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發布時間:2020-12-16 01:52:53

⑴ 產業集群理論的相關文獻回顧

1.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
亞當.斯密目睹了工業化初期生產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所產生的效率。他認為,勞動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他在《國富論》中分析到:勞動生產率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不僅一般論述了採取分工生產的方式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深入分析了產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將分工分為三種:一是企業內分工;二是企業間分工,即企業間勞動和生產的專業化;三是產業分工或社會分工。第二種分工形式實質是企業集群形成的理論依據所在。正是因為這種分工,企業集群才會具有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整個市場都無法具備的效率優勢,過細分工和市場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業集群保證了分工與專業化的效率,與此同時還能將分工與專業化進一步深化,反過來又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組織方式的選擇必須滿足降低個別價值的目的,否則,資本增值的目標將難以實現。所以當事實證明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分工與協作具有更高的生產率時,採取這種生產組織方式就成為資本家的普遍行為,以便利用分工的優勢降低成本。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協作基礎上的企業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生產更大的效率。產生合力效應原因是:第一,協作性的集體生產在相同產量的條件下比分散生產節約了佔用的空間;第二,有利於在交貨期臨近或其它緊急情況出現時,集中生產能完成較大的生產量;第三,在集體生產的環境中,個人能力可以通過勞動效率間的差異表現出來,努力爭先的競賽,提高了生產率;第四,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容納在一個企業中,有利於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產的連續性和比例性;第五,協作性的集體生產提高了生產資料的利用率。總之,對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為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動因。
2.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
馬歇爾(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馬歇爾所指的外部規模經濟概念是指在特定區域的由於某種產業的集聚發展所引起的該區域內生產企業的整體成本下降。通過對英國一些傳統工業的企業集群現象的考察,馬歇爾發現了外部規模經濟與企業集群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企業集群是基於外部規模經濟而形成的。馬歇爾認為外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經濟同樣具有產業組織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馬歇爾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為「產業區」。馬歇爾對導致規模經濟的原因作了細致的探討。他認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利益,是技術的經濟、機械的經濟和原料的經濟。因為,大工廠可以採用高效率的機械,從而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機械的經濟所獲得的各種利益是小工廠難以企及的。大企業的大批量采購可以獲得相對低的價格,而且大批量運輸保證了對運輸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著較低的運輸成本。企業集聚在「產業區」內,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業的生產效率高於單個的分散的企業,特別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知識在該地區的溢出。協同創新的環境也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3.產業區位理論和新產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業區位論》中從產業集聚帶來的成本節約的角度討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他認為費用最小的區位是最好的區位,而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一個企業規模的增大能給工廠帶來利益或節約成本,而若干個企業集群在一個地點同樣也能給各個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或節省更多的成本,技術設備發展的專業化、搜尋勞動力的相關成本的降低,也都促進了企業集聚。他把集聚帶來的好處視為成本的節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節約促使企業產生了集聚的動因。專業市場的發展可以提高批量購買規模和銷售的規模,使企業享有購買原材料的便利和順利實現產品交易,從而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效率。企業集聚有利於道路、煤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從而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從而促進了企業集聚。
新產業區理論從企業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入手研究企業集群的形成動因。在對美國矽谷、德國巴登—符騰堡、義大利愛米利亞—羅馬格納等高技術產業綜合體實踐的研究基礎上,新產業區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該理論認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資資本的數量與質量,而是與發揮人力資本潛力相關的經濟組織結構和文化傳統等社會環境因素。正如長期研究矽谷特徵的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森寧所說:「矽谷成功的真正奧秘,是因為矽谷有了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創新、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此後,又出現了歐洲學派,它是由法國、義大利、瑞士區域科學家組成的GREMI()小組(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他們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環境(Milieu)。這個概念把產業的空間聚集現象與創新活動聯系在一起,使該理論流派相當有影響力。5創新環境理論認為產業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個社區的技術和專業化水平,提供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增加輔助的貿易和專業化服務,滿足眾多公司的需求,為採用更加專業化的機構創造條件。企業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以及組織創新的好處。創新環境研究強調產業區內創新主體的集體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強調創新行為的協同作用,強調社會根植性。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發現,在創新地區中,創新廠商群聚在特定區域,但通常保留他們彼此獨立運作,群聚區域內廠商運用的是區內良好的環境特質。
