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交通運輸的產業特徵
交通運輸業指國民經濟中專門從事運送貨物和旅客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運輸部門。
交通運輸業的特點:
(1) 運輸勞動並不產生有形產品:
交通運輸不像工農業生產有形的產品,它不改變勞動對象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屬性,他只改變對象的空間位置。交通運輸雖然創造了新價值,但這部分新價值不是通過使用價值去體現,而是追加到對象原有的使用價值中區,使勞動對象的交換價值增加了。
(2) 運輸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時進行的:
交通運輸不創造有形的產品,其運輸生產過程也是消費過程,對於運輸供給者它是生產過程,對於運輸需求者它是消費過程。
(3) 運輸勞動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大:
交通運輸絕大部分是在露天進行的,因此風險性比較大。交通運輸設施只有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
(4) 交通運輸業具有資本密集型特徵:
因為交通運輸不產生有形的產品,所以構成交通運輸業的成本和其他產業不同,交通運輸業中的固定資本所佔比重異常巨大,資本的有機構成比一般產業要高,不論是交通路線的修建還是交通設備的購置。
(5) 交通運輸業具有網路經濟型特徵:
交通運輸業的網路經濟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隨著交通運輸總產出的擴大引起平均運輸成本下降的現象。
(6) 交通運輸業具有外部性特徵:
交通運輸業的外部性表現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會促進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它帶來的利益會超過其支付費用;同時又會帶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並且當交通擁擠超過一定程度,運輸服務自身就不能以一種完全有效的方式提供給人們,這些帶來了交通運輸的外部成本。但是交通運輸業所產生的效益和成本並沒有由交通運輸經營企業承擔,這就使得交通運輸業具有顯著的外部特徵。
未來道路交通運輸系統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信息化和功能專業化的基礎設施,首先加強布設無線通信和感測系統,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環境,在道路設施的交通承載能力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如客貨分設車道、自主行駛計程車和共享車輛專用泊車設施、在具備條件的地方設置智能汽車專車車道等,形成新一代道路基礎設施的結構。
二是智能化與電動化的運載工具。未來交通必須能夠順應和支撐如下場景:具備互聯功能的智能汽車,電動汽車和自主駕駛汽車進入市場,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將存在無人駕駛汽車和有人駕駛汽車合流狀態,完全由無人駕駛車輛組成的受控團隊將在道路上出現,而與電動化車輛配套的網路化和智能化服務也將成為重要內容。
三是開放、共享、協同的管理與服務系統。該系統將支持各種交通服務的人性化和定製化,應變能力和可靠性高。不僅會支持具備車載控制功能的車輛實現自主運行,還會支持具備信息誘導功能的有人駕駛車輛的高效運行,能夠支持高效組織化和高度靈活性的雙模式公交系統,支持智能車輛在隊列控制和自由駕駛功能間自如切換,以及分時租賃和共享汽車的商業化運行。
❷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交通業的發展: 鐵路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同時又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雖然我國鐵路運營里程在總量上尚處於短缺狀態,路網結構對國土的覆蓋性尚有較大的差距,但在各種運輸方式組成的交通運輸體系中,鐵路運輸始終處於骨乾地位,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用。1997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6.43萬公里,其中國家鐵路營業里程為5.76萬公里,地方鐵路營業里程0.67萬公里。除西藏之外,各省、市、自治區都為鐵路所聯通,形成了以「九縱十橫」為主體的、較為完整的全國鐵路網路系統。
1,鐵路路網。干線鐵路是鐵路網路的關鍵部分,是鐵路發揮骨幹作用的堅實基礎。目前,我國鐵路主要干線共有22條,根據其發揮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為能源運輸干線、南北鐵路干線、華東地區干線、西北地區干線、西南地區干線和東北地區干線。
能源運輸干線主要分布於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等省(區),主要擔負著以煤為主的能源運輸任務。目前,我國鐵路能源運輸基本形成了三大運輸線:以大秦——京秦新線、京包復線和京原電氣化鐵路為主構成的北線,以石太——石德——膠濟復線電氣化鐵路為主構成的中線和以兗石——新菏——侯月新線及新焦復線電氣化鐵路為主構成的南線。
南北鐵路干線由京滬、京廣、京九和焦柳四條縱貫我國南北的鐵路干線構成,主要擔負我國南北地區之間物資交流和長途旅客運輸任務。
華東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鐵路運輸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華東鐵路干線主要由新、舊兩大幹線構成,舊線為滬杭線、浙贛線,新線為阜淮——淮南復線、宣杭線、皖贛線、合九線和蕪裕輪渡。
西北是我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但同時又是我國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加快鐵路建設對開發西部資源、帶動西部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經過多年的建設,西北地區已基本形成蘭新、包蘭、寶中、西隴海等四條鐵路干線。
