文化產值比重不斷上升,文化消費比重不斷下降,文化產業供需不平衡;受社會保障建設滯後影響,文化消費增長趕不上儲蓄增長;文化消費城鄉差距大。(5分)
對策:消費者要理性消費,注重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相協調,提高文化消費的比重;(2分)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培育新的文化增長點,刺激居民文化產品消費需求,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精神文化產品;(3分)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發揮財政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3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3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①黨的領導,體現在黨中央在人大會議之前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議。(3分)②人民當家作主,體現在全國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權,審議、批准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建議提交的《綱要(草案)》;(3分)③依法治國,體現在黨中央的建議並不直接提交全國人大審議,而是通過法定程序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批准。整個過程都嚴格依法進行。(4分)

C. 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大繁榮

文化部關於印發
《「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通知
綱領如下: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娛樂業
(三)動漫業
(四)游戲業
(五)文化旅遊業
(六)藝術品業
(七)工藝美術業
(八)文化會展業
(九)創意設計業
(十)網路文化業
(十一)數字文化服務業

D. 運用市場經濟,公司經營和居民消費的有關知識,說明當前怎樣才能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這個問題真的有點太大了,就算是一篇上萬字的論文也不見得說得清楚。
從居民消費上來講,可以根據經濟學定律中的,人均GDP水平與消費比例的關系這方面來考慮一下。

E. 從文化生活角度看,我們為何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第一、發展是為了保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正在承受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別的不說,中國和西方的情人節就可見一斑,所以要發展,要傳承,要保護;
第二、文化是民族區別於民族的重要因素,發展文化產業是為了確保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被別的民族所同化最終消亡。
快速發展之路: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4.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三)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F. 什麼是文化的產業化

文化產業,是以「抄文襲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

國家統計局將以下8類列為「文化產業」的范圍:(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路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2003年,文化部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設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學制四年,學生畢業後頒發管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4月,教育部論證確定了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自學考試。

G. 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區別聯系是什麼

一、大眾消費不同:

文化產業是通過傳統的大眾傳媒進行傳播和消費的,大眾傳媒的受眾主要是大眾,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的消費者是大眾。

工業化的「機械復制」,導致產品一模一樣,沒有個性,這是與大眾傳媒的受眾相適應的。在大眾傳媒強勢的時代,還是大眾傳媒強化了大眾的統一偏好。

大眾傳媒本身的生產,也是「機械復制」的。而在互聯網時代,個體獨立化引發小眾趣味滋生爆發,隨著個體意識的增強,分眾消費會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考量。

二、現代與後現代之分不同:

文化屬於現代,文創屬於後現代,前者在中國以工業化(第二產業)為基礎,後者在中國以知識化(第三產業)為基礎,這是由於兩者誕生時機和基礎不同而決定的。

三、產業包括不同: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體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中國近幾年在文化藝術市場蓬勃、公共展演場地加大建設(如國家大劇院、798藝術區)等,除在既有製造業的優勢下尋找出路外,也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H. 李老師的文化產業

