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業態,是零售店向確定的顧客群提供確定的商品和服務的具體形態,是零售活動的具體形式。通俗理解,業態就是指零售店賣給誰、賣什麼和如何賣的具體經營形式。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戰略目標,有選擇地運用商品經營結構、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銷售和服務的類型化服務形態。表現形態:便利店、食雜店、折扣店大型超市、超市、倉儲式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建材商店、購物中心、工廠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電話購物。通常來說新業態的出現主要依靠分工細化和融合兩個路徑。舉例來說,農業中的「觀賞農業」,商業經營模式中的連鎖、加盟等形式,生活服務業中的洗衣業、快遞業、家政服務業等,都屬於分化的產物。
② 怎樣建立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保障機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增加要素投入,促進經濟總量增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土地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土地制度創新在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降低用地成本等方面大有可為。我們要堅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切實發揮好土地在供給側改革中的要素作用。
著眼穩增長、調結構,努力實施「有保有控」的差別化用地政策。湖南剛剛由欠發達省份跨入中等發達省份,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促進「三量齊升」、推進「五化」同步發展,是現階段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按照全省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制定、落實好產業用地差別化政策,全力保障經濟中高速增長。一方面,圍繞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建設用地審批和供應,重點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網」建設和民生實事項目等方面的用地需求;重點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地,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另一方面,對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一律停止批地,廢除產能過剩行業的用地優惠政策,促進落後產能淘汰退出和企業兼並重組,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著眼降成本、補短板,積極探索精準化供地新機制。深入研究降低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用地成本問題,合理確定地價水平。試行個性化供地,特別是對新產業新業態用地,要根據具體情況細化用途後供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出讓,切實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全力服務全省精準扶貧工作:及時將重大項目和扶貧開發重點工程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要向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優先保障扶貧開發項目用地;支持湘西地區開展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
著眼優增量、盤存量,大力推進集約化用地。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增加存量用地指標,倒逼用地方式和發展方式轉變。科學劃定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規模無序擴大,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開展全省去存量土地專項行動,加大對閑置土地的盤活再利用。進一步引導企業向開發園區集中,鼓勵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多層工業廠房,供中小企業進行多功能復合利用。圍繞去產能,加快「僵屍企業」分類有序處置,盤活企業存量土地,推進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同時,將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目標作為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的節地責任。
③ 農村新興產業崛起會吸引大家返鄉嗎
7月22日,李娟是河南省遂平縣大里王村的一位村民,隨著一系列農村優惠補貼政策的實施,休閑農業、鄉村旅遊及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她的生活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返鄉工作收入不低於上海打工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16億人次,全國農村網商超過98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800萬人。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6月15日在發布會上表示,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回到農村進行創業,人數已超過740萬。這部分人回去之後,直接催生出新的市場主體,成為了農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承擔者、使用者,甚至是創造者。
對農村來說,這部分人是一個非常大的紅利。
李娟向記者透露,「一個朋友的兒子就在大學畢業後,和其他人合夥搞了個網店,專門賣當地的農產品。前些日子,專門來家裡收大豆,說要拿到網上去賣。」
李娟給記者講的故事只是中國農村新業態層出不窮的一個縮影。
通過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有機結合等多種途徑,中國農村已催生出共享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大量新業態。
「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對於農村經濟發展非常有好處,可以擴展農村市場,豐富農村市場經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寧輝向記者表示。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建議,「發展農村旅遊和電商等新興產業固然好,但要適度發展,不要超過農村GDP的10%,要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農業上。」
政策紅利不斷,農業農村經濟大有作為
農村以其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這個《意見》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提供了八個政策大禮包,包括市場准入、用地用電、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等。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7月2日在發布會上表示,自2015年起,農業農村部就開始組織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安排了121億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
宗錦耀表示,下一步會推動財政、金融、稅收、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的落地,建設農村融合發展先導區、示範園。同時,完善股份制等形式,讓農民能分享收益。在產業上,也會把「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引入到農業,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業農村經濟的升級版。
這些政策的實施為人們返鄉下鄉創業創新鋪好了「道路」。
「對創業者來說,農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為農村在產業和產品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國家的支持力度也大。」李寧輝告訴記者,「創業者要學會利用農村的土地、市場等資源,同時也要引進農村短缺的資金、技術、人才,這方面需要國家的支持和配合。」。
