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特徵

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特徵

發布時間:2020-12-15 03:18:18

A. 當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有什麼特點對未來世界經濟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國際經濟結構調整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金融國際化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推動了資本、生產、技術、服務、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快速流動,使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使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新的特徵與運行機制。
(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主體多元化,「金磚四國」表現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連續增長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匯率計算達到3.8%;世界貿易量增長了 9.4%,對外直接投資增長了22%,達1.2萬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本輪世界經濟繁榮中,發展中經濟體出現了全面振興。據IMF數據,2006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7.3%,高出世界總體增速3.5個百分點;從2001年到2006年,發展中國家GDP佔全球比重從20%上升到了25%,對全球貢獻率為30%,按PPP計算超過50%。原因在於:一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得益於資源領域的投資和自身發展能力增強,經濟進入加快增長期;二是中東國家得益於石油收入和貿易順差,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更多的勞動人口提供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年均經濟增速從過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正在經歷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5.2%;四是拉美經濟穩步增長,主要大國削減公共支出、減少財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日漸增強,2006年經濟增長5.3%;五是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出色,雖然泰國出現了短暫的金融動盪,東盟經濟總體穩健,四小龍經濟增長較快,2006年亞洲(日本以外)經濟增長8.3%;六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成為美國之外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又一主要動力,有研究報告預測,今後5年它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將超過G7集團。
(二)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動性泛濫,導致全球性資產市場泡沫化
2007年,全球經濟盡管有所放緩,但仍高位運行。同時,各經濟體的結構不平衡問題依舊嚴峻。這種不平衡最主要表現在貿易不平衡上,美國的貿易逆差連年擴張,短短幾年翻了一番。這種不平衡反映出深層次的結構不平衡,美國的儲蓄相對不足,而其他國家消費相對不足,同時低端產業由美國向其他國家轉移。正是由於這種錯位和產業轉移,才造成貿易的不平衡。 從目前情況看,流動性泛濫並沒有體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當中,經過連續不斷的加息和收縮流動性,主要經濟體的消費物價指數目前增幅相對溫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主要是由服務價格(特別是與居住相關的服務價格,如租金等)帶動上漲的,而可貿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價格卻由於全球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呈現下降態勢。但是,流動性泛濫在資產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體現。不但房地產價格在經歷宏觀調控之後仍頑強上漲(美國房地產價格仍維持在歷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較小),而且股票市場不斷將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場漲幅將近20%,並且已經超越了2000年初創造的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商品市場在流動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運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可能觸動商品市場,富裕流動性將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反彈,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綜合因素導致全球資產市場泡沫化。
(三)新一輪結構調整凸顯了產品價值鏈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特別是隨著FDI的增長和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傳統意義上以商品貿易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國際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業內部,分工方式由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部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並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全球產業內貿易的迅速增長。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既進口又出口同一種產品的現象。從世界范圍來看,產業內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根據聯合國貿發中心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產業內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的1/4-1/3。同時,產業內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分工的微觀主體。在國際分工新模式中,跨國公司扮演著全球生產和交換的「組織者」的角色。從目前全球價值鏈內部分工的地位來看,全球價值鏈的推動者主要是行業中處於領導地位的大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全球化生產帶動了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1999),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在其進出口總額中占據了較大比重,特別是在化學、機械、電子、運輸設備等原材料和中間品標准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製造業部門,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這表明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並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某一市場,而是要服從其全球競爭的需要。
三是產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產的「分節化」,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在產品內部,當分工形式從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升級,由產品組裝環節向核心零部件環節轉移時,產品的「分節化」生產得以實現。產品不同生產環節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這改變了產品生產只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生產的傳統方式。目前,已經出現的一種貿易流現象:新興工業國家出口中間品和資本品--中國出口成品--發達國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勢下新的資源配置方式。
(四)貿易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發展中國家貢獻增加
貿易是國際關系的基本形態和核心內容。經濟全球化帶動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在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協調下,世界范圍內的關稅水平大幅下降,非關稅壁壘受到約束,從而為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創造了有利環境。在總量擴張的同時,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升級,國際貿易結構不斷改善。世界各國工業化總體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業品生產和消費的迅猛增長,使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帶動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按名義價格計算,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貨物出口額增長了20%,達4.27萬億美元,在世界貨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額增長了17%,在世界貨物進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國際直接投資地區間分配不均衡,服務業是FDI流入的主要產業
