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陽市的主導產業是什麼靠什麼經濟產業發展
德陽的主導產業我只知道一個 那就是重工業 比如2重集團 東方汽輪機廠 等等 德陽的旅遊也不錯 呵呵
⑵ 德陽經濟發展怎麼樣
德陽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其中醫葯、建材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39.3%和31.2%,高於全市工業增加值19.3和11.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累計增速分別為170.6%和88.9%,更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傳統產業中的食品、化工行業盈利大幅下降。1—7月德陽食品化工行業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分別為28.1%和14.6%,利潤總額累計增速分別是-23.7%和-14.1%。由於金融危機對磷化工產業影響加劇,市場變化造成出口停滯、價格大幅度下降,磷礦企業普遍面臨困境。金河磷礦、昊華清平磷礦預計今年生產磷礦石95萬噸,僅達到震前生產能力的50%。其他磷礦企業大部分處於半停產狀態。技改投入增長快速今年以來,德陽市技改投入步伐加快。1—7月全市累計完成技改投資99.09億元,同比增長149.72%。累計完成工業投入127億元,同比增長156%。列入2009年重點技改項目185項,總投資428億元。目前,德陽正大紡織等4個項目已提前竣工。技術創新帶來了顯著成效。1—7月德陽新產品產值率為28.1%。已獲得上級部門第一批技術創新資金撥款770萬元用於技術創新項目,其中,企業信息化4項、創新能力建設1項、重大產業技術3項、成果產業化3項、企業技術創新轉型17項。99%企業已恢復生產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截至今年7月底,德陽全市已有882戶規模以上企業恢復生產,恢復面達99%。同時,災後重建項目進展情況良好。全市共有1031個項目列入工業恢復重建項目規劃,總投資707億元。截至7月15日,已竣工640項(主要是原地恢復及原地重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889.44億元。第一時間解讀「現在是德陽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訪德陽市副市長李思清本報記者 劉星 張紅霞近日出爐的德陽市1—7月工業經濟相關數據可謂喜憂參半。災後重建一年多以來,德陽經濟走到了怎樣的時間節點?面臨的困難是什麼?未來的方向在何方?結合這些數據,德陽市副市長李思清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德陽現在正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在關鍵節點超前發展記者:為什麼說現在是德陽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李思清:德陽市1—7月工業經濟的相關數據已經出來,看待這組數據,不應局限於數據本身,而應從更大的經濟背景來理解。一般說來,每一輪經濟危機後,都會催生一些新的產業,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因此,德陽現在也正面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從德陽1—7月的工業經濟形勢來看,一些傳統的食品、化工等產業受地震等多方面影響盈利大幅下降,但一些新型產業如新能源裝備製造卻發展良好。這表明德陽的產業提升、經濟轉型已經初見成效。在每一個關鍵節點超前發展,是德陽保持經濟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前幾輪的經濟轉型中,德陽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例如在2001年的時候,德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大力扶持重大裝備產業發展。災後重建中,德陽更是對四大龍頭企業投入超過20億元。德陽現在面臨災後重建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我們判斷,新能源產業未來必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德陽擅長的裝備製造業被喻為「工業的母機」,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將直接決定工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未來德陽要走的將是一條新能源設備製造業之路。集群優勢經受住考驗記者:德陽從特大地震後到現在,一直保持著經濟總量全省第二的地位,其中有什麼經驗?李思清:這源自德陽三大廠及其配套企業的集群優勢,正是這樣一種相互支撐的關系才使德陽保持在全省的位置。德陽的三大廠在經歷了前一輪的技術改革後,在全國走在前列。而在技術改革和產業升級的時候,其他的配套產業能否跟上三大廠的升級就是關鍵。幸運的是,德陽在那一輪產業升級中完成得很好,因此也實現了整體工業水平的提升。對於三大廠來說,這樣的配套環境在全國其他地方是很難找到的。東汽在地震當年仍然達到100億元的產值,今年預計將達到150億。大災之時不減產,事實證明,這種集群優勢經受住了考驗。磷化工復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記者:當前,德陽的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李思清:德陽的經濟形勢總體不錯,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磷化工企業面臨的困難首當其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磷化工產業自身處於一個結構調整期;其次在地震中很多礦山和道路被損毀;再者,目前國際上磷化工產品價格下降。而磷化工產品肯定是有市場的,因為磷作為一種礦產資源越用越少。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底德陽磷化工企業要恢復到震前的產能水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要打通到礦山的路,只要路恢復了,工廠恢復生產就不難。當然,在這過程中,政府也要加強對企業的服務。
