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7大產業鏈

7大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0-12-15 07:00:45

1. 我國和東盟各國間的合作為什麼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今年7月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正式啟動,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獲計劃」涉及的產品和少量敏感產品外,雙方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降稅。至2010年,中國與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6個東盟老成員將取消大部分產品的關稅;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等4個東盟新成員將多享受5年過渡期,至2015年,東盟十國與中國實現一個人口超過18億、經濟總量達2.4萬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一、中國-東盟貿易現狀我國與東盟之間的雙邊貿易不斷放大,1993年以來東盟已連續12年成為我國第五大經濟合作夥伴。

(一)貿易規模擴大,貿易逆差大。據海關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與東盟貿易迅速放大,2004年進出口額1058.8億美元,比2000年..7倍,增長速度為28.8%。今年1~10月進出口額1052.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4.4%。貿易逆差也由2000年的48.4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00.8億美元,增長3.1倍;今年1~10月貿易逆差為135.2億美元,東盟是我國國際收支產生逆差的主要地區。2004年以來,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占雙邊貿易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二)《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有助於雙邊貿易往來。今年7月20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未來5~10年內對原產於中國的產品和服務可在較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准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順暢地進入雙方市場。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累計出口447.8億美元,增幅高達33.4%,比我國同期出口增幅高出..3個百分點;進口604.5億美元,增長18.4%,比我國進口增幅高出1.7個百分點;顯示出雙方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其中,對印尼、泰國出口68.8億美元和55.4億美元,增幅超過5成;對越南出口42.8億美元,增幅超過4成。自菲律賓、寮國進口增幅超過5成,自緬甸進口超過4成。同時,表現出貿易國別顯著集中的特點,今年1~10月我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四國進出口分別為270億美元、165.8億美元、141.8億美元和119.7億美元,分別占雙邊貿易總額的25.7%、1..8%、13.5%和11.4%,與寮國、汶萊、柬埔寨和緬甸的貿易額不大,但總體規模上升。

(三)我國與東盟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同時存在。2004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的早期收獲計劃開始實施,同時與泰國簽署了《中泰蔬菜水果協議》,並入「早期收獲」方案中執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初步建成後,我國市場潛力大、勞動力便宜、產品生產能力強等優勢和東盟擁有我國可依賴的、需要進口的資源性豐富,兩者結合起來,雙邊貿易實現互補互利、互相競爭,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

1.農產品貿易機遇與挑戰並存除機電產品外,農產品貿易居我國與東盟貿易的第二位。我國既有與東盟國家品種相同、質量略遜、收獲季節滯後、競爭力較弱的熱帶水果,也需要東盟國家生產的優質水稻、棕櫚油、可可和木薯等。我國由於緯度跨度大,溫帶、亞熱帶水果、玉米以及蔬菜、茶葉等豐富,這些商品東盟國家缺乏或者是生產成本高昂,價格大大高於中國市場,為中國產品進入東盟市場廣闊的空間。隨著零關稅計劃的逐步實施後,雙方農產品貿易在競爭中得到不同的實惠,2004年我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36.2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0.1%;同期我國出口農產品19.5億美元,下降12.7%。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30.1億美元,下降2.2%;出口18.6億美元,增長12.5%。具體品種中,今年1~10月,我對東盟出口蔬菜3.8億美元,增長40.2%。出口茶葉6585噸,增長48.8%,東盟成為我國茶葉在其他市場受阻後出口增幅最快的地區。

2.互補性貿易極大地豐富了雙邊國內市場

我國與東盟貿易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出口產品以東盟國家生產成本較高或國內外差價大的商品為主,如鋼材、成品油等。由於國內鋼材產量大幅增長,產品供大於求,過剩產量依賴出口市場來消化,而東盟國家鋼材生產成本較高、產能不足,為我國鋼材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今年1~10月,我國出口鋼材至東盟國家合計363.8萬噸,增長92.7%。同時由於國際市場成品油價格快速上漲和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制約,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遠高於國內市場,我國成品油因此大量出口,今年1~10月我對東盟出口成品油577.6萬噸,價值27.3億美元,分別增長31%和76.1%。