4.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也與產業集群的形成緊密相關。增長極概念及其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Perrour)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在分析經濟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增長時,佩魯引入了「推動性單位」和「增長極」的概念。所謂「推動性單位」就是一種起支配作用的經濟單位,當它增長或創新時,能誘導其它經濟單位增長。推動性單位可能是一個工廠或者是同部門內的一組工廠,或者是有關共同合同關系的某些工廠的集合。而所謂增長極是集中了推動性單位的特定區域。佩魯認為推動性單位具有三個特點:(1)新興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2)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直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業;(3)對其他產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的產業。增長極同時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5.技術創新理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及其擴散促使具有產業關聯性的各部門的眾多企業形成集群。因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分布,而是相反,它們趨於群集,或者說成簇地發生。這僅僅因為,在成功的創新之後,首先是一些,接著是大多數企業會步其後塵;其次,創新甚至不是隨機地均勻分布於整個經濟系統,而傾向於、集中於某些部門及其鄰近部門。熊彼特在解釋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時認為,除戰爭、革命、氣候等外部因素外,創新的群集和增長的非周期因素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上述認識,有兩點是極為重要的:首次創新會比隨後類似的創新要艱難得多,一旦突破入門障礙,對後來者的啟迪,包括觀念、認識、信心及行為都有極大激勵;創新是一個學習過程,首次創新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都會給後來者提供少走彎路,快速實現創新成功幷較快獲得超過社會平均贏利能力的機會的借鑒。兩點重要性造成的結果將是客觀誘導後來者蜂擁而至,即形成技術創新的群集現象。歷史上有頗多類似的例子,比如由於合成材料在化學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創新肯定會增加下一項發明的可能性;計算機問世後引發的多次再創新和換代產品的周期迅速縮短,正是群集的功績。
6.基於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國公司全球化的供應鏈和市場戰略下,投入要素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地區獲取,但運輸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許多公司不把公司設立在原料來源地或者大的市場所在地。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經濟下的產業集群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產業集群現象。10產業集群在競爭日趨復雜、知識導向和動態的經濟體中,其角色也愈來愈重要。波特提出了由四種關鍵要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理論,從競爭力角度對集群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顯示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於新企業的形成。雖然群內企業的慘烈競爭暫時降低了利潤,但相對於其它地區的企業卻建立起競爭優勢。
7.其它與集群相關的觀點
(1)錢穎一(1999)運用「棲息地」(habitat)的概念來解釋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他認為企業集群區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它至少包括七個方面的因素:①開放型的生產結構;②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③法律環境較為寬松,使跳槽變得容易;④容許失敗;⑤生活和工作觀;⑥外國移民多;⑦美國的全國創業板股票交易系統(NASDAQ)市場。
(2)台灣學者注重運用社會關系網路理論解釋台灣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他們認為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之間緊密的產業集群關系是台灣經濟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陳慧娟、吳秉恩,2000)。這種集群關系是建立在群內企業之間彼此承諾與信任關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這種承諾與信任則是需要依靠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來建立,因此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是維持群內企業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民族、同鄉、同學、同事等所形成的關系在無形中規范幷維持了集群區內的運作次序(陳介玄,1994)。
(3)內地學者對於企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江浙與廣東一帶,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於中小企業集群在江浙的迅速發展,江浙的學者們對這個問題從區域經濟(方民生,1997;張仁壽,1999;武雲亮,2003)、產權制度(應煥紅,2001)、制度變遷(朱康對,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也得出了相關的結論;廣東學者則更著重於從企業網路或者企業家網路的角度來研究企業集群,同時也強調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在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吳國林,2001);北京大學王緝慈(2001)把企業集群看成是適合創新的空間,幷將其中原由歸結為地理鄰近和社會根植兩組效應。
(4)日本學者青木昌彥(MasahikoAoki,2001)從創業投資者對創新企業的控制權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創新式企業和一組創業投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矽谷模式」,幷提出了錦標賽制度的創業資本治理機制。青木主要從企業治理角度探討企業集群的發展問題,開創了企業集群研究的一個嶄新思路。但他過分強調代理人市場對企業治理機制形成的影響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5)Dunning(1988)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區域優勢取決於要素投入和市場的地理位置狀況、基礎設施等,而這些正是聚集效應的體現。Dunning(1993)又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區位選擇不僅要考慮傳統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慮聚集經濟和交易成本、動態外在經濟性」。
(6)Krugman(1991)從區域經濟與規模經濟的角度,解釋了工業活動的集中性,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

