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第三章 產業布局調整
第十條鋼鐵產業布局調整要綜合考慮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市場分布和利用國外資源等條件。鋼鐵產業布局調整,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新的鋼鐵聯合企業、獨立煉鐵廠、煉鋼廠,不提倡建設獨立軋鋼廠,必須依託有條件的現有企業,結合兼並、搬遷,在水資源、原料、運輸、市場消費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進行改造和擴建。新增生產能力要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相結合,原則上不再大幅度擴大鋼鐵生產能力。
重要環境保護區、嚴重缺水地區、大城市市區,不再擴建鋼鐵冶煉生產能力,區域內現有企業要結合組織結構、裝備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壓產、搬遷,滿足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要求。
第十一條從礦石、能源、資源、水資源、運輸條件和國內外市場考慮,大型鋼鐵企業應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鋼鐵企業應結合本地市場和礦石資源狀況,以礦定產,不謀求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可持續生產為主要考慮因素。
東北的鞍山—本溪地區有比較豐富的鐵礦資源,臨近煤炭產地,有一定水資源條件,根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該區域內現有鋼鐵企業要按照聯合重組和建設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產能低水平過剩,應根據環保生態要求,重點搞好結構調整,兼並重組,嚴格控制生產廠點繼續增多和生產能力擴張。對首鋼實施搬遷,與河北省鋼鐵工業進行重組。
華東地區鋼材市場潛力大,但鋼鐵企業布局過於密集,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型骨幹企業可結合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生產集中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中南地區水資源豐富,水運便利,東南沿海地區應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條件,結合產業重組和城市鋼廠的搬遷,建設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攀枝花—西昌地區鐵礦和煤炭資源儲量大,但交通不便,現有重點骨幹企業要提高裝備水平,調整品種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礦石可持續供應能力確定產量,不追求數量的增加。
西北地區鐵礦石和水資源短缺,現有骨幹企業應以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為主,不追求生產規模擴大,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
Ⅱ 分析鞍山鋼鐵工業基地發展的優越區位條件
礦產條件:周圍有鐵礦石產地,原材料取用方便。
水源狀況:地處遼河附近,有豐富的水資源。
交通條件:在京哈線附件,運輸方便。
其他優勢條件:周圍有許多輔助原料,為鋼鐵的製造提供了許多便利
Ⅲ 我國鋼鐵產業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㈠鋼鐵產抄業發展基礎較好。
㈡國襲內外市場需求為鋼鐵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鋼鐵冶金企業是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於一體的傳統產業,並不是夕陽產業,從鋼鐵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及重要程度來看,今後較長時間內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從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看,國外對鋼鐵特別是對高端鋼材的需求有增無減;從國內情況看,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入推進,使城鎮化、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鋼材消費空間增大,為促進鋼鐵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㈢礦產資源富集,具有發展鋼鐵冶金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㈣國家對西部開發的支持和政策傾斜,以資源定規模,為鋼鐵產業創造了生存發展的空間。
㈤鋼鐵產業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通過3-5年工業園區的建設,使鋼鐵工業和礦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產業鏈更加完備,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更高,節能減排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實,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和優化,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真正實現從產能規模到效益跨越式發展。
Ⅳ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產業發展
抓住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全面發展的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引導扶持,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服務業現代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能環保水平、產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發揮沿海港口優勢,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改善發展環境,加快完善產業布局,在沿海規劃建設高起點高水平的現代加工製造業體系,培育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石油化工。利用較好的港口條件和南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建設欽州大型煉油基地,發展原油加工等石化產業;力爭「十二五」建設石化產業鏈後續工程,形成沿海石化產業集群。依託南寧化學工業基礎,建設南寧精細化工基地。 造紙。利用適宜種植速生林的優勢,建設欽州、鐵山港大型林漿紙基地,生產高中檔造紙系列產品,發展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形成沿海林漿紙一體化產業群。積極發展木材綜合加工。 冶金。按照國家鋼鐵產業政策要求,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實施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加快淘汰落後鋼鐵產能,提高產品附加值。發揮廣西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鋁加工項目,建設南寧鋁深加工產業,開發滿足交通運輸、航空、包裝等領域發展需要的精深鋁板帶箔材等產品。