據聯合國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超過此前2000年的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7年,弱勢美元促使更多外國投資流入美國,使美國成為最大FDI引資國,估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930億美元。英國緊隨其後,約1710億美元,成為第二大新增外國投資接收國,法國以1230億美元位居第三。歐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區,佔全部外國投資額的40%。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其金額達670億美元,較2006年的690億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國和窮國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長的同時,全球很多地區的跨境並購表現活躍。 生產性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的突出特徵,服務業跨國投資在全球FDI總存量中佔60%,在當年流量中也超過一半。世界跨國公司向服務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世界500強中一半以上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其中製造業相當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相互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了外包的發展。2006年全球外包業加快重組,總規模估計達8600億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質人才的發展中國家的離岸外包迅猛發展,外包業務種類擴大到軟體、後台服務、呼叫中心、研發設計等,服務外包豐富了產品供應量的內涵,成為服務轉移的重要形式。
(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快速發展
1、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
國際貿易領域的多邊協調主要是由WTO推動的。同時,在雙邊和地區層面,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和實施使貿易領域的國際協調手段和渠道不斷豐富、完善。
2、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
在各國和各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機制已經初步建立:(1)在多邊層面,自烏拉圭回合簽訂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以來,WTO投資政策的國際協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在雙邊層面,投資領域的國際協調主要通過各國之間締結的雙邊投資協定(BITs)來實現。(3)在地區層面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區域性(包括外資流入較少的南亞、西亞和西非)經濟組織都進行了有關投資自由化的談判,並達成了相應的框架協議或旨在促進資本流動的合作計劃。
3、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使競爭政策國際協調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盡管國際競爭政策仍然「缺位」,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制定全球性競爭法規的必要性,正著手開展多個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
(一)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不斷增多,「金磚四國」繼續成為亮點
為適應全球化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未來必將有更多國家主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其經濟結構調整將緊緊圍繞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調整方向進行。扶「新」。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長點,帶動行業結構優化;扶「高」。就是扶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技術結構升級;扶「大」。就是扶持企業擴大規模,推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實現規模經濟;扶「名牌」。就是扶持名牌產品,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競爭能力。除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之外,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不但更趨多元化,而且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通過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全面增長;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繼續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亮點,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經濟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貨幣體系的影響在於,流動性泛濫,這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
(三)結構調整進一步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資本流動呈現水平型
國際資本流動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結構調整的知識型服務型特徵都很明顯。目前,服務業佔世界GDP的比重已達68%,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迅速發展與升級使國際競爭從成本和價格的競爭過渡到技術與品牌的競爭,再演變到了產品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成為決定各國在世界產業鏈和價值鏈地位的關鍵因素。從中長期看,製造業在後工業化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應逐步相對下降。 從資本流動趨勢看,發達國家既是資本提供方,也是資本使用方,國際資本流動呈水平型。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成為資本流動的兩大主要方向。從國際資本流動的結構變化看,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體或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採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
(四)結構調整的區域化特徵增強,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抬頭
在此輪結構調整中,不少國家通過雙邊、多邊或自由貿易區談判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改變區域內的經濟關系,建立保證區域經濟增長的新結構。區域一體化組織最大的特點是「對內自由,對外保護」,因而,區域性組織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貿易與投資的創造效應」,有利於實現區域內的優勢互補,提高區域內部分工水平,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從而帶動區域內部投資與貿易的增長;另一方面,區域性貿易壁壘對非成員國的進口構成了障礙,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區域化和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既相互促動,又相互制約。通過地區內部利益整合,在區域層次上實現全球化帶來的部分主權讓渡要求,這不失為一條有效而可行的道路。然而,盡管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減少了WTO多邊貿易談判的層級,但在現行談判機制下,WTO多邊貿易談判一定程度上成為區域一體化組織彰顯地區利益的平台,區域一體化組織日益增強的談判勢力及其對地區利益的維護常常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對多邊國際協調機制及其有效性帶來新的挑戰。
(五)此輪結構調整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力的差距拉大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發展中,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處於主導和優勢地位,但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科技、市場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仍在起基本作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少數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比較優勢,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提升產業結構,成為又一批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但由於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高技術產業尚處於初始階段或雖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規模效益,其國民經濟主要成分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因此,各個國家在參與全球化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還可能拉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國公司將繼續發展,但受約束大,政府和社會力量增強
上世紀的90年代以來,跨國企業兼並、收購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超過了歷史記錄。一個新企業或新經濟發展的利潤空間很小,基本被跨國公司壟斷,要發展新的跨國公司,進入的門檻條件也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國家經濟的承受能力和本國市場所能夠提供的規模和利潤。跨國公司在某種意義上開始壟斷世界市場份額,而不再是繼續投資,因此而導致跨國公司發展與非跨國公司發展之間差異拉大,非跨國公司逐漸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分工體系,因此而形成等級分類和控制的發展模式,這在21世紀初將更加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後起國家那種試圖全面追趕的跨越式戰略可能不能實現,或者實現的難度很大。
但是,另外一個方面,跨國公司受到的約束也在增加。跨國公司如果不能解決自身造成的經濟、金融矛盾和危機,各國政府之間的政策協調和干預就會趨向加強,這在網路和金融時代,這個問題將明顯化。最後,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將共同參與全球化經濟新規則的制定和舊規則的修改、完善,有可能建立對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方針。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游戲規則也不再被發達國家所壟斷。