⑶ 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情況
開發區管委會大力提倡「星級」服務,以品牌招商。為優化生產、生活環境,開發區推崇「園林式「城市建設風格,大力開展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優美、寬松、穩定的發展空間。開發區管委會嚴格實行投資者投訴制度、區內企業檢查准入制度和區內重點企業、納稅大戶掛牌保護制度,切實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開發區管委會還相繼出台了多項優惠政策,諸如:財政扶持政策中,從投資興辦工業企業到投資興辦第三產業以及其他減稅政策;在土地政策以及新建工業企業進場用地前「零費用」扶持政策等方面都制定了細則,這些無不體現了開發區管委會的誠信服務與現代管理意識。
進入新世紀以來,開發區管委會明確提出了「誠信招商、服務留商、工業立區」的指導思想,實行「一站式」服務,把招商引資作為貫穿全部工作的主線,著力優化投資環境,引進、扶持、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項目。管委會緊緊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區」戰略和省委、省政府構建成都經濟圈以及發展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歷史機遇,完善招商引資服務體系、項目「孵化」體系和風險投資體系三大工業體系,採取新舉措,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實現了開發區招商引資工業的巨大突破。不僅保持了區內工業經濟的的快速發展,而且也切實推動著天花板發區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從2001年以來,開發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5%。開發區已成為四川省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示範基地、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基地和德陽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⑷ 德陽地名的由來
1樓在中華大地上,有很多帶「陽」字的地名,「德陽」,就是一個很有內涵、很有深度的名字,一個耐人尋味、令人羨慕的名字。
所謂德,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品行、品質。國人自古就把「德」作為做人立身之本。《左傳》中講,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被列為三不朽之首。世人評價一個人德高望重、德藝雙馨、德才兼備,也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可見,在「陽」字之前冠之以「德」而取名德陽,在尊崇道德的古代,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
說起德陽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在元代以後曾廣為流傳:西晉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許遜任旌陽縣令,因其能點石成金、救濟貧困、畫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於民,朝廷詔改旌陽縣為德陽縣。而據史料考證,自東漢起,江油小溪壩、遂寧龍鳳場先後以德陽之名設縣,後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縣、綿竹地置德陽縣」。德陽之名最終紮根此地,未再變遷。孝泉鎮的「一門三孝」故事「姜詩孝親」、「湧泉躍鯉」、「安安送米」,被譽為「二十四孝」之首,成為德孝文化的典範。德陽這個小縣城的孔廟竟然位列西南之最,高鐫在東西大門之上的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八個大字,似乎昭示著:道德,就是這塊土地的「靈根」。 1300多年來,生活在鍾鼓樓和龍護舍利寶塔下的人們,遵循著儒家的道德教義,延續著傳統的德孝民風,在川西平原豎起了一座獨特的「德」字紀念碑。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德陽壯大成為380萬人的共同家園以後,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她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新的升華,德孝文化已經成為德陽一張特殊的名片。
而今,大德陽渡過了20周歲生日,面向21世紀的朝陽,邁上了「共建大德陽,推進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程。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我們德陽人有必要對「德陽」的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地挖掘,作出更新的詮釋。筆者認為,「德陽」內涵的最好表述是:德政如陽、德行如陽。