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供應不足,生產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進口。我國自東盟進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膠、鐵礦砂和煤炭等。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原油、成品油分別為793萬噸、556萬噸,占原油、成品油進口總量的7.5%和22%。進口塑料原料、天然橡膠、煤炭和鐵礦砂等分別為31.6億美元、13.9億美元、3.6億美元和1.2億美元,分別增長20.7%、16.6%、1.1倍和69.5%。

3.機電產品大進大出,區內產品互為產業鏈

我國和東盟均為世界機電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區。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等電子業發達國家基於成本和佔領海外市場考慮將電子加工業轉移到東盟國家,帶動了當地機電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市場消費,後來隨著中國對外開發程度不斷擴大,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優於東盟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又將電子加工業陸續轉移到中國。由此,中國和東盟國家電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關產成品互為產業鏈,我國並顯示出更好的發展勢頭。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機電產品376.7億美元,增長27.2%。同期,對東盟國家出口機電產品243.6億美元,增長30.7%。

4.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同質化商品共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

我國和東盟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發達,產品同質化、出口市場相同,我國是世界服裝、鞋類和玩具生產、出口最大的國家,近幾年頻遭歐美等主要出口市場的限制,而東盟服裝、鞋類出口因較少受到反傾銷和貿易壁壘限制,是我國出口上述產品的強勁對手。主要表現為:我國紡織品出口轉向非設限的東盟國家,東盟國家趁此機會大量從中國進口紡織紗線和布匹等紡織品,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需求量加大;二是我對東盟出口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增速大幅減緩。

據統計,今年1~10月對東盟出口紡織品、紗線等30.2億美元,增長28.9%,比全國紡織品出口平均增幅高4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對東盟出口服裝15.3億美元,增長10.4%;出口鞋類2.1億美元,下降19.7%;出口玩具0.5億美元,下降10.5%,遠低於同期全國出口服裝、鞋類和玩具平均增幅(全國上述商品平均增幅分別為21.3%、26.1%和5.8%)。

(四)私營企業在東盟貿易中最為活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私營企業拓展境外市場搭建了更為通暢的貿易橋梁和廣闊的平台。今年1~10月,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與東盟貿易的主角,合計進出口637.3億美元,增長29.2%,占進出口總值的60.6%。國有企業進出口254.7億美元,增長27.2%。私營企業進出口119.3億美元,大幅增長44.6%,所佔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8%上升到今年的11.3%;其中出口70.8億美元,大增64.9%。個體工商戶出口增幅高達35倍。

(五)對外承包工程成為對東盟貿易增長的亮點。隨著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服務貿易得到長足發展,在承包工程和勞務、旅遊業、文化交流、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等方面日益頻繁。至今年9月15日,我國對東盟十國旅遊業全面開放,目前東盟是我國境外旅遊首選目的地和境外遊人數最多的地區。在承包工程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並帶動我國相關產品出口大幅增長。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對外承包工程出口2.8億美元,增長1.2倍,全國同期平均增幅只有49.7%。

二、我國與東盟貿易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困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成為必然,我國與東盟打造區域經濟自由化,為促成區域經濟競合互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也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

(一)經濟水平接近和經濟同構制約雙邊合作。從資源存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與東盟國家相似度很高。從經濟結構來說,我國和東盟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占相當大比重,都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問題。同時由於勞動力資源豐富,都面臨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壓力。

(二)區域內部整合不足,競爭有餘。在現行行政區劃格局中,東盟各國之間存在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不同,國內各省區之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而區域內國家間、國內省區間經濟合作與沖突並存,主要表現為區域間低水平競爭、生產要素競爭、出口市場競爭和封鎖等。自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與東盟對接的熱潮,但各方都將目光局限於本地經濟的發展、本地經濟與東盟的對接,很少涉及共同協作,削弱了整個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力。