1.政治、藝術和文學是「工業本身的一個特殊部門」理論是馬克思把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
2.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生產資源以獲得經濟效益是知識經濟生產的特點。
3.美國文化產業理論的「教父」是約翰•菲斯克。
4.文化資源特徵有資源的生產性、價值性、傳播性外,還有非消耗性和再生性的特徵。
5.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兩大功能。
6.文化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麥卡錫4P組合策略指產品策略 procts、價格策略 price、分銷渠道策略 place、促銷策略promotion。
7.文化產業具有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二重屬性。
8.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以市場的佔有率及品牌的公信度為標志。
9.文化項目評估主要評價項目的可行性。
10.紙質傳媒傳媒定律:誰的信息最可靠,誰的價值就越高,就越具有可信度。
11.馬克思認為文化本身就是生產性的理論,解決了當代文化產業的產業性理論問題。
12.當代文化產業的三大理論源頭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本雅明的文化藝術理論和「文化研究」的文化理論。
13.約翰•菲斯克著名的文化理論是「生產受眾觀」(the proctive audience)。
14.市場需求的構成有三個要素為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購買動機)、消費的購買能力、可消費人口總量。
15.物質屬性使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功能,精神屬性使文化產業具有社會功能。
16.創新性是創意的本質特徵,而藝術性和文化性是創意的兩個主要特徵。
17.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兩類。
18.目前世界報業的發展方向呈現出兩極化和民營化兩大趨勢。
19.紙質傳媒的生產特徵具有同一性和變異性。
20.廣告策略的兩種訴求方式為感性訴求和理性訴求。
21.經濟效益是文化產業活動的核心動力。
二、名詞解釋
1、 文化產業:以生產和經營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為主要業務,以創造利潤為核心,以文化企業為骨幹,以文化價值轉換為商業價值的協作關系為紐帶,所組成的社會產生產結構
2、 文化產業運行機制:指文化產業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推動整個系統運轉的形式和功能。
3、新經濟:是以知識、技術、信息、智力、媒介和符號為主要運營資本的經濟,它通常體現為非物質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經濟。
4、文化工業是指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像一般商品生產那樣生產文化產品,並建立起一整套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復制、傳播文化商品的娛樂工業體系。
5、 文化產業鏈:是強調以創意為龍頭,以內容為核心,驅動文化產品的製造,拉動批發和銷售,帶動後續產品開發,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文化產業生產的經濟循環鏈條。
6、 文化資本:是指通過對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產、文化服務,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及其形態,文化資本通過市場生成經濟價值
7、 文化創意:指在文化產業的意義上,以文化生產和文化服務為專門對象的思維創新和觀念創新活動。
8、 文化需求:是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意義上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指人類對文化產品(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消費性需要。
9、市場需求:是指在一定周期內,在每個價格水平上,消費者願意和能夠購買的一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
10、文化消費:是指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進入市場後,被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行為過程。
1、文化產業的市場分類類型
(一)從投入產出看,文化產業可以劃分為短平快型、雙高型和成長型。
短平快型文化產業主要是指—些投入少、收效快,但壽命較短的文化產業,如近年來流行的卡丁車、紅茶坊、保齡球等等。
雙高型文化產業要求具有科技含量或文化含量高的特點,一般回收周期長、回報率高但投人也高的文化產業。如上海大劇院,1998年投人運營4個月,票房收入即達1800萬元,利潤近1000萬元,類似的還有東方明珠電視塔、深圳「三園」等等。這類文化產業在市場中數量少或者獨一無二,和絕對的競爭優勢。
成長型文化產業一般為新興文化產業,這類文化產業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需求逐步擴大,投入產出率呈上升起勢。如出版業、文物業、藝術業、圖書業、報刊業等。
(二)從消費功能看,文化產業可以劃分為知識型、休閑型和娛樂型。
知識型文化產業一般是指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知識教育,增長智力水平的文化產業,如文學藝術、圖書報刊,文物字畫業以及一些能夠增加知識的廣播影視節目。
休閑型文化產業主要是指各種旅遊、觀光旅行和文化休閑等。
娛樂型文化產業,則是指能夠消除入們疲勞.愉悅生活的文化產業,如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娛樂業等。
(三)從產業運行看,文化產業可劃分為生產型、中介型和服務型。
生產型文化產業主要是指專門生產和製作文化產品的「文化工業」,它包括生產和製作影視聽節目、各類藝術作品、休聞娛樂等文化產品的文化產業。
中介型文化產業主要是指介於生產與服務之間的文化流通業,如文化經紀、文化代理、文化產品發行等。
服務型文化產業一般是指影視放映業、演出業、廣告業、展覽業、知識傳播、信息咨詢、休閑娛樂服務業和文化產品銷售等。這類文化產業不是生產文化產品而是提供文化服務。

2、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三種批判性分析
第一,價值原則支配了大眾文化的各個方面,文化服務於資本的權力。
文化工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是資本,而資本同時也是文化工業所追求的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任何文化產品的生產都,必然迎合文化產品消費者的需求。
這樣,文化工業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駕於價值理性,使使用價值徹底臣服於交換價值。文化產品的提供者只能被動地生產,而不能實現自由創造。
第二,藝術作品的商品化、消費化從精神領域蛻化成一種物質的文化,剝奪了藝術應具有的反抗和批判功能。
以娛樂和消遣成為目的的文化生產,其生產的文化商品是徹底的商品。這些商品使得消費者的個性日趨消亡,同時消亡的是人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識。因此,文化工業環境下的文化產品已經不再具有太多的藝術價值,其藝術的超越性也根本無從談起。
第三,文化工業是一種被先進工業技術操縱、控制的 「更為意識形態」化的文化工業產品。與古典作家相比較,其創作人的作品往往十分粗糙,但憑借先進的技術裝備,文化工業可以起到馴化的作用,更容易控制群眾的心理結構。
文化的大眾傳播形式使其傳播給大眾的信息具有兩重性,表層信息往往是自由、平等、幸福、反抗不公和積極主義等等,深層隱藏的信息卻傳播給大眾適應與接受現實秩序的必然性。
在各類文化工業產品(尤其以大眾傳媒為甚)的包圍和沖擊下,大眾消費者日益失去自己獨立的頭腦和判斷能力,被動地接受文化工業產品的塑造,是純粹被動的文化受眾