B. 科技如何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第一,高科技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世界性和全球性是戰後科技革命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特別是以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新興技術,幾乎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同時興起,並很快席捲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高科技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極大地改進了人類的生產工具,擴大了再生產的條件,實現了生產力的優化組合,特別是勞動者的智力化、勞動工具的自動化、勞動對象的人工化、勞動場所的網路化以及勞動知識的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以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例。美國大企業日益成為信息技術的研發主體,大企業對計算機、應用軟體和通訊設備等商業固定資本的投資逐年增加,1990年為3550億美元,2000年達9189億美元,10年間增長超過一倍半。信息技術商業資本投資的增加,促進了以計算機、行動電話、光纖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加工、數據存儲、信息交換以及應用軟體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拿非農商業部門來說,1993—2000年每小時勞動產出年均增速為2.3%,而1973—1993年則為1.4%;實際產出也持續增加,1993—2000年美國的實際GDP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長,比此前20年年均增速提高了46%。此外,西歐、日本等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增長,優化了社會經濟結構,提高了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重點,期望通過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第二,高科技發展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和范圍。高科技發展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拓展了世界市場的層次。高新技術一般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興邊緣學科,必然帶動新產品市場和新要素市場的出現,其發展和繁榮無疑會拓展世界市場的層次,豐富市場交換的內容。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特別是當高新技術用以改進傳統產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材料和生產技術時,傳統產業產品的內部構成和性能都將改變,其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改造的結果必然會促進傳統產業專業化的深化和傳統產品差異化的細分,進而豐富傳統產品市場的交換層次與結構。二是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以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世界市場的交易方式,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使世界市場由傳統的有形市場向無形市場轉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市場交換的領域,促進了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據福瑞斯特(Forrester)統計,2002—2004年,全球電子商務分別為22935億、38788億和62011億美元,2005年初步估算為92406億美元,2006年可望達到128373億美元,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傳統的世界商品交易場所發生了重大改變,國際交換從有形市場向虛擬的無形市場轉移,導致世界市場的網路化、虛擬化和電子化,市場范圍不斷擴展。三是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的擴大。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貢獻作用的增強,各國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工資水平不斷上升,帶動了世界消費市場需求的增強和消費市場自身的擴大。第三,高科技發展優化了世界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一是軟化了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高科技產業都是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技術和知識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有時甚至成為確定產業結構變遷方向的決定性力量。產業結構的軟化,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在各產業的發展中,有形的硬性生產要素在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作用不斷下降,而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無形的軟性生產要素的作用則日益提高,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的知識化、高技術化、服務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說,勞動與自然資源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日益為知識和技術所取代,從而更加依賴於知識、技術、服務和信息等軟性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是指以知識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各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第三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絕對優勢。

