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中國電信的5G研發工作進展情況如何 5G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中國電信正在積極參與5G標准制定、技術試驗和網路試驗,聯合產業鏈夥伴,合作開展業務模式和新業務的創新研究,共同打造5G生態,力促5G早日商用。中國電信開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在技術標准制定方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截至目前,中國電信共主導5G國際標准化項目及工作33項,提交5G國際標准文稿659篇,申請5G專利224項。
2.在技術方案研發方面,結合中國電信網路特徵,重點圍繞實現雲網一體的共享平台、支持固移融合的邊緣計算、基於業務感知的4G/5G協同、面向5G前傳的高速WDM-PON承載等方面,創新性提出解決方案,並取得業界認可和支持;目前,中國電信已率先實現了基於獨立組網(SA)的4G/5G互操作和基於SA的5G核心網異廠家互通,有力推動了5G SA設備規模組網能力成熟。
3.在5G業務與模式創新方面,結合5G超高帶寬、低時延特性,開展5G+天翼高清、5G+VR直播應用示範,在深圳、成都等地探索5G+無人巴士、5G精品環線等創新應用,配合央視成功完成了基於5G的春晚直播工作;結合5G超大連接能力,服務智慧城市建設,促進智慧物流,在雄安推動白洋淀智慧治水。
此外中國電信主導了國際電聯(ITU )5G商業模型國際標準的制定。圍繞該標准,重點開展了5G網路切片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的探索。將5G的技術特性與我們的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型網路和能力相結合,實現與垂直行業的跨界融合,積極在電力、物流、銀行、汽車、媒體、醫療、智慧城市等垂直行業應用領域探索5G相關應用案例和商業模式。
4.以運營需求引領5G方面,2018年6月,中國電信發布了《5G技術白皮書》,這是業界首次發布並全面闡述5G技術觀點和總體策略的白皮書,表明了中國電信5G戰略選擇,也對產業生態發展具有顯著的引領和指導價值。
B. 成都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數字娛樂產業、第三產業:經濟金融產業、旅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化學化工產業、傢具和鞋業製造產業、動漫和傳媒產業、會展產業、航空航天產業。
截至2018年,成都市實現進出口總額4983.2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其中,出口總額2746.9億元,增長33.0%;進口總額2236.3億元,增長19.2%。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231.9億元,增長32.1%。
截至2018年,成都市新批准外商投資項目494個,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87個。實際利用外資5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7.5%。世界500強企業落戶285家,駐蓉外國領事機構17個 。
(2)成都市順應產業跨界融合趨勢發展研發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
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71.5億元。新建成創新創業載體36家,面積51萬平方米。獲得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252項、國家級科技獎勵29項。
完成科技攻關935項、成果推廣495項,完成火炬計劃491項。全年共申請專利107801件,其中發明43013件,實用新型47891件。專利授權57370件,其中發明8304件,實用新型3288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比上年增長15.8%。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在蓉普通高校64所,在校學生91.3萬人,研究生9.9萬人,專任教師5.2萬人。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6所,在校學生19.9萬人,專任教師9453人;普通中學校609所,在校學生60.0萬人,專任教師5.2萬人;普通小學校590所,在校學生99.2萬人,專任教師5.4萬人;幼兒園2528所,在園幼兒56.5萬人,專任教師3.9萬人。
C. 怎樣洞察品牌的發展趨勢
1、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8年我國餐飲產業規模比1978年增長780倍,復合增長率達到18.1%,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研究表明,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7月13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昆明學院今天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餐飲產業藍皮書: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9)》。該報告執行主編於干千先生在致辭中發布的數據引起廣泛關注。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世界人類發展歷史上的驚人成就;中國餐飲業在這樣的歷史大潮中,乘風破浪,用四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產業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餐飲業從一個50億元規模的傳統服務業跨越發展成為,超過4萬億產業收入的生活服務消費產業、超過2千萬就業人口的社會民生產業和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民族文化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餐飲業發展之路。
2、餐飲業收入持續高速增長,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二
從改革開放40年發展來看,餐飲業長期保持了快速、穩定增長。產業收入從1978年的54.8億元開始,1983年突破百億元,1994年突破千億元,2006年突破萬億元,2011年超過2萬億元,2015年超過3萬億元,在2018年超過4萬億元,達到4.27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780倍,復合增長率高達18.1%,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以197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為基點,餐飲收入突破1萬億元歷時29年,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歷時5年,而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用3年,也只經過3年,201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突破4萬億元,達到42716億元,不斷被刷新的產業規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飲產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以近三年中國、美國的餐飲產業收入的平均增速預估,中國餐飲業有望在2023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0-2018年中國餐飲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2年收入增速為13.6%)
