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三產業的發展特點
1、第三產業的發展,要採取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原則。
第三產業是一個龐雜的混合產業群。應根據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性質、特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經營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採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其中,應特別注意盈利性和非盈利部門、基礎性產業和競爭性產業部門、全額撥款和差額撥款單位等方面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導向。科學地確定第三產業的行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順序,並從區位條件、自然人文景觀、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經營人才素質等方面綜合第三產業中的行業區域比較優勢,尋找和培養那些具有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的行業作為發展重點。
2、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城市和專業市場為載體。
城市往往是一個區域的商業、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產業相對集中;專業市場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它的擴展本身就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專業市場的興起還會帶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金融業務以及各類中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從浙江的實際出發,當前應特別重視通過城市化來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產業結構升級轉換方面,總的趨勢應堅持「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要強化中心市區的金融、貿易、信息、中介服務以及生活服務等功能。有條件的還可以建設中央商務區。
3、第三產業的發展,應堅持產業轉換序列的多元化模式。
這就是:
(1)遵循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努力實現三大產業轉移的依次推進,使第三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水漲船高」。
(2)以二、三產業同步起飛為契機,縮短三大產業依次推進的過程,加速產業重心的變遷,實現第三產業的總量擴張和比重提高。
(3)跨越產業更替和轉換的梯度序列,以第三產業率先起飛的態勢(尤其是以商品市場為起點的第三產業發展),攜帶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而把第三產業的發展定位在較高的起點上。應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分別採取適合各自特點的產業轉移順序,以促進第三產業快速、高效的發展。
4、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
第三產業中的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服務業,本身就是高科技發展的產物。當今世界,電子計算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最為廣泛,第三產業已成為擁有計算機最多的部門,由此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拓展了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導致了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提高了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帶來了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優質、便捷的服務,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創造了全新的服務方式。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第三產業的面貌和促進第三產業的興起。為了實現「科技興三產」的基本方針,加大第三產業中的科技含量,必須明確科技長入第三產業的目標和重點。當前的主攻方向,除了努力實現城市交通通信的現代化外,還要加快電子計算機在商業外貿、金融保險、旅遊賓館、信息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規模、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高。
5、第三產業的發展,要重視國際服務貿易問題。
國際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第三產業的對外貿易,它包括服務的出口和進口,涉及國際金融保險服務、通信視聽服務、交通運輸服務、旅遊觀光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租賃服務等十餘項通常項目。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已發展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大大快於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浙江服務貿易的發展,除了要繼續擴大遠洋運輸服務、涉外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傳統服務貿易項目外,還要努力發展咨詢服務、計算機軟體服務、租賃服務以及綜合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從而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開放和外向發展。
『貳』 如何認識第三產業的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
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第三產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第三產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第三產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第三產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第三產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第三產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第三產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企業中,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第三產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第三產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第三產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第三產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產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第三產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第三產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第三產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第三產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第三產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第三產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第三產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第三產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第三產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叄』 中國三大產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啊
第二產業:市場化與開放程度提高正向效應大大超出預期
(一)「入世」後,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加,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公司
的重要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也是引進外資最多的產業
。「入世」後,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前八個月,我國加工
貿易出口達11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加工貿易一躍而成為出口主導方
式。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國家一些加工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其中,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長最為明顯,1—9月份,我國
機電產品出口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
8%,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二)「入世」以來我國
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的產品主
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密
集型的輕工、紡織、消費類電子產品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即使是技術
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也是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
同時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
的行業(如國防軍工)外,基本上放開了所有的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時的承諾和當初人們的預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產業,其受「入世」的積極影響就越明顯,越是外
商直接投資多的行業,「入世」後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越快。中國與WTO成員實現
了「雙贏」。
第三產業:全面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關注經濟效應走向
2002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批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條例,「入世
」協議中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經濟運行中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
。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呈現強勁增長,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
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商貿等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資敞
開大門。
(1)銀行業————「入世」後,我國取消了外匯業務的地域、服務對象限制
,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將由去年「入世」時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進
一步擴大到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等城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明顯
改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已有4
5家營業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
其中貸款總額為385億元。
預計「入世」5年後,外資銀行外幣存款份額將佔15%,人民幣存款佔10%
;外幣貸款份額將佔20%—30%,人民幣貸款佔15%;中間業務可達50%。
「入世」10年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接近1/3左右,需要關注對我國銀行業
的沖擊。
(2)保險業———「入世」以來,已有34家外資保險經營機構獲准在我國營
業,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14個城市設立了199個代
表處。據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業務經營特點,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壽險份額的同
時,占據中國目前的保險空白點。目前我國的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
工程保險等險種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很小,這些空白點或者不發達的領域可供外資運
作的空間很大,要關注外資保險在這些領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二是實行
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加強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金融意識相對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
