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鐵生產製造的流程
鋼鐵企業是製造人類財富的支柱產業,另一方面它又大量地消耗資源,產生廢棄物,污染環境。面對綠色製造的綜合目標,必須對鋼鐵生產的流程進行優化,才能真正使鋼鐵產業在保持產量快速穩定增長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鋼鐵工業在「九五」期間取得了高速發展,鋼產量實現年均增長600多萬噸。2007年全年中國粗鋼總產量預計將達到4.8億噸左右,比上年增長14%,已成為世界鋼鐵大國。但我國還不是鋼鐵生產強國,差距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低:①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還占相當比例;②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③重大冶金技術裝備國產化率低,先進生產軟體技術掌握少。
(2)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低:①我國鋼材市場需求板管比為50%,先進產鋼國家板管比已超過60%;②部分高附加值鋼材品種滿足不了需求;③產品質量低。鋼水潔凈度低,鋼中有害氣體與夾雜物含量高。
(3)在生產流程方面,隨著生產過程中成分、氧勢和溫度的變化,使得傳統生產流程超長化,進而使流程投資大型化,生產成本提高。
綠色製造的目標是使產品在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最優。21世紀的鋼鐵工業可以理解為兼顧社會整體節能、降低社會環境負荷的協同優化生產體系—綠色鋼材生命周期體系,如圖1所示。
因此綠色化的鋼鐵生產流程應該具備下列3種功能:
(1)鋼鐵產品製造功能。這是鋼鐵生產的基本功能,即將原料和能源轉化為質量好、成本低、環境負荷小且能夠滿足用戶要求的鋼材。
(2)高效的能源轉換功能。鋼鐵生產過程中輸入的能量流並沒有完全被鐵素流利用,應該通過各種不同的轉換技術,將之回收利用,也等於相應降低了社會的環境負荷。
(3)大宗社會廢棄物處理-消納功能。可以利用鋼鐵生產流程來消納-處理大量的社會廢棄物,例如:①處理各種不同來源的廢鋼。廢鋼是重要的再生資源,對於節約天然資源、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成本和增加就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處理大宗廢塑料,包括通過高爐風口噴吹或熱壓處理後裝入焦爐。在高爐風口噴吹1t廢塑料,相當於噴入1t油的熱量(德國1座高爐可以年處理9萬噸廢塑料);③處理廢輪胎,即利用鋼廠內制氧機的液氮將廢輪胎進行深冷處理,粉碎、分離處理,或是加人電爐內燃燒處理;④處理社會垃圾,可利用鋼廠熟悉的焚燒原理和鋼鐵廠的可燃氣,在專用焚燒爐中處理大量社會垃圾;⑤處理社區廢水和污水,可利用鋼鐵廠龐大的水處理系統處理臨近的社區污水等。(來源:製造業信息管理)
⑵ 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
攀鋼的建設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1965 年至1980 年是攀鋼進行艱苦卓絕的一期建設和創業,版實現從無到權有的重要歷史時期。攀鋼於 1965 年春開工建設,1970 年出鐵、1971 年出鋼、1974 年出鋼材,1980 年主要產品產量和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水平,形成了150 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1981年至2000年是攀鋼建設二期工程,規模邁上新台階,品種結構實現調整,實現從「鋼坯公司」到「鋼材公司」戰略性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攀鋼二期工程新建了四號高爐、板坯連鑄、板材等三大主體系統,總體裝備水平達到 80 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新增鐵、鋼、坯、材各 100 萬噸,後經挖潛達到年產 400 萬噸鋼的規模。2001 年至今是攀鋼推動實現「材變精品」戰略性轉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大型鋼鐵釩鈦企業集團的重要時期。目前,攀鋼已形成年產鐵830萬噸、鋼940萬噸、鋼材890萬噸、釩製品(以V2O5計)2萬噸、鈦精礦30萬噸、鈦白粉9.3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攀鋼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深度開發和利用釩鈦磁鐵礦資源,在中國鋼鐵工業中具有獨特地位、獨特優勢,獨具三大顯著特色:
⑶ 武漢鋼鐵產業的發展過程,現狀特徵,存在問題和未來展望
領導交給你的任務,還想偷懶啊!
