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山街道的工業發展
金山街道近年來工業發展迅猛,已成為高州發展工業的重要窗口。該街道本著改革開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園區化布局、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的工作思路,以熱情誠懇周到的服務,積極吸引廣大客商投資置業,使金山逐步形成勞動密集工業加工區及外貿出口工業加工區。近年來,高州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市長任副組長的高州市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從各有關單位抽調人員成立園區建設辦公室,制定園區管理和發展制度,努力把金山經濟開發區打造成萬畝工業園。目前,金山萬畝工業園已初具規模。目前,街道內共有企業190多家,形成了皮革系列製品、農副產品深加工、手工藝品、乙烯後續產品加工和五金鑄件等五大支柱產業。
2013年以來,金山工業園引進知名企業20家,包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總投資32億元,其中,興盈、鑫大、長信等企業投資都超億元。同時,積極引導本地骨幹企業向園區集中,集聚發展。兩年來,該市共有近10家骨幹企業搬遷落戶工業園。這些企業入園後通過增資擴營,生產水平及規模均大幅提高。如創建鑄造企業,搬遷到園區後,年產值翻兩番,年產業超8億元。此外,街道重視綠色園區建設。以申報第四批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為契機,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去年初該市已經完成向省政府報送《第四批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申報材料。在招商過程中,街道做到汰劣扶優,迎拒結合。對污染大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推動了一批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高、帶動力強的企業相繼落地,初步形成農副產品深加工、紡織制衣、電子、乙烯後續產品加工和金屬製品加工等支柱產業。
2014年,金山工業園(高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17億元,同比增長39.7%;實 現稅收6812萬元,同比增長34.3%。新增項目9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總投資為6.33億元。至目前止,該產業園已入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6家。 目前街道正在培育園區大北農農牧、創建鑄造、興盈不銹鋼、雙胞胎飼料、安佑生物等工業企業成長為年產值10億元的骨幹企業。
2015年,高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成功申報成為省產業轉移工業園,這是高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促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的一重大成果。成為茂名市繼茂名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白雲江高(電白)產業轉移工業園和東莞大朗(信宜)產業轉移工業園之後,第四個晉升「省級隊」的產業園區。這得益於高州市近年來採取有效措施,重點加快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加快項目招商引資及落地等各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 行走在金山工業園區,可以發現大批金屬加工企業集中落戶這里,產業集聚效應已經形成。這大大拉動了金山工業的增容提質。
隨著興盈、長信等不銹鋼企業的投產運營,超進門業、常成門業等不銹鋼門業企業發展壯大,金山工業園的不銹鋼產業集群初現雛形。高州市高度重視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著力培育不銹鋼產業發展鏈條。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主動招商,精準招商,引進一批帶動性強的產業鏈配套項目。如鼓勵興盈不銹鋼有限公司豐富和延長下游產品,將產業鏈拉長、做細,將產品做深、做精,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已落實200多畝項目用地給興盈不銹鋼有限公司用於發展不銹鋼門業。 高州市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投入30萬元成立茂名市鑄造工程研究開發中心,重點開展高風溫沖天爐的研製與推廣應用工作。該項目收集沖天爐廢氣回收利用,使用了較高的熱風溫度(800℃),大量節約燃料(可節省40—50%焦炭),大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鐵水溫度,既降低能耗和生產成本,節約了資源,又提高了鑄件質量。目前,該技術項目已投入試用,並取得了較好成效,獲得了「廣東省重大科技項目」獎。還長期與華南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累計完成省市縣各級科技創新項目10多項。
