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江蘇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江蘇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0-12-14 23:44:50

Ⅰ 中國糧食的現狀

現在中國的糧食能夠基本滿足國民的需求哈。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Ⅱ 中國糧食現狀2020

2020年夏糧面積穩定在4億畝,在田作物長勢良好,早稻面積700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300多萬畝,春耕生產順利推進,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有基礎。

中國有能力保障糧食供給和糧食安全。我國穀物的凈進口量為1468萬噸,僅占國內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且進口品種主要是市場緊缺的優質強筋小麥、優質弱筋小麥和泰國大米等。因此,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2)江蘇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擴展閱讀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政府儲備和企業庫存互為補充的糧食庫存體系,糧食總庫存處於歷史高位,成為應對突發事件、市場保供穩價的安全防線。

「面對新情況新形勢,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應對風險挑戰,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主要裝中國糧。」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中國糧食產能穩定,產量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

該負責人分析指出,我們國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強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努力打造公開透明、規范有序、高效運行、活力迸發的市場格局。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推動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轉變。此外,還精心組織了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情況「兩項考核」。

Ⅲ 江蘇省糧食局產業發展處處長是什麼級別的

  1. 江蘇抄省糧食局是廳局級單位,處長就是縣處級。

  2. 具體介紹:

A:江蘇省糧食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廳字〔2009〕21號)和《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蘇委〔2009〕252號),設立省糧食局,為省政府直屬機構。

B:省糧食局機關行政編制為63名(含離退休幹部服務人員編制8名)。後勤服務人員編制另行核定。領導職數為:局長1名,副局長4名;正副處長(主任)21名,其中正處長(主任)9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離退休幹部處處長1名),副處長(副主任)12名。

Ⅳ 怎樣服務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大討論發言材料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完成新問題的根本思想武器。二十年多年來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就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指導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探索創新,從而不斷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歷程,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有今天這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好局面。結合我鎮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生教育活動,縣鎮黨委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定信心、轉變作風,加快瀘西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大討論活動,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在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放思想、加快發展為目的,以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為主體,利用一切時間認真學習相關篇目文章,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加深對黨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養。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會突破我們。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發揚革命傳統,要創新經驗,善於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充分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構建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一、解放思想,強化發展意識隨著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廣大幹部職工、克服保守思想,樹立並強化新的發展觀念,保守思想是阻礙白水跨越式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白水的發展在工作上機械地照搬別人的經驗是行不通的,只有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走出一條具有白水特色的發展之路。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發展要有新思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白水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走集約化道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必須建立深入調查、了解,掌握情況,正確決策,反饋信息等環節,通過實踐,統籌規劃,合理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特色品牌,發展適宜,本地經濟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走集約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質量和效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加強基礎建設研究,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缺水問題,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四、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小城鎮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五、要在改革創新中促發展白水鎮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討論活動,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推進白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成果轉化為改革創新的效果在改革創新中促進發展,在促進發展之中檢驗改革創新的成敗,實現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良性互動。通過學習教育活動,我深刻認識到,從事基層基礎工作必須堅持工作不忘學習,學習必須與工作密切結合,才能行之有效,創造性地開展好自己的全面工作。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的政治頭腦,正確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為構建和諧發展的瀘西社會而努力。你好,希望採納!