3、現代廣告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一 、傳播媒介的大眾化:傳播媒介的大眾化,大眾媒介主導廣告經營市場
首先是電視媒體仍然位居年度廣告經營市場首位。
其次是報紙廣告的強力提升動搖了電視媒體在廣告經營市場的強勢地位。
第三是戶外、網路等新媒體廣告經營穩健增長
二 、運作機制的代理化:代理化,國際通行的廣告經營與運作機制。
廣告代理制是國際廣告產業通行機制,即廣告公司(廣告代理方)受廣告主和媒介機構(廣告被代理方)的委託,在受委託的許可權內,全權開展廣告活動,完成廣告業務的各環節,並在廣告運作方案實施後,廣告公司從媒介刊播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一般為15%)的傭金作為酬金。
廣告代理制是現代廣告業的發展方向,它明確了廣告主、廣告商和媒介機構之間的市場職能,有利於廣告定位和策劃的專業化、社會化,提高廣告的宣傳效能,提高廣告策劃、創意水平,提高廣告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 、廣告情節化傳播:廣告以一個故事情節性含蓄傳達商品內容的功能、效果、品牌、形象等。
四、廣告存在形式與活動方式的整體化:一種是廣告形式不是以單一形式出現而是以整體化的方式,多載體同時出現。一種是廣告一系列化的方式出現。

4、文化產業鏈的特點:
(1)、文化產業鏈首先要有主打產品,即要有一個龍頭企業或品牌產品在文化市場上產生廣發的影響力,形成良好的美譽度,創造富有競爭力和市場開拓潛力的經濟效益。
(2)、文化產業鏈要基於相應的產業關聯。一條產業鏈往往要通過一個上游產品和下游產品的產業鏈條,利用文化資源的投入,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開發而達到反復產出,包括為相關產品提供豐富的市場附加值。

5、紙質媒介發展的數字化、網路化趨勢及其特點

6、文化產品消費的特徵
文化消費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樣性特徵。2.文化消費具有可伸縮性特徵3.文化消費具有發展性特徵4.文化消費具有可誘導性特徵5.文化消費具有長效性和可傳播性特徵6.文化消費具有娛樂性、審美性、創造性特徵

《創意經濟》的作者是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布魯金斯研究院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理查德•弗羅里達。在這本書里,作者強調了他的理論:和工業時期製造財富的大規模生產一樣,創意經濟已在當前全球經濟中起到了主導地位。占總人口小比例的創意人才將成為財富的最重要來源。他提出的理論中,科技、人才和寬容度的指標,落實到每個人頭上的創意機會,城市工業發展與創意經濟的關系,全球創意體系的形成等,給人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書分析了全球對於人才的新一輪爭奪和隨之而來的挑戰。追尋了創意經濟興起的足跡,明確了創意經濟發展中的推動因素和限制因素。
人才的全球化是創意經濟的根本推動力。相比較生產力的其他因素而言,人才更容易流動,他們能夠選擇自己的去向。作者按照創意階層和一種新型的全球創新指數(依據科技、人才和寬容度),對世界上的45個國家進行了評級,提出吸引或者奪走全球各地的創造性人才的是那些成功的城市本身,而不是它們所在的國家或設在那些城市裡的公司。
同時,創意經濟的興起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對立,在地圖上形成了一條經濟和社會鴻溝。創意經濟會提高了經濟的不平等性,它產生了巨大的地域差別,並且在領先的創新中心內部也產生了更大的不平等性。造成不平等的真正原因不是社會或道德問題。這種不平等實際上是來自於一種對人才創造潛能的浪費。
最後,作者勾畫出未來發展的步調,明確究竟要做些什麼,才能培育人才的創造性能力,並能在創意經濟時代中繁榮發展。
通過閱讀,首先我們要明白作者提到的創意經濟的概念是什麼?作者認為,創意經濟實際上指經濟發展的動力,就好像幾百年前經濟發展的來源是工人階級一樣。他從三個主要方面來定義經濟:製造業、服務業和創意業。在創意業中,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發明家等從事研發工作的,另外,還有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等,而設計師、建築師和文化上的創意人士,則是他所說的「高級創意核心」。他的定義中也包括了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為主導的行業,如衛生保健、金融、法律和教育領域。在美國,所有這些職業加起來有大約4千萬人,佔了美國總勞力的30%,但這個集體賺的工資超過了工資總數的一半。
創意經濟已經出現,背後是一個巨大的文化運動。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盡量鼓勵這場運動的進行,讓它包容下更多的東西。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創意經濟差點成了死胎。我想起了1870年到1930年,那正是劇烈的工業化變革時期,它產生的利益太過集中於精英階級內部,結果導致了金融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還認為:「不行,不行,你必須製造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還得讓更多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現在我就害怕我們陷在了1870、1880和1890年那些時期。我們必須加快變革的速度,以建立一個創新的、更加人道的社會。
在中國,目前創意階層雖未成型,創意產業形態尚未成熟,但已是呼之欲出。與舊的經濟與文化體制的轉型相伴,出版人、設計師、廣告人、經紀人、建築設計師、報人等文化人群最終將完成自身角色的轉型,成就中國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創意人。有的國內城市,如上海、深圳等,早已認識到並行動起來,無論是在國家文化產業研究基地建設,還是城市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方面,都已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經驗。未來的中國應當從文化之邦走向創意之國,從製造大國走向創意大國,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不可否認,中國的創意產業仍然存在著眾多的問題,比如,創意產業總體規劃的缺失、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還不太完善、創意人才的極端匱乏等等。
創意經濟不是單純的點子經濟,一個奇思妙想定不了乾坤,他需要執行力。無法執行的創意,是沒有價值的。因此,有了好的創意後,更應想著如何去執行和實現這個創意。此外,還需明了,「創意」有別於「創新」,這是兩個有交叉的不同維度上的詞。「創新」更多可以理解為工業革命時代技術層面的創造和更新,而「創意」一詞更能表達出知識經濟社會中人的思維價值創造。

