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雁型發展產業

雁型發展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14 17:42:00

1. 哪些產業屬於歸雁經濟

從工業發展布局影響勞動力流動來看,以往農民工的大流動曾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內的人口紅利容,隨著大批中老年勞動力退出市場,這種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而年輕勞動力提高了薪酬水平、生活環境等擇業要求,導致用工成本提高。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轉移的同時帶走了一部分勞動力需求,沿海城市的部分勞動力開始迴流。歸雁大概是指遷移至東西部的產業

2. 雁形模式理論的發展應用

1.雁形模式到雁群模式:赤松要的「雁行發展理論「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其主旨是發展中國家利用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產品發展本國的產業,因此在貿易圈中勢必存在不同發展層次產業結構的國家,這同時也是產業梯度轉移的一個動力。但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發展,「雁行模式」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戰。首先,「雁行模式」的挑戰一方面來自於「領頭雁」日本的投資策略。90年代以前日本主要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賓館、辦公樓等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90年代以後日本從自身利益出發在技術轉讓方面持謹慎保守的態度,向東亞國家經過引進日資過程,不僅沒有吸收和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反而導致了東亞各國產業結構的偏頗,出口產品結構的單一,造成了該地區產品結構的同化,出口競爭的激烈及經濟發展戰略的單一化,加深了經濟增長的對外依附性。另一方面日本對該地區的投資日趨類同,加劇了產業結構的單一化。並且有可能導致該地區出現類似上世紀拉美的「新型種植園化」, 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和對日外資的依賴。另外,前面提到「雁行發展模式」的基礎是各國產業梯度差的存在。這個梯度差正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日益縮小,客觀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漸式微。最後,客觀的說,「雁行模式」的危機不單來自於作為「雁頭」的日本和「雁身」的nies、「雁尾」asean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其所受到的挑戰還來自於「雁身」和「雁尾」之間。因為這幾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於同一發展層次的經濟體在對外出口上的競爭加劇。 應該說今後的一段時間東亞地區仍須保持「雁行模式」同時也創制出新的發展模式跳出這個模式。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雁行模式」將被「大競爭格局」(也有學者稱為「群馬模式」)代替。仍處於「後雁行模式」階段,但前景已日趨明朗,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所謂的「群馬模式」而言,在宏觀上,日本、四小龍、東盟國家與中國之間相互的水平分割關系正逐步增強並最終會主導地位;在微觀上則存在著以日本、四小龍跨國企業為核心的,在東亞地區構建的網路化跨國生產體系,即通過企業內部國際分割,將產品的設計、研究開發、銷售等環節在本地區上的優化配置。以此達到各國相互超越、相互牽引的效果。這個模式筆者認為對應「雁行模式」而言稱為「雁群模式」更為合理。「雁群模式」一方面強調各個經濟體,如中國、日本、 nies、asean之間的獨立性,使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群雁中的一隻大雁;另一方面又利用跨國生產體系進行資源的整合,使每一隻大雁都不會脫離「雁群」而成為孤雁,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內部國際化。
2.雁形理論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的啟發。在國際上已有許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這些模式都是由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根據自身的制度和特點提出來的。理論模式,形式多樣,就其類型來說,大體上可分為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和空間發展戰略模式兩大類,而它們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關聯的。空間發展戰略又分為平衡發展戰略和不平衡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是:平衡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狀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的、絕對的、永恆的。因此,每個國家都會有一些地區比別的地區更富裕,一些地區會比其他地區發展得更快。企圖對全國各地都等同對待,或者對全國各地都投入等量的資本,若以此來編制規劃,無疑是不合理、不經濟的。因為這樣的規劃違背了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客觀規律。在不平衡發展中,平衡的力量會發生作用,使地區發展不平衡趨向平衡。其中的一種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區際間產業的轉移和結構的調整,推動地區平衡發展。而赤松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學說」以及其他的一些相關的理論說明了一個共同的理論問題,即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客觀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發達地區某些曾經是優勢的產業或產品,由於比較效益的變化,將逐漸喪失優勢,向不發達地區轉移,而這些產業或產品在不發達地區可以逐漸形成為優勢,並將產品反出口到原來的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這種變化,即區際間產業的轉移,生產布局在區際間的調整,可以使不發達地區避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走過的一些路徑,通過引進、轉移,使經濟快速增長,從而有利於縮小不發達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推動區間經濟平衡發展。
3.雁形理論到產業結構的轉移產業區域轉移可簡稱為產業轉移,是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自發的行為,是由於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後,某些產業從某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這是一個包含國際間與地區間投資與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的要素與商品流動過程,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國或地區與轉移對象國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發展模式,這一理論後來經過小島清的發展成為20世紀70年代日本向anies(亞洲新興工業國和地區)和asean(東盟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轉移,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根據。對產業轉移理論作出貢獻的還有r.vernon(弗農,1966),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產品周期論,對地域間或國際間產業與產品的周期性發展進程,以及由此導致的產業和產品的轉移作了系統的描述和理論上的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產業轉移的理論有了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在產業轉移理論與國際經濟學及國際經營學理論的聯系日趨緊密。在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kojima,1978)的延長線上,一些日本學者強調,產業轉移是產業結構調整國際化的載體(大西勝明,1999),因為產業結構調整總是伴隨著產業跨國轉移和企業跨國經營。牛丸元等(1999)進一步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h-o-s 模型來解釋赤松要的雁行模式和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產業發展的雁行狀態和產業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國或一地區的產業進化過程,但其實質是反映了比較優勢的轉移以及與此相關的產業轉移。在產業轉移的微觀層面的理論研究上,nning(鄧寧,1988)用o-l-i模型來說明企業的對外投資和擴張行為,認為產業組織決定的所有權優勢(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s,o優勢),要素賦存結構決定的區域優勢(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l優勢),交易成本決定的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s,i優勢),是解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的主要原因。