西南是我國鐵路建設條件較差、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為開發大西南,國家從改善交通條件著手,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鐵路建設,先後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成昆、南昆等鐵路。目前已形成的以寶成、襄渝線為主的北通路和以湘黔、貴昆、南昆為主的南通路兩大對外主通道,為加強西南與東南沿海及中部地區的溝通、加快西南地區經濟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北是我國老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糧食、木材生產基地,鐵路運輸較為發達。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京沈、京通和集通線為主的三條進出關通道。
2,鐵路客貨運輸。1997年,我國鐵路完成客運量92578萬人,客運周轉量3548.2億人公里,分別比1996年下降5.68%和增長6.7%;完成貨運量169734萬噸,貨運周轉量13097.1億噸公里,分別比1996年增長0.55%和0.97%。鐵路客貨運輸在運輸市場所佔份額呈逐年下降趨勢。
(1)鐵路客運。近幾年來,在全社會客運量穩步上升的同時,我國鐵路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逐年下降、旅客平均運距逐漸延長;在鐵路客運緊張狀況逐步緩解的同時,鐵路運輸所佔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長期以來鐵路運價偏低,並且承運了大量短途旅客,既擠佔了鐵路運輸能力,又未能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也妨礙了鐵路旅客服務質量的提高。近幾年來,隨著鐵路運輸政策及客票價格的調整,相當一部分中,短途客流分流到其他運輸方式(主要是公路)上,從而使鐵路承運長途旅客比能增大,鐵路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2)鐵路貨運。鐵路貨運主要以大宗貨物為主,煤炭、礦建材料、石油、糧食、木材等占總運量的85%以上,其中僅煤炭一項就占總貨運量的46%。由於我國資源分布不均,產品產地與消費地之間的距離較遠,使得許多貨物的運輸距離較長。我國鐵路貨運平均運距一般達800公里左右。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為的貨物不合理流動逐步減少,加上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生產布局逐步趨向合理,鐵路貨運需求的增長相對趨緩、運輸壓力有所減輕,一些限制口的運輸狀況也逐漸好轉,從而為鐵路充分滿足影響國民經濟大局的煤炭、糧食等物資的運輸創造了條件。
鐵路在完成大宗貨物運輸的同時,為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已在部分對鐵路貨運市場影響較大的區段開行一批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的「五定」貨物快運班列,以快捷、方便、准時的運輸服務,拓展貨運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運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公路里程、公路運輸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均大幅度增長。1997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22.64萬公里,較1978年增長1.38倍。目前公路網已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而且全國97%的鄉鎮通了公路。以國道為主幹線,以省道、縣鄉道路為支線的全國公路網已初步形成。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為公路運輸發揮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公路網路。我國公路網路由國道、省道和縣鄉道路構成。國道為我國公路的主骨架,起著連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車站、工農業生產基地等作用。省道和縣鄉道路是國道的支線,起著省區范圍內城鄉之間聯系和通過國道與省外聯系的作用。目前,我國共有國道干線公路69條,總里程達10.62萬公里。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到1997年底,全國已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達4771公里。高速公路的出現,有效地改善了干線公路的交通狀況,使干線公路在全國公路網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公路客貨運輸。近些年來,公路客貨運輸發展較快,特別是公路客運,現已在客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1997年,我國公路完成客運量120.5億人,客運周轉量5541.4億人公里,分別比1996年增長7.35%和12.89%;完成貨運量97.65億噸,貨運周轉量5271.5億噸公里,分別比1996年下降0.76%和增長5.19%。
(1)公路客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八五」以來,隨著我國公路狀況的不斷改善,公路客運以其快速、靈活、方便的優勢快速發展。據統計,「八五」期間全國客運量比「七五」增長51.8%,年均遞增9.8%,同期公路客運年均遞增率達11.1%。自1991年以來,在全國新增旅客運量中,公路客運量佔99%。公路客運除在運量上大大高於鐵路等其他運輸方式外,自1995年起,其旅客周轉量佔全國旅客周轉量的比重也已超過50%。
導致公路客運量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公路對鐵路繼續保持在中、短途客運上的分流優勢;二是公路客運因高速公路和其他高等級公路的發展而在中、長途客運上逐步獲得了市場競爭優勢;三是場站及車輛等服務設施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四是公路客運的整體服務質量與水平在逐步改善,使公路客運對旅客的吸引力在提高。