(三)區域關稅優惠協議使用效果不明顯。2005年7月20日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2000餘種商品的降稅計劃,由於實施時間不長,大部分企業尚未申請原產地證明出口。據悉,廣東省檢驗檢疫部門介紹,省內相當多外貿企業還不知道持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東盟國家簽發的原產地證明書是享受關稅優惠的必備條件,2005年上半年,全省簽發一般產地證8000份,簽證金額2.8億美元(不包括貿促會系統的簽證量)。廣西今年前10個月共簽發原產地證明1.3萬份,同比增長6.35%,金額為9億美元,同比下降13.8%。至今年9月份,海南省檢驗檢疫局僅簽發了一份原產地證明。雲南有關部門反映,該省除"中泰果蔬零關稅協議"項下有一定數量的果蔬進出口外,其餘關稅優惠協議使用較少。海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8~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34.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6%,比前7個月平均增幅低1.2個百分點,說明我對東盟出口仍然是按照以前的運作模式出口,大部分出口貨物未享受到降稅優惠。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於實施時間不長,國內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企業還不清楚有降稅優惠協議;二是東盟對我國出口的減免稅商品管理嚴格,進口實行細查細驗的通關模式,造成商品通關周期長,出口企業通關成本較高,企業申請少;三是申請手續繁瑣,企業反映冷淡。

(四)涉及農產品保護條件不平等。企業反映,在"早期收獲"方案中,針對東盟新成員國比較落後的現實,我國給予這些國家延長保護期和關稅上的特殊優惠,以避免這些國家農業受到損害,而我國卻沒有保護期和例外產品。事實上,我國大部份省市的農業還很弱小,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甚至都比不上東盟一些國家。

(五)低價競銷使我國摩托車業深受其害。東盟歷來是我國摩托車重要出口市場,為迅速佔領東南亞市場,我國企業採取低價競銷,由於出口產品質量因出口利潤減少而有所下降,加上售後服務不能得到保證,印尼和越南先後對我國出口摩托車實行反傾銷,導致我摩托車對東盟市場出口迅速回落,影響了摩托車出口市場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摩托車51.1萬輛,下降23.3%。

(六)交通運輸條件差,制約西南地區與東盟的貿易往來。我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主要運輸通道有海運和陸運,其中西南省區與東盟貿易大部分依靠陸運及河運。據昆明海關反映,雲南省對東盟貿易主要通過公路運輸,但由於雲南省地處橫斷山脈,多山路,江海運輸則受到瀾滄江-湄公河航道運輸條件差和運期短的影響,江運費用較高。相比之下,企業更願意選擇成本較低的海運。

(七)相鄰東盟國家市場規范程度低,不利於區貿易自由化。與我國毗鄰重要的東盟貿易夥伴緬甸、寮國等國家經濟欠發達,市場規范程度低,外貿企業較難從這些國家的相關部門取得商品的原產地證明,因此,企業更願意選擇手續較為簡捷的邊境小額貿易,這對企業利用中國-東盟協議優惠帶來了一定影響,不利於區域貿易自由化。

(八)銀行結算體系有待完善。完善、高效的銀行結算體系是支持對外貿易和對外交往的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但在中國與東盟的國際交往中,由於存在相當數量的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不做海關統計),銀行結算體系不能完全有效的發生作用。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與東盟邊境小額貿易11.1億美元,增長27.6%,佔全國小額貿易的85.7%。以廣西為例,一直以來與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貿易很活躍,是我國主要與東盟國家產生小額貿易的省份,邊貿結算主要有銀行邊貿結算、現鈔與個人儲蓄帳戶結算、"地攤銀行"等方式,其中,銀行邊貿結算佔88%,其他方式佔12%,且主要以人民幣為結算工具。其中"地攤銀行"結算能得到邊民的認同,主要源於:一是結算速度快、手續簡單,一般通過電話或傳真就可以進行結算;二是收費少,一般上都不收手續費,通過匯差獲取收益;三是不分工作日,隨到隨辦;四是部分邊貿客商不熟悉銀行邊貿手續,且認為其手續繁雜。

三、對策中國-東盟經濟互為依託、互為補充,相互之間搭建更為通暢的經貿橋梁,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利條件,採取切實措施促進中國-東盟經濟進一步融合,通過產業競合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一)三大"經濟圈"應成為與東盟貿易的"領頭羊"。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快、經濟結構最完善、經濟實力最強、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利用經濟的互補性大力發揮三大"經濟圈"作用,加大優勢產業對東盟的出口和帶動直接投資,使三大"經濟圈"成為我國與東盟貿易的"領頭羊"。

