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電商助農這個行業發展程度如何
依託「互聯網+」打造電商助農新模式可以 藉助電商平台各方面資源優勢,把大內數據、人工智慧、容互聯網營銷等新概念引入農業生產,傳播「智慧農墾」理念,挖掘農墾產品與互聯網融合新動力,構建與農墾現代農業相匹配的新型產業形態。
② 英語翻譯 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分析與推進農業產業化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E-commerce in Our Country and Boost to Agriculture Instrialization
(像是論文題目,所以大寫版了)權
③ 電商扶貧屬於發展產業脫貧一批嗎
屬於
簡單把電商扶貧歸為產業扶貧,或理解為通過產業開發實行的專項扶貧,是不夠全面的。電子商務不僅僅是個產業發展問題,同理,電商扶貧內容也廣泛得多。按《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從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工作格局的分析框架來看,也是如此。
-專項扶貧:電商扶貧既可用於一業、一地、一事,又可同時用於或輻射到多業、多地、多事。電商扶貧有時可以是個產業扶貧的專項,有時卻又往往不能用產業扶貧專項的邊界去框定它。那種養雞的扶貧款不能用來養羊的產業專項扶貧的陳規,尤其不宜用於電商扶貧。想通過開網店幫扶貧困戶,就更要敬畏市場,更要跟著用戶需求、而不是按照扶貧主體的良好意願走,有時,根據市場用戶的需要,進行自我否定和快速調整是必須的;
-行業扶貧:電子商務涉及面廣,電商扶貧也應該納入各行業部門扶貧的內容,明確部門職責,條塊聯動發展和優化特色產業依託,從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開展電商扶貧,完善電商基礎設施,改進對電商的公共服務與管理,完善電商從業者的社會保障,助力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目標;
-社會扶貧:電子商務目前已經覆蓋到我國半數網民和企業,電商扶貧也無疑需要社會各類主體的廣泛參與。電商扶貧不僅可以、而且應該與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各界各主體的扶貧開發活動盡可能結合起來,體現在幫扶對象和幫扶效果上。
電商扶貧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是直接到戶:即通過教育培訓、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務等形式,幫助貧困戶直接以電子商務交易實現增收,達到減貧脫貧效果。其中,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幫助貧困戶在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上開辦網店,讓他們直接變身為網商。例如,今年以來,甘肅、廣東等地扶貧辦組織的電商扶貧培訓,中石化在安徽岳西縣、河南慧谷電商學院和濟南綠星農村電商培訓中心等組織的培訓,都特別把貧困戶、「兩後生」、殘疾人等幫扶對象和精準扶貧對象作為培訓重點,幫他們掌握電商知識,乃至手把手教他們開辦自己的網店,並提供後續服務。
二是參與產業鏈:即通過當地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的龍頭企業、網商經紀人、能人、大戶、專業協會與地方電商交易平台等,構建起面向電子商務的產業鏈,幫助和吸引貧困戶參與進來,實現完全或不完全就業,從而達到減貧脫貧效果。例如,在我與梁春曉主編的《「新三農」與電子商務》一書中,列舉了許多此類案例,從趙海伶、杜千里、孟宏偉到世紀之村、中閩弘泰,從潘東明領銜的遂昌網店協會到呂振鴻創辦的「北山狼」,他們不僅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也幫助眾多身邊的鄉親、包括貧困人群增加了收入。[ii]當地政府支持他們,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支持電商扶貧。
三是分享溢出效應:即電商規模化發展,在一定地域內形成良性的市場生態,當地原有的貧困戶即便沒有直接或間接參與電商產業鏈,也可以從中分享發展成果。例如,我們在沙集,親眼看到電子商務為著名的淘寶村--東風村帶來的變化:招工難,讓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僅很容易在網銷產業鏈中找到發展機會,而且由它帶動起新型城鎮化進程,建築、餐飲、交通、修理等一般性的服務業快速發展,也提供了大量就業、甚至創業的機會,道路、衛生、光纖入戶、水電、公共照明等設施的改善,電商園區建設帶來的農民住房條件的改善和服務便利化,也惠及包括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內的所有村民,讓他們分享到電子商務發展的溢出效應。
在現階段,針對我國大多數貧困地區電子商務尚待啟動的現實,電商扶貧應更多圍繞上述前兩種形式著力;對於後一種電商扶貧,應有待當地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程度後,及時列入議事日程。
④ 針對農村地廣人稀的農村如何發展呢
將農村電商滲透到鄉村振興中
全面對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促進城市和鄉村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初步形成農村電商新型業態,將農村電商滲透到鄉村的全面振興中。
一、中國農村電商發展趨勢與主要特徵分析
——農村電商發展迅速,農產品網路零售額高速增長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電商市場前瞻預測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已達1800億元,截止到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路零售額為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增幅為6.22%。農村網店數達985.6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進入2018年,農村地區網路零售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到了13679.4億元,同比增長9.89%,佔全國網上零售額比重提升至15.18%。
2014-2018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農村電商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市場秩序逐漸規范
