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讀老年大學,報名手續怎麼辦
一般老年大學報名有以下兩種報名方式:
1、網上報名。登陸當地老年大學的官網進行報名。
2、現場報名。攜帶本人二代身份證原件及簽字筆到當地老年大學報名點現場報名。
一、報名須知
1、報名條件:凡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年齡在45周歲以上的的離退休人員和社會老年人,均可報名入學。另年齡在80周歲以上者要求入學的,需本人提供一份區級以上醫院的近期體檢報告,且由家屬簽字同意或陪讀方可入學;
2、報名注意事項:
①學校實行學期報名收費,報名費用均不含書費、資料費、外出寫生交通費等;
②新入學學員需攜帶本人身份證和一寸免冠彩色照片到各系報名,謝絕他人代替報名;
③在讀老學員應於每學期末提前報名,並繳納下一學期學費,逾期不報者將視以新學員對待;
④每名學員限報兩門學科,在學習名額允許的情況下,可再多選報一門;
⑤已報名繳費的學員應妥善保管好收據,並持收據按規定時間、地點上課,未經允許不得自行調班、串班聽課,學校不接收旁聽、試聽學員;
⑥學員入學後,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學校不承擔學員的身體意外和物品安全等方面責任,學校有權勸退不服從管理的學員;
⑦凡報名繳費的學員,必須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思想方面的學習。
(1)黨的十六大上對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老年教育和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一樣,都屬於「終身學習」的概念范疇。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為了消除社會對老年教育的偏見,歐洲出現的第一所老年大學被命名為「第三年齡大學」。繼續教育既是老年人的需求,也是他們的權利。
對老年人積極的包容尤其是信息化的包容,是一個社會健康平等的應有之義。隨著「銀發浪潮」加速到來,「第三年齡」教育需求變得龐大而迫切。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6年10月就印發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推進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現在要做的是加快政策措施落地的步伐,起碼要跟上老年人需求增長的速度。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應該搭起架子、兜住底子,盡可能使社會文化資源多向老年人傾斜一些。作為教育系統的神經末梢,相關部門應敏銳感知需求水溫的變化,扶持自學習組織,讓小環境自成氣候。
當然,公共決策部門也應「開門辦教育」,主動引入更多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共同做大老年教育這一產業蛋糕,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和優質的精神食糧。
❷ 小康社會的標准和指標應有哪些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社會方面7項指標,環境方面3項指標,制度方面2項指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現代化建設第三個戰略階段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發展階段。其目標的確定,必須符合最新的發展理念,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體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要求,借鑒國際經驗,以及體現綜合性、簡潔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鑒此,我們建議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共16項指標。在經濟主題方面,有4項指標;在社會主題方面,有7項指標;在環境主題方面,有3項指標;在制度主題方面,有2項指標。
經濟主題
第一項指標:人均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一定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這一目標,GDP必須保持年均7.2%的速度。根據改革以來的歷史經驗以及對經濟增長的有關預測,這一目標是可能實現的。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長9.7%。考慮到增長條件的變化,未來20年,GDP增長速度可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長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綜合考慮,我們建議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人均GDP目標設定為25000元。按照匯率法計算,這一水平相當於現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慮到通貨膨脹和美元幣值變動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間。
第二項指標:非農產業就業比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是一條普遍的規律。1980-2000年,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年均0.94個百分點。如果未來20年勞動力仍以這一速度向非農轉移,那麼,2020年非農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應達到70%左右。但是,從近年來的趨勢來看,對於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似乎不能做如此樂觀的預期。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勞動力非農轉移速度較快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大致為1982-1988年)。這個時期,廣大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到勞動密集程度高、對勞動者技能要求比較低的鄉鎮企業中就業。第二個時期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表之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大致為1992-1996年)。這個時期,沿海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空前繁榮,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流向沿海地區從事各種低技術的勞動。1998年之後,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的水平上。這說明,近年來經濟增長對於勞動力轉移的拉動沒有結構偏向性,或者說,非農產業就業的增長不快於農業就業的增長。主要原因是:第一,經濟增長較前一階段有所放慢;第二,產業結構整體升級導致對於低技術勞動需求增長的減緩。在未來20年的發展中,如果這種增長方式不改變,那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提高將面臨極大困難。當然,應該注意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走廣泛參與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有力地促進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提高。根據國際經驗,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非農就業比重可以達到60%左右。1890年,美國的人均GDP3396美元(1990年國際美元),非農就業比重達到62.7%。1870年,英國的人均GDP3263美元,非農就業比重達到67.2%。
綜上,我們估計,2020年,我國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可望達到60%以上。
第三項指標: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質量的重要指標,它等於居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與總消費支出之比。一般來說,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爾系數越小。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均在30%上下。 為了更准確地反映居民生活狀態的變化情況,考慮到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建議用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以及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作為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活目標的重要指標。
——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1980-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個百分點左右;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個百分點左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均將繼續下降。根據國際經驗,我們估計,2020年,我國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可以將到30%以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以降到40%以下。
——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保證最低收入人口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為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中,除了有反映全體居民生活狀況的指標外,還應有反映最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的指標。關注最低收入1/5人口的生活狀況,是國際上通行的研究社會公平狀態的做法。鑒此,本指標體系選擇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作為反映小康社會建設全面性的重要指標。2002年,城鎮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已降到50%以下(為46.0%)。我們認為,到2020年時,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1/5人口消費的恩格爾系數至少應降到50%。