3. 最近有個經濟方面的考試,對雁行理論與梯度轉移理論的區別不是很最了解能否請高手詳細闡述一下謝謝!

產業發展的雁行形態具體表現為,第一隻雁是國外產品大量進口引起的進口浪潮,第二隻雁是進口刺激國內市場所引發的國內生產浪潮,第三隻雁是國內生產發展所促進的出口浪潮。這個模式還有兩個變型,一個是產業發展的次序一般是從消費資料產業到生產資料產業,從農業到輕工業,進而到重工業的不斷高級化過程;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產業的產品不斷從粗製品向精製品轉化,生產資料產業的產品不斷從生產生活用的生產資料向生產生產用的生產資料轉化,最終就使產業結構趨向多樣化和高級化。
梯度轉移理論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雁行形態論在生產按比較優勢在國際間轉移這一問題上,與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學說有相似之處。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推進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實踐中容易擴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該理論忽視了高梯度地區有落後地區,落後地區也有相對發達地區的事實,人為限定按梯度推進,這樣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進一步擴大了,使發達的地方更發達,落後的地方更落後。

4. 雁行形態理論名詞解釋

雁行理論(日語:雁行形態論,英語:the flying-geese model)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指某一產業,在不同國家伴隨著產業轉移先後興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國中不同產業先後興盛衰退的過程。
雁行理論概述
發展經濟學學者研究戰後東亞國家經濟及產業結構變遷,認為東亞國家是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其後是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轉移,開始發展此一產業。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國家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雁行理論又被稱之為產業結構的候鳥效應。

2雁行理論內容
雁行理論主要包括四個內容:
第一,重視本地區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調整經濟結構。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第二,堅持出口導向戰略,包括向外地區提供商品,積極促進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第三,依靠本地區內部積累,適當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
第四,政府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政府調控行為與市場機制緊密結合,相互交融。

5. 什麼是雁型形態理論

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生產--產品出口的循環使後起國實現版產業結構工業化,重權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學說。
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來的根據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實而提出。
日本的產業通常經歷了進口-當地生產-開拓出口-出口增長四個階段並呈周期循環。某一產業隨著進口的不斷增加,國內生產和出口的形成,將四個階段在圖表上示出,圖形呈倒"V"型就如三隻大雁展翅翱翔,並稱之為「雁形產業發展形態」。

6. 什麼是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

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生產-- 產品出口的循環使後起專國實現產業結屬構 工業化 , 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學說。由日本 經濟學家 赤松要 ( Kanam e Akamatsu) 在1932年提出來的根據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實而提出。 日本的產業通常經歷了進口→當地生產+開拓出口→ 出口增長四個階段並呈周期循環。某一產業隨著進口的不斷增加, 國內生產和出口的形成,將四個階段在圖表上示出,圖形呈倒"V" 型就如三隻大雁展翅翱翔,並稱之為「雁形產業發展形態」。