市場的開拓。三是爭取快速擠進再保險市場。
(3)證券業————從目前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看,我國證券市
場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第二步是開放並購轉
讓市場,使外資通過國有股、法人股的收購間接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第三步是在條件
成熟時,通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向外國機構投資者開
放A股市場。
「入世」後,外資證券類公司的競爭主要是鞏固傳統的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業務;
全方位介入B股業務;爭奪財務顧問等A股一級市場的輔助性業務;通過中外合資證
券公司、中外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大股東的方式滲透到中國的
A股二級市場業務。
(4)零售業————總體來看,「入世」前後我國分銷領域沒有明顯變化,目
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銷售總額,大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5%,對整個中國消
費品市場的影響很小。
中國開放分銷領域後,沒有出現外資大量進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場普遍不
景氣,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資零售企業對我國市場份額的影響。其次,我國現行的國
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已經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諾,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後才逐步實施,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第三,近幾年我國呈買方市場
狀態,流通領域競爭激烈,流通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新的零售企業包括外商零售企
業在進入時大都比較謹慎。
(5)電信業————「入世」第一年,中國履行電信服務市場開放的承諾,開
放了14個城市的增值服務和移動服務,並對合資電信企業的成立條件、外商資質、
網路互聯、資源使用、網際結算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於中國電信業的漸進式開放和目前國內電信運營業的格局,因此外資進入中國
電信服務業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目前無論是在面向商業用戶提供
的電子數據傳輸、信息管理查詢、在線數據處理、一站式全面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是
在面向居民用戶的寬頻網路服務、社區區域網、在線點播、遠程醫療和教育等領域,
我國企業都才剛剛起步,市場整體上處於拓荒時期。而根據有關承諾,外資進入這些
領域的最高比例可以達到50%,因此外資在這些增值電信服務市場上將具有廣闊的
發展空間。而在基礎電信或移動電信領域,由於對外資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單獨
建網的可行性很小。
『肆』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是什麼?
隨著第一、第二產業生產效內率的提高,對容第三產業的需求增長會進一步加快,使得第三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人約在21世紀初期,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將超過第二產業,尤其是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並一直保持下去
發展哪些第三產業能夠提高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我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四是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
請為我國社會勞動保障部就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提幾點建議
加快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形成良好就業機制,為無勞動能力成年人提供社會保障和具體就業機會。
『伍』 我國三大產業發展現狀
工業仍然是第一產業
其次農業
然後服務業
這些年服務業發展很快 在過些年能超過農業了
『陸』 十二五期間福建第三產業增長速度
「十二五」期間(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回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答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不僅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
『柒』 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
三大支柱是「國民經濟三大經濟支柱」的簡稱。在國際上一些國家將在本國國民經濟中,行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最大的舉足輕重的三個行業形象的稱為三大經濟支柱。
如美國以建築業、汽車製造業、鋼鐵工業為三大經濟支柱;新加坡稱旅遊業、建築業、造船業為三大經濟支柱。
我國未明確提出三大經濟支柱。198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 「大力發展建築業,使它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
(7)三大產業發展速度擴展閱讀
房地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增長支柱產業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據統計,人均土地面積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房地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高度集中各項城市機能,推進城市的綜合開發。目前,房地產市場已從幼稚走向成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
房地產從單項獲利,向規范化的經營總體利潤的轉變。住宅在房地產市場的主要地位越來越突出,是房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房地產業每年開發量的50%以上。
房地產市場的優勢與經濟增長的趨勢、波動緊密相關。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屬於先導性產業,它的發展可以帶動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機電等50多個物質生產部門以及金融、旅遊、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是新一輪經濟啟動的先鋒,可以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條件。
同時房地產業不僅能改善人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又可以改善投資環境,有利於吸引外資,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捌』 第一產業增速放緩意味著什麼
第一產業增速放緩意味著受統計地區的農業發展速度有所下降。反映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下降或政策有意將該地區的發展方向轉移到其他產業,例如重點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等等。
『玖』 三個產業的比重
這些資料是從廣州市政府門戶網找的。。是廣州市統計局的資料。。放心看吧。。找了很久呢。。呵呵
2000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38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42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041.11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47.54億元,增長16.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調整為3.96:43.69:52.3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45萬元,增長12%,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68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7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136.51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452.59億元,增長13.5%;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7:43.44:52.59調整為3.57:42.33:54.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8萬元,增長10.5%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586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00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保持了「九五」時期以來年均經濟增長13%左右的增速,廣州已成為國內GDP總量超3000億元的三大城市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19萬元,增長11.7%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突破50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3年廣州市生產總值(GDP)346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增長速度創8年來新高,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9萬元,增長14.0%。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5793美元。
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15.81億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5.0%,高出預期發展目標3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為5.63萬元,增長13.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68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3.0%。產業結構繼續向「二、三」產業並重、「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調整優化。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1.21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908.96億元,增長12.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6∶40.68∶56.8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6.6%和52.6%。
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068.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7%。三次產業全面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45.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419.38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52億元,增長14.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39.9∶57.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2.7%和56.3%。
2007年,廣州市實現生產總值(GDP)7050.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0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816.89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4072.80億元,增長14.1%。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29∶39.95∶57.7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3.1%和56.1%。
2008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1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7.72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3198.9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4億元,增長13.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04∶38.94∶59.0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5.1%和64.6%。
還有這個是關於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分析。。不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吧。。呵呵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