(2)公路貨運。公路貨運主要從事短途貨物運輸,1997年全國公路貨物運輸的平均運距僅56公里。與公路客運相比,公路貨運的發展相對緩慢一些,1997年,公路貨運量出現了0.76%的負增長。近7年來,公路貨運量的平均年遞增速度為4.36%,低於公路客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政策的逐步調整,全社會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高時效性產品將逐漸增加;同時,由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加上我國產業布局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地區間各類物資的交流仍將呈增加趨勢,公路貨運將以其小批量、快速、「門到門」運輸的優勢,在高價值、高時效的區域內及區域間貨物運輸中將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水運發展的特點是沿海港口和遠洋運輸發展較快,內河運輸發展較緩慢。1997年,我國主要港口吞吐量為13.09億噸,比1996年增長2.75%,水運客運量和周轉量分別完成2.26億人和155.8億人公里,分別比1996年下降1.31%和2.97%;水運貨運量完成11.34億噸,貨運周轉量完成19235.0億噸公里,比1996年分別下降10.78%和增長7.68%。
1,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目前已有沿海和內河重要港口170個,其中主要沿海港口29個,主要內河港口28個。共有泊位6424個,其中沿海主要港口泊位為1282個、深水泊位449個。沿海港口在我國港口設施中發揮著主要作用。1997年,我國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數為1330個(其中深水泊位450個),只佔全國的15.2%,但完成的貨運吞吐量達9.08億噸,佔全國港口吞吐量的69.4%。在港口建設方面,集裝箱運輸港口設施發展最快,我國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發展海上集裝箱運輸,在不足20年的時間里,集裝箱專用泊位從無到有發展到57個,年吞吐量達到771.2萬標箱。
1997年底,我國可通航內河航道總里程為10.98萬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航道6.43萬公里。近些年來,由於在流水資源開發利用上存在著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加上航道整治資金缺乏和對航道整治的重視不夠,使河航道里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航道通航能力較差、水運技術及裝備水平提高緩慢,以及運輸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內河航運在交通運輸發展過程中的競爭能力逐漸減弱。
2.客、貨運輸。
(1)客運。水上客運由內河客運、沿海客運和遠洋客運組成。1997年,我國水運客運量為2.26億人,其中長江各港口間完成客運量為2240萬人,沿海各主要港口間完成客運量5755萬人,遠洋客運除津、滬等少數港口外,其他港口尚未開辦客運航線。因水上客運速度較慢,在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近幾年水上客運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徘徊在不足3億人的水平上。1997年與1990年相比下降了17.1%。盡管水運企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全國水上客運局面未有根本改變。
(2)貨運。我國水運貨運由遠洋運輸、近洋運輸和內河運輸組成。水上貨運主要承擔外貿進出口貨物運輸和國內能源(主要是煤炭)、礦建材料、糧食等的運輸。除近、遠洋運輸因具有其他運輸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穩步發展外,沿海及內河水運發展不很樂觀,除煤炭等大宗貨物運輸外,在件雜貨及農副產品等對時效要求較高的物資的運輸上,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已無比勢可言。 管道運輸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運輸方式,目前我國採用管道運輸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1997年,我國管道總里程達2.04萬公里,主要分布於新疆、陝西、內蒙古、北京、河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1997年的管道輸送量為16002萬噸。
管道輸送所涉及貨物品類較少且較單一,因此,其在綜合運輸系統中的影響力小一些。但由於其安全性、穩定性較高,輸送成本較低,而且佔用土地較少,對環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後許多輸送量較大的氣體、液體物的較佳輸送方式,煤等亦可轉換成液體——煤漿進行輸送。
❸ 淺談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公路總里程穩步提升
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全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加。截止到2019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501.25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6.60萬公里。公路密度52.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1.73公里/百平方公里。隨著我國基礎建設投資、重視程度增加,高速公路的建設也呈平穩增長態勢,高速公路里程14.96萬公里,增加0.7萬公里。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❹ 簡述世界交通運輸經歷的主要發展階段
首先,人類馴服了一些動物,例如馬和驢子,作為乘坐工具(例如馬車)作為騎專馬工屬具或騎馬工具。同時,轎車椅和風力帆船也作為交通工具和動物交通工具存在了很長時間。
由人力,畜力和風力驅動的車輛占人類歷史的大部分。在詹姆斯·沃特(James Watt)於1769年發明蒸汽機之前,人類交通運輸的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短短的數百年中,人類不僅可以進入天堂(飛機,太空梭,火箭),而且還可以進入海洋(潛艇),並且技術日新月異。
(4)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速度擴展閱讀:
總體來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發展機制仍不夠健全,但各地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熱情日漸高漲。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斷在向周邊輻射,軌道交通建設的緊迫性也在增加。