針對鑄造企業關聯度不高、廠房分散、產業集中度低等情況,高州市以創建鑄造為龍頭,帶動其他企業或吸引新企業向金山工業園(二期)集中,形成金屬材料生產加工產業集群。目前,高州市已把國內最大的鑄鐵公園椅生產廠家、當地的龍頭企業創建鑄造有限公司引導落戶金山園區。下一步計劃利用該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開發的高爐—電爐短流程鑄造項目,吸引其他企業或新企業向金山工業園(二期)靠攏。高爐—電爐短流程鑄造項目,使創建鑄造有限公司可直接為其他企業提供鐵錠或鐵水,節省其他企業從外省引進原材料生鐵的環節,甚至減少生鐵重熔的過程,節約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帶動上下游產品形成產業鏈,企業形成產業聯盟,集聚、集約發展,進一步推動當地鑄造業實現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 皮革加工行業一直是高州地區的優勢產業,對高州市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金山皮革加工區位於高州市金山經濟開發區內,金星大道以北至金山開發區北面邊界,金山一路以西,金山三路以東,規劃建設用地23.07公頃。蒲康皮革整治區位於蒲康工業園內,東接秀林大道,南靠高州市化工總廠,西臨潭蒲大片丘陵山坡地,北鄰高州市污水處理廠。
2. 社會工作者這個職業有前景嗎說是要廢除街道辦事處,直接區里和社區對接那人員會如何變動呢
現在國家大力推行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目前我們國家是二十多萬,未來要內發展到二百甚者三百容萬,所以社會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是現在的二十萬是算上在社區工作的人員的,但是這批人普遍沒有受過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專業性還有待加強,所以專業社會工作教育背景出來的人才是非常受歡迎的,不管是去社區還是去NGO,但是目前社會工作者普遍收入不高,這是阻礙很多人進入這個行業的重要原因。拆街道建社區是必然趨勢,也是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走之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街道那部分人怎麼辦?他們如何從以前權利管理性工作模式,轉變到社區服務性工作模式,以及如何從以前處理行政性工作,轉變到從事居民需要的服務性工作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3. 長河街道的經濟發展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戰略布局下,杭州高新區(濱江)面臨「錢塘江時代」的重大機遇期,濱江區長河街道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和社會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全街道共完成工企業總產值102億元,實現利潤2.28億元,街道財政總收入達到1.9億元。
工業方面,以中南、華業、萬利、江南四家集團公司為龍頭的29家強優企業,以五金工具、化工、服飾、彩印、市政建築與裝飾等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已成為全街道的支柱產業。特別是依靠國家級高新產業開發區的集群優勢,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落戶濱江區,長河街道轄區工業園經濟轉型升級步入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亮點。