⑷ 中國物資采購網的[發展歷程]
1996年
--「江蘇省物資商務信息網」(現「中國物資采購網」)上線運行。
1997年
--「江蘇省物資商務信息網」被原國內貿易部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
--「中國物資采購網」改版,成為物資流通領域門戶網站。
2006年
--成為商務部重要生產資料市場監測系統。
2007年
--成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全國生產資料市場監測預警系統。
4月 信息中心正式成為省鋼貿商會常務副會長單位
5月 信息中心正式成為省鋼貿商會常務副會長單位
7月 我中心已順利簽訂「江蘇惠隆公司「的網路信息化建設協議
11月 「迅傑生產資料網上電子交易系統」獲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8年
--中國物資采購網鋼鐵交易中心正式上線運行。
6月 徽商集團汪奇虎副總一行蒞臨公司參觀交流
7月 我公司黨支部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領導王宏民前來視察我公司
9月 南京日報大幅報道鋼鐵交易中心, 首屆鋼鐵交易中心會員培訓會順利召開, 鋼鐵交易中心進駐攀寧東晟
10月 鋼鐵交易中心進駐中儲股份, 鋼鐵交易中心南京市場培訓會順利召開 , 鋼鐵交易中心應邀參加不銹鋼盛會
11月 鋼鐵交易中心新增代理交易業務並實現首筆成交 , 交易中心第二筆代理交易業務順利完成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 中國物資采購網新版正式上線 2012-11-29 ■ 鋼鐵電子交易中心喜獲中央財政扶持 2012-08-15 ■ 本網南京鋼市沙龍分析研討會順利召開 2012-06-14 ■ 趙明慎董事長被聘請為《金屬材料電子商務平台建設與管理規范》評 2012-04-27 ■ 2月16日省發改委服務業處張瑞麗處長一行蒞臨本網指導工作 2012-02-16 ■ 我公司趙總受邀參加香港亞洲金融論壇 2012-02-02 ■ 我公司趙總受邀參加南鋼弘眾鋼筋焊網新春答謝會 2012-01-16 ■ 趙明慎董事長在江蘇電子商務發展研討會上介紹鋼鐵電子交易中心的 2011-11-18 ■ 我交易中心同中國工商銀行江蘇分行簽訂銀商轉賬合作協議 2011-09-21 ■ 五礦發展公司創新拓展部總經理朱京昌一行考察鋼鐵電子交易平台 2011-08-20 ■ 4月19日江蘇省政府領導蒞臨本網視察工作 2011-05-04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蒞臨本網 2010-09-15 ■ 中心安徽市場推廣會召開 2010-09-10 ■ 江蘇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調節處江志平處長一行視察中國物資采購網 2010-09-01 ■ 中國物資采購網與中信銀行深化合作 2010-08-10 ■ 中心各地分市場負責人展開重要會晤 2010-08-10 ■ 公司舉辦「2010年鋼鐵產業高峰論壇」獲得圓滿成功 2010-05-25 ■ 鋼鐵電子交易中心安徽市場正式運行 2010-04-19 ■ 近期鋼市形勢分析會在無錫召開 2010-04-19 ■ 近期鋼材市場形勢分析會在寧成功召開 2010-04-09 ■ 徐州市場推介會成功召開 2010-03-22 ■ 2010年新春聯歡會完美落幕 2010-02-10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視察公司工作 2010-01-21 ■ 鋼鐵交易中心推出「可議價」交易模式 2009-07-09 ■ 我公司取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2009-07-06 ■ 本網鋼勢研討會鹽城召開 2009-06-15 ■ 我公司連續四年被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 2009-06-09 ■ 南京幕燕物流造訪鋼鐵交易中心 2009-05-14 ■ 鋼鐵交易中心成功案例報道 2009-05-14 ■ 采購網鋼鐵交易中心第三批交易員培訓交流會昨順利召開 2009-05-14 ■ 本網赴徐州參加研討會 2009-03-23 ■ 熱烈慶祝中心發盤資源破萬 2009-03-12 ■ 本網與中儲經銷分公司會晤 2009-02-20 ■ 1月12日公司鋼鐵交易中心正式開通 2009-01-14 ■ 2009新春聯歡會勝利召開 2009-01-14
⑸ 黃石鋼鐵工業歷史發展進程
◎ 黃瑞雲
