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過程裝備行業的發展的前景如何的最新相關信息
強勁的工業增長和不斷提升的國內生活水平進一步加大了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內,而在這些能源容中,石油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目前,雖然煤炭仍是中國首要的能源來源,但在交通運輸業、工業和農業中,石油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處於「文革」鼎盛時...
Ⅱ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介紹
智能製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製造裝備的統稱。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對於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製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推進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的發展,依據《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綱要》,重點圍繞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核心環節,制定《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Ⅲ 2016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現狀及未來五年發展趨勢研究
2016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現狀:
1、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裝備製造業增速繼續跑贏工業增速,增加值同比增長8.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2.6%。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和佔比提高意味著工業結構的優化,我國工業正從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主導產業也從重化工行業轉向高技術、高加工度的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高端裝備製造業表現搶眼。
2、上半年,高端裝備製造業呈中高速增長,通用航空、衛星導航、工業機器人三大領域產值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長。工業機器人和通用航空成為兩大領跑行業,衛星導航和軌道交通增速相對平穩,而海洋工程裝備則在積極扭轉去年產業急速下滑的勢頭。截至2015年末,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已經超過6萬億元,占整個裝備製造業比重達到15%,圓滿完成了《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
裝備製造業未來五年發展趨勢:
1、上半年,在高端裝備製造業政策方面,我國相繼推出了包括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等多個領域在內的「十三五」專項規劃,為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了重點方向,並有望在2020年達到25%。
2、未來我國裝備製造業水平將會得到整體提升,尤其是傳統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速度要追上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分化現象也應該會越來越不明顯,從而實現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Ⅳ 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一)依託十大領域重點工程,振興裝備製造業。
1.高效清潔發電。以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和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門、山東海陽以及後續核電站建設工程為依託,推進二代改進型、AP1000核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控制棒驅動機構、核級泵閥、應急柴油機等主要設備的國內製造。以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大型風電場工程為依託,推進風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變頻控制系統、風電軸承、碳纖維葉片等產品的國內製造。進一步提高70萬千瓦以上水電設備、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百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設備、大型燃氣機組、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等技術裝備的性能質量。開發太陽能發電設備。發展大型火電、核電站輔機。
2.特高壓輸變電。以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示範工程為依託,以交流變壓器、直流換流變壓器、電抗器、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全封閉組合電器等為重點,推進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設備自主化。
3.煤礦與金屬礦採掘。以平朔東、勝利東二號、白音華、朝陽等十個千萬噸級大型露天煤礦,酸刺溝等十個深井煤礦,以及大型金屬礦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新型採掘、提升、洗選設備,重點實現電牽引採煤機、液壓支架、大型礦用電動輪自卸車、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等設備的國內製造。
4.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以西氣東輸二線、陝京三線等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為依託,發展長距離輸送管道燃壓機組、大型管線球閥和控制系統等裝備;以浙江、江蘇、珠海、青島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工程為依託,發展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及接收站等設備。
5.高速鐵路。以在建的京滬、京廣、京沈、滬昆等約1萬公里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以及西部干線鐵路、煤運通道建設項目為依託,組織實施鐵路交通設備自主化,實現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內燃機車、重載貨車、大型養護機械等裝備的國內製造。
6.城市軌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7個城市近70條線路工程項目為依託,重點實施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信號系統、列車網路控制系統、制動系統、主輔逆變器等機電設備自主化。
7.農業和農村。以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為依託,大力發展大功率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節能環保中型拖拉機等耕作機械,通用型穀物聯合收割機、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高效玉米聯合收割機、自走式采棉機等收獲機械,免耕播種機,節水型噴灌設備等。適應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需要,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成套設備、灌溉和排澇設備、沼氣除料設備、農村安全飲水凈化設備等。
8.基礎設施。適應交通、能源、水利、房地產等行業發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斷面掘進機、大型履帶吊和全路面起重機、架橋機、瀝青混凝土攪拌和再生成套設備等為重點,發展大型、新型施工機械;以空管設備和空管自動化系統、行李和貨物高速分揀系統、安檢設備與智能化監測系統、航顯綜合系統及設備、機場信息集成系統及設備等為重點,發展機場專用裝備;以大型斗輪堆取料機、翻車機、裝卸船機等為重點,發展港口機械。
9.生態環境和民生。適應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需要,大力發展污水污泥處理設備、脫硝脫硫設備、余熱余氣循環再利用設備、環境在線監測儀器儀表,食品、葯品、煤礦瓦斯等安全檢測設備,重大事故應急救援設備,數字化醫療設備等。
10.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高速精密復合數控金切機床、重型數控金切機床、數控特種加工機床、大型數控成形沖壓設備、重型鍛壓設備、清潔高效鑄造設備、新型焊接設備與自動化生產設備、大型清潔熱處理與表面處理設備等八類主機產品,基本掌握高檔數控裝置、電機及驅動裝置、數控機床功能部件、關鍵部件等的核心技術。
(二)抓住九大產業重點項目,實施裝備自主化。
1.鋼鐵產業。以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確定的工程為依託,以冷熱連軋寬頻鋼成套設備、大型板坯連鑄機、彩色塗層鋼板生產設備、大型制氧機、大型高爐風機、余熱回收裝置等為重點,推進大型冶金成套設備自主化。
