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附件
按行政區劃重點縣布局
綜合考慮行政區劃、各地區主要時節調出品種等因素,將全國蔬菜產區劃分為華南區、長江區、西南區、西北區、東北區和黃淮海與環渤海區六大區,重點建設580個蔬菜產業重點縣(市、區),提高全國蔬菜均衡供應能力。其中,華南區、長江區是保障元旦、春節期間全國蔬菜供應的重點區域;西南區、西北區、東北區是保障夏季和中秋、國慶期間全國蔬菜供應的重點區域;黃淮海與環渤海區是均衡全國全年蔬菜供應的重點區域。
1、華南區。該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4省(區)共74個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季節氣候溫暖,有「天然溫室」之稱,適宜喜溫果菜露地生產。外銷品種主要是豆類、瓜類、茄果類,外銷時間主要是12月—翌年3月,主要銷往「三北」、長江流域及港澳地區。
2、長江區。該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上海9省(市)共188個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季節氣候溫和,適宜喜涼蔬菜露地栽培。外銷品種主要是甘藍類、白菜類、根莖類,外銷時間主要集中在11月—翌年4月,主要銷往「三北」、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
3、西南區。該區包括雲南、貴州2省共47個重點縣(市、區)。雲南北部、貴州北部地區適宜蔬菜生產的多為海拔高度800~2200米的高原、平壩和丘陵山區,夏季涼爽。外銷品種主要是根菜類、綠葉菜類、白菜類、茄果類,外銷時間主要集中在7-9月,主要銷往華南、長江下游、華北地區。另外,雲南南部、貴州西南部等地區冬春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豆類、茄果類、瓜類蔬菜生產。
4、西北區。該區包括寧夏、甘肅、山西、陝西、新疆、青海、西藏等7省(區)共57個重點縣(市、區)。本區域適宜蔬菜生產的多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原、平壩和丘陵山區,夏季涼爽,適宜露地種植甘藍類、綠葉菜類、根菜類、茄果類、豆類、瓜類等多種品種,外銷時間主要集中在7—9月,主要銷往華北、長江下游、華南及港澳地區。其中,西藏、青海2省主要用於保障本地供應,滿足外來遊客消費需要。
5、東北區。該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3省(區)29個重點縣(市、區)。本區域緯度較高,夏季涼爽,適宜露地蔬菜種植。外銷品種主要是茄果類、瓜類、豆類等,外銷時間主要集中在6—10月,主要銷往京津、長江中下游地區。
6、黃淮海與環渤海區。該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北京、天津、遼寧等6省(市)共185個重點縣(市、區)。本區域冬春光熱資源相對豐富,交通便利,適宜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夏秋季可種植露地蔬菜。外銷品種豐富,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B.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第四章 生產發展重點
發展蔬菜生產是保障市場穩定供應的基礎。在優勢產區和大中城市郊區,重點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品種選育、集約化育苗、田頭預冷等關鍵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健全生產信息監測體系,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蔬菜生產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進一步加大蔬菜品種選育力度,促進現代生物技術和常規技術有機結合,加強種質資源創新,改進育種方法,培育一批優質、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蔬菜優良品種,以提升國內優勢品種,替代部分進口品種。重點培育適合設施栽培的耐低溫弱光、抗病、優質的黃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專用品種,適宜春、夏、秋等不同季節露地栽培的白菜、蘿卜、結球甘藍、菠菜等系列品種,適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蘿卜、洋蔥等專用品種,適應不同市場和飲食文化需求的芥菜、蓮藕、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種。支持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緊密結合,推進育繁推一體化。
按照良種良法相配套的原則,加快栽培技術集成創新步伐,推出一批安全優質、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實用栽培技術,重點研究連作障礙治理技術,制定適合不同生態區、不同栽培方式的技術模式,在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酸化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掌握根結線蟲、粉虱、韭蛆、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十字花科根腫病等蔬菜病蟲害發生規律,集成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輕簡栽培技術,開發土地耕整、精量播種、水肥一體、設施環境調控等設施設備,促進農機農藝結合,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全方位增強科技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的原則,改造升級原有生產基地,適當規劃新建一批高標准高起點的生產基地,保障市場穩定供應。加強以水利設施和溫室、大棚為重點的菜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機耕道、電網配套,增加低毒、低殘留、高效及生物農葯施用比例,增施有機肥,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災能力較強的高產穩產蔬菜生產基地,切實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露地蔬菜產業重點縣要加強高標準的生產基地建設,改善蔬菜生產條件。主要完善灌排設施,灌排渠溝網路分設,泵房和田間貯水池齊全,根據條件和可能,推進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同時,建設路面硬化的田間主幹道和支道,配備生產用電設施,配套農資、農機具庫房及田頭貯肥(沼液)池或堆肥場。
設施蔬菜產業重點縣要通過建設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北方)、鋼架大棚(南方),提高蔬菜持續均衡生產能力。灌溉系統盡可能採用管道輸水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配備田間貯水池和排灌泵房,完善排水系統,有條件的地方採用水肥一體化設施。完善田間道路、供電及其它設施。
在搞好菜地灌排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水源及配套渠道等工程建設,提高灌排保障能力。在灌溉設施配套較差的地區,加強小微型灌溉工程或配套設施建設,配備小型抗旱應急機具,提高抗旱保收能力;在水資源緊缺地區,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和雨洪集蓄利用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在降雨較多較集中的蔬菜生產區域,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提高抗洪排澇能力。
第四節 加大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把田頭預冷等商品化處理設施作為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主要內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切實提高蔬菜商品質量、減少損耗。在外銷量較大的產地和大中城市郊區,按菜地面積和商品化處理需求,配置相應的預冷設施、整理分級車間、冷藏庫,以及清洗、分級、包裝等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擴大銷售半徑,增強市場調劑能力。 蔬菜產銷批發市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在現有基礎上,統籌考慮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規模、交通區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大型銷地批發市場為中心,產地蔬菜批發市場為依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保障蔬菜供應、穩定市場價格。在蔬菜優勢區域核心生產基地根據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產地蔬菜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規劃布局一批與產地市場相銜接的大型銷地批發市場,在交通物流結點規劃布局一批集散型批發市場,重點建設冷藏保鮮、加工配送、電子結算、信息與追溯平台、質量安全檢測、交易廳棚和廢棄物處理等流通基礎設施,建成靈敏、安全、規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