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並大力向海外擴張,殖民主義的魔爪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本來同我們一樣處於封建統治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而中華大地仍然在封建的黑夜裡沉沉昏睡。貧窮的中國農民還像一千年之前那樣,揮著鞭子跟在疲憊不堪的老黃牛之後緩緩地犁翻著古老的土地。婦女們仍然踮著三寸金蓮在崎嶇的鄉村小路上蹣跚。年輕的或者年老的讀書人,一個個拖著尾巴似的長辮子,黃卷青燈,苦苦地琢磨著程式化的八股文,希望哪一天有幸能夠金榜題名。而在大清帝國的朝廷上,大臣們身著臃腫的前後綴有文禽或猛獸綉飾的補服,戴著笨重像倒漏斗似的頂子,年年,月月,天天,匍匐在禁陛森然而沉悶不堪的殿庭上敬祝皇帝陛下「萬壽無疆」。紫禁城像一個封閉得密不通風的古堡,裡面的人絕大多數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然而歷史是不容停滯的,它會以災難的方式促使人們被迫前行。西方列強終於用大炮轟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長期自命「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立即驚惶失措。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系著生死存亡的問題無情地攤在人們的面前。那些掌握國家民族命運的人們將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各種汗牛充棟的宣傳媒體上,千篇一律地給人一種印象,一種概念,晚清社會反正是一團黑暗,凡是統治集團中的人們,加他們一個「反動」的謚號就概括無余,對那些曾經聲威赫烈如曾國藩李鴻章之流,給予一些諸如「劊子手」、「賣國賊」之類的罪名就夠了,沒有別的什麼話說。即使對某些特殊人氏給予某種肯定,緊接著仍然要揭露他們的「階級立場」,批判他們「維護反動統治」的行徑,彷彿歷史是從某個特定的日子突然開始,以往的時代一筆抹煞之外可以毋庸置疑。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時代的思想禁錮得到一定的解放,人們才逐步清醒,認識到歷史總是一步一步地前進的,即使是沉封深鎖的晚清社會也不乏「寂寞的思想先行者」,不乏為國家民族嘔心瀝血的人們,不乏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台階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俊傑。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我們的出版物中,才慢慢地出現了一些符合歷史辯證法的科學著作。我的學長張實紹賢先生這本即將出版的《張之洞與中國鋼鐵工業》是十分精彩的一本,給研究晚清歷史、研究晚清的歷史人物提供了一個精深的範例。
張之洞生於道光十七(1837)年,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歲中進士,由慈禧太後親自點為探花。這以後又一個二十六年,他由翰林院編修而外放學政,回京任國子監司業等職,之後升到內閣學士,先後出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二十六年的經歷,充分地表現出他歷練的才乾和遠見卓識,辦了若干件出色的事務。特別是光緒十年(1884)在兩廣總督任上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勝利,這是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四十多年間遭到外敵侵略時每戰必敗之後唯一的勝利,也就特別地輝煌。但使張之洞一躍而成為晚清洋務運動的巨擘,並成就他一生最為卓著功業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調任湖廣總督之後,他在這里開發大冶鐵礦,開辦漢陽鐵廠,使之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紹賢先生這本大著研究的就是張之洞的這段歷史。
為了說明張之洞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經營他的鋼鐵事業的,作者特意在全書的「前編」,用「光緒十五年」作為時間坐標,敘述了此前此後大清帝國的狀態。光緒十五年(1889),上距鴉片戰爭近五十年,中間經歷了中法戰爭,國內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等一系列重大變故,大清帝國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然而帝國主義的大炮並沒有完全震醒封建中樞的酣夢。一方面朝廷有感於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開展了洋務運動,建立了實為軍事工業的機器局、船政局之類的設施,引進了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社會人文知識;然而另一方面許多居於統治地位的官僚仍然頑固地死守著封建道統,反復重彈那些陳腐得發霉的論調:「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整綱紀,明刑政」,「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他們仍痴信大清為「天朝上國」,以西方列強為夷狄,視科學技術為末技。