⑵ 如何看待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據業界估計,「十二五」期間全國文化產業的產業規模將增至3萬億,在GDP中的比例有望從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後期,文化產業將晉升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後,部分地方加速出台「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備受關注並引發廣泛熱議。
合理發展文化產業聚集區
由於產業分工,產業聚集區能夠發揮產業聚焦效應,通過產業鏈組合,把成本降到極致。但是,發展產業聚集區要適可而止。
在國外,文化產業聚集區是很好的文化發展形式。近幾年,全國各地也都紛紛涌現出大大小小的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僅北京在「十一五」時期就分4批先後認定了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另外,區級聚集區、自發形成的聚集區達到200多個。這些聚集區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文化產業園區用於招商引資或者變相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令人擔憂。
很多文化產業園區在建園初期都進行了明確定位,後來開始轉向重視入住園區的企業數量,忽視了質量,出現有的企業同時到很多園區入住,但是不經營的現象。產業聚集區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認為其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需要管理者對文化有足夠的認識,只提供物業管理是不夠的。還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這些文化產業園區工作指導,建立園區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搭建有效的產業服務平台,強調功能化建設和功能配套,建立分工合作的產業鏈,並引導各個文化產業園區實現差異化發展,讓聚集區之間能夠協同共贏。
從工業發展角度講,合作、聯合、結合,才能讓文化產業真正獲得發展。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要有大致分工,如果全國一擁而上,將造成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另外,產業聚集區發展要「適可而止」,因為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總和,是特殊產品,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屬於個體生產,不能把所有零部件進行分解。
要看到,文化產業園區與其他工業園區不一樣,如果產業聚集區都建成鋼筋混凝土森林,藝術家們生活成本加大,環境改變,如何留住這群「金鳳凰」恐怕是較大的挑戰。
動漫產業可以聚集,創意產業更講求靈魂迸發。所以,在發展文化聚集區時,要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分類。如動漫產業等文化工業類,可以分工組合,對於文化創意類,可能就要採取差別的發展方式。
對此,文化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如何與弘揚文化主旋律相結合?以及如果把高端文化推向市場能否生存下來?所以,有人就建議對文化產業還要進行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區分。
破解資金難題
這次在對通州文化產業發展調研時發現,資金問題是文化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實際上,這也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遇到的普遍難題。
資金難題對於像文物保護這類國家公益文化單位尤其明顯,資金不足會帶來文物保護不到位、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社會上批評「博物館老一套」,不能推陳出新,也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除了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之外,也與GDP的考核制度有關。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相比,文物保護往往退而求其次。
另外,創意產業也存在「微笑曲線」,在設計-原料-生產-銷售這個過程中,設計和銷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盡管國家表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但是,文化產業發展領域仍然存在「天花板」現象。有的文化產業存在實實在在的行業門檻,有的存在無形的行業門檻,包括審批環節造成的門檻,這導致民營企業家無法涉足文化產業。當然,這與文化屬於意識形態,受政策影響大、風險大,社會資本逐利特性等有關。對此,有必要放寬社會資本准入門檻。
而在財政專項資金使用上,「遍地撒芝麻」以及側重扶持具體項目的方法都無法達到很好的扶持效果。專項資金應該主攻一個方向集中使用,而且要充分論證使用得是否恰當。財政專項資金要更多用於服務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人才的獎勵。
但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設立的專業金融機構,現階段主要還是以金融信貸服務的方式存在。
此前提出的建設政策性文化創意產業銀行也只是過渡的金融機構。據了解,文化產業的企業多是中小企業,有形資產少,規模小,多擁有的是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往往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其價值不容易確定,風險難以評估。
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讓文化企業被金融機構認同,他建議讓無形資產評估標准化,根據文化產業的不同類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這需要信用評級公司、擔保公司、產業交易中心、信託公司等中介機構一起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搭建良好的服務平台。
「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
當國家形象宣傳片通過BBC全球播出時,當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時,應當看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還略顯艱難。在國內,一部《阿凡達》便讓國人連夜排隊買票,日本動漫及相關產品受到青少年的青睞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而目前制約其步伐的瓶頸就是,與國際相比,在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對此,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與「引進來」要並重。要鼓勵國內與國外多層次的合作和交流,特別是中國文化產業機構要與國外大牌的知名文化機構合作,不只停留在項目的引進上,而要包括成立合資公司等股權合作在內的深度合作。通過「引進來」,引進國外文化產業機構的經營管理經驗、科技創新成果和市場游戲規則,結合中國的文化特色來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
尤其在確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之後,目前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與國際機構合作,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國際平台和基地,從而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要構建文化發展促進體系包含多個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還要認真細致梳理相關文化政策,及時進行修正才能實現效果,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對文化產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另外,還要積極研究文化產業的共性問題。