中國電影商業化中的問題
電影是商品,也是一門藝術。近年來,中國賀歲電影日益走上商業化道路,再嚴肅的歷史題材都不忘加上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大牌明星。《梅蘭芳》里的黎明、章子怡,《赤壁》里的梁朝偉、林志玲,《花木蘭》里的趙薇、陳坤,《孔子》里的周潤發、周迅,《十月圍城》里的明星多得都不可勝數。
按常理,觀眾對先賢個人傳記式電影缺乏興趣。因此,對於孔子、花木蘭這兩個在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比的就是誰的明星更有票房,誰製造的新聞更大,誰的商業化運作更好。《花木蘭》先搶檔期,該片歷史感不夠厚重,但從影片完成後陳坤對刪戲份感到不滿缺席宣傳,到劇組借趙薇結婚、懷孕來炒作,再到戛納的凱旋而歸,成功拿下多個地區的高價訂單,新聞一直不絕於耳。《孔子》以巨星周潤發出演「孔子」一角作為票房保證,再以杜撰的「紅顏知己」周迅、「三角戀」劇情引來爭議,同時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賀歲電影商業化的惡果就是藝術電影的徹底消失。各大一線、二線院線,都已經徹底資本化、利潤化了。無形中,「中國電影」已經完全剔除了「謝晉色彩」,不再與我們的生活現實有任何關系,滿目充斥著商業價值。《孔子》影片本身「孔子」這一人物,就是影片行銷全球的保證。無論是孔子,還是周潤發,兩者是互補的,都具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瞄準著全球的電影市場。對於如今歷史文化元素在電影中被包裹著一層商業的外衣,《孔子》的導演胡玫表示,一個好的藝術作品,肯定會得到市場的呼應。
但是,在中國電影商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許多的問題。當今的電影商業化中就存在以下幾個的問題:
一、電影商業化宣傳發行方式仍然力量不足
商業化的宣傳策略是針對性宣傳,根據電影內容和風格不同,選擇不同群體進行不同方式的宣傳,而且應該是實行市場化的招聘制度,讓宣傳方在競爭中產生。而目前我國電影宣傳只有簡單的電視宣傳,平面廣告宣傳,而且多為電影廠負責制,對所有電影,宣傳方式策略完全相同,缺乏力度和針對性。
如上海電影集團今年的兩部電影《第三種溫暖》和《停止心跳》,宣傳上採用網路宣傳,電視宣傳和電影雜志宣傳,配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聽起來好像是大力宣傳,但其實到現在,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兩部電影。
問題何在?在於這些網路、電視、雜志全是上影集團自己旗下的,這和原來的計劃經濟有什麼區別?在這種制度下,一切宣傳都流於形式。如果宣傳採用專業宣傳公司或分類招聘制,必然會有很大改觀。另一方面我國國情目前也達不到這種程度。
二、新的電影市場規則仍未完善
這個問題是前面兩個問題的根源。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電影界就出現了一種怪胎現象,即半傳統半開放的電影市場規則。在這種規則之下,習慣了國家買單的國有電影廠在市場導向和資金把握上存在這很大程度上的不合理。在這種不合理的發展之下,中國電影在90年代走入了死胡同。2002年後在大片風潮下,部分規則的放寬讓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幾年發展後,在2006年中國電影百年時,總算是起死回生。制度完善仍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決定因素。如果在商業化轉型過程中仍然如原來大作坊一般,或著只在商業上放寬而制度上不轉變觀念,那種怪胎現象只會更加異化為妨礙發展的頑症。
三、嚴重的盜版問題
盜版,是幾乎遍及中國所有工業產業的致命傷。尤其對於極具時效性的大眾院線電影,如果連票房都會受到盜版的強烈沖擊,就更不用指望後期發行的DVD、vcD和原聲唱片了。《英雄》上映的時候,張藝謀說過,只和盜版搶3天。可見,實際上會損失了多麼巨大的票房。若這部影片沒有特別強調」視覺大餐」的話,應該還要損失一大半。可是,中國大眾在版權意識幾乎空白的狀態下,愉快地享受著盜版帶來的便利。相當多的人認為,能夠「看」,就是一種支持,不管載體,不顧形式。少數有版權概念的人,卻又因為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而不願意支持正版。因為質量上差不多,尤其是以中國家庭音像設施為載體,根本就沒什麼兩樣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買價格便宜得多的盜版呢?假設大家都有了版權意識,票房情況會不會好轉?答案也不是肯定的。中國電影票價偏高是不少人對影院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但是若下調票價,本來有許多就很難收回成本的影片就要冒很大風險。所以現在電影市場還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各種各樣的盜版,讓製片方頭疼不已。
四、滯後的電影分級制度
分級制度遲遲上不了正軌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產業第二大致命傷。一視同仁的結果就是,很多優秀的和有著巨大票房潛力的影片無法公映,或者在上映前被剪的面目全非。這樣做對電影人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對觀眾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挫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逼得類似《蘇州河》那樣極具人文素質的影片只能尋求海外電影節的庇護。同時,模糊暖昧的鏡頭必定導致失去青少年票房的支持一一而他們卻正好是影院票房的主力。
五、政策仍未真正開放
盡管新的政策出台了,而且確實使電影行業有了起色,但是這些變化頂多隻能算作中國電影官方做的調整而已,在根本態度上,仍然沒有開放,在中國電影發展的藍圖上,它們遲遲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廣電總局出台了私人可以獨立投拍電影,無需掛靠電影廠,可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政策就無法實施。地方審查單位和電影廠組成了無法迴避的阻礙。不通過電影廠上報審批,就很可能無法通過審批,掛靠電影廠就要交錢,電影廠再和審片單位分成,這已經在業內不是秘密了。而不知情的電影愛好者們卻以為中國電影政策已經改變。