為緩解軌道交通建設資金的困境,政府已大力號召外資和民營企業進入軌道交通建設領域。外資主要以設備供應和技術提供的方式活動於軌道交通建設領域,民營資本則因投資額過大而暫時難以介入。隨著中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外圍轉移速度的增加,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❺ 我國經濟社會對交通運輸行業的需求
轉播 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交通提出了運輸行業新需求。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是產業結構劇烈變化、社會格局急劇調整的時期,我國也不例外。就經濟結構而言,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重化工業、汽車工業、房地產業等加速增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原油、鐵礦石等戰略物資和內外貿運輸需求迅速增長;就消費結構而言,人們開始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閑」升級,小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逐步進入大眾消費,旅遊已成為人們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人們對出行的需求日益加大。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人員往來和商品交換快速增加,運輸需求旺盛。預計「十二五」期間,公路客貨運周轉量、水路貨物周轉量、汽車保有量、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有所增長。交通運輸行業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數量的快速增長,也表現在對高品質運輸服務的要求更加強烈,多元化乃至個性化的價值取向增強,對交通的服務形式、內容與質量都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交通的發展必須體現「以人為本」,更多地考慮方便社會公眾,保障公眾安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
二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交通運輸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運輸行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主要表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對生產力布局的引導作用,以及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我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較大,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不僅可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農民增加收入帶來機會,還可以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不僅要著眼促進經濟發展,還要體現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滿足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交通需求,特別是加快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的交通發展;另一方面,要主動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在生產力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進程中的先導作用,推進城鄉和區域交通一體化進程,加快重要運輸節點和運輸通道的建設,不斷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網路化、規模化程度,加速綜合運輸體系的完善。這是我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所面臨的任務和挑戰。
三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交通提出了新挑戰。我國土地資源十分寶貴,人均耕地只有1.4畝,僅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40%。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明顯不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前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繫到子孫後代。交通發展不可避免地會佔用和消耗一定的資源,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繼續沿用粗放的增長方式,如果資源消耗繼續維持現在的水平,如果沒有集約利用土地、能源等資源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和方法,交通運輸行業不僅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而且現在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四是建設和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對公路水路交通提出了新要求。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是現代交通的發展趨勢。各種運輸方式有其各自的特長,在運輸方式之間實現「無縫銜接」、「零換乘」,充分發揮一體化運輸的優勢,可以提高運輸系統的整體效率。