3、滿足消費需求,經濟貢獻穩居三產前列
餐飲產業的穩定、持續、快速增長使其經濟貢獻穩居服務業前列。
——從消費來看,四十年間,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3.5%開始快速上升,到1992年超過了5%,到2001年超過10%,近幾年穩定在10%~11%的水平,而且餐飲收入增速在較長時期內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這反映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階段向小康、富足階段發展的進程中,飲食消費從自我服務向社會化服務的轉變。
盡管煙酒食品類支出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恩格爾系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0%下降至2017年的29.3%,但居民對社會化餐飲服務需求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外出就餐比例持續提高,人均餐飲消費支出從改革開放時的5.7元增加至2017年的約2850元,增長了474倍,推動了餐飲消費支出持續穩定增長。
——從投資來看,在景氣預期下,餐飲業在增長期和成熟期中,持續成為民營資本、外資的活躍投資領域之一,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和轉型期前,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多年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從關聯產業發展來看,餐飲業是緊密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對包括農業、食品加工製造業、餐廚用品及設備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在內的上下游相關產業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每年消耗農產品、食品調味品等原材料近兩萬億元;同時,餐飲業作為基礎消費產業與旅遊、文化娛樂、批發零售業等產業都有較強的產業協同效應,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的時期,餐飲業的體驗經濟屬性使其成為跨界融合的焦點,已經成為旅遊休閑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批發零售業的重要協同產業;餐飲業態成為城市商圈、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的重點業態。
3、穩定吸納就業,民生保障作用日益凸顯
餐飲業作為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中國吸納技能勞動人口和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就業貢獻突出。四十年間,餐飲業在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78年全行業從業人員約104.4萬人,僅佔全社會就業的0.26%。到2016年,住宿與餐飲業就業人口持續上升至2488.2萬人統計數據為住宿和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與住宿和餐飲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之和。,占統計就業人口的5.1%,其中住宿與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2218.5萬人,占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的7.2%。考慮因餐飲業發展而帶動的農業、製造業、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其對就業的貢獻更大。
4、加強行業監管,食品安全水平穩定提升
餐飲產業四十年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行業監管和行業協會行業自律管理的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一方面,四十年來,政府行業監管完成了在餐飲市場中從參與者向監管者的角色轉變,當好市場「守夜人」的角色,監管方式從「九龍治水式」監管向依法監管轉換,特別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進一步推動了行業依法監管的發展;另一方面,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烹飪協會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以及各個地方行業協會在餐飲業安全、規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行業自律和專業化服務作用,通過制定行業標准,開展行業研究、培訓、展會、國際交流等行業服務,引導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5、堅持市場改革,成為民營經濟的「晴雨表」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餐飲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一,市場化改革激發了餐飲業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以個體、民營企業為主體,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和合資企業並存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6、勇於對外開放,成為國際化發展的「窗口」
中國餐飲產業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開放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一直堅持開放包容式的發展,既歡迎外企餐飲企業來華投資發展,也鼓勵中國餐飲企業「走出去」,為國家發展開放型經濟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方面,中國積極吸引外資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外國烹飪大師來中國交流,推動了中西方餐飲技藝和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和在華外國友人的飲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國餐飲業鼓勵中餐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服務全球消費者。此外,中國多個城市也在通過建設國際美食之都,擴大城市國際影響力。經過多年發展,成都、順德、澳門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美食創意城市;揚州、廣州、西安、長沙等城市已經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評為「國際美食之都」。