德政如陽——何謂德政?《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指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績。」古人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政之所行,在順民心」。「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願我們德陽市各級班子和領導幹部堅持「三個代表」,清正廉潔,勤政務實,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愛民之心像陽光一樣溫暖,為民執政像陽光一樣透明,利民實事像陽光一樣灑滿四面八方。
德行如陽——德行,即道德品行。《周禮·地官》註:「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古人認為,一個地方「宜其德行,順其憲政」,才能興盛富強,「使越於諸侯」,超過其他地方。德陽人應以德立市,大力建設精神文明,樹立社會公德,加強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使德陽成為文明之鄉,讓來德陽投資創業、旅遊觀光、探親訪友的人們如沐春暉,讓全市人民在社會主義道德的陽光照耀下,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及茲險阻盡,始喜原野闊」,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鹿頭山》一詩中對德陽的恰好概述。德陽屬都江堰灌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四川省糧、油、棉、豬、蠶、菸的重要生產基地,素有「天府糧倉」之稱。德陽以二重、東電、東汽為龍頭的重工業,形成了國家重型國產化裝備基地,以劍南春、藍劍、什邡煙廠為代表的輕工業,構成了第三產業的支柱,被譽為新興的工業城市。德陽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磷礦、煤礦、石灰礦、硫磷鋁鍶礦和淺層天然氣等儲量可觀,其中磷礦屬全國五大磷礦之一。
⑸ 四川德陽羅江這幾年的變化
專訪人大代表羅江縣縣長盧也
主持人:盧也縣長您好,羅江縣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快,社會關注度高。您們在建設和諧羅江、魅力羅江、開放羅江方面,特色鮮明。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盧也:感謝你們的訪問,羅江縣底子薄,建縣時間也不長,是典型的丘陵地區。近年來,我們經過充分調研,結合羅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特點,確定了三個指導理念:一「與名人照像」的理念:利用其他城市提升自己的形象.讓羅江成為成、德、綿後花園。二是「新龜兔賽跑」的理念:從比較優勢出發,抓自己的特色。主要突出「調元」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等。三是「與狼共舞」的理念:走市場化發展之路。確立「文化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總體的發展思路。
2005年,羅江生產總值已達21.1億元,年均遞增11.5%;地方財政收入較2000年凈增20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73元,比2000年凈增116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160元,比2000年凈增2770元。圓滿的交上了「十五」答卷。
「調元美食」一條街
文化是羅江的特色 羅江走文化立縣之路
盧也:我們想把羅江建設成為「精神聖地、文化樂園」。形成「一城」「兩區」的第三產業發展大格局。
「一城」指「調元美食城」。 我們全力實施《「潺亭水城」建設案》,打造羅江秀麗新縣城。目前一期工程:「調元美食」一條街在1個多月前已完成。二期主要工程:「調元美食一條街」的路面改造和廓橋建設,預計2006年10月底前完成。三期主要工程:三星級賓館建設,已完成招商和規劃,將於2006年動工。
「兩區」是指白馬關三國蜀漢文化旅遊和調元故里文化旅遊區。通過 「羅江縣三產發展戰略研討會」,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要把整合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做寬、做長、把做強美食旅遊產業鏈,作為羅江第三產業發展的突出特色和無限魅力。
2006年是羅江建縣十周年,我們正在策劃文化主題系列活動,現已推出一部電影《天下第一宴》、擬拍一部以李調元為題材的影視連續劇、一套書籍,包括《相見時難別亦難——當代著名詩人筆下的羅江》、《羅江逸韻》、《歷史代詩人吟羅江》、《李調元全集》等,春季將創辦中國羅江詩歌節、秋季將舉辦文化旅遊節兩大系列活動。中國羅江詩歌節將精彩演繹美食節、戲劇節、狀元節、梨花節、桃花會等連台「好戲」;羅江還將重建醒園,新建調元博物館,詩歌藝術博物館等,把「人文資源」轉化為「人文資本」的好文章。調元故里,將以景觀羅江、光彩羅江、魅力羅江、活力羅江、和諧羅江的嶄新形象,令人刮目相看。
同時,「潺亭水城」建設工程包括石板道路改造,濱河兩岸千米水榭長廓、樓台亭閣,文峰雙塔、城門牌坊,景觀水池、石像雕刻、人工碼頭、太平廓橋、水足畫舫等景觀、經營場所的打造,以及古榕古柳栽種、燈光照明裝置等綠化、美化工程,都將在慶祝建縣10周年之際全部完工。
羅江秀麗新縣城
主持人:盧也縣長,聽了你的介紹我覺得「文化立縣」確實是羅江發展的一大亮點,請你再給我們介紹下羅江在其他方面發展情況?