輕工食品。依託沿海港口,大力發展糧油食品加工等產業。把製糖工業建成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產業。利用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積極發展繭絲綢、果蔬、劍麻、八角、金花茶、竹筍、煙草等深加工。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紡織服裝工業。 高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現代中葯、節能環保等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軟體開發、新型電子元器件、生物基材料和稀土等高性能材料、生物質能源、節能環保材料及產品,建設中葯材GAP基地。提升南寧、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創新能力和孵化能力。建設南寧生物質產業基地。 海洋。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海產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葯、海洋化工等海洋產業,加強海洋油氣等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促進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 堅持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現代化水平。 物流業。依託區位優勢和深水良港優勢,大力發展海洋運輸,加快構建沿海和城市保稅物流體系。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形成的平台,大力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和服務貿易,建設南寧區域性國際現代物流基地。依託邊境貿易、邊境出口加工、跨國旅遊,建設邊境商貿物流基地和邊境綜合保稅區。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加強與國內外物流企業合作,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形成面向東盟、連接西南、通達珠三角的高效便捷低成本物流服務體系。
金融業。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大力發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託等金融業,加快培育金融市場,組建一批新的投融資公司,探索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積極發展創業投資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加快中小銀行重組、改革步伐,構建南寧區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穩妥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試點工作,大力培育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 信息服務業。增強郵政電信服務能力,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積極發展地理信息、動漫等數字內容產業。促進信息服務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相融合,加快行業信息化應用,建設包括商務投資、金融、港口航運、產品質量檢驗檢疫、旅遊、勞動力、科技、文化等綜合性和專業性信息在內的中國-東盟區域性國際信息交流服務中心。
會展業。 把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辦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效,依託平台品牌,培育會展主體,開拓會展市場,做大會展經濟。結合「會、節、演、賽」,發展特色會展,促進會展、旅遊、商貿互動。建設和完善南寧、北海等城市會展服務設施。 房地產業。適應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加強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引導和調控。加大商品房供給結構調整力度,增加投入,加快經濟適用房特別是廉租房建設,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南寧、北海等城市要發揮生態宜居特色,集聚人口和產業,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旅遊業。立足旅遊需求,發揮特色優勢,依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把北部灣經濟區培育成為區域性國際旅遊目的地和旅遊促進中心。完善旅遊產品體系,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康體旅遊、溫泉度假、郵輪遊艇、海島旅遊、自駕車旅遊等休閑度假旅遊產品。依託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點,打造旅遊精品,構築泛北部灣旅遊圈。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安全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旅遊業服務水平。
Ⅳ 談談園區產業規劃的必要性
在深圳幾十年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企業結構不斷調整,從電子視聽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到互聯網、生物工程、人工智慧等。在這種過程中,不知道有多少產業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興產業誕生和壯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業被淘汰了、不見了,又有多少新型企業被發現,並成為著名企業了;不知道有多少產品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又有多少產品成為市民消費追捧的對象。
在這種過程中,深圳高科技產業不斷升級,企業不斷更新,產品不斷迭代,形成了現在所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4592.85億)、互聯網產業(1022.75億)、新材料產業(454.15億)、新能源產業(676.4億)、生物產業(295.94億)、節能環保產業(671.1億)。
深圳的產業結構是怎樣調整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怎樣升級的?新興產業是怎樣形成的?是政府依靠產業政策,採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結果?還是政府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形成的?
