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藝實施方案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編輯本段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文化內涵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編輯本段禪茶與八正道 禪茶(圖4)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准。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習智慧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的生活標准。因此可以這么說,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凈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凈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為八正道。 正見 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是正見,反之為邪見。世俗生活中的正見是指一些正確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善良的心腸,理性恪守的情操,通過名稱、標志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而產生的一種分辨體系,有一定的相對性。出世間的正見指依教義保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但根本上講,出世間正見則只有在明心見性後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只有通過修習正確的禪定及放下一切雜念與染著後才能生起。 禪茶(圖5)正思維 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的過程和狀態,所以正思維又稱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比如腦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等,都是正思維的表現。出世間的正思維則指依佛學義理作想作觀,利於我們斷惑證真。 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 正語 不撒謊,不花言巧語,不搬弄是非,不發表引起兩者間的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不粗惡口罵人,不苛刻、酷毒之諷刺,不作無意義之空談。等等就是正語。所謂直心為道場,修行人須光明磊落、坦盪盪、和藹可親地說話做事。出世間正語要求較嚴,不專心修道四處游說、行咒術、算卜、仰觀星宿等言辭即是沒做到正語。 品茶時當然不可論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談論與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無關的事情。 正業 不違法,不侵害一切眾生利益的行為和職業等就是正業。修道時修無漏慧,住於清凈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為正業。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從事賭、淫、盜、獵、宰屠、毒品、軍火買賣等都為邪業。而且這個盜很廣義,我們佔小便宜,甚致偷稅漏稅都是盜。因此,凡不屬於我們的利益我們硬要佔為己有都為盜。 禪茶人當然要堅守正業。 正命 以合法不損害眾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毒品或嫖賭等行為或行業都為正命的一種體現。若是出家人,則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飲食、坐卧具、病緣醫葯,不貪圖供養等為正命。 禪茶(圖6)正精進 如法認真地修行等都為正精進。反之為邪精進。佛門將木魚視為法器之一,認為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以敲擊木魚警戒僧眾晝夜思道,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吃茶就老老實實吃茶,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一門深入。 正念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即是憶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頭,念經、念佛、念佛咒等都為正念,否則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層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惡的心念也為失去正念。 時時刻刻不離禪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為外境誘惑而沉論、迷失也為正定。對於修行而言,對境無心即是正定,正確的禪定是我們轉識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發慧)。外道氣功也修禪定,有的則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彎路或走火入魔)。修習正定者才有開啟大智慧的無上果報。 編輯本段禪茶與清凈心 清凈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凈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凈,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凈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凈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凈」;「靜」者歇卻狂心,「凈」者一塵不染。 禪茶(圖7)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麼,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所講的清凈心。諸大菩薩雖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凈凈。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凈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發了清凈心又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頭疼、牙痛、胃痛、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這些是肉體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起有形的病,還有屬於心理無形的病,諸如一切煩惱,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禪師喜歡呵佛罵祖,罵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罵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當時的駙馬爺是他的同參道友,也參禪開悟了的,臨死前,寫封信給慈明,告訴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趕去,駙馬等他一到,兩人談了幾句就走了。慈明禪師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風,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說:『師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師,現在嘴巴歪了,回去怎麼見人?』 這位師父平日愛罵人,呵佛罵祖慣了,現在果報來了,嘴巴都罵歪了,這怎麼辦? 慈明禪師說:『別急!不用擔心!』然後雙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說:『你看!