Ⅳ 我國糧油行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糧油工業的基本情況
中國不僅是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糧食、油料的生產大國、糧油消費和糧油,加工大國。正常年景我國年產稻穀2億噸左右,小麥1億噸左右,玉米0.9億噸左右;年產油料5500—6000萬噸,加上近幾年每年進口油料2000萬噸左右,這些豐富的糧油資源為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就糧油加工而言,我國的糧油加工能力之大、企業之多均屬世界之最。糧油加工是指對原糧、油料等基本原料進行處理製成成品糧油及其製品的過程。主要包括:稻穀加工、小麥制粉、玉米及雜糧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糧油加工機械設備的製造。糧油加工業是糧油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基礎性行業,是糧油產業化經營(或者說糧油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搞活糧油經營,提升糧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也是食品工業的基礎工業,糧油加工的產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永不衰敗的朝陽工業。
我國的糧油加工遍及城鄉,小型分散,經典型調查及推算,我國大大小小的糧油加工企業和加工點多達二十多萬個,其中大米加工企業和加工點就有十萬多個。有一定生產規模的加工企業的比例相對較少。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統計,2010年,全國入統規模以上[註: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是指:大米加工廠日處理稻穀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小麥粉加工廠日處理小麥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含50噸),食用植物油加工廠日處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噸以上(含30噸)]糧油加工企業8546個,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噸的1401個,日加工能力200~400噸的466個,日加工能力400~1000噸的207個,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72個。在所有制方面,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9個,佔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05個,佔l.2%;民營企業6492個,佔76%。
入統企業現價工業總產值2459億元,利潤總額17,5億元,資產總計1394億元,年末從業人數34.8萬人。總產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蘇、山東、河北、安徽、黑龍江;湖北、廣東、福建、遼寧。其中:河南、江蘇、山東的工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
在2010年的糧油加工業中,米、面、油加工業的情況分別如下:
(一)大米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大米加工企業5666個,年生產能力9463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噸以下的企業為4741個,100~200噸的企業為754個,200~400噸的企業為132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38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10個。
入統企業的大米總產量為2257.1萬噸。其中:特等米764.2萬噸,佔33.9%;標准一等米1310.2萬噸,佔58.1%;標准二等米139.2萬噸,佔6.2%。特等米和標准二等米的產量佔大米總產量的92%。
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712億元,利潤總額9。2億元,資產總計335.3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5萬人。
(二)小麥粉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小麥粉加工企業1990個,年生產能力6508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噸以下的企業為1184個,100—200噸的企業為460個,200~400噸的企業為236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95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15個。
入統企業的小麥粉總產量為2938.1萬噸。其中:特製一等粉1215.3萬噸,佔4l.4%;特製二等粉781萬噸,佔26.6%;標准粉342.8萬噸,佔11。7%;專用粉380.4萬噸,佔13%。特製一等粉、特製二等粉和專用粉的產量佔小麥粉總產量的81%。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610.4億元,利潤總額4.6億元,資產總計326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6萬人。
(三)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的基本情況
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規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890個,年生產能力為:油料處理能力為5138萬噸,精煉能力為1460.5萬噸。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噸以下的企業為475個,100—200噸的企業為187個,200~400噸的企業為107個,400~1000噸的企業為74個,1000噸以上的企業為47個。入統企業的食用植物油總產量為953.8萬噸,精煉油的產量為817.3萬噸。其中:精煉油中的一級油為346.8萬噸,佔42.4%;二級油211.5萬噸,佔25.9%;三級油68.7萬噸,佔8.4%;四級油190.3萬噸,佔23.3%。一級油(原色拉油)、二級油(原高級烹調油)和三級油(原一級油)的產量占精煉油總產量的了6.7%。
入統企業的現價總產值1136.6億元,利潤總額3.7億元(註:2003年為21.89億元,2004年遇到了進口大豆價格風波的影響),資產總計732.8億元,年末從業人數11.7萬人。