農業方面特色鮮明,山、水、田、塗齊全,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現有各類農業企業13家,其中杭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區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主要從事林特、水產、花木和畜牧等四大主導產業,在林特茶果上,自從2005年以來,各林場注重對茶樹、楊梅樹的改造與改良,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使之商品品質得以明顯改觀,經濟效益有較大提升。據各林場統計2006年茶葉總產為8.5噸,559萬元,楊梅總產達53噸。其中長河牌桂花茶榮獲杭州市「十大名茶」,白馬湖漁村的休閑農業和特禽、觀賞魚養殖,都已成為杭州高新區的都市農業亮點。 在日新月異的濱江熱土上,新建住宅小區和商務大廈撥地而起,隨著居住和工作人口的不斷增加,長河街道的商貿配套產業也發展迅速。座落於濱江區政府西側全長近千米的「星光大道商業步行街」分為A、B、C、D四大組團,集購物、美食、娛樂、休閑、商務、旅遊、運動於一體,是國內首個一站式電影主題體驗式商業街區。2009年一期已經開業,二期建成後將達到30萬方的建築體量,成為杭州錢江南岸特色商業步行街。第六空間大都會家居和歐亞達家居濱江店已先後入駐復興大橋南岸橋頭堡,形成錢江南岸一站式家居建材博覽園。
4. 沈陽市於洪區沙嶺街道的經濟發展
中德(於洪區)環保產業園位於於洪區西南部、永安新城內,規劃范圍東至沈西出海鐵路,南至京沈高速,西至於洪區界,北至秦沈客專,即沈陽市於洪區沙嶺街道沙嶺村管轄區域。將重點建設沈陽節能環保產業核心區和中德節能環保產業示範新城,打造中德節能環保產業合作示範基地、中國高效燃燒設備研發製造基地和東北環境服務業總部基地。總體布局上將突出「一心、三區」,即環境服務中心,節能環保產品研發生產製造區、中小節能環保企業創業孵化區和低碳生態生活示範區。
為盡早形成中德(於洪區)環保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於洪區將廣泛收集並制定扶植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德國綠城項目為拉動,策劃包裝一批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緊緊盯住國際國內環保高端產業開展精準招商,在要素保障等方面向中德環保產業園區傾斜,確保中德(於洪區)環保產業園早日建成達效。與此同時,還將啟動環保產業大廈建設,力爭引進環保科研院所。 沙嶺工業園區一期佔地28.7平方公里,位於沙嶺鎮秦沈高速鐵路南側,規劃期內發展成為於洪區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增長極和發展平台,形成以汽車零部件、機械製造、服裝、傢具為主體的,集居住、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園區。作為於洪區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增長極和發展平台,園區要發揮其對全區工業經濟跨越發展的啟動機和助推器的作用,促進沙嶺新城的城市化進程。園區的總體架構為一廊兩帶,組團發展。「一廊」為園區中部的生活服務帶,主要以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為主;「兩帶」為生活服務帶兩側的東西工業帶。
園區規劃工業用地15平方公里,呈條狀位於沙嶺新城東西兩側,結合現有基礎在園區東北部建設傢具工業園區,向東北輻射拉動於洪工業聚集小區發展;園區東部(新城東南部)地區建設服裝工業園區;園區西部及東南部,依託鐵西工業新區,建設以汽車零部件、機械製造為主的裝備製造配套工業園,重點承接市內裝
備製造業配套工業園,重點承接市內裝備製造企業轉移並引進相關企業建設,適當發展物流產業,融入沈陽先進裝備製造業建設的區域分工合作體系。到規劃期末,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50億元,利稅50億元。 沙嶺輔城在建設上既要立足於服務園區、服務工業,又要依託園區發展所帶來的吸納和集聚效應,建成西部工業化新城。將北部水域連塘成湖,發展觀光旅遊業;南部水域連塘成河,積極營造優美生態環境。102國道兩側建成一條服務產業帶,以餐飲、中介、信息及服務於鐵西工業新區和沙嶺工業園區的現代物流等業態為主。作為現代化工業新城,隨著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口必然以乘數的效應集聚。在城區102國道南側至京沈高速公路區域,加快開發和改造,建設經濟型居住區,主要分布在園區中部和北部,分為商業開發與村屯安置兩種:南北主要解決村民住宅,中部作為商業開發;公共設施主要集中在園區中部,從北至南形成一條集商業、辦公、娛樂、展示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公用設施帶,內部配套建設服務於居民生活的超市、商場、綠化廣場、文化體育等設施;京沈高速公路南側至河灣兩岸,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建設中高檔居住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打通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鐵路,園區內形成「三橫四縱」的路網格局;綠化以「北湖南灣」為特色,充分利用水系,建造帶水公園,創建濕地環境,打造生態組團;建設兩座佔地3,000平方米、66KV容量的變電所,原蘭台變電所進行增容;與鐵西新區管網體系相連接,同步進行通信、給排水、熱力、燃氣及醫療、學校等配套設施建設。
