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民文化素質和市場意識不高、農業負擔過重、生態環境破壞、生產技術和效率偏低的幾點建議
1、提高文化素質方面。文化素質低下是制約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其表現為農村勞動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較短。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是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關鍵。這需要通過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和鞏固率,進一步降低農村青壯年文盲率,提高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入學率來實現。
2、提高生產技能素質方面。生產技能素質要求是由職業要求決定的。不同的職業對生產技能素質的要求也不同。對於廣大農村勞動力而言,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作為生產(製造)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在提高生產技能素質方面更應關注這一基本群體。通過農業廣播學校、電視大學、專業技術培訓班、職業高中、遠程教育、函授和農民夜校等形式,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對於務工農民應進行崗位培訓,提高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安全生產知識,使他們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生產的要求。
3、提高意識素質方面。意識素質更多的是一種角度、視點,決定人認知事物的價值取向。對於廣大的農村勞動力來說,他們大多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自身科學文化水平比較低,受封建思想、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的影響比較深,封閉落後、狹隘保守,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急需提高意識素質,具體來講,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意識。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規則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廣大農村勞動力而言,要摒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自給自足以及不問市場的思維方式,增強市場意識,按照市場需要配置生產要素,通過競爭,高質量地滿足市場需要。
(2)法律意識。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法律是市場經濟的保護神。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獨立個體,廣大農村勞動力必須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有清醒的了解。提高法律意識,通過學習和運用法律知識,增強契約意識、權利意識。一方面,按照法律參與經濟活動,增強守法意識,不能違規"入市";另一方面,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能通過什麼途徑來討回公道,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3)生態環保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由於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今後,決不能重蹈對生態環境先破壞再保護的錯誤。廣大農村勞動力在日益擴大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因為破壞植被、濫開濫挖以及污染等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不可低估的,因此,增強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是當務之急。
(4)開放和創新意識。廣大農村勞動力封閉和保守意識阻礙了他們對新事物、新觀點、新方法的理解和接受,妨礙了他們從外部世界獲取知識和支持。因此,以開放的眼光來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方法,將使他們能時時跟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活而不致落伍。同時,跳出傳統和習慣的思維,通過創新,產生出新的技術、知識以及制度,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5)尊重科學和不斷學習的意識。迷信愚昧、因循守舊的思想在農村還在很大的范圍內存在著。應通過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用科學戰勝迷信愚昧、保守落後,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要鼓勵和幫助廣大農村勞動力提高不斷學習的意識,通過自我學習和接受培訓不斷更新知識。
❷ 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好的想法或建議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草原生態對我們的重要性。草原生態是脆弱內的,很容易被破容壞,而一旦破壞了很難恢復。只有在意識上真正認識到了草原生態的重要性,才會真實有效的去保護草原生態。就像我們現在都知道減排,都知道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的影響,但是無數的人都在排隊買車擴大排放量。無數的煙筒豎立在那裡對著天空噴雲吐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意識到溫室氣體的危害,一旦可以危害到我們的生命了,相信那就無法挽回。
第二,保護草原生態平衡,主要的工作是控制畜牧量,因為草原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草原文化的形成,都是來自於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傳承。這裡面就存在一個矛盾,控制畜牧量和牧民的增加收入之間?怎麼去尋找一個均衡點的問題。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可以佔一部分,牧民的自身控制可以佔一部分,再就是可以有條件的開辟人工草場。
第三,草原生態的獨特性造就了游牧民族的自由、狂野、以及獨特的信仰等等。所以要想留住草原文化,牧民應該是流動放牧,逐草而生。一旦定居,肯定會失去草原文化的根本。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❸ 從文化對人的影響和文化傳播的角度,就提升我省公眾生態文明意識提出幾條有益建議
提升公眾環境意識,有助於普及和傳播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對環境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技能,樹立正確的態度,最終體現為全社會願意為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採取實際行動。因此,使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是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時,建設生態文明,公眾的積極參與是源泉和動力。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也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環保事務、樹立環保行為才能實現。建設生態文明只有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提倡勤儉節約,摒棄揮霍浪費,選擇健康綠色消費,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
賈峰認為,我國全民環境意識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環保問題並不滿於現在的環境質量,生存環境面臨的種種威脅使得公眾對環保的期待也愈來愈高。同時,公眾參與環保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加強,但不能忽視的是,目前的公眾參與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各級領導人的環境意識還有待提高,重經濟、輕環保、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地方政績觀依然是導致我國環境改善不盡人意的根源。調查發現,較多的公眾對於環境問題認識模糊,環境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並且認為環境問題只是政府的責任和事務,也導致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程度不高。
「環境宣傳教育是培養公眾環境意識的一種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最基礎工作,對於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意義重大。」賈峰表示,環境宣傳教育是公眾參與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當前需要積極探索多種途徑的環境宣傳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族環境意識,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環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他認為,其一,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通過開設環境保護新聞報道專欄,挖掘探討環境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有力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推動系列環境問題的解決,積極推動政府相關的環境決
❹ 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有哪些建議
有節制的放牧、耕地,不過度開發自然草原,等等
❺ 有人建議可以話適當保留這些原生態文化,對此的怎麼看
原生態文化應該得到保留,這是我們祖輩留下的豐富財產。
❻ 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有何具體思路和建議
你好,
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有何具體思路和建議如下:
1、《規劃回》是指導答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4-2020年。
2、《規劃》涉及水利工程、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支撐和民生改善等各類綜合和單體項目超過600個。
3、
《規劃》提出了5大戰略定位:
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突出長江流域和湖泊生態特色,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與和諧人水新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全國大湖地區綜合保護、治理和開發探索道路;
保障糧食安全的現代農業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兩型」引領的「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為全國「兩型」建設和大湖地區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水陸聯運的現代物流集散區,簡稱覆蓋全區域、聯接中西部、對接長三角、面向海內外的現代物流集散區;
全國血吸蟲病綜合防治區,打造血吸蟲病感染零風險區。
❼ 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分別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文明須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專資源的基本國策,建設屬生態文明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落實五位一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說明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尊重規律,按照客觀規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同時體現中國共產黨從全面的發展的實際出發,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
(7)生態文化產業原的提案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結構及進程的拓展深化的表現。十五大上我黨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范疇並且強調這兩種文明共同發展的重要性。文明問題需要從文明結構和文明進程的動靜結合中全面認知把握。在我黨十六大報告中再次提出並強調我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協調發展。