I.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內展方式
1.鼓勵容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J. 關於文化產業(盡量用專業用語~!謝啦~!)

什麼是文化產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文化產業」這一概念被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息娛樂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活動。
http://www.gyhtz.gov.cn/gxq.asp?id=334&zid=高新動態

文化產業園顯然是一個沒有準確答案的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有多元解的難題。所以,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設計一個最優的文化產業園區的過程,而是一個搜尋、驗證、模擬、評價直至最終求得滿意解的過程,是一個未來多情景的搜尋和論證過程。
http://www.863p.com/Construction/Print.asp?ArticleID=12809&Page=2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面分析

文化產業在我國是個相對較新的名詞,在計劃經濟時代,文化只是事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事業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遵循市場原則進行企業化經營的,於是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提法就興盛起來。但是,根據我們的觀察,目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提法,含義上並不統一,甚至該名詞是否合適都還存在爭議。本文所稱的「文化產業」,特指從市場供需角度理解的文化事業,不涉及文化事業本身的經濟性質問題。在統計上,2004年國家統計局印發了新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國統字〔2004〕24號),對文化及相關產業重新進行了分類。但是,囿於統計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仍然使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劃分標准下的統計數據。本文著重分析我國文化產業需求變化的決定因素,並且在此基礎上預測我國未來幾年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與需求

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既包括城鄉居民的文化產業需求,又包括政府、企業等非居民的文化產業需求。現實經濟生活中,許多文化消費是由非居民主體進行或買單的。不過,城鄉居民對文化的消費和需求始終占據主要位置,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化,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與需求也會越來越重要。因此,本文著重分析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與需求。

我們將《中國統計年鑒》上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中的文化娛樂用品和文化娛樂服務兩項支出加總,再乘以城鎮居民人數,代表全國城鎮居民家庭總的文化消費需求。根據這種計算口徑,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為420.38元,占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總額的6.46%;其中文化娛樂用品支出為264.47元,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155.91元。2003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總額達到2201.78億元;其中,文化娛樂用品支出總額為1385.19億元,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總額為816.59億元。

我們將《中國統計年鑒》上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中的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乘以農村居民人數,代表全國農村居民家庭總的文化消費需求。根據這種計算口徑,2003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為235.68元,占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總額的12.13%。2003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總額為1811.22億元。實際上,由於該數字包括了農村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所以,實際的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沒有這么多,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也沒有這么高。2003年單是農村中小學學費、雜費合計就達112.94億元,這還不算平時的花費及農村居民家庭供養大學生的花費。實際上,城鎮居民家庭文化娛樂用品、文化娛樂服務和教育三項支出合計占家庭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也高達14.35%,而不是6.46%。本文引用數據如果沒有特殊註明出處,則均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編各年版《中國統計年鑒》。因為我們找不到單獨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數據,所以我們只好使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數據。