當西方的火車風馳電掣在歐洲大地賓士的時候,中國連修築鐵路都遭到這些封建頑固派的強烈反對。他們就像籠中畜養的鵪鶉,以為世界就這么大,絲毫不知道凶鷙的鷹鷂正在高空中盤旋。致使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慨嘆:「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學而昧於數千年來一大變局,狃於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創巨而痛深,後千百年之何以安內而制外!」而這就是張之洞出來開創他的鋼鐵事業時的環境。
當光緒十五年秋天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奉命修築蘆漢鐵路,並准備籌辦鋼鐵廠的時候,出現在他的腦子里的也許只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中國非有鐵路不可,而修築鐵路非自煉鋼鐵不可;二是他聽說了大冶地區有鐵石礦藏。除此之外,他站在大江岸上,放眼望去,還是一派茫茫!在他的面前,沒有略通科技的僚佐,沒有技術專家,沒有設備,沒有機器,每走一步都會碰到沒有。修鐵路,煉鋼鐵,怎樣勘探,怎樣開采,怎樣繪圖,怎樣冶煉,一切都仰仗外人;每一部機器,機器上的每一個零件,都要從萬里之外的異國進口。諸如此類的困難,其實還不是重要的,更嚴重的還在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同僚之間也互不配合。而且當時社會民眾還處於蒙昧狀態,稍一行動即處處受到阻礙。也許這些還不是主要的,最關鍵的還在於朝廷仍然是一個封建堡壘,沒有像日本明治王朝那樣變法圖強的戰略,發展科技開辦一些現代化建設,也沒有一個總的方針,大多各自為政,互相牽制。張之洞要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創他的事業,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在某種意義上,近代化鋼鐵工業的出現和發展,標志著工業化的一個重大的飛躍。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正可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張之洞開辦鋼鐵事業,是他本人也未必意識到的工業革命的嘗試呢?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經歷了長達百年的由手工業作坊發展到採用機器的大工廠生產的過程,科學技術都已相當的發達,政治體制也相應地進步,舉國上下有著相同的認識,資本主義的天空已經完全晴朗,他們的成功自然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而張之洞的事業卻是在封建主義的沉沉黑夜裡進行的,生產關系嚴重地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他遭遇的尷尬也就是必然的了。
但張之洞迎難而上,不管多麼地艱難險阻,不顧守舊的執政大臣的掣肘,同僚的摩擦,無恥浪人的惡意攻擊,甚至地方封建勢力土豪地霸的刁難,用紹賢的話說,他「背著獨自辦鋼鐵的沉重的十字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奔走在大冶漢陽之間,修築鐵路,尋找煤藏,開發鐵礦,建設鐵廠。有志者事竟成,他終於修築了「黃河以南第一條鐵路」鐵山運道,建成了「領先亞洲,震驚世界」的漢陽鐵廠,讓「中國近代冶金工業的熊熊爐火,照亮了武漢三鎮的夜空」,似乎也燃起了中國工業近代化的微茫的希望!張之洞取得了成功!
然而這是晚清社會,漫漫長夜還遠沒有走到盡頭,漢陽的爐火終究沖不開漫天的夜幕。當鐵廠剛剛投產,通紅的鐵水剛剛興奮地噴發的時候,歷史的腳步艱難地踏進了光緒二十年,也就是中國大地為之震顫的1894年!這一年,大清王朝慶祝老佛爺六十大壽的焰火在紫禁城的上空燦爛地升起,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卻正向中國海疆轟轟地噴射;老佛爺理所當然要萬壽無疆,創建了三十年的北洋水師就命中註定會全軍覆沒!兩者之間如此巧合,或許也並非偶然,試看老佛爺一場慶典七百萬兩白銀的開銷,剛好相當於三十年海軍建設的全部資金。大清帝國的大政方略就是如此,大清帝國的水師安能不敗!也正在這個時候漢陽鐵廠卻連連發生事故,水淹大冶王三石的煤礦,漢陽的槍炮廠被大火燒毀了廠房,鐵廠的焦炭供應不上,煉鐵只好被迫停頓,而嗷嗷待哺的百萬資金卻無從籌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單是賠償日本的白銀多達兩萬萬兩,就是整個漢陽鐵廠建設資金的四十倍,現在張之洞還能到哪裡去要銀子?張之洞遭遇了失敗!