其次是促進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同樣生產方式是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品,是一個不可能再循環的生產過程。而生態文明卻一直致力於構造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
❽ 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好的想法或建議
首先要搞清楚目前草原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出了什麼問題才需要保護,根版源是什麼?搞清楚問題才能有針對權性的提出建議和想法。這個課題就值得寫一本專著了,而且涉及到文獻綜述、實地調研等工作,估計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
然後要確定保護的主體是誰,為什麼保護。這很重要的,一些政府的、非政府的項目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大家都在當英雄,把當地人和組織視為單純的破壞者,往往造成項目的形象工程、抵觸對立事件發生而建設性的工作不得開展。其實當地人才是保護的主體,也恰是保護的受益者,只有當地人以主人翁的姿態主動參與到保護中共同探索保護與發展的路徑,此事方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可能。
就個人在內蒙古的調研和工作經驗來說,當地人作為主體以組織化的形式共同探索保護之道是根本的路徑和工作方式,這是內生式的保護與發展理念的根本。一般先從人的經驗擴展開始,然後是組織的公共管理構建,然後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探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總體的指導思想。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翔實的理論根據和案例可以在網上搜索,祝你好運
❾ 現在窯洞已經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林立高樓大廈,有人建議可以適當保留這些原生態文化,對此你怎麼看
個人並不贊復同這種保護。窯洞制,是應該是相對落後的建築方式。只適合於人口密度低的情況。在今天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人們生活水平要求更高,很顯然窯洞就不再適合人們居住。
人類要進步,一些舊的老的需要淘汰。保護最多隻是延緩淘汰而已。
❿ 關於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的建議拜託各位了 3Q
淺淡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來源] 《藍天園林》2006年第6期(總31期) [作者] 韓秀茹 何躍君 劉志成 摘要:在城市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景觀設計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在闡述景觀設計內涵的基礎上,對目前條件下生態化設計和人性化設計的實質、可行性和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為今後景觀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化設計;人性化設計;發展趨勢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worse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people.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design was reviewed. The substance,feasibilit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humanized desig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design;Humanized design;Trend 景觀,猶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裝點著人類的環境。它們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細琢的人為創造,煥發出不同的奇光異彩,成為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 所謂景觀,簡言之,就是具有觀賞審美價值的景物。它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慾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聖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於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的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對古希臘和羅馬貴族奢侈與肉慾生活的嚮往,因此才有了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隨後的巴洛克廣場及景觀設計,甚至於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1]。 近幾十年來,人口爆炸,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這些癥候已使人類認識到其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後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隨著新世紀和新時代的來臨,人類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謀求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以圖重建已遭破壞的家園;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來臨使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當下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綜合的理想生存環境空間,這是新時代賦予景觀設計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1 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藝術、建築學、當代科技、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自然、地理等眾多學科的理論,並且相互交叉滲透。景觀設計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廣義上講,從古至今人類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環境改造都可稱之為景觀設計。它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它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每個時代都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個創造和積累的過程[2]。 何謂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 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並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3]。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於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4]。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築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5]。 2 生態化設計 2.1 生態化設計概念 近年來,「生態化設計」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也是疑惑之點。生態設計在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一般包含兩個方面:⑴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設計;⑵使設計的結果在對環境友好的同時又滿足人類需求。參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 Cown)[6]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筆者認為:「生態化設計就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景觀設計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關聯的新秩序,使其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統一,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景觀環境。」 而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於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准,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2.2 生態化設計原則 2.2.1 地方性原則 首先,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景觀設計應根植於所在的地方。由於當地人依賴於其生活環境獲得日常生活和物質資料和精神寄託,他們關於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設計應考慮當地人和其文化傳統給予的啟示[1]。 其次,應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場地外的生態要素對基址有直接影響與作用,所以應該設計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紅線以內;另外任何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在設計時應根據基址特徵進行具體的對待;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盡量避免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 第三,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要避免單純地追求宏大的氣勢和英雄氣概,要因地制宜,將原有景觀要素加以利用。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觀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景觀生態學強調生態斑塊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狀態的斑塊本來就有一種無序之美,只要我們在設計中能尊重它,加以適當的改造,完全能創造出充滿生態之美的景觀。 2.2.2 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原則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規模的景觀設計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尤顯重要,如城區和城郊濕地的保護、自然林地的保護;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觀設計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節約能源;利用廢棄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中,把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後變成市民的休閑地已成為一種潮流。 景觀對能源和物質的耗費體現在整個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選擇、施工建設、使用管理和廢棄過程。為此,材料選用原則應以能循環使用,能降解再生為主,而且應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 2.2.3 整體性原則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7]。 現代景觀設計絕不只是建築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體,與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廣場、街景、園林綠化,從城市到牧野都寄託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體驗、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棲居之所。美好的景觀環境既是未來生活的憧憬,也是歷史生活場景的記憶,更是現代生活的空間和系統。景觀設計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8]。 2.2.4 多學科綜合原則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