以相關產業投入產出比、利稅率等數據為依據,結合區位、環境條件,規劃期末,園區總年產值、利稅及人口規模將分別達到300億元、60億元和15萬人,可提供就業崗位67,840個。 沙嶺副城位於沈陽市區西部,地處沈西工業走廊與沈陽大工業區的交匯處,北至秦沈鐵路,南至京沈高速公路,東至馬沙公路,西與新民市相接壤,規劃面積15.45平方公里,其中商住用地9.1平方公里,工業用地6.35平方公里。沙嶺副城具有優越的區位及交通條件,完全具備了副城建設的區位條件要素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心城區的要素集聚功能,接收和孵化城市產業,聚散和傳導城市商品,積蓄和分流城市勞動力,可以為沈西工業走廊和沈陽大工業區未來發展提供優越的人文居住、商貿物流、金融保險、勞動力配置、社會服務等完整的城市功能。沙嶺副城以房地產業為突破口,以工業為基礎,運用現代市場機制,強化政府引導和政策保障,至規劃期末,將建設成為配套齊全、內涵豐富的輕工業集聚區,商住及現代服務業體系完備、功能強大的於洪西部新興商貿核心區,總建築面積1200萬平方米,工業產值達到700億元,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率先在於洪西部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沙嶺副城將助推沈陽實現近郊城市化,加快沈陽大工業區建設。並擔任沈陽供暖和污水處理的重要任務。
5. 容桂街道的經濟發展
容桂面積雖小,卻聚集了很多名氣很大的品牌。
容桂有著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濃厚的創業氛圍,現有各類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近2萬家,超億元企業108家、超十億元企業15家、超百億元企業2家。
格蘭仕、海信科龍、萬和、伊之密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閃耀全國。容桂一直是中國鎮域經濟的佼佼者,從中國第一個億元鎮發展到工業產值超千億元。2012年,容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6.6億元;工商稅收51.86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年末存款余額438.77億元,居民儲蓄余額290.35億元。
名企雲集:容桂轄區有13.5平方公里的順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包括3.5平方公里順德唯一的國家級園區和10平方公里省級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容桂形成以格蘭仕、海信科龍、萬和等為龍頭的智能家電;以伊之密、樂善等為龍頭的機械模具;以華潤塗料、德美化工、華隆塗料等為龍頭的化工塗料;以愛立信、泰科、瑞圖萬方等為龍頭的信息電子;以及以大冢、環球、康富來等為龍頭的醫葯保健五大支柱產業,汽車配件、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基本構成了主導產業突出,配套產業鏈完備,具有「一鎮多品」特色的產業集群。截至2012年,容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個,中國名牌產品11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7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4個,是廣東省內著名品牌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自主創新:2009年4月,容桂街道與中國科學院廣州技術轉移中心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廣州技術轉移中心順德工作站,開創了中科院在鎮街設立站點的先河。2010年7月,「工作站」升格為「順德基地」。「順德基地」依託中科院雄厚的技術力量、人才資源和容桂產業優勢、民間資本優勢,構建中科院各院所與企業共建的解決行業共性問題的技術創新平台、現代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平台和技術交流培訓平台,助推容桂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容桂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0家,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家,獲評「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稱號。