(二)通過貿易與投資相結合,"引進來""走出去",提升產業合力,實現產業互補互利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有形貿易將更加順暢,貿易規模不斷放大,我國與東盟成員國將逐漸形成貿易結構不同的產業梯次轉移體系,將更好地解決區內各國間產業趨同和相互間競爭的問題,形成多贏的格局。同時通過貿易與投資相結合,"引進來""走出去",鼓勵企業相互間直接投資,特別是發揮國有中資公司資金雄厚、對外聯絡廣泛的優勢,加大對外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與東盟國家聯合起來,推動資源開發,實現資源共享。另外,通過引進外資,鼓勵資產重組,提升產業結構。

(三)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建設共同市場,拓展市場空間。到今年我國已成功舉辦兩次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後按規定每年在廣西舉辦一次。博覽會為中國和東盟長期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為中國、東盟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家和投資商提供了商品交易、投資洽談、經濟技術合作平台,促進了雙方資金、技術、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共同市場的建設,拓展了市場空間,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和發展。

(四)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整合,加快貨物與信息的流通。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增加溝通相鄰國家的航線,加快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設和港口建設,打通因運輸條件差制約西南部對外貿易發展的瓶頸,加快東、南向交通通道建設,連通西南、內地和越南等鐵路、高速公路等。其次,抓好水電等能源基礎設施、通訊設施建設。最後,共同構築一個信息互動平台,加快貨物與信息的流通。

(五)加大服務貿易、旅遊業的宣傳,合作前景十分看好。東盟除新加坡經濟比較發達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國內基礎設施亟待加快建設,我國應加強各方的溝通和交流,擴大海外承包工程建設業務。另外,我國目前境外旅遊業主要是以出境游為主,我國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將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向外推廣宣傳,吸引更多旅客的入境游,服務貿易前景看好。

(六)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區貿易結算體系。隨著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無形貿易的深入開展以及區域內貿易的逐年增加,必然要求雙方加強金融業方面的合作,因此,有必要嘗試建立地區貿易結算體系。可藉助今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有利時機,加之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且具有較大的可獲得性與償還性,獲得邊民的認可,在中越邊境貿易中具有國際清償手段的職能,因此,建立區域內以人民幣為結算體系的一攬子貨幣的銀行結算體系,區域內各國貨幣可以直接結算,減輕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減少交易成本和降低匯率波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從而促進經貿的進一步發展。

2. 哪個公司處於化工產業鏈偏上游領域的優質企業,銷售量從2016年到2018年實現7倍

交個朋友唄,以後有機會一起合作。

3. 一元錢帶動產業鏈的分析

與人類首次太空行走相隔45年,中國的「神舟七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中國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在太空中漫步。如此壯舉,全球矚目。 從經濟角度看,神七的升空,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事件。此時,需要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基礎與生產力狀況進行重估;需要對中國市場的巨大能量與深厚潛力進行重估;需要對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重新評價。 首先,「神七」升空,中國人開始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在太空中漫步。此舉標志著中國已經邁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其工業體系與技術裝備已經基本齊備,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經有條件進入新的飛躍階段。 盡管目前的中國,其經濟結構還在調整中,產業結構還在升級中,但是,當中國人用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培養方式,獨立自主地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時,接下來的發展,將是更高的標准、更多的自主創新、更大的社會進步,以及更加註重整體效率的經濟增長。 這一點,可以從20世紀下半葉,凝聚著諸多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在航天員踏上太空之後、航空航天技術廣泛運用於老百姓的生活之後,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解放、人類社會的科技與文化有了長足進步,可以從這樣的歷史記載中,得到最好的證明。 有鑒於這樣的歷史參照,現在,有必要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與發展基礎進行重估。而這樣的重估,將會對現有的資本市場投資估值體系,產生全面影響。 其次,「神七」升空,中國人用自己的裝備在太空中漫步。此舉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技術與產業鏈已經延伸到當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的市場能量與潛在機會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國不僅有條件在高科技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還將在更廣泛的市場上獲得更多話語權。 據相關研究,在歐美國家,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會產生8至14元的帶動效應。例如,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耗資240億美元,其衍生產值則超過了2000億美元。另外,在所有工業類別中,航天工業是產業鏈最長的產業之一。從基礎原材料到日用消費品,幾乎無所不包。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著從國防高科技產品到日用消費品在內的巨大衍生品市場的行業。 現在,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航天產業每年平均投入上百億元,其帶動效應雖然還沒有歐美那麼大,但也可以產生5至6倍的輻射效果。據有關專家粗略估算,此前,通過「神五」、「神六」帶來的產業價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也就是說,航天產業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事,它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帶動的產業鏈、釋放的市場能量是巨大的。 由此來看,由中國人的太空漫步帶來的潛在市場機會與市場效應,也需要人們換一種眼光,予以重估。 此外,從制度層面看,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對「神七」升空有何影響,也值得重估。因為,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人均GDP還沒有達到中等國家水平。中國人能夠在太空漫步,此舉不僅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在最近幾十年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也表明,中國人採取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發展方式,自有它獨到之處。 與其他自然發育的市場經濟國家不同,近30年來,中國社會一直在進行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由市場經濟帶來的巨大經濟活力,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近30年來,仍保持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事實證明,在中國社會向工業化、現代化過渡的特殊歷史階段,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對迅速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實施科技趕超,還是行之有效的。 中國的實踐表明,只有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道路,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當然,走到今天的中國,只有革除陋習,更加自主地改革開放,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與技術,不僅在科技上,而且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新的探索,才能實現新的歷史飛躍。