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電商」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2014—2018年連續五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明確提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據不完全統計,國務院及各有關部委出台多個文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農業、農村」的道路交通、網路寬頻、物流設施、信息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電商在農業、農村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推進了「電商」法制建設,逐步規范市場秩序。《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明確網路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推進了網上電子商務法規和相關標准建設,逐步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3、農村電商催生新業態、新模式,農村產業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有利於緩解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難題,為分散小農戶走進大市場拓寬渠道,打通「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供給鏈;有利於緩解工業品、消費品下鄉「最後一公里」難題,促進農村消費升級。
一方面,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帶動了農民生產需要種子、化肥、農葯、飼料等生產資料和工具、生產工具直接進入田間地頭。
另一方面,通過電商平台,帶動了農民生活的日常消費品快速、便捷走進廣大農村。有利於催生新業態、新模式,農村產業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如創意農業、分享農業、眾籌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等,通過電商平台將特色農產品、鄉村文化、鄉村景色展示,不僅讓城市消費者更了解農業、更嚮往農村、更信任農業生產者,縮短城鄉差距,也極大帶動農民脫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二、中國農村電商發展問題與挑戰分析
盡管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迅速,取得較好成效,但由於我國農村地域之廣,農村居民生活與農業生產的高度分散及規模小等多方面因素,農村電商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工強農弱,品類失衡,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消費品下行差距大
農產品上行佔比低,僅占農村網路零售額近20%左右;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占農產品流通總額比重不足1%,農產品觸網率仍然很低,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消費品下行佔比高,如農村實物類產品如服裝鞋包、家裝家飾、食品保健等,農村服務類產品如在線旅遊、在線餐飲等。
2、東強西弱,物流配套不均,農產品物流成本高,農產品上行成本高
電商規模分布不均衡,呈現東強西弱格局;物流分布不均衡,在偏遠地區,行政村/自然村配送網點仍然不健全;配套設施不健全,冷鏈物流發展滯後,原產地冷鏈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農產品物流成本高,由於我國農業小規模分散生產及農村居住分散的特徵,單件產品快遞配送從縣城到村之間的成本費用遠高於縣城到大城市之間費用。
3、農村人才匱乏,電商人才「難育、難引、難留」
農村人才匱乏,我國農業生產者文化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對於生產經營新理念的認知、接受相對緩慢,對於新技術應用能力較弱,大多數農業生產者自身條件很難滿足電子商務對人才的要求。農村電商人才「難育、難引、難留」,不少專業、有能力的優秀電商人才更多傾向於留在城市發展,受工作環境與薪酬等多方面條件限制,不願意來到農村發展,伴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將帶來大量農村電商人才的缺口。
4、農業生產經營高度分散,農產品質量控制難、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達到農產品上行門檻
一方面,我國有2億左右農業經營戶,其中規模經營戶不足400萬個,農業生產高度分散與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標准化和質量控制難度。另一方面,流通配套設施滯後,品控難度大。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和冷鏈運輸率較低,而流通損耗較高,冷鏈脫節造成生鮮農產品從採摘到配送過程損耗過多,無形中提高了物流成本且很難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分散小農戶由於缺乏質量相關認證及農產品生產很難統一標准,比較難達到大型電商平台准入條件。
5、農村電商模式趨同,上行農產品同質化嚴重,未能建立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
農村電商模式趨同,主要以傳統的農產品上行、消費品下行為主,以實物產品銷售電商平台居多,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電商平台較少,還沒有充分挖掘農村電商的多業態、多功能,沒有完全滲透農業全產業鏈;上行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同一區域同類農產品同質化嚴重,電商協同不夠,很難實現同一農區的差別競爭、品牌提升,難實現優質優價。同時,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產業鏈前端與中後端處於分割狀態,農戶、規模大戶、合作社+電商平台的利益聯結機制未能建立。
三、以農村電商打造農村經濟增長新引擎,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領域滲透,互聯網配套設施完善,互聯網在農村普及率將大幅度提升,互聯網將逐步成為激勵農民生產經營的新工具,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新平台,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新載體。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可以全面對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促進城市和鄉村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初步形成農村電商新型業態,將農村電商滲透到鄉村的全面振興中。