盧也:走新型工業化羅江之路 2005年,工業生產總值預計將達21.86億元,增幅331.27%,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銷售收入均在2000年基礎上翻番, 「塑膠原料、電子材料、建材、食品、輕工、機械六大產業全面成形,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到52家;完成了由羅江已完成了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轉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以農為本 重視農業生產 早在2004年,羅江便率先成為全省丘陵地區第一個村村通水泥路的縣,先後被評為全國唯一的「金花梨之鄉」、大田種植「國家農業標准示範區」和省級無規定疫病畜禽養殖示範區。「十五」期間,羅江農業龍頭企業已經發展到72家,綠苑果蔬、調元村米業、德玉肉牛逐步發展成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005年末,實現全縣農業增加值7.6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73元,比建縣初翻了一番。
城市建設「星火燎原」 羅江的城市建設發生了巨變。舊城改造工作啟動後,綠地從幾乎為零發展到「星火燎原」,「舊城換新城」工程的啟動後,10萬平方米的舊房拆除了,30多萬平方米新房誕生了,特別是超過8000平方米的廉租房,讓眾多困難戶實現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安居夢。在縣城區聚集人口已達5萬,面積擴張到5.5平米公里,道路23.08公里,綠地20.1公頃,房屋建築面積700萬平方米。
主持人:過去的2005年,羅江的各項工作全面上台階,有許多亮點。請盧也縣長再給我們介紹一下「十一五」的主要工作思路?
盧也:文化是環境,文化是效益。堅持以文化立縣為基礎,弘揚歷史優秀文化又協調發展現在先進文化的大文化,教育方面全面實施「9+2」工程,即農村孩子完成義務教育的學業後再接受兩年職業教育。
堅定不移地建設「五大基地」,實施「八大工程」,落實加快發展的有力措施。
「五大基地」:構建塑膠原料基地、電子材料基地,構建工業集群,做大做強工業;建設好川西水果基地、生態示範基地、優質糧油基地,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
「八大工程」: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集中發展區工程」,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向優勢產業集中,產業向集中發展區聚集,努力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規模。
堅定不移地實施「旅遊開發工程」,傾力打造調元美食文化、調元休閑文化,加強旅遊風景區建設,激活做大第三產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全縣老百姓未來的生存空間。
堅定不移地實施」農村5000工程」和「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加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力度,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確保實現「十一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5000元的目標。
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工程」,建設專業人才隊伍、企業家隊伍、產業大軍和農村經紀人隊伍等。
堅定不移地實施「一戶一就業工程」,力爭做到城鎮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
堅定不移地實施「組通水泥路工程」,鞏固四川省丘陵地區一流公路交通網路的建設成果。
堅定不移地實施「信息工程」,堅持城鄉一體化,大力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
我們力爭2010年全部工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財政稅收達到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城鎮居民收入力爭達到1、5萬元。
⑹ 德陽哪些區是旌陽區
德陽建市就建在旌陽區 所以一般說德陽城區幾乎就是說旌陽區
⑺ 論述中國得工業化發展歷程
判斷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
(一)劃分工業化階段的經典理論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即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是先上升,後保持穩定,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則是先略微下降,後基本平穩,再持續上升。
對此現象,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庫茲涅茲、賽爾奎等人,基於幾十、上百個國家的案例,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判據,進而得出了「標准結構」。不同學者對發展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錢納里和賽爾奎的方法,他們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判斷依據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標准(見表1)。
具體而言,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均GDP超過11170萬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進入工業化後期的標志是: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但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大於第三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為10%-30%;城市化水平為60%-75%。
按此標准,美國完成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時間是1955年,當年工業(不包括建築業)比重為39.1%,達到最高值。日本、韓國進入相同階段的時間分別為1973年、1995年,工業比重的最高值分別為36.6%、41.9%。
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化初期,紡織、食品等輕工業比重較高,之後比重持續下降;工業化中期,鋼鐵、水泥、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工業比重較大,之後開始下降;工業化後期,裝備製造等高加工度的製造業比重明顯上升。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數(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於1,呈現出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需求結構、供應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是造成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是沿著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質消費的方向升級;從供給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素稟賦優勢是沿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知識升級。消費和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經濟增長呈現出農業—輕工業—能源原材料工業—高加工度工業—服務業的變化軌跡。