第四項指標:城鄉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增長主要決定於經濟增長。1980-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4%,分別低於GDP年均增長速度4.0和3.5個百分點。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中,人均收入翻兩番所需要的時間不僅長於GDP翻兩番的時間,而且也長於人均GDP翻兩番的時間。1997年,我國的人均GDP比1980年翻了兩番。同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80年的3.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980年的3.5倍。在未來的20年中,GDP年均增長速度將慢於前2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維持不變,那麼,居民收入增長將更加緩慢。考慮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的發展思想和「五個統籌」的發展要求將得到貫徹落實,居民收入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差別有望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相對差距也有望縮小。可以估計,在2020年GDP翻兩番之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為2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是2000年的3.5倍,按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為8000元;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
社會主題
第五項指標: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的取值在0和1之間,取值為0時,表示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取值為l時,表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中國:促進公平的經濟增長》——提供的數據,1999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437。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基尼系數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我國將加大對於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可以預計,在未來20年中,我國的基尼系數將呈下降之勢,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第六項指標: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
社會保障是一種社會穩定機制,是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有效工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包括基本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險。2020年,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應達到100%。
第七項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為了從總體上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受教育情況和人口素質,我們認為,選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標比較合適。
國際上一般選用15歲和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判斷國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據。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1人類發展報告》的資料,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4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國家為10年,美國為12.1年。 我國一般選用6歲和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為判斷國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據。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我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62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國將全面實現9年義務教育,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可能實現更高水平的義務教育,同時,其他各種形式的教育也將得到較快發展,2020年,我國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10年。
第八項指標:出生時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指標,既能反映社會、經濟的進步狀況和醫療水平的發展狀況,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人們的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2000年低收入國家的出生時預期壽命為59歲,中等收入國家為69歲,中低收入國家為64歲,高收入國家為78歲,我國為71.4歲。我國的預期壽命顯著地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估計,2020年我國的預期壽命可達到75歲。
第九項指標:文教體衛增加值比重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影響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和條件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文化產業覆蓋眾多不同的行業。目前,國際上,對於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明確的一致的界定。根據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聯合建立的北美產業分類方法(NAICS),大致地說,文化產業包括娛樂業與電子傳媒業、印刷業與出版業、旅行與旅遊業。在我國的統計體系中,還不存在對於這類產業的系統統計。因此,我們選用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反映文化產業的代行指標。2000年,我國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文化產業比較落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於文化產業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我國的文化產業將得到較快的發展。據估算,至2020年,我國文教體衛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可達到10%。
第十項指標:犯罪率
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國際上,一般選用「暴力犯罪率」作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環境的逆指標。這里,我們選擇刑事犯罪率作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環境的指標。2000年我國平均萬人中公安機關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應降至15起/萬人以下。
第十一項指標:日均消費性支出小於5元的人口比重
日均消費支出小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的人口比重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貧困狀況和公平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缺乏類似的統計,但有關於城鄉人口的貧困標准,可以根據這些標准設計這一指標。現階段,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貧困線為2310元/人,農村居民家庭貧困線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標准應為每人每日6.3元,農村最低救助標准應為每人每日1.7元。這些標準是保證貧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標准。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我們認為,2020年,城鄉貧困人口日均消費支出均不應低於按目前價格計算的5元。因此,我們設定,2020年我國日均消費支出小於5元的人口比重應降到0。
環境主題
第十二項指標: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能源消耗的總量及其結構直接影響著環境質量。為了反映經濟增長對於能源的依賴程度,以及經濟增長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我們選擇能源利用效率作為環境主題方面的重要指標。國際上一般選用千克油當量的產出(購買力平價值)作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標。由於對於購買力平價方法存在爭議,還由於我國統計年鑒上只存在標准煤的數字,我們在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提供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匯率法的換算結果,以及油當量和煤當量的換算關系,估算了相關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1998年,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是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2.32美元,低收入國家0.58美元,中等收入國家1.45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1.82美元,日本是5.87美元,美國是2.66美元。2000年,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是6.8元(相當於0.82美元),比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價格計算,我國千克煤當量的產出可達到20元(相當於2.4美元),與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當。
第十三項指標:使用經改善水源人口比重
能夠使用上經過改善的水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國際上,用能夠使用經過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為簡化起見,此處稱安全衛生水普及率)作為評價居民用水狀況的指標。根據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2000年我國安全衛生水普及率為75%,世界平均水平為81%,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NI大於3000美元小於9400美元)為87%,高收入國家為100%。根據國際經驗,2020年,城鄉居民的安全衛生水普及率可達到90%左右。但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至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的安全衛生水普及率應達到100%。這一水平雖然高於目前上中等國家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