當然,不能說深圳市的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沒有任何作用。在幾十年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過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產業規劃,發布了不少產業導向目錄,包括鼓勵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還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術發展的優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資助高科技發展的產業基金。
這些規劃、目錄、基金和優惠政策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營企業還沒有成為高科技產業主體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時候,政府的產業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面向國內市場的電子視聽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政府主導的行政手段的結果,對深圳當時的產業升級和產業基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但是,本世紀初以來,隨著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發展高科技的市場環境進入逐步成熟的時期,隨著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逐步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而促進了本世紀以來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使深圳成為了全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創新型城市。
試問本世紀以來深圳哪個高科技產業、哪個知名高科技企業、哪一代高科技產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產業規劃和政策發展起來的?華為、中興不是,騰訊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說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大都依靠自己的創造力,在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經歷了千辛萬苦和曲折磨難而逐步成長起來。
為什麼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取得的輝煌主要是靠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而不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促進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與政府相比,企業離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和未來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業是市場信息變化的第一個接收者,對市場信息、市場需求最為敏感;而政府可以說是市場需求和市場信息傳遞的最後接收者,政府根據最後一道信息制定的產業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場的變化,是滯後的。
盡管政府多年來一直在改進管理,提高辦事效率,但總的說來,當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復雜,制定規劃、確立政策、設立基金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主要靠政府的產業基金扶持政策的企業,很難有多少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
據我幾十年來的經驗觀察,凡是天天找市長,向政府要政策的企業,或者採取各種方式,甚至不擇手段去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的科技企業沒有幾個最終成功的。同時,高科技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和科技創新風險,企業是風險的具體的直接的承擔者,一旦企業在產品選擇、產業選擇、技術路線選擇等方面脫離了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方向,就要承擔傾家盪產、前功盡棄的風險。
這些人比起坐在機關里起草產業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審批分配產業扶持基金的公務員來講,壓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業的科技和管理創新,靠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才能促進深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科技產業不斷發展升級,高科技產品不斷涌現,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產業的輝煌。
總的來說,在深圳的高科技發展歷史上,主是市場推動了深圳高科技的發展和繁榮,政府在早期也發揮了一些作用。根據深圳的實踐,在制定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方面,當規劃、政策、資金支持比較接近市場時,發揮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產業政策脫離或嚴重脫離市場時,一些政府主導的產業和重大項目,也走過一些彎路,也出現過一些重大失誤,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價,有過深刻的教訓。
比如,上世紀末,當顯像管技術的電視產品已經被新液晶顯示技術和產品淘汰的時候,深圳市政府還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資金和優惠政策去支持個別企業大規模擴大採用顯像管技術的生產線,項目投產之日就是企業關閉之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本世紀初,深圳一度把汽車產業作為重要的產業去扶持,由市領導親自掛帥,引進內地國有汽車企業,劃撥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財政資金,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結果也只是生產了少數樣車,以關閉而告終。
2005年前後,深圳還提出了適度重型化產業政策,希望依託惠州石化基地發展精細化工,並規劃建立化工產業園,幸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搞成,否則必然會給深圳帶來巨大損失。
Ⅵ 武漢鋼鐵工業區的區位分析
武漢工業的發展目前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武漢著眼長遠,謀劃工業發展的長遠大計,需要科學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受制於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需要我們以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一些人們習以為常、沾沾自喜的若干「優勢」。
一是區位。在新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中,武漢的區位優勢正在淡化。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不僅沿海地區繼續保持區位優勢,西南地區已在著手構建東盟自由貿易區,東北也開始謀劃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從國內區域發展的角度看,長江三角洲凸現龍頭地位,珠江三角洲正在積極擴張,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推動下,遼中南、成渝、福廈、長株潭、關中等城市圈群雄並起,爭扛「第四增長極」的大旗。武漢的區位優勢是以國內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市場為基礎的。在內需不足,中西部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武漢區位優勢的含金量並不高。但隨著中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內需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武漢的區位優勢將會重顯威力。