⑶ 談談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政策性考慮

第一,我國已經進入產業集聚與產業競爭力密切關聯的階段。
第二,講產業發展一定要有產業集回聚概念。答
第三,老工業基地振興要與產業集聚結合起來探尋新思路。
第四,產業集聚對流行的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形成重要挑戰。
第五,產業集聚使行政性重復投資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第六,如何有效地促進產業集聚?

⑷ 工業聚集的好處是什麼

1、集中布局保證了抄較短的空間距離襲,導致企業間運費降低;

2、可共同建設和利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縮短了交通運輸線和工程管網,節省基建投資,使生產、生活成本降低;

3、可以綜合利用原料、燃料等資源,減少浪費;

4、有利於降低經營管理費用和便於互相溝通信息。

(4)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擴展閱讀:

工業聚集的缺點:

工業過於集中將會使原來對發展工業有利的某些因素趨於消失,而在工業用地、用水、原料和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產品供應等方面將會出現一系列嚴重問題。因此,在工業集中的同時會出現分散的趨向。

工業生產向中小城鎮和鄉村適當分散,有利於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使生產更加接近原料、能源產地和消費區,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較易解決用地、用水、環境保護等方面問題。但是,工業生產過於分散有許多弊病,如企業間協作不便,無法共同輔助設施,投資大,運營費用高。

⑸ 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世界上引人矚目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越來越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廣泛重視。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趨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省市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分析、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各個省市對產業集群的統計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綜合評價的標准。然而科學客觀的評價產業集群質量,觀察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如何科學有效的測評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都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質的指標體系。為此,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產業集中(instri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是產業鏈有效整合,通過確立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產業鏈整合發展具有降低成本、創新技術、開拓市場、擴張規模、提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競爭優勢,同時它還是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形式 。
產業集群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具有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兩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則群龍無首;若缺少完整的產業鏈,則市場風險因素較高。因此分析這兩個條件,成為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首要分析要素。

⑹ 物流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題目有哪些

一、選題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意義的課題,才能
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錢學森教授認為:「研究課題要緊密結合國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鑽牛角尖,搞煩瑣 哲學 。 目前 在 社會 科學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話大作文章,反復考證,寫一大篇論文,我看沒有什麼意思。」因此,我們要選擇有科 學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和寫作。
那麼,應該根據哪些原則來選題呢?

(一)具有科學性。它應包括:急待解決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學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補; 通行說法的糾正;前人理論的補充;等等。

(二)有利於展開。指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業務專長;先易後難,大小適中; 已佔有一定的資料;能得到導師指導;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對題目加以限定。

⑺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現在:
一是城鄉規劃一體化。即要統籌土地利用和城回鄉規劃,合理安排縣答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
二是產業布局一體化。即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將農村產業與城市產業的發展統籌考慮,使城鄉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即在統籌城鄉規范的基礎上,將城市的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包括道路、給排水、公共交通、通信等。使未來城鄉的差別只是居住地點的不同,而不是文明程度的差別。
四是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即農村和城市具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包括住房租購、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社會保障、體育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是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即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和完善勞 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促進勞動力跨城鄉、跨地區流動。

⑻ 城市群形成和演化對什麼效益追求

實施城市群戰略的現實意義

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和高度的城市化。通常認為,城市化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城市具有的集聚效應,並且第二和第三產業通常比第一產業具有更高的要素生產率,大城市通常比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要素生產率,因而使得農村向城鎮化發展,城市的演化不斷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發展,單一的城市向城市群和連續的城市連綿帶發展。城市群是城市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使產業和人口在空間聚集與擴散運動的結果,是城市化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