黨國英提醒,對於農村創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資本,有資本才能搞規模經濟,沒有資本的情況下,政策對創業的吸引作用會大打折扣。要促進農村經濟的騰飛,當務之急是推進城鎮化,這對於農村的發展至關重要。
來自中國新聞網
④ 2017年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如何
近年來國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多措並舉,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⑤ 農村三產融合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嗎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介紹說,近期農業農村部先後印發了四個文件,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升級行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根本途徑,把加工業和休閑旅遊作為融合的重點產業,把創業創新作為融合的強大動能。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形成良好局面,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閑旅遊、文化體育、科技教育、健康養生和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宗錦耀介紹說,據測算,農村產業融合使訂單生產農戶的比例達到45%,經營收入增加了67%,農戶年平均獲得的返還或分配利潤達到300多元。來源:人民網
⑥ 什麼是新產業 新業態 新商業模式
1、《新產業》是2006年7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全國。
展望新願景
解讀新政策
①農業和農村政策
②農民負擔與土地政策
2、《商業新業態》是197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程驊。
在城市社會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下,考察從農業社會的集貿市場到工業社會的百貨商場再到後工業社會的「新業態」人們消費行為的歷史變遷、商業空間的變革和人的消費需求的滿足之間自覺形成的互動關系。
3、《新商業模式》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志新。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不斷深入,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商業模式勢在必行。
本書系統、全面分析了新商業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點;根據大量企業商業模式的案例分析和比較研究,總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以價值創造為靈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企業聯盟為載體、以應變速度為關鍵、以信息網路為平台。
(6)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擴展閱讀:
由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深圳正式開幕。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牛一兵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手舉辦這個峰會,就是要為全國各行各業深入改革創新發展以及產學研合作搭建一個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以此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⑦ 如何實現農業多功能,打造新產業新業態
一要以農耕文化提升區域品牌。區域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品牌的背後是品質和文化,是人們腦子里的記憶點和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資源的融合會形成更為古樸的文化特色,系統整合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農村風情風貌中的文化要素,將促進休閑農業與文化保護傳承的良性互動,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農業文化遺產、歷史古村、特色民居等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的科學利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實體藝術的傳播,就會形成「農旅文」融合發展、延續農耕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精神文明財富的經濟價值的新業態新格局。
二要以農耕文化開發農村資源。農村擁有文化、生態、特產、民俗民族特色等資源,通過農耕文化的滲透融合,就可以開拓農業農村資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領域,帶動觀賞類農產品消費、餐飲住宿接待、交通運輸、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發展,在不增加農業資源的前提下實現單位面積的多功能產出,促進農民形成「一季兩收、四季不斷」的多元收入格局,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重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水平。
三要以農耕文化增加城鄉互動交流。促進綠色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作為載體,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受過度開發,補充綠色景觀和生態修復區域,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開展,為城市居民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農村生活的場所,也給農民帶來了城市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同時城裡遊客把先進理念和信息帶到農村,使得城鄉二元文化漸趨融合。
四要以農耕文化增加產業業態。結合傳統農耕文化,可以打造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於一體的休閑農業示範園,也可以打造依託林園、果園、花園、茶園而建的生態觀光休閑農庄,可以發展「吃農家飯,嘗農家菜、睡農家炕」的農家樂,可以烘託大型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展現壯美自然風光和場面宏大的農事景觀和文明淵源,讓遊客觀賞景觀、體驗農耕文化。
⑧ 農村土地政策哪些方面不適應農村新業態發展需要
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可能沖擊農村建設用地的現有規模。新業態融合、農區空間復合利用增多,使現行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面臨挑戰。以現代農業為載體,涌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象,許多新業態如採摘體驗、農產品定製化、鄉村休閑觀光等現代消費服務業,以及與此相關的互聯網配送、物聯網管理、農景園藝、品嘗品鑒、休閑觀光等,其相關設施均建造在農田或農區。大都市周邊許多農田開始園區化,以現代農業冠名的各類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農業主題公園等大體量農業設施融合了非農用途,有的甚至直接用於非農業。農業經營活動主體變動快、農地復合用途增多,不穩定和不按規定用途利用的現象增多,一些看似合法的生產經營活動,用地時也出現違規違法現象。
給耕地保護尤其是基本農田保護帶來新的壓力。新業態發展中,無論是設施農業還是鄉村旅遊業,都不可避免地會依託耕地和基本農田來發展,同時,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已經從原有的傳統農業,發展到兼備加工業和消費型現代服務業的泛農業產業體系,這無疑給政策剛性很強的耕地保護政策帶來新的壓力。我國大都市新業態發展最快、形態更加復雜、類型更加多樣,這與正在城市周邊調整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也會形成較強烈的沖突。
面對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需要優化調整機制。一是設施農用地政策及現實管理面臨新情況,土地多功能相互融合,以設施農用地為名違法違規佔地行為時有發生,成為農村土地監管難點。相關文件將設施農用地審核制度改為備案制後,政策強制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二是原有農村土地用途管制方式過於靜態化,缺少新業態發展空間優化配置機制;三是部分地方對利用增減掛鉤政策有效利用存量建設用地認識不足,缺乏操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