4. 「七游不六」

「全產業鏈」是指由田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原料/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通過對產品質量進行全程式控制制,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產業鏈。
「全產業鏈」模式提高了食品的可追溯性,通過建立「物料源頭到銷售終端」全過程式控制制體系,提高源頭掌控能力,規范對生產過程中風險的控制,加強銷售流通環節管理,深化食品產業鏈全程追溯體系建設。最終實現原料端、生產端、運輸端、流動端、監管端等環節無縫銜接,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最終通過終端的品牌信譽,形成一批廣大消費者歡迎和信任的產品品牌,既促進中糧作為一個糧食、食品企業的貿易量、加工量,也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全產業鏈:
全產業鏈是中糧集團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是在中國居民食品消費升級、農產品產業升級、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全產業鏈」是指由田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原料/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通過對產品質量進行全程式控制制,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產業鏈。
中糧集團的產品品類豐富,幾乎包括了從原料生產到食品加工的所有環節。在上游,中糧集團從選種/選地,到種植/養殖等環節嚴格把控,宏觀調控產品結構;在加工環節,中糧集團將實現對產品品質的全程式控制制,確保食品安全;在下游,中糧集團將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營養的食品。以消費者為導向,通過對原料獲取、物流加工、產品營銷等關鍵環節的有效管控,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貫通。
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是如何運轉的?
全產業鏈最重要的環節是兩頭:上游的種植(養殖)與下游的營銷,重中之重,是上游的自給。全產業鏈模式使得上下游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而把最末端的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和企業計劃反饋到處於最前端的種植與養殖環節,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都必須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
「全產業企業」具有哪些特徵?
(一)一個整體性公司,能往下游延伸、附加值高、上下游資源配置平衡、創新與品牌貫穿始終;
(二)是為同一個目標有意設計的多環節、多品類、多功能有機結合的、整體運作的組織,就像一部機器、一盤整棋;
(三)對從源頭到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關鍵環節有效掌控;
(四)各環節相互銜接,整個產業鏈貫通;
(五)不同產品線之間的相關功能可以實現整合或戰略性有機協同;
(六)是以客戶和消費者引領的產業鏈,在這個模式下,在中間環節會有多個「出口」,最終「出口」是消費品。
全產業鏈模式的提出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什麼積極意義?
(一)統籌兼顧已有的產業規模、競爭態勢和未來發展空間等因素,合理布局,鞏固和擴大玉米、大豆、小麥、稻穀等主要糧食品種的種植、收儲、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規模,提升科技水平,積極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增強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將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和企業計劃反映到種植與養殖環節,通過對農業的有機組織和對流通與加工的規模化運作,實現生產與消費的真正連接,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三)通過規模化的收購、儲運、養殖、加工,推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使農產品的使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學。探索完善與農戶合作的模式,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給農戶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決「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與「千家萬戶的小農戶」的聯接難題,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促進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藉助縝密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對糧油食品產業鏈的各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強化源頭控制和全程監管,消除不安全隱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帶動國內食品行業升級換代,確保食品安全。