綜合起來看,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支出總額為4013億元。這是我國城鄉居民家庭已經完成的文化消費支出,基本上可以視為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已經實現了的文化消費需求。國家統計局2004年8月份曾經根據新制定的我國文化產業分類標准發布過一份《2003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簡況》,該份材料顯示,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從業人員1274萬人,實現增加值3577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7.44億人)的1.7%、城鎮從業人員(2.56億人)的5.0%。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11.69萬億元)的3.1%。國家統計局:《簡明統計資料》第181期,2004年8月9日。其中文化產業3577億元增加值統計是供給面的,如果我們將我們得出的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支出總額為4013億元中扣除農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那麼兩者就很接近了。所以,本文分析所採用的數據及數據考慮是合適的,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基本情況。

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所以,文化消費需求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會越來越旺盛。表1列出了我國城鄉居民家庭近幾年人均全年文化消費情況。

二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分析

決定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收入水平、其他重要支出(特別是改革以來新出現的支出)水平。另外,由於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屬於比較高檔的需求,所以,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響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囿於數據限制,並且為了盡可能避免體制環境變化帶來的額外影響,我們使用1982~2003年六年間的分省數據構成的Panel Data數據集對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決定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統計上有效的回歸結果如下。

(一)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

我們首先考察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影響。回歸模型因變數是城鎮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自變數是城鎮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當年的恩格爾系數。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城鎮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恩格爾系數則反映城鎮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及需求層次。我們將各種統計分析結果列在表2至表5中。

結果顯示,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9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健制度改革造成城鎮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增加。不過,這種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增加並沒有對城鎮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相反,還刺激了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這可能是因為醫療保健花費的增加對城鎮居民家庭是個負擔,為了遏制醫療保健支出的增加,城鎮居民家庭有意識地增加日常文體娛樂活動,擴大這方面的家庭投入。在表9的回歸結果中,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項的系數為0.098387,意味著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加1元錢,就會引起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增加0.098387元。在表10的回歸結果中,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項的系數為0.0471,意味著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加1元錢,就會引起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增加0.0471元。綜合表9、表10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與城鎮居民家庭的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高度正相關,城鎮居民家庭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加1元,會導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增加大約0.05~0.10元。

本來我們還打算考察教育支出對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影響,但是,在各種統計方法回歸的結果中,兩者關系並不一致,而且都沒有通過統計檢驗,說明兩者關系比較復雜,並不存在統計上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這大概是因為教育支出對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教育支出的增加,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改變城鎮居民的文化素養和消費的偏好選擇,更加喜好文化娛樂活動,從而導致文化消費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教育支出的增加會縮小城鎮居民用於其他消費的預算,對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產生擠出效應。

三農村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分析

與城鎮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一樣,決定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收入水平、其他重要支出(特別是改革以來新出現的支出)水平。另外,生活水平也是影響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我們使用1998~2003年六年間的分省數據構成的Panel Data數據集對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決定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統計上有效的回歸結果如下。

(一)農村居民文化消費需求

我們首先考察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影響。回歸模型因變數是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自變數是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當年的恩格爾系數。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恩格爾系數則反映農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及需求層次。

據我們的統計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在統計上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的增加會導致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的增加。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與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在統計上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會引起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的增加。這說明,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確實取決於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收入和生活水平越高,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需求就越大。綜合起來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加1元,會引起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需求相應增加0.10~0.19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1個百分點,會引起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相應增加1.27~4.17元。

(二)包含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回歸分析

考慮到醫療保健消費支出是最近幾年農村居民家庭一個十分顯著的支出項,我們將它加進回歸模型中,希望考察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變化對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影響。這樣,我們的回歸模型就變成了因變數是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自變數是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當年的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
統計結果顯示,農村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統計上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990年代以來,由於醫療費用上漲等原因,我國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加。不過,這種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增加並沒有對農村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相反,還刺激了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這同樣是因為醫療保健花費的增加對農村居民家庭是個沉重負擔,為了遏制醫療保健支出的增加,農村居民家庭有意識地增加文教娛樂支出。農村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家庭的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高度正相關,農村居民家庭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加1元,會導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增加大約0.08~0.51元。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取決於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時還要受到住房、醫療保健等家庭消費支出的影響。具體來說,城鎮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與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呈正相關關系;與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呈負相關關系;與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費支出呈負相關關系;但是與城鎮居民家庭的醫療保健支出呈正相關關系。

