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產業發展有政府引導有什麼優勢
政策支持、資金直接支持,優勢那麼多
⑵ 長江三角洲農業和工業的優勢以及缺點
全國商品糧基地: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
全國商品棉基地:長江中下游濱海、沿江平原,江漢平原
出口農產品基地:太湖平原
經濟作物:桑蠶、油菜花、柑橘、
作物熟制:一年兩到三熟 長三角的優勢:1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利於發展農業;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集中,便於發展商業;工業基礎雄厚,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經濟腹地廣闊,延伸到長江的中上游;海洋資源豐裕,可開發海洋運輸等領域
2.長三角的人口密度大,勞動力廉價,有利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技術人才集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有力拉動
3.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扶持也是本地發展的有利條件,另外長三角的區域合作開展的如火如荼,為長三角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長三角的弱勢:1.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匱乏,鐵,銅等金屬資源短缺,給長三角的發展帶來了諸多限制;淡水資源的相對缺乏也是發展的掣肘;洪水,台風的威脅;港口的淤積;城市的過度發展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2.經濟體制的改革,要求本區要徹底改掉舊的工業發展模式,也給本地發展提出新的問題
⑶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是哪些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產業、馬鈴薯、園藝、優質糧食、適水產業、葡萄產業、種業、紅棗、牧草、蘋果、道地中葯材。
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也是發揮比較優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近年來,寧夏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迅速,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80%以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意義: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是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重大戰略舉措,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建設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總體偏小,規模化、標准化程度不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低,缺乏強勢龍頭企業的帶動,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只能進行簡單的初加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產品加工深度不夠,產品研發能力
低,新開發產品少,加工轉化和增值不高。
三是市場培育不夠,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品牌培育滯後,農產品品牌不少,缺少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的馳名品牌,靠
品牌開拓市場的力度不夠。
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低,除個別國家及自治區級龍頭企業設有研發機構外,絕大多數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科技支撐能力不強。
五是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和穩定的帶動關系。
六是農業投融資渠道單一,信貸資金嚴重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措施:一是深化產業發展認識。二是做大產業發展基地。三是做強產業化龍頭企業。四是做活農產品市場。五是增強產業科技水平。六是加強產業組織體系。七是創新產業發展環境。
⑷ 發展農村特色優勢產業應注意什麼
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轉型升級為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 機遇。在闡述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現實意義,分析國內特色農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與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廣西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 業融合發展的優勢與機遇,提出了促進廣西特色農業與農村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思路。
⑸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地區糧食生產由微利轉為虧損,糧食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
由於高庫存與全球性供給過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若算上土地費用、人工費和折舊等,糧食生產幾乎沒有利潤。
一些年輕農民認為「種糧無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選,中老年農民種地主要為口糧,中青年在家務農的主要目的是贍養父輩、照顧兒女,有的地方由於種地虧損,耕地撂荒現象常有發生。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由於種糧效益過低,也不得不調減種糧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二、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滑,農業整體競爭力趨於下降
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10%左右,而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即便是競爭力最強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額增速也持續回落,貿易順差不斷減少。
三、多數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農業產業安全遇到挑戰
近年來,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庫存攀升,造成了「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從2013年到2015年,穀物進口量從1458萬噸增長到3271萬噸,使國內玉米成為結構性過剩品種,造成儲備膨脹。
目前我國已實施14個自貿協定,隨著貿易標准不斷提高,在我國農業競爭力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若缺乏必要保護措施,價低質優的國外農產品將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農業產業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戰。
四、農業立體式污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引發社會關注
農業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業污染問題已由化肥、農獸葯、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污染或殘留,轉變為「水源—土壤—大氣—生物」多方面、立體式污染。例如,大量工業污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產業損失達幾十億元。
(5)農村產業發展的優劣擴展閱讀:
農村社會發展新戰略: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穩糧」與「增收」的關系
基於農業「二八現象」,目前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只依靠增產和提價的方式來促進農民增收有相當大的難度,應遵循「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原則,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路子。大力培育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向規模要效益;以農業科技為支撐,向科技要效益。
二、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互聯網+」能有效地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將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給和需求積聚起來,促進農業領域分工分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發展。應抓住契機,通過互聯網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存在的「分有餘、統不足」的問題。
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集體經濟
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國相當多的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位,集體資產權能缺失,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較為普遍。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特別是專業合作社,防止集體經濟缺位。
四、培養經濟發展帶頭人,為農村發展培育強勁動力
