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環渤海經濟發展圈
環渤海經濟發展圈: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京津冀為中心、遼東半島、山東專半島為兩翼的環渤屬海濱海經濟帶,京津冀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包括河北、山東、遼寧、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加上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密集城市帶。
② 物流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題目有哪些
一、選題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意義的課題,才能
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錢學森教授認為:「研究課題要緊密結合國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鑽牛角尖,搞煩瑣 哲學 。 目前 在 社會 科學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話大作文章,反復考證,寫一大篇論文,我看沒有什麼意思。」因此,我們要選擇有科 學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和寫作。
那麼,應該根據哪些原則來選題呢?
(一)具有科學性。它應包括:急待解決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學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補; 通行說法的糾正;前人理論的補充;等等。
(二)有利於展開。指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業務專長;先易後難,大小適中; 已佔有一定的資料;能得到導師指導;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對題目加以限定。
③ 關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優勢
你應該了解這三個經濟圈的一些內容。
環渤海應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大連,還有威海煙台等重要城市。
優勢:北京是政治中心,工業基礎好,首都機場通世界各地,又有眾多旅遊勝地,企業有首鋼,聯想,現代汽車,燕京等;天津依靠的是天津港(現在發展很快)濱海新區,一汽豐田,諾基亞等;唐山市重工業基地,有煤礦資源。大連環境優美,是中國兩大造船中心之一,是東北亞的重要出海口。秦皇島主要靠輸出山西煤礦。
總體優勢:位於中國政治中心,有資源優勢(煤石油都主要在北方),工業基礎好,主要以重工業為主,自主性強
發展方向:綜合性發展,有政策基礎(近幾年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上近幾年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都有利於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未來中國要發展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外資和出口,環渤海在這方面都要比長珠三角的自主性強。從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機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廣東浙江等依靠出口的企業都倒閉或裁員,另外,中國500強的公司總部大部分在北京
長三角的劣勢:沒有統一產業發展模式(上海洋山港和寧波港之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環渤海則能很好的協調產業分布(首鋼搬遷到唐山);長三角依靠外資強,一旦外資撤走,大部分企業都難以維持經營;另外長三角珠三角靠台灣近,一旦台海戰爭爆發,都難免會受到影響(這很重要,為什麼現在福建沒浙江廣東發展這么好,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珠三角劣勢:它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外資和出口,這是它的一個優點,但同時更是一個劣勢,沒有基本上沒有形成大的自有品牌和產業,靠香港和台灣近,競爭壓力大,近幾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逐步失去優勢,珠三角的優勢也將失去,而現在有沒尋找出好的出路,就像去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廣東的GDP增長率最低
上海深圳雖然是中國兩大證券交易所所在地,但在國際上影響有限。而北京有央行和財政部等眾多經濟金融重要部門。從世界大公司的駐華總部數量就可以看出北京才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④ 試從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上,解釋環渤海經濟圈工業發展的特點。
環渤海地區與全國其他經濟區相比,具有五大比較優勢:一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二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三是海陸空交通發達便捷。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骨幹城市群。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⑤ 李麗的學術成果
1. 環渤海地區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研究.統計與決策,2013(1)
2. 產業轉移進程中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系統研究.商業研究,2012(12)
3. 內外貿一體化視角下的我國內外貿發展探析.商業時代,2012(10)
4. 產業轉移與區域物流能力的相互作用機理分析.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
5. 低碳經濟趨勢下我國低碳物流發展研究. 商業時代,2011(11)
6. 流通技術在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應用研究.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6)
7. 我國流通技術應用現狀與展望.中國流通經濟,2010(2)
8. 產業結構調整下中西方投融資環境比較分析.商業時代,2011(2)
9. 論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管理出版社/論文集,2011年3月
10.現代流通技術在我國批發業中的應用. 「2009年北京批發論壇」論文集 , 2009 年
11. 我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融資環境評價.統計與決策,2009(20)
12. 不同區域產業結構投融資環境的影響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現代財經,2009(6)
13. 《Developing recycle economy and adjusting instrial structur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ompetitive economy in the vector of glob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papers. 2009年10月28)
14. 中國與部分發展中國家投融資環境的比較分析.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
15. 我國紡織服裝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的經濟學分析.財貿經濟,2008(4)
16. 第三產業內部各產業投入產出有效性的評價.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6)
17. 運用灰聚類方法確定第三產業內部發展戰略.統計與決策,2006(7) 1. 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資助項目:京津冀產業轉移進程中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的構建(2010D005003000002).2010.9-2012.9
2. 博士後基金項目《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及對策研究》(20110490522)2011.5-2013.5
3. 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首都流通業與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12JGB068)2012.9-2014.9 1. 黑龍江省城市教育資源整合研究.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
2. 黑龍江省工業企業綠色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研究. 2006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⑥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⑦ 從地理學科的角度簡要分析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內蒙古。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
環渤海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位於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新時期中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集中在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將與日本、韓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形成互動,其聯合趨勢將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日本經過十餘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註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盧武鉉總統上任後,經濟上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於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
⑧ 環渤海經濟圈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環境污染嚴重,應加強環境治理。水資源緊缺且污染大,應節約用水 南水北調工程。能源供應緊張,應優化產業結構。
⑨ 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發展工業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相同點