紹賢寫這一章時,將國家傾頹的慘局和鐵廠拮據的困境交錯著敘述,形成強烈的對照。在這一章的結尾,紹賢以他慣有的貌似冷靜的筆調寫道:「將漢陽鐵廠放在中日戰爭的大背景下審視」,人們會發現,「它的出鐵的喜悅,已經取得的成績,現實的處境,未來的難題,都被戰爭的炮火淹沒了。對於日軍強橫和陰險的震驚,對於前線清軍雪崩一般潰散的驚愕,對於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悲憤,占據了舉國上下的注意力。在這種時機,張之洞喋喋不休地叫喊鐵廠經費困難是何等地不合時宜,處境是何等地孤立無助;而在這樣勝負成敗的關鍵時刻,一個國家需要鋼鐵工業對軍火生產的支援又是何等地緊迫。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光緒批閱張之洞奏摺時愁鎖的眉尖,看到他提起石朱筆又放下時的滿臉悵惘。」時間過去了一百多年,我們今天讀紹賢的這一段文字仍未免無限感慨。
紹賢用典雅清新的筆觸,抒寫了這一段錯綜復雜的歷史。他可以說新創了一種文體,融考證、敘述、評說於一爐。對張之洞修建鐵山運道,開發大冶鐵礦,創辦漢陽鐵廠所經歷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作了翔實的考證,清晰的敘述,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徵引的文獻多達一百多種,把當年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內到國外,來往飛馳的電文,相互驛傳的書信,數不勝數上奏給朝廷的奏章,查不勝查的寫於密室的筆記本,以及後來有關張之洞的傳記和論著,從這些紛繁,瑣碎,復雜,或虛或實,或真或訛的資料中,清理出一個頭緒。作者捲入了一百多年前開展洋務運動那一場沒完沒了的紛爭,給他們判斷是非。作者也捲入了一百多年來評價洋務運動的迷局,對各種錯訛的說法加以辯正。把一部深邃的有可能使讀者捲入五里霧中的考證論述性的著作,寫成一部清新可讀而且饒有趣味、近乎通俗性的讀物,充分顯示了作者大匠運斤的手段。
這不是一部完整的晚清洋務運動史,但通過張之洞開辦鋼鐵工業,足可以了解洋務運動的實質、過程和成敗;固然不只「一斑」,卻可以盡窺「全豹」。作者在總結洋務運動時說:所謂「洋務派」,「這些人只是大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贊同引進西方物質文明的傾向而已,既無共同的行動綱領,也無統一的組織聯系。其中以地方權力為核心形成的不同的政治集團,大大小小的派系,各有各的政治目的,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各有各的主張和方案,各自為政,自行其是;或壁壘森嚴,對外抵制;或明爭暗鬥,相互掣肘;在極其有限的資源,在各種反作用力、分力、摩擦力等等的撞擊、撕扯、擠壓、揉搓下,無謂地消耗、浪費;名義上都是奉朝廷的旨意行事,實則朝廷既無力規劃整合,也難以調度協調。所謂的洋務運動,便在這種宏觀上基本無序的狀態下艱難地蹣跚地前行。漢陽鐵廠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中,陷入困境不是偶然的。」這段文字,對洋務運動的性質、特點和它的命運,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這也不是一部全部的張之洞的評傳,但卻是張之洞一生最卓越也最艱難的經歷,是張之洞一生功業之所在,更是他一生毀譽之所系。作者沒有採取平鋪直敘的抒寫,也不是一個一個問題地解答,而是隨著客觀史實的發展,巧妙地交錯著敘述。縱觀紹賢這本書,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發掘、梳理原始檔案資料,盡其可能地用原始資料來甄別後期的資料和評論,著意辯正對張之洞的許多訛傳和誤解,這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證諸多電文、書信和各種繁雜的記錄,往往是為了對某個問題進行辨析或澄清。其中如葉景葵訛傳張之洞「大言曰:「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以致買錯了煉鋼爐,所制鋼軌含磷太多,造成嚴重損失。在上世紀評論張之洞的種種著作里,以訛傳訛,無不把它作為張之洞的重大過錯。紹賢對這宗公案從源到流進行了深入仔細的清查,為張之洞洗刷了背負百年的冤案。張紹賢無疑是張之洞事隔百年後的異代知交;今年恰好是張之洞去世一百周年,冥冥之中是否會有某種緣分呢?