2.汽車產業。結合實施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提高汽車沖壓、裝焊、塗裝、總裝四大工藝裝備水平,實現發動機、變速器、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塊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所需裝備的自主化。
3.石化產業。以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確定的工程為依託,以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大型乙烯、對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氣輸送液化儲運等成套設備,大型離心壓縮機組、大型容積式壓縮機組、關鍵泵閥、反應熱交換器、擠壓造粒機、大型空分設備、低溫泵等為重點,推進石化裝備自主化。
4.船舶工業。結合實施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提高焊接、塗裝工藝裝備水平,實現船用柴油機、曲軸、推進器、艙室設備、甲板機械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所需裝備的自主化。
5.輕工業。結合實施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食品機械、制漿造紙機械、塑料成型機械、製革製鞋機械、光機電一體化縫制機械、包裝設備以及食品安全檢測設備等為重點,推進輕工機械自主化。
6.紡織工業。結合實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粗細聯、細絡聯、高速織造設備,非織造成套設備、專用織造成套設備,高效、連續、短流程染整設備等為重點,推進紡織機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屬產業。結合實施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高精度軋機、大斷面及復雜截面擠壓機等為重點,推進有色冶金設備自主化。
8.電子信息產業。結合實施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集成電路關鍵設備、平板顯示器件生產設備、新型元器件生產設備、表面貼裝及無鉛工藝整機裝聯設備、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及工模具等為重點,推進電子信息裝備自主化。
9.國防軍工。結合國防軍工發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艦船、兵器、核工業等需要的關鍵技術裝備,以及試驗、檢測設備為重點,推進國防軍工裝備自主化。發揮軍工技術優勢,促進軍民結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產品製造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1.大型鑄鍛件。重點發展大型核電設備鑄鍛件,百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鑄鍛件,70萬千瓦以上等級大型混流式水輪機組鑄鍛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鍛件,冷熱連軋機鑄鍛件,大型船用曲軸、螺旋槳軸鍛件,大型軸承圈鍛件等。
2.基礎部件。重點發展大功率電力電子元件、功能模塊,大型、精密軸承,高精度齒輪傳動裝置,高強度緊固件,高壓柱塞泵/電動機、液壓閥、液壓電子控制器、液力變速箱,氣動元件,軸承密封系統、橡塑密封件等。加快發展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儀器儀表、中高檔感測器等。
3.加工輔具。重點發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沖壓模具、高檔模具標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復雜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數字化量儀,高檔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種原材料。重點發展耐高溫、耐高壓、耐腐蝕電站用鋼(鋼管),大型變壓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鋼,高壓、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用絕緣材料,高速列車轉向架、輪對用特種鋼,飛機用高檔鋁型材,軸承、齒輪、模具、量具、刃具、高強度緊固件用特種鋼,機床滾珠絲杠和直線導軌專用鋼材,高耐磨鋼,高強度、耐高溫、低磨損、長壽命復合密封材料等。
(四)推進七項重點工作,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1.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重點支持裝備製造骨幹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大對重點基礎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加工輔具等領域,發展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專業化企業,健全產業配套體系。
2.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加快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提升企業產品開發、製造、試驗、檢測能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
3.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改進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整合區域內鑄造、鍛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四大基礎工藝能力,建設專業化生產中心。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推廣先進製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產品標准體系。加快制(修)訂裝備產品技術標准,提高標准水平,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淘汰落後產品。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趨勢,注重與國際標准接軌,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修)訂工作,促進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5.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充分吸收借鑒境外先進管理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為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回國工作創造良好條件,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技術水平。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並重組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穩定和擴大裝備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支持裝備製造骨幹企業在工程承包、系統集成、設備租賃、提供解決方案、再製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逐步實現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延伸擴展研發、設計、信息化服務等業務,為其他企業提供社會化服務。
7.加強企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裝備製造企業加快改革步伐,優化產權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提高科學決策和生產、經營水平,增強參與國際競爭和防範市場風險的能力。改進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加強產品質量管理,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措施,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引進和培養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
Ⅳ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感測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製造裝備實現突破,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感測、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感測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當今,工業發達國家始終致力於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智能化、綠色化已成為製造業必然發展趨勢,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能源資源環境的約束,對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未來5-10年,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Ⅵ 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企業應該怎麼做