資本營運:海信科龍、德美化工、萬和電氣、華聲股份、順威股份5家上市公司,同盈天醫葯、鴻特精密、顧地科技3家控股區外上市公司共同造就上市公司容桂板塊。伊之密、瑞圖萬方等一批優質上市梯隊企業也正積極整合企業資源,規范內部管理,為上市做好前期准備。
2010年設立的由容桂政府引導、中科院參與、本地民營資本為主體的國科基金,首期資金為3億元人民幣,是中國科學院在廣東省設立首批兩個基金之一。此外,德美、新振華、順紡、環球等公司紛紛踏足創業投資等資本運營領域,容桂深厚的民間資本積累正在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釋放強大的能量。
科技新城:容桂「科技新城」包括容桂轄區內105國道以東,桂洲大道東、容桂水道與德勝河合圍區域,總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它立足打造以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聚集、宜業宜商宜居的科技創新生態走廊,融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總部經濟、專業服務等為一體,將成為產業與城市有機融合的生態城市典範。
「科技新城」全面啟動,「順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中心」與「南方智谷·順德產業創新中心」也正式奠基。這里設立多個創新服務平台,促進產學研合作項目100多項,科研合作項目60多項,建成電子所──創聯萬方車聯網技術開發中心、先進院──威博聯合開發中心,積極推進西安交大──容桂陶文銓院士工作站建設。充分發揮國科基金的融資渠道,已投資項目4個,投資金額達1億多元,擬投資項目3個,持續跟蹤項目11個。
商貿重鎮:容桂是順德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商貿流通業和房地產業逐漸成為投資熱點。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容桂成功打造宏駿廣場和天佑城兩大中心商圈,英國特易購、泰國卜蜂蓮花等國外知名購物超市相繼進入,萬科、保利等一批有實力的開發商促進容桂房地產業向高端發展。容桂還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促進轄區物流企業轉型提升,降低製造業成本;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聚集發展,為本土製造業開拓新興銷售渠道起到積極的作用。
6. 鄉鎮的街道旁主要有什麼資源適合發展什麼產業
鄉鎮街道旁,就是每天要面對車流、人流。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位置面臨的過往人群比較多,這些人群的飲食、住宿等就是潛在的消費市場。他們的主要資源是市場資源。為這些人服務,就是這樣所處位置的優勢所在。
如果要創業,在這樣的位置就最適合發展第三產業。如飲食、零售業,等等。從某種角度上說,這也可以看作是將農村的一些普通產品向外推銷的一個重要窗口。
實例1:鄉鎮路邊的百貨店
某鄉鎮位於國道旁,當地有逢一定時間趕集的習慣。在改革開放之前,一位當地的農戶身體不好,還有某些殘疾,幹不了農活,只有依託路邊的條件,把臨街的三間房中用一間開了個小賣部,買點日用雜貨,慘淡經營。改革開放以後,市場開放了,瞅准這個機會,該農戶擴大了經營規模,把臨街的三間房全部改成門面,經營范圍擴大到服裝、小農具,再加上原有的日用小百貨,還雇了人幫忙。與以前相比,營業額擴大了十多倍,利潤也擴大了數倍。短短幾年的功夫,蓋上了新房,還支持了後人的出國留學,生活也有很大改觀。
這個例子說明,雖然創業者有一定的缺陷,但只要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創業項目,充分利用位置特點和從事商業的優勢,揚長避短,同樣可以獲得成功。與此相似的還有很多很多。
實例2:張師傅的流動「燒餅」攤
「燒餅」是武陵山一帶人們喜愛的小吃。它是用發酵過的麵粉、肉末、蔥花、芝麻,再加上一些調料做成面餅,在一個特製的火爐里烘烤而成。燒餅出爐時,那黃燦燦的外表,散發著含有肉、油、面以及調料的香味,十分誘人。這里說的「燒餅」攤,主人張師傅是一位年近50的婦女,丈夫因病過世,因長期治病,背了不少債務。為了還債,兒女在外打工,她自己也撐起一個燒餅攤。張師傅花3500元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用1500元製作了一個帶支架小拖車和面板,另用900元買了一個烤燒餅的火爐,開始了她的燒餅創業。開始,人們並不是很接受張師傅的這個燒餅,因為競爭厲害,她的燒餅並不出色,同時還有很多別的食物可以選擇。她並不氣餒,一方面虛心向高人請教,一方面自己試驗改良。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她生產的燒餅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回頭客也逐漸多了起來。經過市場調查,將主要顧客人群定位在學生和一些需要趕時間的上班族身上。早上,她將機動的燒餅攤拉倒當地學校附近,供上學的學生早餐食用;之後,又把流動燒餅車開到其他流動人群較多的地方。由於燒餅廉價,方便攜帶,味道不錯,也很符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很受歡迎。不少時候人們為了買到燒餅,還要排隊等候。一些顧客還將燒餅作為訪親的禮品,一次買幾十個,帶到廣州、海南,送給外地的親人。張師傅現在還是每天烤著自己的燒餅,實現著她的創業夢。