第二節 增加城市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等零售網點
全面推進農貿市場、社區菜店基礎設施、管理等方面升級改造,重點建設交易廳(棚)、檔口、追溯平台、給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城鄉菜市場標准化建設。各地要改造或建設一批公益性農貿市場,在居民社區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區菜店和標准化菜市場,增加零售網點,降低零售環節經營成本,穩定蔬菜價格。新建城市居住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配套建設社區菜市場或相應的商業設施,不得隨意改變用途。規范發展早市、晚市和周末農貿市場,為流動菜販、直銷菜農提供便利條件,方便居民購買。 大中城市根據本地消費需求,主動與優勢產區加強協作,建立蔬菜供應保障基地。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向上下游延伸經營鏈條,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零售客戶建立直接購銷關系,開展對團體、超市配送服務;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超對接」。著力擴大對接規模,力爭「十二五」末,經超市銷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另外,要進一步引進和規范電子商務交易。
協調食品加工企業與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上市旺季進行深加工,製成腌制蔬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與保鮮蔬菜等,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別是出現蔬菜「賣難」時盡可能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 主要通過協調整合現有資金渠道安排。一是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在種子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農村沼氣、節水灌溉增效示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冷鏈體系建設、信息平台建設等專項投資中,加大對蔬菜產業投入力度。二是財政資金,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區)建設、園藝作物標准園創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農業行業科研專項、重大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專項資金,對蔬菜產業予以支持。現有資金渠道要根據蔬菜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優化投資結構,突出重點,著力解決關鍵性問題。
根據資金可能,積極研究開辟新的支持渠道,在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一定資金,按照以地方、企業、農民投入為主,中央適當補助的原則,支持非城市郊區的蔬菜產業重點縣,建設種苗繁育和田頭預冷等降低損耗、提高產量和質量急需的基礎設施,在安排上向為大城市保障供應貢獻大、潛力大的地區傾斜,重點建設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南菜北運基地等。 進一步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改善蔬菜產業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將蔬菜生產基地和市場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扶持力度。
——鼓勵地方政府對公益性較強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市場給予補貼和政策扶持,適時回收部分市場產權和經營權,由政府主導建設管理部分重要菜市場,掌握調控菜價的主動權。支持在居民區建立蔬菜直銷點。
——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確保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混裝的其他農產品不超過車輛核定載質量或車廂容積20%的車輛,比照整車裝載鮮活農產品車輛執行;對超限超載幅度不超過5%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比照合法裝載車輛執行。
——在蔬菜生產上盡快建立自然風險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在大中城市郊區和主產區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實現全覆蓋。
——落實支持性價格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用水、用電、用氣與工業同價,蔬菜冷鏈設施的冷庫用電實行工業用電價格。規范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攤位費等相關收費,必要時按法定程序將政府投資建設的農產品市場攤位費納入地方政府定價目錄管理,清理超市向供應商收取的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通道費。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障供應,土地招拍掛出讓前,所在區域有工業用地交易地價的,可以參照市場地價水平、所在區域基準地價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准等確定出讓底價,土地出讓後嚴禁擅自改變用途從事商業性房地產開發,確需改變用途、性質或者進行轉讓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經依法批准。
——依法完善價格調節基金管理,增強價格調控監管能力。 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合作,加強指導和協調,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重視和加強組織領導,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重點,加大本級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推進規劃實施。根據本規劃確定的建設任務,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要求,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編制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編制實施方案,由省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部門審批並監督實施。按照國辦發[2010]18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完善「菜籃子」食品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農業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督導,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附件:按行政區劃重點縣布局
附表:1. 36個大城市名單(略)
2. 580個蔬菜產業重點縣(略)
附圖:1. 蔬菜播種面積、產量、人均佔有量圖(略)
2. 蔬菜生產優勢區域布局圖(略)
C. 蔬菜種植計劃
蔬菜種植計劃一般應根據計劃的上市時間進行倒退,
之後選擇種植的蔬菜品種,
然後是育苗,
定植、
管理、
成熟、
上市。
.綜上所述;要根據計劃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