2012年6月,我國第四艘載人飛船神舟九號首次實現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並安全返回,同期,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探至海下7062米深海,飛天神舟與深海蛟龍讓中國高端製造業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高端裝備製造業是工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其他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1-2020年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指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指裝備製造業的高端領域,「高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含量高,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體現多學科和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繼承;第二,處於價值鏈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徵;第三,在產業鏈占據核心部位,其發展水平決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等在高端裝備製造業上仍處於全面領先地位,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巴西、印度等新型國家則奮力追趕。近年來,我國高端設備製造業取得輝煌的成就,成功的根基在於多年快速發展的工業基礎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及技術儲備。
2006年以來,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逐年提高,2006-2011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61%。2011年,全國工業增加值達188572億元,同比增長10.7%。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國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主要的傳統工業生產部門產出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為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提供了雄厚的工業物質基礎。
此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各行各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儲備豐富,為高端裝備製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而加入WTO後,我國對外開放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同時也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國外相關行業的先進技術,擁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面臨著日趨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現有發展方式的局限性、經濟結構狀況以及資源環境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因此,之前的依靠大量消耗資源來支撐發展的方式是難以為繼的,而重點發展高科技、高技術含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製造業成為我國推進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作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航空產業、衛星及應用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智能製造裝備五個細分領域。
2012年5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高端裝備製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於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樑,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Ⅶ 裝備製造業的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自主品牌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不強,中低端產能過剩、競爭尤為激烈,很多產業的高端環節都被外資品牌牢牢掌控;同時,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方面,長期以來一直被外資品牌「卡著脖子」。
我國裝備製造業「大而不強」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裝備製造業面臨著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嚴峻形勢。在高端裝備方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製造產業由海外開始陸續收回至本土,並採取了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製造商回歸本土。
Ⅷ 高端裝備製造的高端裝備製造發展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高端裝備製造園區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是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期間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總的思路是這樣考慮的。面向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做強做大,加快發展航空裝備和未經應用產業。提升軌道交通裝備水平,培育和發展海洋功能裝備,把高端裝備製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現中國裝備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到2015年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滿足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需要。 1、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若干高端裝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團和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建成若干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端裝備製造急需區。
2、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高端裝備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
3、基礎配套能力顯著提升。高端裝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基礎件達到50%,關鍵自動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高端裝備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他六個領域的重要支撐。比如新能源裝備、新材料裝備、高效節能環保裝備、電子信息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產線等等,考慮到各規劃之間的銜接,按照決定明顯的高端裝備製造的重點方向,十二五期間,重點選擇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航空裝備、海洋裝備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1、航空裝備方面,以市場為主線,組織航空研發、產業化、市場服務發展,大力發展系列支線飛機,重點突破發動機關鍵技術和裝備,空中管理系統和先進發展能力,建立有持續發展能力的航空飛機。
2、衛星產業發展,衛星以建立中國自主的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以及應用服務體系為核心,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空間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重點加強航天運輸系統應用衛星系統、衛星地面系統和衛星應用系統建設,大力發生衛星綜合應用的產業鏈,加快中國空間設施的衛星產業的快速發展。
3、軌道交通方面,要圍繞高速、重點、快捷三個方向,重點發展大型工程、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掌握系統集成和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關鍵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集群,滿足中國軌道交通建設需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
4、海洋工程裝備方面,面向國內外海洋資源開發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開發為主要突破口,大力發展海洋礦產資源裝備製造業,圍繞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儲運以及海上作業輔助、服務等環節的需要,重點發展大型水下系統和作業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關鍵裝備,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總承包能力和專業化分包能力。