要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設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這要求我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公路水路交通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統籌公路交通與水路交通的協調發展,優化布局,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在交通規劃、樞紐建設等方面主動溝通、主動協調、主動銜接,加大信息資源共享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務系統,推動交通一體化進程,促進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五是新科技革命為交通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當今,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新技術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正深刻地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面貌。交通運輸行業是科學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縱觀世界交通發展的歷程,處處可以看到科技對交通發展的引領作用。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交通運輸的革命性進步;高速公路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公路運輸的發展空間;集裝箱的誕生引發了全球運輸組織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智能交通的發展。未來我國交通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向外海延伸,向崇山峻嶺邁進,工程難度越來越大,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社會發展還對交通安全、節能、環保、信息、管理、服務等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的科技進步和創新,迎接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❻ 交通運輸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❼ (地理)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這是因為近年來
選抄A為什麼就不解釋了,B一看就知道答襲案太絕對了,均改成集裝箱碼頭那是很沒有必要的。C通過能力就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車數或重量。一看就不符合。D看拉薩的機場你就明白西藏是有航空港的,2010年10月30日上午9時50分,一架空中客車A319飛機平穩降落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和平機場,宣告西藏第五個民用機場的驗證試飛取得圓滿成功,也標志著該機場即將正式投入運營。答案你是知道的
❽ 交通的發展給各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技進步對交通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將會越來越突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廣義的科技進步包含了政策、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因素,
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的運用,不斷轉化為現實的交通生產力,推動交通礎設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號、導航設施等)的發展、交通工具性能(如速度全性、體質和重量等)的提高和增強,進交通方式的發展與完善、交通運輸布局的合理化、交通理效能提高以及交通管理體制的變化和交通從業人員素質的增強。現代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使交通運輸效率不斷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是指運輸活動中所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率,即要素投入與有效產出的比率。運輸裝備的改進運輸裝備是物化了的科學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運輸設備、運輸工具的改進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特種車輛、船舶、專用車輛、現代化裝卸機構和檢測保修設備應運而生,使運輸方式逐漸增,運輸規模從小到大,運輸工具從落後到先進,運輸效率從低到高,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運輸質量的需求
❾ 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對哪些行業影響最大呢
對物流業和勞務輸出影響最大。 物流算一個。汽車工業(汽車製造業,沒有一個行業是獨立存在的 (補充下)公路養護等基礎設施建設行業。
❿ 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 運輸對經濟增長和貿易至關重要,後二者高度依賴人員和貨物的流動。如果像回原材料、勞動力和答燃料這樣的投入不能在不同地區間流動的話,就不可能進行任何生產活動,製造業產品就不可能被送到消費者手中,大量的服務活動也就無法進行。然而,大約有10億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口仍然沒有可靠的(全天候的)道路。
* 今後35年內,全世界目前已經超過65億的人口將增加25億。在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口增長將發生在城市地區,居民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將從2000年的268個增加到2015年的358個。這種增長,伴隨著持續的全球化和貿易開放進程,將顯著擴大人員和貨物對運輸的需求。
* 世行很大一部分投資業務都與運輸部門有關,2000年以來提供了367億美元的貸款(占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承諾的15%以上)。2009財年的貸款達到了63億美元,占世行當年承諾的1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