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編輯本段禪茶與六和敬 禪茶一味(寇中天書)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凈,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無諍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把握說話五原則: ①仔細聆聽,想了再說; ②語音清楚,語詞恰當; ③語氣溫和,態度誠懇; ④內容豐富,幽默風趣; ⑤不說他過,緊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凈,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意和同悅 心是一切行為、語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語言,進而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脫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日用平常保持精進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軟心、清凈心、通達心。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於內心作意欣樂: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意業清凈,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無上菩提本,百善戒為先。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無戒則定慧彷佛蓋在沙灘上的高樓,容易倒坍。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見和同解 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著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了解,不應北傳譏南傳為小乘,南傳否定北傳為非佛說,密教斥顯教為不究竟,應該互相包容。而作為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著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沖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嘗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
Ⅱ 茶產業怎麼更好的發展
茶葉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提高標准化為行業發展關鍵
茶葉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市場;茶葉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這幾年,南方主要產茶地區通過發展茶葉生產來提高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
中國茶葉生產在品種分布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根據農業部2009-2015年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中國茶葉生產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四大區域。
茶葉產量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干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此外,茶園面積穩中略增。預計全國茶園面積4400多萬畝,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湖北、貴州、陝西、江西等省分別增加23.6萬畝、21.5萬畝、19.3萬畝、15萬畝。
消費量方面,2017年中國茶葉消費量約為193萬噸,消費量穩步增長,預計到2018年中國茶葉消費量將超200萬噸。
我國茶葉發展痛點分析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我國茶葉市場集中度很低,企業技術水平不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比較落後,市場推廣引導能力弱。」王慶表示,盡管現在每個產茶大省都有一兩個大品牌,如華祥苑、巴馬、大益、涇渭等,但整體來看茶葉品牌過多,有的一個縣甚至就有上百個品牌,不利於行業發展。
政策有序推動茶葉發展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做大做強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後茶葉品牌將逐漸呈現兼並態勢,要讓企業品牌能夠跟得上,鼓勵企業品牌做大。這既要靠市場,也要靠政府有序推動。
標准化是整個中國茶葉的軟肋
標准化可以解決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問題,中國茶葉產品從安全質量、等級標准、理化指標等方面都應該是一致的。中國茶要發展,將來一定是標准化基礎上的工業化模式,向中外消費者講好中國茶的故事主要靠標准,這就需要打好文化牌,特別是科技牌。
從茶葉消費角度來講,市場還不夠規范,品牌要更注重口碑。茶葉流通協會每年評選誠信企業,今年還成立了中國茶葉產業集群品牌聯盟、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品牌發展工作委員會,專門幫助會員協調解決品牌建設發展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茶企品牌效益、擴大茶業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茶葉消費市場穩步擴大,消費人群接近4.7億人,同時消費人口向低端化年輕化發展,茶葉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8年作為茶葉流通協會確定的「中國品牌年」,將重點圍繞「名牌、名企、名家、名區(縣)、名店」五項重點開展工作,著力打造一批知名茶葉品牌、知名企業,促進「茗」牌向名牌轉化。
Ⅲ 如何發展茶產業
可以了解一下生態協議,將茶道、茶文化,將茶葉與旅遊融為一體,不斷發展壯大茶產業。
Ⅳ 精準扶貪村級茶葉產業發展規劃方案
茶業
是對產業規劃實施過程中工程性內容的設計,要承擔因設計不合理而導致的風險責任,因此必需有資質。
產業規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正如行業對一個人的發展的重要性一樣,產業規劃一定要告訴當地做什麼產業,從國際國內產業發展趨勢、市場容量、技術水平等多方面論證:必需而且只有做這些產業才有前途。方向是至關重要的。自古雲:不能只埋頭拉車,而且必需抬頭看路。方向錯了,越努力就錯得越遠。
當前產業規劃產生的誤區
各地政府部門尤其是縣級以下,許多工作人員認為:我們長期在當地工作,太熟悉當地情況了,要問我們應該干什麼,我們最有發言權;因而對產業規劃不夠重視。事實上,長期的理所當然的發展並沒有取得突破,也許正是產業規劃的失誤。
在當前經濟掛帥的政府工作中,產業規劃盡管已從最初的個案,發展到今天日益受到重視。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規劃的體系結構的支撐,各地區編制的產業規劃對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布局、建立實施措施等起到積極的作用的同時,也隨著產業規劃實踐的逐漸深入而暴露出不少問題。
1.產業規劃的地位受到質疑。產業規劃在時序上是先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思路和依據的戰略性規劃,還是後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落實保障的策略性規劃,始終未有定論。
2.產業規劃的深度不夠。很多產業規劃在編制方法上只是對城市中的產業布局進行描述,或對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提煉匯總,規劃的技術(或專業)空間狹窄,缺乏對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的深刻認識,導致規劃內容比較單一,發揮的作用有限。
3.是產業規劃的操作性不強。由於產業規劃的編制團隊水平參差不平,對當地實際情況了解不透徹,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和障礙認識不足,導致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規劃的銜接產生矛盾,產業規劃的思路和布局難以落地。
產業規劃見解
產業規劃對市縣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並非隨便任何人都可以去設計,一定要尋求具有較強理論水平、能夠掌握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專家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從工程實施角度去尋求有工程規劃資質的建設規劃單位去做。更為重要的是,要注意專家的團隊性,因為產業規劃涉及到許多不同的產業,需要眾多專家共同完成,而不是簡單地交給某一個教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