7、敢於融合創新,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
中國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敢於進行融合創新,已經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科技進步推動餐飲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自動化生產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中央廚房的發展,變革了傳統的餐飲供應鏈管理模式和門店生產模式,促進了中國餐飲品牌連鎖模式的快速發展。
2)中國餐飲業的信息化水平、數字化能力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成本、學習成本下降而不斷提高,特別是基於雲計算的SaaS軟體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餐飲平台的快速發展,餐飲業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數字化,加快了從傳統服務業向數字化服務業轉型的速度。
3)互聯網推動餐飲產業平台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與餐飲的融合發展推動了餐飲外賣市場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外賣平台的出現是餐飲外賣市場的重要商業模式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外賣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對餐飲門店、傳統外賣企業乃至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2018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2500億元,是2011年的近10倍,發展勢頭強勁;在線外賣用戶超過4億人,比2015年增長2.9億人,滲透率達到49%。
4)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逐漸成熟,在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壓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飲業智能化發展加速,以烹飪和服務機器人(等科技應用為特色的智能餐廳、無人餐廳興起。
8、承載文化傳承,成為文化自信的「流行語」
中餐傳承了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發展、生活習俗、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凝結和典型代表。正是餐飲業這種鮮明的文化活化特徵,使其越來越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的重要產業;長期以來,中餐伴隨著華人華僑的全球流動而廣泛傳播,擁有大量全球消費群體,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中餐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類非遺的申報和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D. 詢問成都發展
「 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 」
東進:全面借鑒雄安新區,生態優先,中低度開發。東進的 「 進 」 字十分有擴張的意味,因此,許多人也都認為:未來,城東將成為成都的 「 第二主戰場 」 。在《成都總規2040》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成都東進將充分借鑒雄安新區的規劃經驗及特色。不同於傳統新區的理念,雄安新區的規劃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生態優先,第二是特色營城,第三是綠色智慧,第四是人民中心。
相比較,成都東進區域本身是有非常良好的生態本底,因此在此次規劃中,是有著以生態優先為基本的原則,通過進一步構建以龍泉山和沱江為骨架的生態安全格局,來構建一個滲透整個東進全域的生態綠線、網路化的生態廊道。
同時,東進區域的整個開發強度是以中低強度為主,以多層和中高層的建築為主,也將盡量保持建築和自然丘陵和地形之間的一個協調和呼應,避免建設成現在中心城區的高樓林立的狀態。雖然沒有此起彼伏的高樓大廈,但這樣與生態自然相呼應的規劃設計別有一番味道,十分令人期待五年、十年後的城東。
西控:不是 「 控制 」 ,而是 「 西提 」 !
西控究竟從哪方面來控?目的是什麼?究竟是控制還是要做提升?許多人之前對於西控的理解就是「控制」、「停滯不前」,字面上是西控,但實際是希望「控」這么一個手段,實現整個西部區域的更好的發展。
據悉,西控區域包括成都周邊八個市縣,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50%,涵蓋了都江堰精華灌區和水源涵養地,是成都非常重要的生態區。因此,此次西控戰略的核心重點是希望通過控制開發強度、控制產業門類、控制產業紅線,以控來實現整個西部區域更好品質、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控制產業門類方面,提出:西部區域重點是發展綠色、低炭、科技產業。鼓勵發展一些低能耗、低污染、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跟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引入旅遊、文化康養以及創意科技等等新興產業。
西控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舉措,提出優化軌道交通線網。通過優化我們軌道交通線,選線和站點的設置,將沿線的特色鎮和站點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軌道交通來帶動西部區域更好的發展。
北改:提升區域城市品質
對於北改區域,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這里的北改不是我們以往意義的北改,而是成都北部區域,包括青白江、新都部分區域等。未來北改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提升區域城市品質上。
此次北改規劃的亮點,也重點提出了 「 三提升,四強化 」 的規劃策略。
三提升:提升宜業宜居的社區環境;提升支柱產業的能級;提升市域的生態屏障功能。
四強化:強化鐵港文化的樞紐功能;強化首位城市的帶動作用,重點是推動整個北部區域,以北向的德陽、綿陽共建一個產業集群,來推動城市區域的協同發展;強化區域快速高效的交通支撐;強化天府文化的挖掘和展示。
在北改的規劃實施亮點中、在優化城市形態上整體降低區域的開發強度、針對一些老工業基地、老舊居住區、棚戶區等進行改造以及劃定了4類8個城市設計的重點區域(包括新都的北湖,鳳凰山片區等)。
據悉,在交通方面,北改區域規劃將構建4橫11縱快速交通骨架,實現1高1區域高快速路達到南拓區域水平。
中優:提升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能級
就在前段時間,規劃部門披露了《成都市「中優」規劃優化方案》,這也是「十字方針」中首個完成的規劃落實成果。而作為中優先行區,其中心城區兩江環抱區目前多個項目即將啟動。(「中優」先行區,寬窄巷子二期、文殊坊等在內的多個項目啟動在即!)