5、智能製造裝備方向,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推進智能儀表裝備、智能裝備等四大類產品,其中智能專用裝備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機械、高效農業機械、智能印刷機械、自動化紡織機械、環保機械、煤炭機械、冶金機械等各類專用裝備,實現各種製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義化,帶動整體智能裝備水平的提升。
6、實施一批重大產業發展工程,加快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首先要以推進高端裝備規模化發展為目標,工程化、標准制定、市場應用等產業發展環節,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用一體,重點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工程,空間工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提升工程、智能製造產業創新發展功能等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指裝備製造業的高端領域,「高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含量高,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體現多學科和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繼承;第二,處於價值鏈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徵;第三,在產業鏈占據核心部位,其發展水平決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歐美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歐洲、俄羅斯等在高端裝備製造業上仍處於全面領先地位,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巴西、印度等新型國家則奮力追趕。中國高端設備製造業取得輝煌的成就,成功的根基在於多年快速發展的工業基礎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及技術儲備。 隨著信息網路技術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製造企業已經突破了原來傳統車間、企業、社會以及國家的限制,如波音787已經在40多個國家共同組織生產,完成復雜的機電產品的裝配和組成。由此可見,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製資源,融入全球的產業鏈,參與全球的協作與市場競爭是一大發展趨勢。
1、縱觀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首先信息化加快了產品的開發周期,優化了開發流程。在20世紀40年代,產品的設計開發流程為產品規劃、產品設計、物理樣機、產品測試和生產;而到了本世紀,則是從產品規劃開始,歷經概念設計、數字樣機、詳細設計以及到物理樣機,直至最後的生產。對比來看,設計製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產流程也得到了優化。
2、其次,公共服務平台實現了發展的協同,降低了製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萊斯勒聯合組建了汽車零部件采購平台。通過該平台,5萬家供應商開展協同采購,大大降低了製造成本。可見,社會化的分工和協作,構建了現代產業體系,而製造業企業從「大而全」向「專而精」的方向發展,利用核心的競爭力優勢的資源實現了利潤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組了產業的價值鏈和企業的價值鏈,從原來鏈式的結合向網狀的結合轉變。
3、再次,環境的綠色化對製造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圍內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矛盾突出,全球環境資源消耗速度超過地球生態自我更新速度達30%。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佔GDP的10%左右,其中70%來源於製造業。
4、最後,推進製造業的服務化,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由於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管理理念的應用,新產品真正處於生產製造環節的時間已經佔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時間處在研發、采購、銷售、存儲和售後服務。同時專業化又實現了成本最小化,製造業正在加快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製造的服務化已經成為先進製造發展新內容。
綜合以上幾點,高端裝備製造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專業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而製造技術則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動智能、綠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務、物流聯動等方向發展。
Ⅸ 要發展航空裝備製造產業,首先需要突破的是航空的心臟,這里的心臟指的是什麼
航空裝備的心臟是指航空發動機,飛機性能好壞,主要是發動機的性能如何。
Ⅹ 電力裝備製造能夠帶動什麼產業的發展
水電是清潔能源,可再生、無污染、運行費用低,便於進行電力調峰,有利於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在地球傳統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普遍優先開發水電大力利用水能資源。
中國不論是水能資源蘊藏量,還是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都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7年,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45億千瓦,水電能源開發利用率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提高到25%。水電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還帶動了中國電力裝備製造業的繁榮。三峽機組全部國產化,邁出了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可喜一步。小水電設計、施工、設備製造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中國成為小水電行業技術輸出國之一。
此外,中國水電產業各項經濟指標增長較快。2007年1-11月,中國水力發電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93,826,33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0.88%;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9,240,7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0.1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4,689,8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5.91%。2008年1-8月,中國水力發電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7,284,1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14%;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8,176,60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6.59%;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8,007,80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4.03%。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同時,資源和環境制約趨緊,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局面,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據此,加快西部水力資源開發、實現西電東送,對於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短缺問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大力發展水電事業將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於推進地方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脫貧步伐、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電開發通過拉動、稅收增加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將把地方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形成支撐力強的產業集群,有力促進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