以上一些統計數字與十年前相比,至少發生了以下五個方面的重大變化:第一、從糧油工業總產值前十名的排.序看,多少年來,一直是江蘇穩居第一,現在變成了產糧大省河南第一,另外,河北、安徽、黑龍江、湖北等糧油大省排序也大大提前;過去糧油工業產值中等偏後的廣東和福建,現在已經擠進了前十名,充分說明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食品工業發展快,他們能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沿海港口的優勢發展糧油工業,尤其是油脂工業發展迅猛。反之,原來排序較前的吉林、湖南、四川、內蒙等省區的排序後退了。這種變化,應該說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第二、從年末從業人員34.8萬人看,在產量、產值和資產總額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年末從業人數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一半。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糧油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大有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歸功於生產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和減員增效等用人機制改革的成功。
第三、從所有制性質看,在2010年全國入統企業的8546個糧油加工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9個,佔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05個,佔1.2%;民營企業6492個,佔76%。這充分表明,過去國有糧油加工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徹底改變,糧食部門的「改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有糧油加工企業的數量繼續減少,成為糧油加工企業中的「少數民族」,看來,這也是必然趨勢。
第四、從企業生產規模看,日處理原料在1000噸以上的糧油加工企業有72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因為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大米加工企業、小麥粉加工企業和植物油加工企業在國外也不是多見的。據了解,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處理油料6000噸以上的大型油廠,其中5家在中國,江蘇張家港的東海糧油,日處理油料能力達12500噸,是目前世界上日處理油料最大的油廠。另外,還有廣西防城港的大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7500噸;河北秦皇島的金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7000噸;江蘇連雲港的益海油脂,日處理油料能力6000噸以及河北三河匯福糧油,日處理油料能力6000噸,這充分說明,我國糧油加工工業的生產規模正在日趨大型化。
第五、從產品的檔次看,為順應市場的需求,精米、精面、精油的比重和檔次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糧油加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糧油市場大多以標准粉、標二米和二級油為主,品種單一,品質較低,不能滿足市場和食品工業的需要。而如今,我們走進超市,各種等級的高品質小包裝大米、小包裝麵粉、免淘洗米、專用麵粉、營養強化麵粉、色拉油、高級烹調油、濃香花生油、小磨香油和特種油脂等等琳琅滿目。現在我們可以說:中國超市貨架上的各類小包裝米、面、油產品,應有盡有,與國外超市的米、面、油產品沒有什麼兩樣。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糧油市場上發生了這樣巨大的變化,這對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糧油資源供應相對偏緊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二、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趨向
民以食為天,糧油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營養素。回顧歷史,中國的糧油工業作為一個產業則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步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的糧油工業大多設備陳1日,工藝落後,操作笨重,生產環境差,經濟技術指標落後,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的糧油加工企業屈指可數,這與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和農業大國極不相稱。因此,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糧油工業是擺在每個糧油科技工作者面前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半個多世紀以采,通過中國糧油科技工作者一代代的不懈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千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糧油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的米、面、油加工業在許多領域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最明顯的是,糧油加工質量不斷提高,產品琳琅滿目。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糧油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的糧油工業存在著企業的集約化程度較低,,大型糧油加工企業集團為數不多,;糧油產品的深度加工、資源綜合利用不夠;產品品種,特別是專用米、面、油產品較少,不能滿足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傳統糧油主食品的工業化、產業化滯後,不能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薄弱,自主創新不足,產品技術儲備匱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在國家食品工業已廣泛應用的擠壓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生物技術等先進技術,在我國糧油工業上的應用剛剛起步;消耗較高,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要求差距較大;工藝設備配套水平及機電一體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滯後等等。上述問題制約著我國糧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我相信,我國的糧油工業和糧油科技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充滿信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工業中最重要的基礎原料——糧油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市場的需求,今後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趨向是:
(一)企業的生產規模日趨大型化、規模化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結構調整優化,糧油加工企業的數量將進一步減少,規模逐步擴大,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共有8546個,比2009年減少33.1%,而匯總後的總產量、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等均高於2009年。尤其可喜的是,在8546個規模以上的糧油工業企業中,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米廠達48家;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麵粉廠達110個;日加工能力在400噸以上的大型油廠達121個。這充分說明生產集中度提高後產生的優越性和糧油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向大型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今後將進一步加快。
現在,對油廠的規模化、大型化不僅有了共識,而且還有迅猛發展之勢。在這一時刻需要我們冷靜思考,防止出現新的問題。當前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二個問題,一是不能刮風,不能一哄而起;二是要注意合理布局。
(二)企業將進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團化方向邁進
糧油工業企業通過重新整合、提升是集團化的必由之路。我曾在多次會上講過,糧油加工企業只有通過全面整合,才能提升整體水平;只有通過整合,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才能出現一批有實力、超大型的「航母型」米、面、油企業集團;只有通過整合,才能實施名牌戰略,創立在全國有影響、有聲望的品牌,才有可能象油脂行業的「金龍魚」、「福臨門」、和「魯花」一樣在全國市場上有相當的市場佔有率;只有通過整合,才有實力和條件不斷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才有可能使糧油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企業;也只有通過整合,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龍頭企業,實現向「公司+基地+農戶」的經濟聯合體方向發展。總之,糧油加工企業與企業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的聯合,是糧油加工企業整合、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糧油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前幾年,我國的糧油加工企業在「改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資產重組和聯合兼並工作,出現了一些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集團,對我國糧油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由於當時在重組整合過程中的想法較多,難度較大,因此大多起點較低,重組後在全國有影響的大企業集團屈指可數。針對當時的情況,為推進油脂工業企業的重組整合,2001年10月我在學會年會上講過,我國的油脂工業企業大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經不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為此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通過重組、聯合和兼並等方式組成聯合艦隊,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有實力的合作夥伴,進行資產重組與聯合。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人要解放思想,樂意被有實力的企業兼並。我認為一個企業能被比自己實力強的企業兼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相反說明了自己的企業還有價值。企業間進行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是要有勇氣的,只有有遠見的企業家才能做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企業間的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也是改革。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企業間的資產重組、聯合和兼並,中國能出若干個有實力、有影響、有競爭能力的大型油脂工業企業集團。
最近,在國內糧油貿易做得較出色,擁有幾十個現代化糧油倉庫設施和強大糧油科技隊伍的,有實力的中谷糧油集團公司將並入屬於世界500強的中國糧油進出口集團公司進行重組,這是國內糧油企業進行強強聯合的典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
(三)糧油產品必須堅持朝著安全、優質、營養、方便的方向發展
糧油是人們最重要的食糧,也是食品工業的最基礎原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關注糧油產品安全、放心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注重糧油食品的優質、營養和方便,為此積極發展綠色和無公害的糧油食品應該引起糧油加工企業的重視。糧油產品在朝著「安全、優質、營養、,方便」的方向發展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也是消費者最為苯心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繫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而糧油產品又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乏的主要食品,為了讓百姓能夠吃上優質安全的米、面、油及其製品,自2000年底開始,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在全國開展了「放心糧油工程」,這項工作始終得到了國家糧食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消費者的歡迎。
「放心糧油」是指糧油加工企業嚴格按照大米、麵粉和食用油的國家標准和食品衛生國家標准組織生產,生產出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糧油產品。「放心糧油」產品包括「放心大米」、「放心麵粉」和「放心油」等三大系列產品。這項工作會長期開展下去。
(四)以發展糧油食品為重點的糧油深加工將進一步加快