二是科教實力。從實證分析的角度看,科教實力與經濟發展並不構成因果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技術是商品,可以買賣,人才也可以流動,教育也只是眾多產業中的一個,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由此看來,寄希望武漢的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就應該創造「轉化」的條件,降低「轉化」的成本,營造「轉化」的環境。
三是產業基礎。20多年來,武漢新發展起來的現代工業,總體規模在全國尚不具備像武漢五六十年代那樣的優勢,還支撐不起武漢在全國形成產業優勢。正在擴張和籌劃的汽車產業、化工產業、光電子產業和煙草行業,有可能形成產業優勢,是武漢新的希望。
四是水資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水資源的重要性已為世界不少戰略家所關注和認識,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其重要程度將超過石油。在水資源價值陡升的有利條件下,武漢的水資源雖可為未來的發展確立重要的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水資源優勢尚未如同石油那樣構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經濟發展環境。從發展的結構上分析,在代表改革開放和發展方向的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武漢處於相對落後狀況,發展起點相對較低。政府職能轉變還不是很到位,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有待提高,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和單純依靠國有經濟發展的慣性還存在,戰略重點從國有經濟轉到非國有經濟還有一定難度和一個過程。武漢工業的發展環境還有待改善,金融業、物流業的支撐力度還不強,配套能力還需加強。武漢就業壓力大,老工業基地的社會保障包袱沉重,在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地方財力還難以支撐社保、養老等公共職能。武漢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既需要通過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加快自身的發展,又需要國家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時期。國際、國內經驗表明,在這一時期某一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其工業發展的速度。武漢市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確立了壯大、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應該說,這一思路代表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但是經過測算,這一思路只能保證武漢實現常規的發展。而從目前態勢來看,武漢要實現趕超任務,就必須走出一條超常規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體制改革與體制創新可以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體制是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先決條件。
武漢要實現工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須在體制改革和創新上領先一步。首先,政府職能向公共服務轉變。要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體制改革和創新、投資軟環境的改善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環境,堅持企業優先,堅決打破部門利益和行業壟斷,切實履行好公共職責,公共財政服從和服務於公共政策,創造各所有制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主動性和創造性地為企業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績效,不斷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第二,建立經濟自主增長機制。當前,影響武漢工業自主增長的關鍵在於增長動力的結構性缺陷和增長機制的體制性障礙,尤其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形成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政府創新商務發展環境,有效引導和聚集經濟活動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
第三,要加快民營工業企業的發展。堅持國有中小企業和集體企業轉向民營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建立有產業特色的民營工業小區,擴大民營經濟的聚集效應,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吸引更多的民營製造業企業聚集武漢,壯大民營經濟規模。溫州民營企業的發展體現了明顯的區域性塊狀經濟特徵,其好處有二。一是產業集中度高,容易形成規模優勢。以樂清市柳市鎮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為龍頭的低壓電器產業年產值達180多億,佔領了全國40%的市場。二是分工細化,合作緊密。僅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一家,就有幾百家企業與其合作為其加工零部件,構成嚴密的生產鏈。專業化生產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商務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第四要制定全球化發展戰略。鼓勵、支持和引導有比較優勢和經濟實力的國內企業,注重經營戰略全球化、經營目標多元化、融資國際化、生產營銷全球化、技術創新全球化,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空間擴大到全
Ⅶ 某城鎮規劃要建鋼鐵廠、造紙廠、啤酒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如圖),在圖中①②③④⑤⑥處合理安排,下列
A、鋼鐵廠:⑥處,接抄近煤礦,利用鐵路運送鐵礦石,位於盛行風向的下風向,避免大氣污染,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B、造紙廠:④處,用水較多,靠近河流,污水排放在下游,避免污染城市和居民用水,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C、啤酒廠:①處,用水多,河流上游水質好,接近消費市場,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D、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形式分布,大多依附於大城市,要靠近高等院校,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Ⅷ 曹妃甸鋼鐵電力園區怎麼樣
鋼鐵抄電力園區地處曹妃甸工業區納潮河以南的中心區域,北到華潤鐵路橋,南到首鋼京唐公司南邊界,東邊界為通島路,西至一港池東側港區東邊界,規劃范圍總面積39.2平方公里。
園區重點構建以精品鋼鐵基地為龍頭和以火電、海水淡化項目為龍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主要發展鋼鐵、電力、海水淡化、鋼鐵深加工、能源原材料綜合利用、新型建材等產業,打造高效綜合利用資源、能源的循環經濟新型工業園區,逐步形成環渤海地區重要的精品鋼鐵及深加工基地、電力能源基地、海水淡化水源地及海水淡化產業基地。
同時,依託園區精品鋼材、建材等原材料,電力、煤氣、熱力等能源,以及海水淡化水、濃鹽水等資源,大力發展新型環保設備、物流、生產服務配套等輔助產業,延伸和擴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鋼鐵電力園區管委會地址:工業區三加職業大廈6層西廳.