(二)經典理論面臨的挑戰
上述劃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典理論,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得出的經驗性結論。而新的時代特徵卻對經典理論形成了一定的挑戰,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產業分工轉變為產業鏈的垂直分工,市場的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品牌以及管理組織的環節,這些環節多屬於服務業;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主要從事加工和組裝,這些環節多屬於製造業。全球化使得發達國家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服務業,使其服務業比重更高;新興經濟體形成了服務於全球的製造業,其製造業比重也更高。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經典理論的「標准結構」。
二是產業分工細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業不斷地從製造業部門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且服務於製造業的服務業新門類,例如,出現了大量的獨立設計、研發、創意公司,使得相關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此外,專業分工的細化產生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大量需求。例如,對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等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最後,現代產業形態還出現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特點。這樣,就使得後起國家的工業與服務業的內涵與幾十年前先行工業化國家有區別,出現拐點的時間也有偏差。
三是後發優勢的影響。後發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面臨著更為寬廣的技術選擇,出現了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等需求層面以及新技術等供給層面疊加影響工業主導產業的現象,使得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高度壓縮。英國、美國完成工業化的時間分別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韓國僅分別花了65年、33年。
對我國所處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判斷
(一)不同的認識
國內一些政府機構和學術單位對我國工業化所處階段進行了分析,其結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歧,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是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還是處在工業化「中後期階段」。
主張我國處於工業中期階段的主要是政府一些部門。如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為,中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進程遠沒有結束;國家統計局認為,中國2010年的工業化指數不到60(完成工業化時工業化指數為100),工業化仍可持續較長時期。
主張工業化處在由中期向後期過渡階段的主要是學術研究機構和部分學者。例如中國社科院課題組2007年的分析認為,2005年中國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半階段,並預計2020年前後中國完成工業化。國家信息中心部分專家認為,中國在1995年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並於2014年結束工業化中期階段,2015年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在1994—2002年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3年以後,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
造成觀點分歧的原因主要在於對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特點以及偏離「標准結構」程度把握的不同。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特點,除了前文提到的後起國家共同具有的三個時代特徵並有所放大之外,還有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差異大的特點,北京、上海處於後工業化階段,而西藏還處在前工業化階段。
(二)我們對工業化階段的判斷
1. 基於人均GDP指標衡量,我國已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2010年,我國的人均GDP達29940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423美元,按2005年不變價計算為3962美元,按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為8506美元,已經處於錢納里模型中的工業化後期階段。
2. 從三次產業結構判斷,我國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
按照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來看,2010年第一產業產值佔比為10.1%,基本接近於10%;第二產業產值佔比為46.8%,比重高於第三產業的43.1%,相差3.7個百分點。根據產業結構可以判斷,我國目前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
3. 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較大,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下降,但受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多、三次產業發展滯後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處於較高水平,2010年為36.7%,高於第三產業2.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8個百分點,處於工業化中期30%-45%的范圍內。
4. 城市化水平低,剛邁入工業化中期門檻
由於我國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我國城市化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首次超過50%,邁入工業化中期的50%-60%范圍內,但低於工業化後期至少10個百分點。因而,如果基於城市化水平判斷,我國目前剛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初始階段。可見,我國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整體進程。
基於人均GDP指標衡量,我國已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採用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高估了工業化發展水平;從三次產業結構判斷,我國處於工業化後期的起步階段;從就業結構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從城市化水平看則是剛邁入工業化中期門檻,但存在著因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率統計數據的偏差而低估了工業化發展階段。綜合來看,我們認為,我國的工業化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但已出現向後期階段過渡的明顯特徵,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工業化。理論上並不存在工業化「中後期」的階段劃分,所謂「中後期」是指由工業化的中期向後期過渡。