當今世界每個城市的發展都與外界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密聯系,不可能是封閉孤立發展的城市,不能關起門來自成體系,自求平衡。城市不能孤立存在,它能夠存在的本質就在於它與鄉村及其它城市有一種內在聯系,地理學家稱這種關系為「共生關系」。然而,由城鄉間簡單的互通有無的交往形成的「共生關系」只是城鄉之間協同狀態的階段性特徵,它的進一步發展應該是區域城鄉一體化。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結構變遷的過程。隨著結構變革,一個城市地域的生產大循環已不再是單單在城市或是在鄉村展開,因為城鄉及城市之間新的協同狀態只有在城市和鄉村都被納入更廣闊的經濟空間,都成為大的開放系統後,才有可能實現。這樣一種協同作用在城鄉及城市問所產生的聚合效應,是單獨依靠城市或鄉村所無法達到的。高密集的城市群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經濟體系,能產生更大的聚集效應。它既不同於相距較遠的鬆散的城市群,又不同於完全集中的單一大城市,它比之絕對化的聚集,既有集中的優勢或超大城市的優勢,又避免了過分集中或城市過大的一些弊病,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得以較好的統一。而且使三個效益相互促進,由「強相互作用」而「連鎖反應」式的產生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城市群以其獨特的優勢迅速發展,對地區乃至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成為參與國際競爭新的地域單元;同時以其日漸增長的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輻射帶動力量而逐漸取代單個城市成長為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從而帶動更大區域的經濟發展。各國以及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小城鎮發展的過程證明,在城市群內和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由於可以分擔大城市的某些特定功能,能夠較快發展壯大。而遠離城市群和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盡管也可以集聚少數特色產業,或者作為一定區域的公共服務中心,但由於其持續不斷地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能力較弱,成長壯大的進程不會很快,有些甚至走向衰落。與單一的城市相比,城市群既可以廣泛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規模效益,又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可以有效提升國際競爭能力,還可以對周邊地區產生更大的帶動作用。城市群內總存在一個或兩個核心城市,作為增長極核。大多數情況下的經濟增長都發端於增長極,然後輻射到整個城市群。在這種城市群均衡的主導路徑中,增長極進一步發展是軸向擴散。從城市群發展過程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布。這種經濟中心既是區域的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於生產要素交換需要的交通線以至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接起來,這就是軸線。軸線一旦形成,對人口產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並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點軸開發是城市群自發形成與演進的主要模式。點軸系統比較完善的城市群,可進一步開發可採用網路擴散模式,構造現代城市群空間結構。網路開發是城市群已有點軸系統的延伸和強化,可增加城市群各城市(鎮)、各地域之間,特別是城市(鎮)與地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促進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而點軸網的形成,亦即點線圈的形成,在城市群的能極增長上將發生幾何級數的飛躍,即產生1:3:9的能極效應。以城市群戰略帶動我國經濟發展

城市群是現代經濟中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是極其重要的現代經濟區域類型。當今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單體發展向城市群體發展轉變。通過加快城市群發展,帶動本國或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有關專家預言,21世紀將是城市群的世紀,經濟的主要動力將越來越源於城市群特別是大城市群。城市群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決定新的世界經濟格局。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態勢的要求,我國城市群的構建應運而生並成為各地制定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選擇。

實施城市群戰略,應該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戰略選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指出:「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聚集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城鄉統籌規劃」以及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我國已經開始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後期發展階段,是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調控引導得好就會促進區域經濟健康協調發展,反之則有可能出現城市之間產業雷同、重復建設、浪費資源以及「大城市病」等嚴重經濟社會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及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間開放度加大,市場紐帶作用加強,初步出現了區域一體化態勢,崛起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雛形。目前,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代表性城市群主要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和杭州為次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各類城市55個;以廣州為中心、深圳和珠海為次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含香港、澳門),共有各類城市24個;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青島和大連為次中心的環渤海地區城市群,共有各類城市52個。這三大城市群不論從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程度,還是從中心城市規模和總體城市數量而言,都已具備大都市連綿區(Extended Metropo1iation Re—gion)的基本特徵,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國大都市連綿區。據估計,到2020年,占我國國土面積3%的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產生國家2/3的GDP總量,形成具有全球意義的三大組團式城市群和國家財富積聚的戰略載體。可見城市群在區域經濟增長中具有關鍵性作用,而城市化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數量猛增,並形成了以經濟為紐帶的若干城市群落。預計2010年,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將達到125個左右,其中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達到50個左右,中國將達到15億人口,形成一批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性城市。