總體看,我國農村發展既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更缺乏在經濟、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帶頭人。實踐證明,凡是發展得好的鄉村,大多離不開「能人」的帶動。各級政府應當出台鼓勵政策,培養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吸引來自不同階層的精英、能人帶動農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戰略抉擇
⑹ 國家為什麼要把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開發帶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處於低位平穩運行態勢,企業利潤增速略有下降,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但出口增速持續回升。未來在穩增長政策抵禦經濟下行的預期下,預計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將在第二季度末企穩。
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5.8% 食品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速較高
總體運行平穩,主要行業處於正常增長區間
受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影響,今年1—3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增速比1— 2月回落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726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3.2個百分點。三大食品行業中,酒及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回升,為6.9%,較上年同期增長0.8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3.9%、8.0%。
盈利能力強於工業,食品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速較高
今年1—3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819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6%,超過工業1.4個百分點;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1.5元,低於工業4.3元。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及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分別為7.9%、11.7%、5.1%。
⑺ 美麗鄉村生態農業優點
當代中國的生態農業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開發回資源並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答利用且有市場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重視產業結構從種、養、加擴大到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鏈接,健全與完善區域內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生產系統,實現健康安全農產品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建設優美、文明的新農村環境,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有機、綠色等安全農產品生產是當前生態農業的抓手,與此同時,安全農副產品的需求和「綠色戰略」又推動了現代新型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完善。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
⑻ 2016農村發展農業有哪些優勢
我們整理了2016年的扶持資金項目合集,一起看一看,有沒有你適合的項目:
農業部
種養類
(1)畜禽良種基地項目申報;(2)商品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3)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4)水產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5)蔬菜(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6)茶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7)花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8)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試點項目;(9)水果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0)桑蠶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1)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項目申報;(12)秸稈養畜項目申報;(13)沼氣工程項目申報;(14)經濟林類項目申報;(15)設施農業類項目申報;(16)高產攻關作物項目申報
加工類
(1)糧食加工項目申報;(2)果蔬加工項目申報;(3)畜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4)油料加工類項目申報;(5)水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6)生物工程類項目申報;(7)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申報;(8)食品加工類項目申報;(9)液態奶加工類項目申報;(10)酒花麥芽類加工項目申報
流通設施類
(1)保鮮類項目申報;(2)集散地批發市場項目申報
基本建設類
(1)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申報;(2)節水灌溉項目申報;(3)田間水電路改造項目申報;(4)中小型灌區水庫改造項目申報;(5)鹽鹼地改造項目申報;(6)沙荒地改造項目申報;(7)草地建設項目申報
發改委
(1)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與現代農業高技術工程項目申報;(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申報;(3)現代中葯產業發展項目申報
財政部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申報;(2)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申報;(3)中葯材生產扶持資金項目申報;(4)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專項項目申報
商務部
(1)「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項目;(2)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項目
科技部
(1)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申報;(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申報;(3)國家推廣計劃項目申報;(4)國家高新技術科研項目申報
國家項目,到底能給多少錢?
財政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300-800萬)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50萬-300萬)
3.農業綜合開發林業專項(不低於120萬)
4.農業綜合開發新型合作示範項目(50萬-200萬)
5.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500萬左右)
6.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1000-2000萬)
7.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不低於1000萬)
農業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300萬以內)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良種繁育、優勢特色種養項目200-500萬)
3.大中型沼氣工程中央投資項目 (100-200萬)
4.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項目總投資的30%左右)
發改委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現代農業示範項目(200萬-2億)
2.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
3.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10%左右)
4.經貿領域中央投資項目(500萬左右)
5.節能改造財政獎勵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6.生豬標准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0-100萬)
7.奶牛標准化養殖小區(場)建設項目(80-170萬)
8.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範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其他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能源局: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補助資金(2500萬)
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60-300萬)
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現代農業領域項目(不超過80萬)
科技部:富民強縣工程(一般300萬以下)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0萬)
扶貧辦:產業化扶貧項目(500萬)
2016農業補貼「愛上」誰?