對於中優的規劃,這一塊重點是三減和三增:減少我們的居住人口,減少開發強度,逐步疏解一些非核心的功能。增加文化功能,相應補齊公共文化設施短板;增強旅遊業態,增強旅遊的吸引力、競爭力;增加開放空間,並實現市民共享。
此外,針對開發強度、人口密度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將中優區域原有的產業外遷,而是叫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就是提升產業能級、提升產業層次,以產城融合的思路打造。比如,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等的提升打造。
南拓:打造城市新形態
南拓區域早已成為成都人熟悉、無數大型開發商爭先恐後入駐的區域。如今,南拓區域城市的規劃更為明確了:著力打造綠色人文宜居、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城市新形態。並將從「培育新經濟、塑造新形態、構築新生活、區域協同發展」四個方面落實。
南拓將以城市設計加強形態管控,高水平打造天府大道文化景觀軸,天府大道兩側將體現不同建築風貌特徵,符合「 國際化 」 「 現代化 」定位。
在城建規劃方面,南拓區域將城市中軸線、城市中心區、濱水地區、產業園區等劃定為重點區域,開展城市設計;沿城市軸線、水系、山體、綠地、道路等區域劃定天際線重點控製片區,開展天際線設計,構建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的城市天際線;突出城市色彩規劃控制。
E.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主要工作職能
市經信委(市中小企業局)的主要職責是:
(二)負責擬訂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牽頭組織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聯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統籌協調通訊樞紐建設和營運。
(三)負責全市經濟運行調節,監測分析工業、信息產業運行態勢,發布相關信息,協調解決行業運行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並提出政策建議;負責工業、信息化應急管理,監督、指導工業和信息化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指導和協調工業重要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工作;承擔市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工作,指導、協調全市軍工科研和生產;對全市民用飛機、民用航天、核電等軍工主導民品實施行業管理;負責民用爆破器材行業及生產、流通安全的監督管理。
(四)牽頭組織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高技術產業,機械汽車、石化等先進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及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的發展。
(五)研究提出對全市各種經濟成分的工業企業實施宏觀管理的意見,規范企業行為准則;組織協調減輕企業負擔工作。
(六)擬訂發展大型企業和規模企業培育的政策措施;負責全市工業重大產業化項目推進工作。
(七)負責擬訂全市工業和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和管理;負責工業用地的配置。
(八)負責提出全市工業、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指導區(市)縣工業企業加強擔保體系建設。
(九)負責全市能源(含電力、成品油、天然氣、蒸汽、煤炭)的行業管理。
(十)制定工業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等的規劃、政策和標准並組織實施,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產業,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
(十一)牽頭組織實施全市節能降耗工作,組織開展工業節能減排工作;指導企業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清潔生產、落後產能淘汰與改造,組織協調相關重大示範工程和新技術推廣應用。