21世紀國際競爭的真正據點是在城市群。在我國城市化發展滯後的情況下,有必要確立城市群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抓住了這個中心環節,我們就有或可以有就業的增長、工業競爭力的提高、國內需求的擴大、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使經濟進入良性循環。因此,全面的城市化戰略應該是發展具有合理規模的大城市,帶動其他規模較小的城市和鎮的發展,並利用它們的發展分解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負效應,在特大城市周圍支持衛星城鎮的發展,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具備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城市群或城市帶,形成合理的城市結構、網路。因此,我們應該將城市群發展列入國家戰略,要加大城市群制度創新的力度,積極探索實現城市群發展的多元化目標的途徑,應准確制定城市群發展方針,建立一個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家城市群體系。

目前中國城市群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突破行政分割問題。當前,城市間發展的整體協調范圍較窄,協調力度不夠,各城市追求自身利益的狹隘性和近期性,導致城市群整體發展的不經濟性和不可持續性。因區域整體協調不足及區域資源類似,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不明確,專業化分工合作得不到深層次的開展。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輻射和影響能力不足,除上海市外,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對區內其他地區產生的輻射和影響力還不夠明顯,其本身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雖然城市群的形成從根本上看是較長時期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不是人們主觀上賦予其群體概念,也不是表面幾個鄰近城市的拼湊,但我們對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決非無能為力,而是可以引導和調控,關鍵是要未雨綢繆,加強規劃,適時研究制定實施科學的政策措施。為促進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建立和培育良性運行機制是根本的出路,重點包括:(1)建立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理念與機制;(2)建立城市群優化分工與協調的統一競爭規則;(3)以產業群和產業鏈為依託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4)培育功能強大的中心城市。

在考慮中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時,還需要特別關注未來人口合理的空間分布格局。根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高峰時將有15億,其中城市人口將達到9億,凈增3.6億。這就決定了中國只發展幾個大的城市群是不夠的,需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較好的區域,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承接現有城市群地區結構升級和優化整合後轉移出來的產業,承接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自然保護區的轉移出來的人口,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經濟密集區和人口密集區。比如,在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四川盆地發展建構「成渝城市群」,在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發展建構「武漢城市群」,在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地區發展建構「長株潭城市群」,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發展建構「關中城市群」,在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發展建構「鄭州城市群」,在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松嫩平原發展建構「哈爾濱城市群」,在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閩東南沿海發展建構「福廈城市群」,等等。而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域,重點是發展好現有的城市,提高城市質量,而不是盲目地單純擴大規模。

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經濟日益全球化,以城市群為龍頭和單元的區域性國際化競爭態勢將成為主流。因此,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將在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住用。要充分發揮城市群及大城市在國家區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並大力扶持和推進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發展。在城市群的發展和布局方面,一是要優化整合業已形成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城市群,明確城市群內各城鎮的主體功能定位,加強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保護綠色空間,消除低水平盲目競爭,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實力。二是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規模適宜的新型城市群。為此,目前要加快可能形成新城市群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承接產業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的新的經濟密集區。三是在人口分散、資源條件較差的區域,要實行有限推進的方針,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科學發展城市群。

中國城市群是國家城市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要城市經濟在發展,城市規模的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區域面積就必然會擴大,今後10~20年,我國大城市的人口數量都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因此,在國家戰略層面,建立國家城市群體系,營建大規模、高密度的21世紀城市群空間,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國外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區域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城市群的條件成熟時自然發展而成的,而我國大多數城市群的形成則是在其條件還不太成熟時,通過如政府等外部因素的促進而形成的,從現實情況考慮,我國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切實可行的,但這就為各級政府提出了一個難題,即如何抓住時機促使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推動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這也是日後研究應該關注的問題之一。