1、土地改革進一步「促家庭式流轉」
一方面,土地流轉試點以來,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金融領域的寬松政策,大量資本盲目的進軍農業,規模化的土地流轉並沒有帶來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另一方面,2015年我國面臨通縮壓力,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土改力度,2015年土地改革將會傾向「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2016年農地流轉、財產權抵押、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將進一步擴大。
2、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向「示範園」傾斜
2014年專項資金較2013年加大了示範專項的力度。之前的專項資金更重視規模化、區域化,國內五花八門的農業項目放任式發展,出現了「撂荒地」「撂荒項目」的怪現象,鑒於此,國家專項扶持資金更傾向於「示範化」。
3、專項資金傾斜於「產業鏈」的打造
2014年我國首次把加工類合作社示範社單項列出,計劃2014~2016年發展1000家國家級加工合作社示範社。補貼資金從高標准設施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向產品儲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
4、環境評價占據專項的「一票否決」地位
霧霾的持續強勁,土壤的板結與污染,水土缺失依舊是我們迫切改善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農業項目的評價必須以不能破壞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態環境。因此環評將是2016年農業補貼及專項扶持資金不可或缺的評價因素。
⑼ 如何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和發展優勢
在當代新技術革命逐步由導入期向拓展期過度的歷史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都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佔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紛紛出台了各具特點的發展規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但從現實國情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制約因素。由此決定了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引導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 明確技術方向,做好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工作實質就是發展什麼產業以及產業的空間分布問題。一般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新興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潛在形態,其經濟效應、市場前景並不十分明朗,尤其是支撐產業的核心技術系統是否具有先導性、戰略性,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可能性更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產業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前提。如果產業方向選擇錯誤,不僅要貽誤發展時機,而且要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1980年代末期,日本沒有認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把信息產業的戰略重點放在大型電腦的研製和開發上,導致錯失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的機遇。中國各地產業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要素的聚集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就帶來一個什麼地方發展什麼產業最為合適的問題。但是從近年來各地的發展戰略來看,產業選擇同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現象已經初現端倪,既有可能引發各自為戰、兄弟鬩牆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未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把選擇產業、布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職責。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把握國際技術研發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捨。在產業布局方面,則要綜合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產業發展格局。 拓展市場空間,做好市場引導與培育工作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空間就是該產業產品的消費容量和消費前景。「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一項產業的催生與壯大與該項產業的市場收益密切相關,而只有產業具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時收益才可能發生,新的產業分工才能確立。我國一些先進適用技術之所以並沒有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形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足夠的市場空間。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並非是國內需求升級引起的內源推動型產業升級,而主要是國際市場競爭誘發下政府推動型產業跨越,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起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的責任。培育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既需要增強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性,還需要全社會消費觀念的更新。增強新興產業的替代性,政府要著力彌補產業化初期規模優勢尚未顯現、產品成本高的缺陷,加大針對新興產業的消費補貼力度,降低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形成相對於傳統產品的價格優勢。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必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新興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 完善科技創新路徑,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技術創新催生、技術應用支撐的新型產業部門。原有技術的深入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是新興產業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否具備科學的技術創新路徑則是能夠提高綜合研究開發能力的決定因素。從創新方式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兩種方式;從創新主體來看,技術創新路徑可以分為企業主體型創新與國家主導型創新。綜合世界科技創新規律和我國實際情況,要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引進技術為輔,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路徑。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資源,在立足於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同類先進技術。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新興產業的技術制高點,必須把完善科技創新路徑的最終落腳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同時要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投入風險比較大、研發周期長、學科領域廣,單純依靠企業很難完成。而且企業往往會因對傳統技術的依賴和大量沉澱成本的拖累而不願意主動研究新技術、採用新技術。因此,必須提高政府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的責任。要在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積極性的同時,加大各級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互承接、相互作用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基礎性研究,企業致力應用性研究,政企協調、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創新主體。與此同時,政府要著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台建設,引導風險投資資金、金融資金、民間資金進入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科研成果進入實體形態,提高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換的速度。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新興產業培育的有效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體制和機制的障礙,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明顯的體制和機制障礙,比如汽車的准入問題、新葯的審批問題、生物制葯進入醫保目錄問題、風電上網問題等等,這已經成為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點和突破口。」政府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規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改革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要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二是要防止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在產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上,政府作用要協調配合好市場機制,形成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相互配合的機制。市場是盲目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只有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起來,各安其位,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運行機制。政府要尊重市場規律,捕捉市場動態,放寬准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為各種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掃除體制機制性障礙,為新興產業進入市場打造通暢的無障礙通道。在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政府要擇機頒布有利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鼓勵性政策法規,形成普惠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經濟主體的政策支持體系。充分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轉移,鼓勵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斷形成新興產業發展的保護性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新興產業技術標准,保障創新者收益。針對各地一哄而上、盲目發展,借發展新興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之實的行為,要未雨綢繆,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引導、加大督察,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負外部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