「全產業鏈」的戰略解析?
(一)全產業鏈首先是一種企業經營思想和理念;
(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過程,最終會形成一種企業文化;
(三)全產業鏈是一種能夠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的模式;
(四)全產業鏈是中糧企業實力的體現,因為沒有長期歷史的積累,沒有資產規模和布局的基礎,一般的企業難以建立全產業鏈的業務模式;
(五)全產業鏈讓企業資產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布置更加有效率,把企業的價值實現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將資源自然地向價值高的環節上集中;
(六)全產業鏈是一種提升經營效率,減少交易成本和風險,使企業更有競爭力的模式;
(七)全產業鏈是一種把原先企業內部上下游買賣協同關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戰略高度的模式,這種模式提升了整體生發展的高度;
(八)是一個資產布局的鏈,是運營協同的鏈,是組織架構和人的鏈。它要求人在組織中位置正確,要求人心相通,要求團隊目標統一,齊心合力。
「全產業鏈」模式將為企業帶來怎樣的競爭優勢?
(一)創新性、差異化:全產業鏈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具有顯著差異化特點,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對手難以模仿;
(二)盈利和抗風險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動性,帶來較高的、持續的、穩定的、成長性好的盈利;
(三)戰略協同效應:整個公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價值鏈各環節之間、不同產品之間實現戰略性有機協同;
(四)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有上游供應鏈的優勢;
(五)信息傳遞順暢:快速反映消費者的信息,促進上游環節的創新與改善,使整個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敏感、更及時;
(六)食品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強,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七)行業領導力和產業優勢:以終端消費引領產業鏈,可以形成產業領導力與產業優勢;
(八)產業升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產業整體提升;
(九)社會信譽、影響力、知名度:有利於打造品牌,提升影響力。
全產業鏈企業是怎樣建設的?
以中糧集團為例,中糧集團目前下設中糧糧油、中國糧油、中國食品、地產酒店、中國土畜、中糧屯河、中糧包裝、中糧發展、金融等9大業務板塊,擁有中國食品、中糧控股、蒙牛股份3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屯河、中糧地產和豐原生化3家內地上市公司。擁有福臨門食用油、長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製品、家佳康肉製品以及大悅城ShoppingMall、亞龍灣度假區、凱萊酒店、雪蓮羊絨、中茶茶葉、中英人壽保險農村金融服務等等諸多品牌的產品與服務組合。
通過全產業鏈,中糧將內部的所有企業縱向打通、橫向協同,控制「從田間到餐桌」的各關鍵環節和終端出口,統領農業、食品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或其他企業。從而將中糧打造成為一個以消費品引領的,一個上下游結合、產業鏈打通的企業,在這個模式下,把品牌、創新、渠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出口。沿著「全產業鏈的糧油食品企業」這條發展道路,中糧希望逐步成為一家服務於最廣大消費者、服務於最廣大農民,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有研發、有創新、有信譽的,「全產業鏈」的糧油食品企業集團;成為一家有很強社會責任感,同時自身也有好的經營效益與長遠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
對於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全產業鏈模式會起到什麼幫助?
「全產業鏈」模式提高了食品的可追溯性,通過建立「物料源頭到銷售終端」全過程式控制制體系,提高源頭掌控能力,規范對生產過程中風險的控制,加強銷售流通環節管理,深化食品產業鏈全程追溯體系建設。最終實現原料端、生產端、運輸端、流動端、監管端等環節無縫銜接,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最終通過終端的品牌信譽,形成一批廣大消費者歡迎和信任的產品品牌,既促進中糧作為一個糧食、食品企業的貿易量、加工量,也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全產業鏈廣告
近日在全國各大電視台上映的反映全產業鏈的廣告是智威湯遜北京公司為中糧集團拍攝的,廣告片全部取材於中糧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實景,由中糧員工本色演出,畫面高質優美,背景音樂節奏歡快,非常具有欣賞價值。

5. 圖7是某生態工業園內部產業鏈示意圖,實線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過程,虛線箭頭表示副產品或廢棄物的