1998~2003年六年之內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44.48下降到37.12,六年間下降了7.36個百分點。1978~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57.5下降到37.1。可以預計,到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還會下降7~10個百分點。1998~2003年六年之內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85倍;2003年比1978年增長了4.146倍。按照這個速度,到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達到17000元(2003年價格)。我們使用本文第二(一)部分的回歸分析結果,到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將達到大約910~1130元(2003年價格)。按照2010年全國大陸地區總人口為13.5億,其中50%為城鎮人口計算,到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總額將達到大約6140億~7600億元(2003年價格)。

1998~2003年六年之內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53.4下降到45.6,六年間下降了7.8個百分點。1978~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67.7下降到45.6。可以預計,到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還會下降8~10個百分點。1998~2003年六年之內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上升了0.95倍;2003年比1978年增長了4.507倍。按照這個速度,到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可以達到5250元(2003年價格)。我們使用無截距項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到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將達到大約376~950元(2003年價格)。按照2010年全國大陸地區總人口為13.5億,其中50%為農村人口計算,到2010年農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費支出總額將達到大約2530億~6420億元(2003年價格)。

根據以上分析,為了更好地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求,發展文化產業,刺激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增長,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註重增加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不是GDP的增長,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十分及時和必要。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增長了,才能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

第二,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並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避免收入分配過分懸殊。恩格爾系數反映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既取決於人民收入的絕對水平,也取決於收入的分配狀況。如果收入分配過於懸殊,大多數老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全社會的恩格爾系數也就很難降下來。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了,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容量自然就會擴大。

第三,為了擴大城鎮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需要適當控制城鎮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速度和城鎮居民家庭的購房、物業等住房支出,使之與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相匹配。

第四,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需求的滿足,還與文化娛樂設施的可得性(availability)高度相關,政府應該加強社會文化娛樂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將重點放在面向普通民眾的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比如社區、學校等場所的文化娛樂設施及服務提供)上,而不能以豪華的大劇院、音樂廳等為主。
http://www.yinxiangcn.com/Chanye/jiaoyu/200605/108_2.html

游戲是什麼?從產業鏈上講,它跟電影一樣,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產業,它符合文化產業的基本特點,能為受眾帶來感官、精神的愉悅體驗,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受眾心理。
http://www.chinabyte.com/news/383/1879383.shtml

加強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

文化;文化產業;基礎理論

[摘要] 理論研究是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基礎。目前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化產業基礎理論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二是如何從文化戰略的高度去認識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有可能引起的負面影響;四是文化產業存在的深層人性基礎。理論研究可以推動文化產業實踐,文化產業的實踐也可以使我們對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幾年,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也已經起步,但有關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卻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遍觀現有的國內涉及文化產業的文章,能夠從理論、哲學、傳播學和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的文章寥寥無幾。理論研究是整個文化產業研究的基礎,有可能決定我們國家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依託研究型綜合大學而建立的省級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我們理所當然地要為文化產業的理論建設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我們培養的文化產業專業的學生將來都成為只會經營和管理的「匠人」,而是希望他們能思考一些元問題和元理論,從更高和更深刻的層次上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我認為,在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目前有四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是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我們理解文化產業其他問題的基礎。一個國家文化產業要發展,主要決定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化資源和文化背景,二是經營和管理,三是傳播手段和生產技術。在這三個要素中,文化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生存之本。有人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來解釋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即我們看到的文化產業只是一個巨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它所依託的文化雖然隱藏在看不見的海面之下,卻構成了這個冰山的絕大部分。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貼切的。我們現在習慣於把文化產業看成是一種經濟,但我寧願首先把它看成是文化,我們理解它的順序應當是先文化而後產業。文化是文化產業的前提,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沒有文化的依託,文化產業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如果我們僅僅把文化產業看作是一個可以贏利的行業,那麼它就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概念上看,文化產業應當屬於文化這個大范疇或大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個文化大范疇下的小范疇或文化大系統下的子系統。那麼,理解這個基本理論問題的意義何在呢?第一,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如果說其他行業的競爭主要是技術、管理和市場的競爭,那麼文化產業的競爭則加入了文化資源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在技術和管理上已沒有太大的差異,其能否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可以提供的文化資源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就啟發我們去加大文化資源整理、保護、研究和開發的力度。第二,文化產業決不等於文化,它只是文化系統中隨著時代發展而轉換功能的一部分,文化的傳統功能依然存在,而且仍然是文化系統中的核心部分。這就需要國家繼續大力扶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審慎地進行文化事業的改革。並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可以產業化,哪些東西可以推向市場,哪些東西需要政府的扶植,這些都應當去認真地評估。第三,對文化產業問題的思考離不開對文化基本問題的思考,因此文化理論研究應當是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基礎,文化產業研究工作者應當有一定的文化學素養和文化的視野,這也應當是我們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和經營人才時必須考慮的一個方向。