C. 為什麼中國第二產業的轉移趨勢是向西,第一產業基本不變

第二產業發展的特點
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進展迅猛,在發達國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占工業的70%左右)。80年代以來,重化工業比值有所萎縮,輕紡工業發展較快(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輕重比值大致為1∶2。

發達國家的工業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後相當一段時間,發達國家以發展資源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工業為主,把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70年代以來進一步調整產業部門結構,尖端技術工業猛增,比重上升,而資源密集型工業再一次向外轉移。目前發展中國家多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次為資源密集型,而新興的工業化地區,已開始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移。總之這已成為世界工業發展的總趨勢。

戰後世界工業生產地域也發生很大變化,其基本特點是:

(一)工業生產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綜合化發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戰後工業分布規模的主導方向。根據地域發展條件,以一二個工業部門為主導,多發展成綜合性聯合生產基地,是工業地域部門結構的特點。

(二)工業地域不同層次的集中和相對分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地域集中有所加強,形成世界性大工業地帶,如北美工業地帶、西歐工業地帶、東歐工業地帶、日本工業地帶等。發展中國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點狀分布,如各國首都多發展成為最大的工業城。世界工業生產從高密度區向低密度區擴展,是世界工業空間運動的趨勢。

D. 投資規模特徵的是

國際直接投資的特徵

二戰後,國際直接投資得到高速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式。尤其是7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佔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E. 人口再生產有哪些類型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總體,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別的個體組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總體不斷地延續下去。這就是人口再生產。
從歷史上看,世界各國的人口再生產有很多共同之處。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可以劃分出以下四個人口再生產類型。
人口增長模式(一)原始型
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生產力水平為低下,人們主要依靠天然食物來維持生存,抵禦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戰亂頻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變化較大。人口出生率穩定在高水平,經常出現死亡率超過出生率的情況,人口增長速度極為緩慢。總體上表現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長率。目前,這一類型僅見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
(二)傳統型
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條件下,生產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糧食供應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處於較高的水平。由於農業社會需要多生產子女來幫助從事農業生產,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總體上表現為高出生率、較高的死亡率和較低的自然增長率。目前,這一類型的人口也僅見於少數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
(三)過渡型
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生產力的大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特別是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導致人口死亡率持續下降,而且降幅較大。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節育措施的出現,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於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人口增長迅速。總體上表現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目前,這一類型的代表性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例如亞洲的巴基斯坦。
(四)現代型
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特別是現代科技飛速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活觀念的變革。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選擇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願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斷下降,趨於低水平並且逐步穩定,死亡率穩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長趨於低增長或者零增長,有時還出現負增長現象。總體上表現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長率。目前,這一類型的代表性國家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例如歐洲的德國。

F. 行業協會是什麼性質的組織

行業協會是指介於復政府制、企業之間,商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並為其服務、咨詢、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的社會中介組織。

行業協會具有相對於政府的獨立性,這也決定了它在組織形成、人員編制及財政來源等諸多方面與政府組織存在極大差異。

行業協會是一種民間性組織,它不屬於政府的管理機構系列,而是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行業協會是中國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的一種,即國際上統稱的非政府機構(又稱NGO),屬非營利性機構。

(6)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特徵擴展閱讀:

加入行業協會的好處:

1、能第一時間獲悉該行業的相關資訊。

2、能及時掌握有關該行業的相關政策及動態。

3、能有效與各會員之間參與研討交流,提升技能與管理水平。

4、可以與會員之間資源共享、擴大市場。

5、加入協會,可以藉助協會業已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渠道和協會內其他企業界人士擁有的公共關系資源,經商過程中遇到的尋求土地、項目、資金、產品銷路、乃至種種維權事項。

6、協會是溝通渠道和信息的匯聚地,信息量多。

閱讀全文

與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