小題復1:A
小題2:D

6. 萬達旗下有哪些酒店

萬達集團目前共有四個酒店品牌:奢華酒店品牌-萬達瑞華、豪華酒店品牌-萬達文華、高端酒店品牌-萬達嘉華,以及高端精選酒店品牌-萬達錦華。

萬達酒店及度假村擁有酒店設計、酒店建設、酒店管理三大核心版塊,是全球打通酒店開發及管理的全產業鏈公司。

在全球50多座城市管理著超過60家酒店。位於伊斯坦布爾、洛杉磯、芝加哥、悉尼和黃金海岸的萬達文華和萬達嘉華酒店將於2019年底陸續揭幕。

萬達集團旗下共擁有商管集團、文化集團、地產集團及金融集團四大版塊,萬達酒店及度假村始於2007年,隸屬於萬達文化集團。

萬達文化集團是中國領先的文化企業,2017年收入637億元。旗下包括影視集團、寶貝王集團、 文旅集團、體育集團,已成為萬達新的支柱產業。

萬達文旅集團是中國領先的文化旅遊創意、品牌輸出管理企業,擁有大型文化旅遊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產業鏈。已開業6個萬達城,在建7個萬達城。

(6)7大產業鏈擴展閱讀

中國萬達集團簡介:

中國萬達集團創建於1988年,秉承「匯聚科技精華,締造百年萬達」的企業願景,經過30年的發展,先後走過了「科技促騰飛、品牌創優勢、合作促發展」三部曲。集團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800多億元、佔地600多萬平方米、員工13000多名,覆蓋港口物流、石化橡膠、國際貿易等產業於一體的國際化大型企業集團。

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國家標准化良好行為AAAA級企業、國家級知識產權試點企業等項榮譽稱號,連續多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榮列山東民營企業百強前十位。

集團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三個國家級實驗室,十餘個項目分別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國家火炬計劃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研發了高分子聚丙烯醯胺等多項技術,潛油泵引接電纜、防盜電纜等十餘種產品,成功攻克了國內40餘年沒有解決的聚醯亞胺薄膜雙向拉伸難題,研製的抗紫外節能透明聚醯亞胺薄膜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通訊衛星等工業及軍事領域。

同時,公司持有國家各類專利251項,十大系列產品在我國參與起草或主持制定工藝技術標准和檢測標准,產品遠銷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中國萬達集團按照「永遠創業、永不守業,不做最大的企業、做最健康的企業」的發展理念,堅持「突出創新驅動,打造港口物流石化橡膠一體化,形成龍頭產業突出、相關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這一發展戰略,打造了從碼頭物流、石油煉化、後續精細化工、橡膠輪胎、電纜製造等產業鏈條。

下屬萬達石化集團具有440萬噸/年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及相關原油進口、成品油出口等多項資質,擁有2000多萬噸/年綜合加工能力,引進法國阿克森斯汽油加氫技術和丹麥托普索柴油加氫技術,生產的汽柴油達到國Ⅴ、國Ⅵ標准。配套建有寶港國際4個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和100萬立方米保稅物流園區,打造了煉化低成本物流優勢。

萬達寶通躋身世界輪胎75強、中國輪胎製造企業出口十強和山東省輪胎行業重點培植的六家特色品牌之一。此外,集團先後在新加坡、迪拜、香港、印尼等建立海外貿易平台,在上海成立了萬達金控集團,在青島成立了萬達國貿集團。

下一步,中國萬達集團將緊緊圍繞「抓龍頭產業、創世界品牌、做仟億強企、鑄百年萬達」這一總體發展思路,積極搶抓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良好機遇,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全力推動企業向創新驅動型、綠色低碳型、智能製造型方向發展,不斷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早日躋身世界500強。

企業理念:中國萬達集團按照「永遠創業,永不守業,不做最大的企業,做最健康的企業」的發展理念,全力推動企業向創新驅動型、綠色低碳型、智能製造型方向發展。

企業文化:從創業期的「親情文化」到集團成長期建立的「制度文化」,直至穩定騰飛階段總結的「十二字經營理念」和「十二字企業文化」,都是在一定時期建立的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優秀企業文化,是企業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

企業願景:匯聚科技精華 締造百年萬達。

公司使命:產業報國 奉獻社會 服務人民 造福員工。

旗下品牌:萬達集團注重品牌建設和商標保護,目前擁有7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3個山東省名牌產品和1個山東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名牌總數位居山東省企業前列。

7. 傳統製造產業鏈共有幾個環節組成.a,4個.b,5個.c,6個.d,7個

我國最西端經度約為73°E,處於東五區;最東端經度約為135°E,處於東九區.我國共跨5個時區.
故選:B.

8. 貴州為什麼是未來互聯網大數據中心

貴州地理位置比較安全,可以很好 做到數據保護

與7大產業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