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將發生改變,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而後期階段就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上來。換句話說,源自經濟系統的、依靠技術進步驅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倒逼機制正在形成過程中。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2年第8期
⑻ 關於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的看法
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和建築業等。第三產業是服務業。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是經濟發展內的一般規律。容這表明:(1)經濟逐漸進入服務經濟。這是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歷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2)服務經濟資源消耗較少,有利於環境的保護。(3)服務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比如,旅遊業和教育服務業和文藝演出等等行業的發展滿足了消費者的精神文化休閑的需要。(4)製造業的發展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只有製造業提供了足夠的產品,生產率足夠高,才能釋放足夠多的勞動力和資本去從事服務業。
⑼ 德陽的歷史
四川省成都平原上新建立的省轄市,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德陽距成都59公里,人口360餘萬。
德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人文與自然景觀相映生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改寫了巴蜀文明史,轟動海內外;廣漢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發掘的青銅人像堪稱世界之最;三國遺跡有蜀漢軍師龐統祠墓,諸葛雙忠祠;紀念辛亥革命七君子楊銳的楊銳紀念館和志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繼光紀念館也令遊人駐足;全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其精美堪稱一絕;德陽孔廟是我國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的孔廟之一。 龐統祠、白馬關、落鳳坡、諸葛雙忠祠等三國遺跡令人流連忘返;鎣華山、九頂山、紫岩山風景區空氣清新,美景怡人。
德陽是名人匯聚地,有孝子安安、名臣秦宓、農學家張師古、文學家李調元、「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和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等眾多古今傑出人物。
德陽是國家確定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基地,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三大重裝生產企業的重型機電產品以及劍南春酒廠生產的名酒劍南春蜚聲中外。 德陽旅遊基礎設施完備,地處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綿陽機場的中間地帶,寶成鐵路由北而南貫穿全境,直通成都。
德陽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成都平原腹地,是成(成都)-德(德陽)-綿(綿陽)高新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便利,距省會成都50公里,寶成鐵路、成達鐵路、成綿高速公路和國道108線貫穿境內,南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北有綿陽南郊機場。
德陽市是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現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和羅江縣6個縣(市、區),幅員面積5954平方公里,總人口380萬。能源充足,全市年電力供應量達49.03億千瓦時,天然氣年供給量達7.09億立方米。通訊發達,全市程式控制電話容量已達55萬門,開通38.85萬戶,移動通訊工具人均擁有量居西部第一,光纖、ISDN、ADSL進入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城市信息化水平較高。
德陽自然條件較好,大部分地區屬都江堰自流灌區,是四川省重要的糧、棉、油、豬、蠶、菸的生產基地,素有"天府糧倉"的美稱。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產達30多種,磷礦石、石灰石、天然氣和礦泉水等儲量尤為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水杉、禿杉和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雲豹等。森林覆蓋面積4000餘公頃,覆蓋面積達35.62%。
德陽是四川省天然氣和磷礦石生產基地。境內已發現35種礦產,已開發利用的有13種,主要礦產為磷礦石、天然氣、石灰岩、煤炭、礦泉水。其中:磷礦探明儲量約佔全省的25%;全省53個探明礦區,平均品位大於25%的有15個礦區全部在德陽境內,磷礦石產量佔全省的90%以上。天然氣儲量豐富,約佔全省儲量的17%,已成為成都經濟圈的工業民用天然氣供應基地。
據1999年統計:磷礦石年未保有儲量為16938.52萬噸,產量達187.29萬噸;煤炭年未保有儲量為3674.52萬噸,產量達91.71萬噸;石灰石年未保有儲量為17121萬噸,產量達68.9萬噸;礦泉水年未保有儲量為153.71萬噸,產量達1.18萬噸;天然氣年未保有儲量約361.31億立方米,控制儲量約1000億立方米,產量達10億立方米。全市礦業產值為3.6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
德陽是四川重要的工業城市,已形成機械、化工、食品、建材、醫葯、輕紡、服裝等工業門類,擁有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等一批知名企業,是全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之一。2003年工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44戶,過10億元的達9戶,省級以上名牌產品55個,劍南春白酒、藍劍啤酒等產品深受用戶喜愛。縣域經濟發達,什邡市、綿竹市、廣漢市連續多年位居四川省"十強縣",旌陽區也多次進入"十強縣"行列,中江縣跨入全國農業百強縣行列,羅江縣新材料和電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
德陽市於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省轄地級市,1998年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據歷史記載,兩千多年來,由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其地名和領屬關系更迭繁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