其次是我們如何把文化產業提到文化戰略的高度去認識。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文化的因素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文化只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政治和經濟。而在後現代社會,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比拼,文化已經被看作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過去,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而現在,帝國主義對落後國家的控制主要依靠手中掌握的話語權和文化霸權,好萊塢、迪斯尼和肯德基的輸出遠比飛機和導彈更有力量,因而被稱為「後殖民主義」。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未來世界的沖突將不再是政治和經濟的沖突,而是文明的沖突和文化的沖突,這種「文明沖突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現實。那麼,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即文化的積累,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的傳播,而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文化的傳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為文化要真正成為具有競爭性的「軟實力」,還必須通過文化產業這個載體。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具有了戰略的高度和重要性,發展文化產業就不僅僅有經濟的動因,而且有政治和文化的動因。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可能迅速縮小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因為科學技術可以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文化卻沒有高和低的區別。在人類學的意義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獨特性就是它的價值所在。過去我們說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說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呢?而且對後現代社會的不發達國家來說,它也許是比科學技術更重要的生產力。

第三,我們必須注意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文化產業是一把雙刃劍,他既可以推動我們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可能帶來許多我們始料不及的問題。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市場的開放,而文化市場的開放有可能導致文化安全的隱患,挑戰我們傳統的價值觀,消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比如青年人淡化傳統的民族節日,而去過西方的情人節和聖誕節,接受西方的價值標准。另一方面,市場化的追求也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傳統文化面臨被歪曲甚至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和搶救傳統文化資源成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產業的開發主要以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為指向,有可能損害高雅文化的發展。在市場的標准下,藝術失去了美的崇高。典型的例子是電影的發行,藝術性的電影往往不賣座,賣座的電影往往沒有藝術。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充滿功利性和快餐文化的後現代社會里,我們如何去維護理想、品德、情操、權威這些傳統的價值。再次,文化產業對藝術作品的大量的復制有可能扼殺文化的個性和創造性,妨礙藝術精品的產生。如果我們沒有對策的話,象托爾斯泰、高更和莎士比亞這樣的藝術大師恐怕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第四,我們必須去分析文化產業出現和迅速發展的深層的人性基礎。有需求就有消費,文化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一種精神消費。人是具有兩重性的動物,既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和文化的需求。過去我們往往重視了前者,忽視了後者;只講唯物主義,不講唯心主義;只講科學主義,不講人本主義;只講知識,不講信仰;只講真理,不講價值;豈不知人的精神需求是人和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文化不僅是人的一種屬性,而且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理解文化對於人的重要性,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產業崛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文化產業是一種後現代現象,與後現代主義有某種契合和共生的關系。後現代主義的出現正是對以高科技為主導的現代物慾社會的反動,20世紀80年代以後文化人類學成為顯學以及歷史學的文化史轉向,也印證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對精神現象的關注和精神需求的巨大增長,而這也恰恰是文化產業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出現也沖擊了我們許多傳統的理論認識,比如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過去我們往往把經濟視為基礎,而把文化看作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兩者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說明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中有經濟,經濟中有文化,上層建築同時也參與了經濟基礎的構成。我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產業實踐對理論界的影響必將進一步顯示出來。

鄭群(1958—),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http://www.sdci.com.cn/detail.php?id=12958

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一)
【內容摘要】當今世界,文化產業己成為21世紀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和各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00年英國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7.9%,日本文化娛樂、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娛樂業產值僅次於汽車工業。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己佔GDP總量的18%至25%,音像業己超過航天工業,居出口貿易的第一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加速發展,並成為20年來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但總體產業的發展水平甚至尚低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水平。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文化消費需求,產業結構演變,文化產業充滿了超常限量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開拓己成為關於我國21世紀宏觀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搶占經濟與文化制高點的核心領域,因此,我們關於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就不光是顯得必要,而更己是迫切之極的事情。

關鍵詞:文化產業、知識經濟、創意產業、品牌管理

緒論
文化產業作為當代世界經濟體系中新興的朝陽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愈來愈成為各個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和核心產業,其從業人員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佔全部從業人員的3%-6%,1980-1998年,文化產業的世界貿易額從953.4億美元增加到3870.3億美元,進入21世紀前後近幾年,其發展之迅猛,更是史無前例,成為當代黃金產業和人類未來經濟的象徵。
在日本,文化產業統稱娛樂觀光業,2000年文化產業的規模為85萬億日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在韓國,自1999-2003年,4大娛樂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2.8%,同期7大傳統產業的增長率為3.3%。
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左右,美國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總量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20世紀90年代,美國消費視聽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美國已經搶占國際性產業升級運動的制高點。
本文主要是從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入手,分析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全面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一、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科技、數字化的時代,努力達到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平衡,已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其他需求也極大地拓展了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文化產業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我

與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