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如何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調研報告
關於這個調研報告,你可以這樣寫:
一、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概況(取得的主要成績)
二、村發展經濟的主要做法和特色集體經濟發展具體情況
三、目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瓶頸之處
四、關於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的工作建議、意見。
『貳』 建國60年來包頭的變化並形成調研報告.不少於1000字
改革開放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把農民從原來僵化的生產關系下解放出來,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生產力。但隨著家庭承包制所引發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局限性逐漸顯現,中國理論界再次面臨如何改造傳統農業即何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問題。「三農」問題的症結所在正是小農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矛盾,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面前是絕對的弱勢群體,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並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素質。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和「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的明確要求,為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基於這樣一個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筆者認為,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是當前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大命題,也是後發現代型、後發趕超型中國完成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突破點和關鍵點所在。 中國農業現代化既不能走計劃經濟時期傳統集體經濟「一大二公」的老路,也不能永遠走一家一戶式經營的道路,更不能走西方國家私有化的道路。筆者提出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一種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構建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集體化、集約化的組織形式相匹配,與農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符合,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標相一致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在經濟上,它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統一體;在政治上,它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體;在文化上,它是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先進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統一體;在本質上,它是個體力量與整體力量的統一體,是效率與公平的統一體。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業現代化不僅指農業生產部門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業產業外部社會環境的現代化和農業勞動者的現代化等豐富內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特色」,不僅體現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的技術手段上,而且還體現在這一過程所包涵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社會經濟內容上。首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對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形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新農村建設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穩定器。隨著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職能轉向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容易造成農民與政府之間存在信息傳遞和溝通的真空地帶。農村集體經濟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成為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重要溝通渠道,在落實黨和政府關於農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反映農民的要求和願望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也是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求實現農業產業、農業環境和農業主體的現代化,這都對集體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農業產業的現代化需要發展集體經濟。從適應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要求上看。在現有的土地制度基礎上探索集體經濟下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對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意義重大。從適應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來看。集體經濟組織能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形式進入市場,勢必減少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從適應信息獲取的要求來看。在信息的獲取上,農民一直處於不對稱位置,在政府提供的軟公共產品上,信息「最後一公里」現象難以消失,需要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從適應科技服務的要求上看。科技服務基層政府基本無力提供,農民需求難以滿足,單個的農業生產者由於市場、信息、資金制約對農業科技吸納能力低,需要集體經濟來予以解決。 第二,農業環境的現代化需要發展集體經濟。農業環境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滿足農業環境現代化建設的諸多需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很難完全承擔起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村級集體在基礎建設方面承擔相應責任。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集體經濟的決策所產生的理性發展思路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鄉村秩序重建方面,村級組織能力的提升,鄉村文化體系的建設,鄉村秩序的治理等,都需要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基層政府權威建設方面,凡是有集體經濟的地方,黨的形象好,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強,在集體中能有效提高駕馭市場能力、科學種田能力、抵禦風險的能力和經營農產品的能力。 第三,農業主體的現代化迫切需要發展集體經濟。農業主體的現代化既是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滿足農業主體現代化的諸多需求。一是價值體系建設需要新型集體經濟。一旦集體經濟能提供經濟支持,在物質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時候,農民的價值體系將發生重大變化;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有效體現社會主義的溫暖,並提高農民作為建設主體的主體自覺性和創造性。二是增強風險抵禦力需要新型集體經濟。不僅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仍需要集體經濟來解決,而且面對市場經濟諸多風險,在集體經濟體系中農民作為整體的主體力量得到增強,並在增強抵禦風險力量的過程中主體現代化的素質也隨之提高。三是農民生活條件的現代化需要新型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具有民辦性、合作性、專業性和開放性等優勢,把服務滲透到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能辦成許多社區組織、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包攬不了、農民單獨幹不了的事情,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歸根結底要有農民的現代化,而農民的現代化又需要生活現代化的物質保障
『叄』 如何全面激活村級發展活力調研報告
關於這個調研報來告,你可以這源樣寫:一、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概況(取得的主要成績)二、村發展經濟的主要做法和特色集體經濟發展具體情況三、目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瓶頸之處四、關於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的工作建議、意見。
『肆』 歷史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消極影響:
1、家庭分散經營,經營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中國自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村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深入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本身的局限性逐步顯現出來。現代社會的許多生產經營活動,其收益都是與規模經濟密切相關的。
2、農民不能自由處置土地,限制了農民的擇業自由
我國農村實行的是集體經濟制度,農村的土地屬於集體所有,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農民沒有對土地的自由處置權。
3、農村基礎設施難以建設,農業生產長期高成本
在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靠集體組織來進行的。因為一方面農戶個體能力有限,無力單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屬於公共產品,在公有制下,由私人建設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4、家庭小塊田地分散經營,不利於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的現代化離開了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寸步難行的。在農業發達國家,其農業的發展大都充分考慮了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推廣,它們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農村的灌溉事業,普及機械化,推廣生物技術和改進耕作方法,使其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
5、家庭小塊田地分散經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管理成本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對自己生產活動的自由安排權,同一地區農作物在耕作時間上雖總體上一致,但也有前後的差別。
(4)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擴展閱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積極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就全國來說,農業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是手工勞動,因此不適合大規模的經營,而將經營的單位劃小到家庭,同這種手工勞動的生產水平相適應。
原來那種大規模經營下的集體勞動(改革前農村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農民評工記分年終分配)對每個人的勞動數量、質量很難准確統計,因而必然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而以家庭為經濟單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
農業生產的勞動對象是動物、植物等生命體,勞動對象的這種特性要求勞動者有更強的責任心,以家庭為經營單位有助於這種要求的實現。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6595億斤,增至2013年的60194萬噸。我國農業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農業的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由於利益的內在推動,使家庭承包經營,「不僅適應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
總之,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長期穩定農村基本政策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