這個例子說明,在人群比較集中的地帶,常規的自然資源會因為人員的集中而變得難以尋求,但是作為某些產品的消費市場卻變得多了起來,也就是市場資源量增加了,創業的方向也要圍著這些資源的變化採取決策,才容易獲得成功。
7. 街頭鎮的產業發展
花崗石街頭鎮花崗石資源豐富,主要有「五蓮花」、「五蓮紅」、「五蓮青」、「芝麻花」版、「映山紅權」等20多個品種。其中,「五蓮紅」、「五蓮花」優質花崗石全國儲量第一,已探明可采儲量50億立方米,質地優良,色澤鮮艷,在生活、建築、裝飾多個領域廣泛應用。街頭鎮黨委政府圍繞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把石材開采加工業作為興鎮富民的著力點來抓,不斷出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擴大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鼓勵以石材業主的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該鎮生產的花崗石板材、台階石、蘑菇石、異形材、工藝石材暢銷國內外,並遠銷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年創外匯1000萬美元。加工企業900多家,年產板材1500萬平方米,2004年,石材業實現產值25億元,利稅3億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材產品生產基地之一。
8. 下陳街道的下陳紡織行業發展軌跡
「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布」。椒江區下陳街道年產箱包布、防水布等工業用布2億多米, 連接起來可繞地球1圈,是中國工業用布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今年1至10月,紡織業產值達15億元,佔全街道工業總產值的29%。 一根細細的滌絲竟然在下陳唱起了大戲!
探尋下陳紡織業的發展軌跡,在下陳工作了5 年的街道黨委書記邱士明把它歸納為三個「瞬間」。 第一個「瞬間」:2隻「母雞」帶出600隻「小雞」
早在清朝末年,土紡土織的「家機布」就在下陳遍地開花,但隨著洋布的大量輸入,「家機布」逐漸衰落。改革開放後,下陳人幾乎不假思索地想把這「千絲萬縷」的傳統產業當作他們致富的門路。但是,計劃經濟的束縛使下陳有門難進、有勁難使:做絲綢,這里不產桑蠶;織棉布,買不到由國家分配的棉花。
1983年初,水倉頭村農民黃道秋在尋尋覓覓後,發現只有化纖原料不受國家計劃限制,而且螺紋珠布一類的衣料十分俏銷,又無需憑票購買。他立刻把想法告訴了在紹興從事紡織業的堂兄黃道聰,對方表示全力支持。不到幾天,黃道秋就辦起了下陳第一個由村鎮聯辦的集體企業──下陳紡織廠。沒有資金買設備,他就向銀行貸了2萬多元,買了兩台紡織機;沒有技術,他就把員工送到紹興進行培訓,學成後再回廠一邊生產,一邊教新員工。當年,下陳紡織廠就獲利10多萬元。
下陳紡織廠為下陳紡織業播下了第一粒「火種」後,「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精明的下陳人搶抓這個歷史性的機遇,鎮辦、村辦、聯戶辦、個私辦的紡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在下陳崛起。
600 多台織機天天歡快地唱個不停,在水倉頭、前阮、勇進、街南等村呈現出「家家織機響,人人織布忙」的火熱場面。人們戲稱,2隻「母雞」帶出了600隻「小雞」。
下陳的一條老街也成了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的「布街」。上百名布販在大街上穿梭不息,叫賣聲此起彼伏,紹興、寧波等地客商紛紛慕名前來,在下陳設點收購螺紋珠布。
短短的幾年時間,紡織業年產值達3.1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49%,名符其實地成為下陳經濟的「半壁江山」。 市場總是令人捉摸不定。1986年,下陳紡織業產值雖比上年有所增長,但利潤卻下降了兩成多,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生計,一些家庭工廠甚至出現了虧空。敢闖敢冒的下陳人開始到全國各地尋找商機,明星村的徐道友就是其中一位。他隻身來到廣州了解行情,並驚喜地發現,市場上最暢銷的並非是用來做衣料的螺紋珠布,而是用來做書包、旅遊包的箱包布。於是,他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來專家,把家裡的織機改型轉樣,用來生產箱包布。