⑼ 產業集聚的產業轉移

首先,我們從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來看,伴隨著區域的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受規模經濟內在要求的驅動,必然會導致不同等級規模的生產相同產品或類似產品,或者生產它們上下游產業產品的企業集中連片布局,其結果是在集聚機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鎮之間通過產業關聯和其他一些經濟聯系而集聚成群。這里所提到的「集中連片布局」,就包含著產業轉移的因素。在一定范圍內,生產相同、相似產品的企業,或生產上下游產品的企業,在外在規模經濟的驅動力下,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必然會逐步把本企業轉移至相關產品的集聚區發展。
產業集聚包含著產業轉移的因素,還體現在外商投資促成產業集聚的形成。外商投資建廠,也是通過產業轉移形成集聚的一種現象。外商在內地投資建廠表現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外商把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相對劣勢產業完全轉移到內地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地區,使轉入地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條件,發展新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為形成產業集聚創造條件;
另一種,外商將生產線轉移到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把包括管理機構、科研開發機構等在內的企業總部留在本地。
這樣,一方面從產業轉入地看,承接相對於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有利於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形成產業集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從產業轉出地看,轉移出企業的生產線,有利於企業總部全力研發新產品,創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從產業集聚形成後的發展趨勢看,產業集聚也會引起產業轉移。在某一地區形成產業集聚以後,採取集聚方式地區的經濟競爭力顯著高於沒有採取這種方式的地區,就會吸引其他地區的企業向產業集聚地區實行產業轉移。這不僅包括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從分散地向集聚地轉移,還包括相關專業性外部服務業和配套設施的轉移。這種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創造社會價值,而且還能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可見,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本身就包含著產業轉移的因素,並且產業集聚是產業轉移的結果。一方面,由於某地的資源或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分散在附近的同類企業,為了追逐外部規模經濟逐步轉移至該地,並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產業集聚;另一方面,依據本地的比較優勢,引進外商投資,使國外或地區外產業轉移到本地,發展本地優勢產業,進而形成集聚。這種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集聚的過程,我們定義為「吸納效應」。隨著集聚的發展,集聚區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由於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沿海地區原有的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型的集聚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供給和需求結構變化以及成本過高等因素會出現集聚不經濟的現象;另一方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的要求,勢必導致一些已有的技術相對落後的成熟集聚產業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集聚區的經濟發展。
為保持競爭優勢,在競爭中實現外部規模經濟,就要求原集聚區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尋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另外,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依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使之逐漸轉移到有接受能力的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以充分利用其天然的原材料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我們將由於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引起原集聚產業規模不經濟而導致的產業向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的現象稱之為「釋放效應」。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認為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並不矛盾,相反它們是互動關系。一方面,產業集聚的最初形成過程,就是分散在周圍地區的一些相關產業在外部規模經濟的驅動下,逐漸轉移到該地區形成集聚。形成產業集聚的趨勢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集聚地區由於市場的自發性,就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向該地進行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集聚和產業轉移互動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當這種集聚超過一定的合理規模時,規模效益就會呈現遞減趨勢,不得不將其比較劣勢產業向周圍有接受能力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行產業轉移,同時根據動態比較優勢發展新一輪的集聚產業。

⑽ 發展園區經濟對區域合作能夠帶來那些作用

這些產業集群集合的發展對溝通區域合作、發展良性的區域經濟、帶來強勢的產業發展效應。產業園區集群發展不僅使經濟發展良性迸進而且使區域合作更加緊密,更加良性推進,更加互惠互利,更加寬松互信,更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更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加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更加加快區域一體化建設發展,為經濟發展以點帶面全面快速推進產生共振效應。這就是加快推進創新式經濟發展的新思維和創新式發展的思考。
經濟園區企業集聚形成的良好社會關系網路和分工能降低成本。集聚網路的外部化是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的內驅機制。
經濟園區企業的集聚能減少和降低單個企業的「權力尋租成本」。權力尋租是指握有公權者以權力為籌碼謀求、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
經濟園區企業集聚形成的良好社會關系網路和分工能降低成本。集聚網路的外部化是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的內驅機制。經濟園區企業集聚一旦形成,就會通過其良好社會關系網路擴大規模。
(一)加強政府在經濟園區產業集聚形成時的引導作用基於前述分析,政府在園區產業集聚形成時要重點引導主導產業。
(二)加強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建設,逐步降低「權力尋租」空間如前所述,權力尋租在園區經濟發展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加強對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至關重要。
(三)規避短期利益驅動,走出經濟園區發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政府要像對待自己家園一樣對待園區或地方的環境。

閱讀全文

與產業集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