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國三大經濟圈就是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規模,三大經濟圈定位也不相同。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珠三角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實現了富饒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導入式」為主的發展模式;呈現出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勾勒出內、中、外三個圈層的「圈層式」經濟與城市發展特點;在城市與鄉村的連接地區出現了一種「既非城市又非農村」的特殊空間結構形式。長三角緊臨東海,為我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八個城市和浙江省六個城市,共計十五個城市,以後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即所謂的「15+1」。它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揚州、泰州、南通、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的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15個城市及其所轄的74個縣市,以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以及多條鐵路為紐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長江的黃金通道流經29個主要城市,把長三角引向內陸腹地,是世界與中國大陸連結的重要門戶地區。長三角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平較高;城市大物流條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實力雄厚,高層次人才密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全國領先。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由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灣經濟區產生於1986年,一般認為,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其目標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雙核的世界級城市。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北京和天津兩個市。環渤海地區發展特色主要表現在: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規劃發展的起步較晚,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台,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長三角的優勢是商業貿易氛圍良好,商業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有強大的品牌消費市場,民營經濟強大,同時一頭兩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為副中心)結構最合理,國內經濟學家更是提出了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兩大概念;珠三角的優勢是思想觀念開放,和在香港台灣的投資商溝通相對比較容易,地域上比較方便,建立了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條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最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環渤海的優勢是自然資源豐富,離國家的政策和決策中心最近,有著強大的重工業基礎,房租便宜。據經濟學家分析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增長速率最低,環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2006年長三角已經超過了以東京為首的關東地區,是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韓國,包括港澳和新加坡)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區,到2020年長三角的經濟規模會是關東經濟圈的兩倍同年珠三角會超過關東區。長三角雖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蘇有著蘇南蘇北之爭,浙江有浙東浙西之斗,而龍頭上海更是以排外「聞名」,而且蘇浙滬的語言溝通上有一定困難。相對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語言也是一大障礙,環渤海應該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語言交流最容易的。現在環渤海已經成了新的創業溫床,隨著山東的GDP超越江蘇已經有人提出環渤海正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直逼長珠三角。當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造轉型時中國已經不再是國外大型跨過公司的首選地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地位也漸漸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國公司投資熱也會漸漸降溫。而這時國內企業的發展就成了關鍵,不管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還是IT等新興產業,比的就是把握機會的能力了,究竟誰強誰弱還無法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三大經濟圈各有特色,環渤海的重工業,長三角的製造和服務業,珠三角的新興產業,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時機,都會有所作為!
⑩ 環渤海經濟圈是什麼
環渤海經濟圈,指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屬於東北、西北、華北的接合部,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地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據統計資料顯示,其經濟總量相當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 45.3%,比珠三角經濟圈低 10%。經濟學家們從統計數字的對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時也看到了以京津冀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域擁有的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合作潛力。
環渤海經濟圈具備的優勢和面臨的機遇
一、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
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內蒙古。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後,環渤海經濟圈正加速崛起,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
環渤海地區在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協作及促進南北協調發展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將使加快啟動該地區發展成為必要選擇。位於太平洋西岸的環渤海地區是日益活躍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國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新時期中國北方經濟結構調整集中在以京津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將與日本、韓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形成互動,其聯合趨勢將為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日本經過十餘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仍未完全擺脫困境。當前日本更加註重把國內結構調整與中國華北結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把開發西海岸的列為本國21世紀的戰略目標。韓國盧武鉉總統上任後,經濟上提出重大經濟舉措之一就是把中國作為它的第二內需市場,同時重點開發與中國鄰近的西海岸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新的開發計劃同時集中於該環渤海地區,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國的相近城市在經濟上存在著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關系。因此,可以預見,中、日、韓之間在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合作將呈加速趨勢。
二、雄厚的工業基礎
環渤海地區已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我國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原有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發展迅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信息產業部新近出台的一份研究報告,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三個地區,已經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中心之一。有關專家分析指出,京津唐地區在未來IT業發展尤其是創新發展中的潛力不可小視。從規模上看,與長江、珠江三角洲兩個IT業發展中心相比,目前環渤海中心區的IT產業仍存差距。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形成了規模相當、產業配套齊全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業群,通信設備、計算機等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批重量級的晶元製造及上下游企業落戶上海,已形成包括有線、無線、傳輸及配套元器件等門類齊全的產業群。然而,京津地區IT產業的優勢正等待釋放。京津雄厚的科研力量,有望在IT業創新上發展出高端優勢。京津地區是中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地區,僅北京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而天津也擁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當前政府也正推動各類研發機構與企業聯合,在中國IT業新的發展階段,研發及促成電子信息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這一地區均得天時地利。其次,勞動力成本低且素質較高,適應IT產業發展要求。目前,有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之譽的北京中關村地區,目前已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各類優秀人才,摩托羅拉、惠普、松下、微軟、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蓄勢待發;摩托羅拉、韓國三星等國際跨國公司進駐天津開發區早已形成相當生產規模,其自身及輻射作用仍在擴大。
三、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
外商在我國北方投資最密集的地區集中在此,且走勢漸強。區目前全球80多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餘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在全國都是一流的。經過了十多年的奠基發展,外商投資帶來管理、技術、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本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激活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並同時形成新興製造業。
四、環渤海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已從軟硬體方面加速展開
去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率先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的整合;而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台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2/3的建設任務。
五、「奧運經濟」這一超級引擎」正在為環渤海經濟圈注入強大發展動力
專家分析,北京奧運會從籌備至舉辦期間,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每年在0.3%左右,而這一地區無疑將首先受益。據了解,在奧運會籌備期間,僅北京就計劃投入2000億元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有相應的較完善的戰略規劃,注重投入產出比及經濟發展的前向及後向聯系,奧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後續影響將會持續1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