7. 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都市產業園是雁棲經濟開發區的支柱產業,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食品飲料聚集區,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食品飲料、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納入中關村示範區發展的雁棲經濟開發區,目前已形成了四個特色產業園。

在保證都市產業園絕對值不斷增長的同時,納米科技產業園、科技服務產業園、數字信息產業園等三個特色產業園的產值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借力中關村示範區自主創新的東風,中關村懷柔園內產業正在積極轉型,一條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出發點的高端化產業發展之路日漸清晰。

比如在納米科技產業園,為了克服傳統印刷製版過程因感光沖洗帶來的化學污染,滿足綠色城市環境的要求,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了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新技術,完全避免了化學沖洗過程和繁瑣工藝,是目前最環保的印刷製版技術。有研總院在納米科技產業園內有一條高級生產線,既生產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材料,也生產電池片,以及電池片的組裝,最後應用於電動汽車。納米科技產業園的這些重點應用領域,有望打造成專精特新產業園。

在科技服務產業園內,以中科院懷柔科教產業園、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等共同構建起了科技服務產業新格局。目前,中科院懷柔科教產業園已有中科院系統12家單位、24個項目(包括研發項目9個、產業化項目15個)簽約入駐園區。中科合成油工程公司研發中心暨北京基地項目、化學所北京納米材料綠色列印技術產業化基地項目已建成投入使用;電子所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研發基地、力學所錢學森國家工程科學實驗基地項目已完工;網路中心北京超級雲計算項目、空間中心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項目正在建設中。一系列高端科技項目的完成啟用,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提升效應指日可待。

事實上,中關村懷柔園的定位是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定位「科技」,是因為懷柔園內以中科院研究所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戶;定位「文化」,是因為懷柔是北京市第一批十個文化產業集聚區之一。

「根據雁棲經濟開發區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將實現產值400億元,其中科技企業產值貢獻60%,即240億元。」中關村懷柔園相關負責人對未來高端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8. 赤松要的赤松要的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

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生產--產品出口的循環使後起國實現產業結構工業化,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學說。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 在1932年提出來的根據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實而提出。日本的產業通常經歷了進口→當地生產+開拓出口→出口增長四個階段並呈周期循環。某一產業隨著進口的不斷增加,國內生產和出口的形成,將四個階段在圖表上示出,圖形呈倒V型就如三隻大雁展翅翱翔,並稱之為「雁形產業發展形態」。
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表明,後進國家可以通過進口利用和消化先進國的資本和技術、同時利用低工資優勢打回先行國市場。這種由於後起國引進先行國資本和技術,擴張生產能力,使先行國已有產業受到國外競爭壓力威脅的現象,叫做「反回頭效應「。如果後起國善於把握好時機,就能在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循環中縮短工業化乃至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的過程。
雁形產業發展形態說主要用來說明日本的工業成長模式。赤松要先生認為,本國產業發展要與國際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產業結構國際化;後起的國家可以通過四個階段來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產業發展政策是要根據「雁形形態論」的特點制定。
人們常以此表述後進國家工業化、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發展過程。在一國范圍內,「雁行產業發展形態」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費品產業中出現,然後才在生產資料產業中出現,繼而在整個製造業的結構調整中都會出現雁形變化格局。
往後日本學者山澤逸平先生將赤松要先生的「雁形產業發展形態」理論進行了擴展,提出了引進→進口替代→出口成長→成熟→逆進口五個階段。從而更加詳盡地展示出後進國家如何通過進口先進國家產品和引進技術,建立自己的工廠進行生產以滿足國內需求,不僅可供出口,而且後來居上取代「領頭雁」地位並最終實現經濟起飛。

9. 什麼是羅斯托的主導產業理論和赤松要的雁形形態理論

知道的不多 也在查 只知道
羅斯托歸納出經濟起飛時主導產業的特徵:其一,依靠內科技進步,容獲得新的生產函數;其二,形成持續告訴增長的增長率;其三,具有強烈的擴散效應,對其他產業乃至所有產業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雁型發展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