在政府的指導下,又幾乎在一「瞬間」,善於捕捉機會的下陳人請來一批批的紡織專家,迅速把近千台織機改頭換面,紛紛織起了箱包布。下陳人開始脫掉「衣服」背上「包」。
各紡織企業生產的箱包布由於質高價低,產品很快暢銷到全國各地,使處在低谷一年多的紡織業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些頭腦活、門路廣的「紡織大戶」脫穎而出。他們讓開工不足的家庭織戶代為加工,由他們負責質量和市場,再付工錢給家庭織戶。有的大戶甚至聯系了500 多台的家庭織機。與此同時,宏達、榮盛、飛躍印染等企業開始告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標准廠房,織機數量也隨著良好的銷售形勢而迅速增加,至1992年,下陳已有織機近2000台,從業人員5000餘人,日產箱包布達50萬米。 1998年,隨著全球紡織業無梭化進程的加快,下陳紡織企業中竟沒有一台無梭織機,設備性能落後、產品檔次低下,加上新產品開發能力弱,生產成本高等狀況,使下陳的紡織業又一次陷入困境。
在困境面前,下陳鎮黨委政府組織大戶到紹興等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增強了紡織企業主的發展信心。在此基礎上,政府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鼓勵企業更新設備。1998年,宏達公司投入600多萬元, 率先在全鎮引進45台日產全自動無梭噴水織機,使企業的生產能力提高了10多倍,產品質量也有較大的提高。新設備的投入產出巨大的效益。也就在這「瞬間」,下陳人掀起了更新設備的熱潮,友利公司購買了20台無梭織機,企洋公司也購買了60台……至今,下陳人共引進了502台無梭織機,使下陳的無梭化率達到30%。
下陳人緊緊圍繞著一根細絲,產業鏈越拉越長:在上游,有化學纖維製造和聚酯合成;在下游,從印染、塗層延伸到箱包業。榮盛公司年產滌綸絲2萬噸,可為當地提供近兩成的原料;飛躍印梁公司月產箱包2萬多隻,產品全部出口到法國、保加利亞等國。
不斷拉長的產業鏈,優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整體競爭能力,使紡織業這個「雪球」越滾越大。
如今的下陳紡織業中,僅規模企業就達20家。以生產防水布為主的宏達公司,在引進無梭噴水織機整套生產流水線的同時,聘請專業工程師與外貿公司聯合開發技術含量高、適銷國內外市場的新產品,今年可望實現銷售2億元,創稅利1400萬元,被列入「台州市百強企業」, 成為全國最大的涼篷布生產基地之一。
對於生產出來的產品,下陳人沒有因當地無市場而難銷,他們早已在福建、廣州、紹興等地買來或租來攤位把下陳的產品銷出去。
為減少環節、降低成本,下陳人索性把企業辦到了外地。企洋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廣州市獅嶺鎮辦起了分公司,目前,生產形勢良好。最近,友利公司在廣州花都區投入了800萬元,購買了28畝土地, 建起了標准廠房,並引進2條PPC和PPE塗層生產線,年產值近3000萬元。
在談到下陳紡織業的前景時,辦事處主任牟錫林滿懷信心地說:「下陳紡織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跳躍式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民營企業體制的優勢,十六大提出,引導發展民營企業不動搖,必將為下陳紡織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9. 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陳江街道經濟發展總公司怎麼樣
簡介: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陳江街道經濟發展總公司成立於1992年06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資產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管理,實業投資[具體項目另行審批],股權投資,會務服務,展覽策劃服務,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商務咨詢服務,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廣告經營[戶外廣告憑審批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黃茂輝
成立時間:1992-06-18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300000120937
企業類型:集體所有制
公司地址: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陳甲路100號608室(僅限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