為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滿足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趨向膳食方便化、營養化、多樣化的需要,糧油主食品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方便麵、方便米粉、方便米飯、速凍食品、主食麵包以及工業化生產的饅頭、花捲、豆包等各種米麵食品將大量出現。與此同時,傳統主食品的各種生產工藝和設備的研究也將得到較快發展;冷凍技術、膨化技術、高壓蒸煮技術和焙烤技術將被大力推廣應用;以糧抽為主要原料的休閑、旅遊食品的產量和銷量將不斷增加;中式快餐的集約化生產、配送、連鎖營銷配套工程將加快實施;為適應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人造奶油、起酥油、煎炸油等專用油脂的生產以及利用油料餅粕生產各種功能性蛋白(如組織蛋白、濃縮蛋白和分離蛋白)等也將得到快速發展。
(五)雜糧雜豆和特種油脂的開發利用將進一步引起重視
雜糧雜豆一般是指小麥、稻穀、玉米和大豆(含青豆、黑豆)四大糧食品種以外的其它穀物和豆類,習慣上也叫「小雜糧、小雜豆」。它雖然產量較少,在糧食中屬於小品種,但它卻有四大品種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雜糧雜豆的主要產地,品種繁多,有「雜糧王國」的美譽,年產量在二千萬噸以上,約佔世界產量的百分之十。據資料表明,雜糧雜豆中包括蕎麥、黑麥、小米、高粱、綠豆、紅小豆、扁豆、蠶豆、芸豆等二百多個品種。我國雜糧雜豆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地區分布較廣,而且由於生產環境特殊,大多不施化肥、農葯,無污染,是天然的有機綠色食品,它營養豐富,有多種保健功能,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雜糧雜豆及其製品越來越為人們所喜愛。
與雜糧雜豆一樣,我國特種油脂的資源也十分豐富。在油料作物中,除了油菜籽、大豆、花生、葵花籽和棉籽五大油料作物外,我國還有許多特種油料資源,通常稱為「小油料」。所謂小油料,是相對於五大油料作物而言,因為它們的生長的范圍、播種面積不安日五大油料作物地廣和量大,其產量自然也不能和五大油料作物相比。
我國特種油料品種多達上百種。目前,產量較大且已經開發利用的有:油茶籽油、茶葉籽油、翅果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葡萄籽油、紫蘇油、月見草油、核桃仁油、杏仁油、南瓜籽油、蒼耳籽油、沙棘油、松籽抽和番茄籽油等等;另外還有米糠油、玉米油和小麥胚油等穀物油脂。
所謂特種油脂,就是利用特種油料生產的油脂。在這些油脂中,含有更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亞油酸含量高,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特種油脂在市場上的價格,要比五大油料產品價格高幾倍。在這些方面,是五大油料作物所不及的。因此,開發利用特種油料,生產調和油及功能性油脂,是繁榮食用油市場,捉高經濟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出口創匯的重要手段。
(六)糧油加工的副產品綜合利用將進一步發展
糧油加工中的副產品如米糠、小麥胚芽、餅粕以及油脂精煉過程中產生的皂腳、餾出物等等,大多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多種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質,但多年來由於我國加工企業規模小,資源集中困難以及提取技術的限制,這些寶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今後,隨著糧油加工企業的大型化、規模化;集團化以及提取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的糧油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將會不斷有新的發展。
(七)糧油工業企業的品牌意識將進一步增強
質量是企業的基礎,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產品品牌的基礎。品牌是商品市場的通行證,一個以高質量為基礎的品牌,一旦被人們認可,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為此,近幾年來,有相當一部分的糧油加工企業開始重視晶牌,積極實施名牌工程,通過大力培育和宣傳品牌,增強了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推動了經營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現在名牌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經過大家的努力,2009年和2010年,全國糧油行業共獲得三十個中國名牌。其中大米7個、麵粉13個、食用油脂10個。據了解,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米、面、油生產企業的產品,深受百姓歡迎,有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有人說:「一個著名品牌不僅可以壯大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乃至可以造福一個地區,振興一個民族」,這是非常正確的。今後,糧油工業企業將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實施名牌工程,以促進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八)糧油工業企業的節能、環保將被高度重視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文件中提出的有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內容和任務是完全適合我國糧油工業企業實際的。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中,糧油工業企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取得成效。一是,糧油工業企業的生產原料及其產品,是國家的重要特殊商品,因此,節約一粒糧、一滴油,千方百計提高出品率仍然足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二是糧油工業企業的用水、用電、用煤量較大,消耗指標較高,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只有通過強化管理,改進工藝和設備,才能努力把它降下來;三是,糧油加工中產生的皮殼和下腳數量驚人,要採用各種方法加以利用,變廢為寶,如利用稻殼發電和利用廢油生產生物柴油等等。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環境污染在加劇,植物時生長環境在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食品加工的「工業化」也在加快,成品、半成品在食物消費中的比重在上升,因此人們越來越關心在植物生長過程中對食品原料的污染,同時也關心在加工過程中對食品品質的影響。今後,人們在關心食品外表質量的同時,將會更加關心米、面、油產品的內在質量,如過氧化值、農葯殘留、黃麴黴毒素等等有害物質。我們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糧油加工中努力消除和防止糧油產品的再度污染。與此同時,糧油加工中產生的灰塵、粉塵和污水的排放將直接對環境的污染產生影響。對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努力按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組織生產。