這更不是一部詳盡的黃石地方誌,但卻是黃石最為重要的歷史。正是由於張之洞對大冶鐵礦的開發,對漢陽鐵廠的創辦,奠定了黃石作為重工業城市最初的基礎,並使大江南岸這片壯麗的湖山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發祥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鐵山礦址正可與商周時期即已開發的銅綠山古礦,懸隔三千年而相輝媲美,兩者同樣成為黃石大冶的榮耀。紹賢的這部大著無疑是認知黃石歷史最為重要的著作。張之洞將永遠和黃石的歷史連在一起,張文襄公的英靈將永遠在這個光輝的城市裡盤桓;為此我期待有朝一日,一尊張之洞的雕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作為這座礦冶名城的標志。
⑹ 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⑺ 湖南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菱集團)是1997年底由湖南三大鋼鐵企業回--湘鋼、漣鋼、衡鋼聯合組答建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省屬國有企業,由省國資委授權經營。集團下轄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漣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湖南衡陽鋼管(集團)有限公司、湖南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錫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菱財務有限公司、湖南華菱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餘家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子公司。
華菱集團從實際出發,走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體制創新之路,以資金、資產為紐帶,構建穩固的大集團運作體系;推行二元分層經營模式,建立科學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依託資本市場穩步推進主業資產的漸進式整體上市;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與世界500強企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努力融入全球鋼鐵業和世界經濟大循環。
在鋼鐵行業前所未有的市場變革中,華菱鋼鐵迅速崛起,躋身於中國十大鋼鐵企業,全球20大鋼鐵企業之列。2011年實現鋼產量154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38.59億元,擁有總資產859.69億元。
⑻ 武鋼集團武漢江北鋼鐵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武漢是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發祥地。1890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龜山北麓)創辦的漢陽鐵廠,是我國第一家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當年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其產品曾出口到美國、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國家。
1937年「七 .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適應抗戰需要,漢陽鐵廠的設備陸續拆遷至重慶大渡口另建。無法拆遷的設備於1938年10月24日武漢淪陷前夕炸毀。
解放後,為發展國民經濟,中央政府在武漢青山地區興辦了新中國第一家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鋼鐵公司;武漢市政府在漢陽地區又興建了漢陽鋼(鐵)廠。並相繼興建了漢陽中南軋鋼廠、漢陽鋼絲繩廠、漢陽鋼管廠、漢陽帶鋼廠、漢陽機械廠(後與冷軋廠合並)以及漢口軋鋼廠、漢口冷軋廠、武昌焦化廠等冶金企業,隸屬武漢市冶金工業局。經濟體制改革後,改組為武漢市冶金工業總公司。
1985年11月武漢市冶金工業總公司撤銷。以上市屬冶金企業(簡稱市區廠)歸並武鋼管理。
為加強對市區廠的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1996年1月,成立武鋼集團武漢冶金公司(籌備)。同年12月正式成立武鋼集團冶金公司。
2000年12月,武鋼(集團)決定對冶金公司進行公司化改制,組建武漢鋼鐵集團冶金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10月,更名為武漢鋼鐵集團江北鋼材加工配送有限責任公司。
2007年11月29日,正式更名為武鋼集團武漢江北鋼鐵有限公司(簡稱江北公司)。
現在江北公司所屬市區企業,正著手實施重組搬遷改造——將陸續遷至陽邏、江夏兩個新型基地,開始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⑼ 鞍山鋼鐵廠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影響
鞍山鋼來鐵公司是共和國成立之初我自國少有的幾個完整地鋼鐵廠,為了恢復鞍鋼的生產能力,國家動用了舉國之力,形成了國家建設急需鋼材的生產基地,也積累了鋼鐵技術,管理的經驗,並對國家整個工業生產管理積累了經驗,號稱「鞍鋼憲法」。鞍鋼的發展歷程是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國家的縮影,鞍鋼的模式成為我國工業化的基本模式。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的首鋼模式和後來的邯鋼經驗才有探索了一條積累發展和模擬市場的管理模式。
⑽ 您認為鋼鐵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優勢及劣勢
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刺激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關掉,拆除。目前鋼鐵行業出現了暫時的回暖,使得鋼鐵界老闆們久旱逢甘霖,興奮不已。已經關閉的民營小鋼鐵廠蠢蠢欲動,就像驚蟄以後的小蟲,從深深躲避嚴冬的地下復甦過來。不過,鋼鐵行業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格局沒有改變。過去民營企業靠環境污染防治降低費用增加產品競爭力,現在嚴格監管不能再不開除塵設備了;過去靠低工資降低用工成本,現在的工人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多了,低工資不能吸引員工;過去靠承包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上繳國家稅收增加企業收入,現在嚴格執行稅法和淡化GDP政績考核,地方保護主義漸漸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過去低質劣質產品降低工序成本,現在產品過剩,低劣產品沒有了市場。唐山的小民營鋼廠雖然有資源優勢,但是破產是必然的,是經濟新常態了供給側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