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都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國際上
勞動導向型的產業一般是由發達國家轉移向發展中國家,這個是不變的。
市場導向型的產業一般是有市場少和市場已經飽和的國家轉移向市場大和由潛在市場的國家。
(在這里說明一下,中國的情況過去和目前的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市場導向型的產業轉移的對象國家,所以出現:名牌產品在中國製造,在中國銷售的情況。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勞動力資源開始下降,市場仍然廣大。科技水平不斷飆升!在這情況下就導致新的產業轉移趨勢:勞動力導向型的產業大部分會向我國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個人認為會向東南亞、南亞等靠近中國的一些國家轉移,市場導向型的產業跟科技產業會慢慢的在中國的積累,現在只能說是積累。)
在國內
首先我們知道我國政府是十分希望中國的科技產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的!而且也希望中西部也能得到發展。所以對這兩項情況建廠設立公司的都出台了很多優惠政策,如:長期貸款免利息等。
目前宏觀上來說,我國是產業轉移就是東部向中西部轉移,但是轉移一般都受資源和地價的影響。舉個例子吧,天利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科技產業,他在新疆設立,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靠近新疆石油。隨著城市的擴大化,很多廠房出於地價的壓力逼迫轉移!!)
而所謂的微觀上,則針對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產業轉移。舉個例子:廣東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會向廣東非珠三角地區轉移,因為廣東珠三角地區依靠地理等優異條件將會成為中國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先鋒,所以一些就產業會作出相應的轉移,說白一點就是騰個地方出來讓我搞技術。。。因此;一些被命名為:廣州駐河源產業區等出現!!
『貳』 21世紀國際形勢新特點和新趨勢
根據目前科索沃會議召開之後以及薩爾茨堡國際會議的召開,一般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軌跡同時,還需要增加一些出口量外匯的收入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減排放量,需要適合的體制來促進海運,航運,以及陸路運輸的發展,在世界和平氣候會議中,我們曾經提到過:在減少國家環境衛生氣體排放量,降低國家災難指數的減少,也必將維護住發展的空間,有些責任是我們難以避免的,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和平綱領來維護國家之間的體制與安全,一般這樣的體制是與量力子的產生催化有關,我們要講化為悲慟的動力用來發展國家之間的體制與安全,安全責任重於泰山,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生機活力,美麗綠色的家園,在這樣一個花園天堂里,我們可以培育更多的花朵,用辛勤的灌溉來維護國家體制的發展與重要性!
體制的健全與動力是需要用體系衡量的,我們說,21世紀國際形勢的新特點是: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動力。保持經濟指數與物質產品的增加與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國家發展的新趨勢包括:國民教育,國家安定團結,國際穩定,並促進國家的合理公平競爭的存在,我們將這樣的新期望代入下一個世紀,未來就在不遠之處,僅僅有90年的發展時間,每一個常任理事國都需要發揮自己重要的作用與安全,未知之數的緯解,就需要貢獻大量的智力與體力勞動,因此,我們要講發展的動力化為仔細考察,建設和平地球的方針,繼續沿著歷史所賜予我們的豐功偉績,勇往直前,直至存在。
『叄』 簡要分析當前及下半年國際經濟形勢出現得新變化,新特點與新趨勢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肆』 當前世界格局發展的趨勢的特點如何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新變化
當前國際格局分三大塊:a:美國領導的(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單內一實力比較強的國家、b:還有以容歐盟為代表的實力較中的國家(包括俄羅斯)、c:還有就是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國際發展趨勢在和平與戰爭中膠著。a和c像是和平和戰爭的代表,要和平我們不僅要使得在第三世界中國家富裕強大起來還要將b中的國家拉到c中國家來。
中國國際地位的新變化參考網址:
http://wenku..com/view/f5b2cd7931b765ce050814a6.html
『伍』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都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國內,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部、西部區域遷移,追求低勞動力成本
國際上,這版種遷移是從勞動力成本權逐漸上升的中國遷移到越南、柬埔寨。
國際上,客戶服務等智力密集型企業,從美國、歐洲,向印度遷移。如果你在美國,你的DELL電腦出了問題,售後服務電話可能就是一個印度工程師幫你解決。
從體來說,各種遷移,都是是在一個原則下進行,即資本的逐利性,從成本高的地方往成本低的地方走。
『陸』 當代國際分工的新趨勢主要是什麼
二戰後國際分工的特點
(一)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居於國際分工的主導地位
(二)產業內部分工逐步增強
(三)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形式發生變化
(四)區域性經濟集團內部分工加強
(五)從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發展
(六)國際服務分工逐步形成
(七)國際分工的基礎發生變化
(八)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多層次
『柒』 當前世界格局發展趨勢有何特點,如何清醒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新變化 附件
當前世界格局發展趨勢是一超多強,多極化發展。
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內是挑戰,世界形式容走向緩和,和平是主流,局勢相對穩定,中國勢世界強國之一,更在發展中國的主幹力量,國際的經濟環境,多極化的經濟結構和國際間的竟爭可使中國對外經濟活躍。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7)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擴展閱讀:
中國和平崛起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
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
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並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捌』 國際貿易形式發展新趨勢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玖』 當代國際廣告發展有何新趨勢
1、媒體多樣化;2、製作高科技化;3、版面彩色化;4、廣告人物明星化;5、傳播高頻化;6、手段新奇化。
廣告競爭全球化;
廣告傳播網路化;
廣告製作高科技化;
廣告宣傳柔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