(十二)制定鼓勵企業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政策,指導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工作,開展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十三)統籌推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工作,制定相關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通信網的規劃、建設與管理;組織協調黨政專用通信、救災應急通信和其他重要通信保障工作;指導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發展;推動跨行業、跨部門面向社會服務網路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
(十四)牽頭組織協調全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指導和監督政府部門、重點行業的重要信息系統與信息網路的安全保障工作;指導信息安全防範工作,參與處理網路與信息安全重大事件。
(十五)負責無線電頻譜資源管理,依法監督管理無線電台(站),負責無線電監測、檢測和干擾查處,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依法組織實施無線電管制。
(十六)負責工業、信息產業(含軟體業、集成電路設計業)研發的行業管理工作;負責中小企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十七)承辦市政府公布的有關行政審批事項。
(十八)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F. 成都互聯網行業發展前途
互聯網行業還是個挺大的圈,這個裡面有包含了很多小的分支
你最好是明確自己的專發展方向,互屬聯網的那一塊,這樣能幫你更好的分析待遇問題。
成都是一個內陸城市,成都是一個悠閑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喜歡畢業之後留在成都,其實說實話成都現在的就業形式越來越不樂觀,像剛剛本科畢業在成都的工資收入也就是1500-2500,還要看有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技術,工作好找,800到1200的到處都是,如果真的想找一個以後有好的發展的還是比較困難的。
主要是要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了,比如你考過什麼證書嘛,有沒有真正的技術,比如你會NA,NP,微軟,紅帽子這些互聯網中會運用到的技術嘛,有關於這些課程的認證證書嘛?如果要從事這個互聯網行業的工作,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祝願你能發展的一帆風順。O(∩_∩)O~
G. 畢業論文 成都市汽車工業產業鏈發展研究
成都市汽車工業產業鏈發展研究
Q我拿
H. 關於成都區域今後的發展趨勢
目前成都市推行北改,西控,南拓,東進政策,即北部老舊城區進行整改,目前龍頭項目荷花池市場和駟馬橋水果市場已經升級整改完畢,城北的基本特徵為人流量大,外來人口多,人員構成復雜。因為發展起步早,可用新土地量較低,所以在房源方面新盤較少,且單價整體低於城南,目前市場上以商辦為主。
城西主要是成都市上風地和上水地,郫都區和都江堰也是市區主要水源地,因此這個區域以發展控制為主,環境保護是核心目的。本區域內的大型基建項目較少,房源方面基本是生態宜居型
城東主要是龍泉驛區,被龍泉山分割為兩部分。這個區域發展起步較晚,所以目前可用新地較多,大型基建在『東進』政策下逐步推進。本區域除開大面鎮板塊,其餘區域均在龍泉山東側,距離主城市區二十公里以上,區域主要產業為汽車製造和汽車貿易,自動化和機械類學科的主要就業地
城南是目前成都市發展規劃最為集中的地區,主要包含雙流,高新區以及天府新區。高新區和天府新區的限購政策非常嚴格,必須在本區域內有戶口,或繳納兩年以上連續社保才能購房。城南的高新科技產業非常發達,阿里巴巴,騰訊,聯想等企業的西部總部均在本區域,還有大型產業園區--天府軟體園。區域內房價漲勢非常迅速,2016年至今,上漲幅度達到百分之六十及以上。
受成都目前總體的規劃政策的影響,尤其是「東進」「南拓」政策,使得這兩個區域成為成都目前房產市場投資最熱的板塊。對於投資者來說,東邊投資成本較低,南邊投資成本相對較高。當然,東部目前開發程度尚未完善,後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南部目前是成都發展速度最快、發展程度最高的板塊,當前的升值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建議您可以根據您的投資預算,選擇適合您的區域進行投資。
東部投資熱點集中在成華區——成都東站及周邊、昭覺寺&動物園及周邊。推薦項目:泛悅城市廣場、龍光世紀中心、金科星耀天都等。
南部投資熱點集中在高新區——大源板塊、天府軟體園、新川科技園。推薦項目:佳年華時代佳、融創香璟台、華潤時光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