電話:03158820201
Ⅸ 通化經濟開發區的冶金產業園
冶金產業園是經吉林省經委批準的省級特色產業園區,園區總面積2200公頃,依據通化市的資源狀況和發展基礎,規劃確定了鋼鐵上游產業、軋鋼產業、鋼材深加工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四個產業方向,預計到2015年,開發區冶金產業園將逐步成為吉林省重要的冶金產業基地。 圍繞300萬噸鋼鐵冶金工程的規劃目標,吉林通化經濟開發區冶金產業園主要從鋼鐵上游產業、軋鋼項目、鋼材深加工和循環經濟四大框架入手,以圍鋼經濟為載體,打造吉林省最具特色的鋼鐵基地。
(一)鋼鐵上游產業。主要以鋼鐵煉制原料為著手點,充分利用通化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技術,合理運用通鋼和冶金產業園300萬噸鋼鐵冶金工程對鋼鐵原材料的大量需求,與通鋼形成穩定、互補的產業鏈條。
(二)軋鋼項目。隨著通化地域石油、天然氣、汽車工業和建築業的飛速發展,汽車用板、高強度結構鋼板、無縫鋼管及棒線材特殊鋼等鋼制材料的市場需求在迅速擴大,冶金產業園軋鋼項目以市場需求為著手點,將圍鋼經濟產業鏈條進行了更深更廣的延伸。
(三)鋼材深加工產業。圍繞通鋼產品進行深度加工,生產管材,焊接鋼,標准件等鋼製品,進一步完善通鋼產業鏈,利用與通鋼毗鄰的區位優勢,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在鋼鐵市場的競爭充分佔領優勢地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循環經濟產業。通過對廢鋼鐵,鋼渣,尾礦等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建設環保,節能的科技產業,運用先進的技術對廢鋼、鋼渣提純,對尾礦、礦渣進行綜合利用,可生產出工藝品、玻璃、花崗石飾材等產品,是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下的一個典範。 到2015年,吉林通化經濟開發區冶金產業園將實現年產300萬噸鋼鐵冶金工程的目標,板、管等鋼鐵產品400萬噸的生產能力,實現產值310億元,實現利稅30億元。
現代裝備製造產業園規劃面積750公頃,是開發區打造的符合現代發展需要,輔助延伸產業鏈條的特色產業園。園區規劃確立了「建設四個產業集群」的總體思路,力爭到2015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Ⅹ 防城港市茅嶺東盟特色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園, 上思縣鋼鐵產業園, 大西南裝備製造業產業園, 防城港鋼鐵
都是在規劃的地方,沒有具體位置。
防城港鋼鐵產業園區。利用企專沙瀕臨防城港灣豐富的深水岸線、屬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特別是千萬噸級鋼鐵項目落戶的條件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設防城港鋼鐵產業園區。
大西南裝備製造業產業園。發揮防城港作為中國西南出海出邊國際海陸大通道的優勢結合北部灣經濟區臨海重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實際採取「飛地經濟」模式加強與大西南地區合作建設大西南裝備製造業產業園和全國最大磷酸加工出口基地。
防城港市茅嶺東盟特色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園。整合防城茅嶺工貿小區的區位、土地、產業基礎等資源利用茅嶺地處欽州石化產業集 群和防城港鋼鐵產業集群交匯處交通便利、城市依託條件良好土地資源豐富、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基礎充實的優勢建設防城港市茅嶺東盟特色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園。
上思縣鋼鐵輔助產業園。根據防城港鋼鐵主業及其配套產業的發展要求藉助上思縣石灰石、膨潤土、高嶺土等鋼鐵生產主要輔助原材料資源豐富、質量好交通距離近、城市依託條件具備的優勢建設上思縣鋼鐵輔助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