Ⅵ 我國糧食發展狀況

從各個歷史階段來看,糧食發展速度也不均衡,建國初期(1949-1958年),由於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土改政策,全國糧食產量連續九年豐收,增產糧食8447萬噸,年均增加 938萬噸;但隨後「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運動造成我國糧食生產出現徘徊階段,從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裡我國糧食產量僅增加 1億噸,年均增加 500萬噸。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我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此後,糧食生產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到199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億噸,達到5.045億噸,創歷史最好水平。1997和1998年雖然受到較大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總產量仍達到 4.9億噸以上,只用了近20年時間就上了兩個億噸台階,年均增加1000萬噸,比前30年多增加 340萬噸。我國糧食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糧食人均產量1952年僅有 288公斤,1978年為319公斤,1998年達到400公斤以上。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寧夏和新疆14個省、區人均佔有糧食超過400公斤。在糧食供求關系崐上已出現了總量供求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從糧食增產因素來看,糧食畝產水平的提高是我國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1949年我國糧食畝產水平只有68.6公斤,到1998年全國糧食畝產達到300 公斤,這期間糧食作物畝產增加231公斤,增長3.4倍,而這期間糧食播種面積只增長3.5%。我國糧食畝產大幅度提高除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度提高,生產投入加大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大面積推廣。建國以後,我國農業科技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在農業生產上實施了豐收計劃等科技措施,如水稻旱育稀植和拋秧、地膜玉米栽培、種子包衣等技術大面積的推廣,促使我國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糧食單產水平大大提高。據有關部門反映,我國從1978年實施種植業豐收計劃以來,農作物平均單產比實施前提高10-15個百分點。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39%。

Ⅶ 在哪裡可以查反映江蘇省經濟發展情況的數據

http://www.jssb.gov.cn/jstj/tjsj/tjnj/江蘇省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希望可版以幫權助你

Ⅷ 你能簡單分析一下江蘇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嗎

江蘇省是全國第二經濟大省,僅次於廣東省。江蘇省的經濟基本分為兩部分,以長江為界,江北經濟發展較為落後,江南經濟發展較為發達。

Ⅸ 江蘇省鎮江市經濟發展狀況

不知道你是哪的?聽你一說你一定不是江蘇本地人,鎮江還可以,不過和南京 到上海這滬寧路段來說鎮江是最差的,我就是鎮江本地人,鎮江是屬於江蘇蘇南地區和蘇北比起來還是不錯的,其實蘇州靠水路,南京靠歷史,而鎮江則要靠自己去努力了,不過我相信再過幾年鎮江會發揮的更好的。

Ⅹ 跪求2006-2016江蘇省各產業對GDP的貢獻數據

本文使用1980—2006年江蘇省數據分析了消費、投資、凈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發現:消費對GDP的貢獻及貢獻率呈下降趨勢,而投資對GDP的貢獻及貢獻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投資的貢獻率波動較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變動很穩定,且略有上升,而投資在經濟增長上升時期拉動率上升較快,在經濟增長下降時期拉動率下降也較快,表明投資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消費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47個百分點,投資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4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07個百分點。研究還發現江蘇省消費增長潛力較大,而投資增長空間有限。

閱讀全文

與江蘇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