1、重構農村電商產業鏈,完善產業鏈內各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線上線下結合、上行下行貫通的電商服務體系。推進電商不僅僅與產業鏈的產後市場銷售環節對接,還要將農資產品下行與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科技、資金、信息等下沉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環節,通過提升產業鏈效率逐步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和實現農業生產標准化,形成電商在農業產業鏈的產前、產中與產後的功能互補、利益協同,推行「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將廣大分散的小農戶通過合作社、協會等社會化組織與電商平台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2、充分挖掘鄉村價值,盤活鄉村資源,不僅要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要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如依託產品類電商平台,不僅要實現「特色農產品進城」和「消費品下鄉」,也要實現農業由農產品供給的單一功能向休閑、生態等多功能拓展,通過生態農產品挖掘鄉村生態價值;依託服務類電商平台,盤活現有鄉鎮、鄉村資源,將綠水青山等特色生態資源要素通過電商平台在線展示,不僅有助於提升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生態環保意識,也有助於與城市生態消費需求的精準對接,與城市功能形成互補,從而進一步刺激以資源、生態為依託的農村經濟增長,打造鄉村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3、向鄉村傳播新知識、新技能,既要引進人才,也要培養人才。利用農村電商平台,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吸引智力、技術、管理下鄉及能人返鄉創業,打造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結合市場需求,培養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農人,轉換傳統農業生產由增產轉向提質的思維,提升小農戶的市場意識,促進鄉村人才振興。
4、拓寬農村居民的知識傳播渠道,促進鄉村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利用農村電商平台,加快信息快速傳播,讓城市與農村快速連接,縮小城鄉知識信息傳播差距,讓科學、技術、知識、文化快速傳播到農村,利於提高農村居民知識文化水平,同時,也將良好的鄉風、傳統鄉村文化通過互聯網平台傳播、傳承並發揚光大,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5、拓展農村電商平台功能與政府職能結合,探索鄉村治理新機制,提升鄉村治理效率,振興鄉村組織。依託上級政府部門搭建互聯網平台與電商功能結合或通過電商平台提供額外公共服務,拓展基層政府政務信息功能,打造包括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村務公開、「三農」服務、特色產品、閑置勞動力、生活服務等多功能平台,加強村民聯絡,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內容,提升效率,而且促進了村民共治,為鄉村治理探索新途徑,促進組織振興。
⑤ 農村電商未來發展將呈現哪些趨勢
電子商務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正在從多個領域深度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根據《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未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將呈現四大發展趨勢:
一、農村電商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涉農電商規模將向多樣化發展,與智能農業、智能流通、智能消費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我國每年有1900億美元的農產品進出口業務,農產品跨境電子交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境電子商務將從沿海向內地拓展,從城市向農村滲透,國際化將成為農村電商的重要選擇。
二、農村電商服務環境日趨改善
各類專業服務商開始進入農村,提供貨源供給、倉儲、攝影攝像、網店裝修代運營、融資理財、品牌推廣與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等一系列服務,各類主流電商模式如B2B、B2C、C2C、C2B、O2O以及微電商、本地生活、跨境電商等在涉農電子商務領域全面涌現。
三、農村電商產業鏈不斷延伸
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一些涉農電商企業開始拓展產業鏈,從零售商轉為分銷商,從單純的渠道商轉為品牌商。從原材料采購到品牌設計,再到尋找生產廠家代工,最後將貨品分銷給其他小型網商,逐步建立以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為主體的電商縱向產業鏈層級。同時,農村電商的交易類型開始從單一的網路零售向復合模式轉變。
四、農村電商線上線下逐漸融合
農產品批發市場將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路市場融合發展,實現線下實體市場的轉型。
⑥ 如何推動互聯網+,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
重塑消費力,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到2014年底,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網民規模達6.5億之多, 其中,六成以上的網路購物用戶已經形成。由於網路消費需求規模大、和民生關系最直接,因而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動力。
促進普惠金融與計算,助力新型產業形成
普惠金融和技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保障。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普適計算創造出無縫科技,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普適計算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通過組織治理調整,實現供應鏈逆向再造
中國的製造業特徵非常明顯,以代工(OEM)為主的模式,使得已經不完整的產業鏈很難實現高利潤率。 而「互聯網+」並非是傳統行業的一個前綴,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以數據驅動企業自主創新,走出同質低效困境
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於對數據的利用能力。由於互聯網讓信息和各類資源的獲取變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創新的成本和門檻降低了,創新空間變大了,實現創新的距離縮短了。「互聯網+」讓市場對數據產生了正確的認識,無論是有效使用數據還是數據採集和分析。
⑦ 如何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發展
電子商務的優點主要表現在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縮短生產周期、增加商業機會、減輕對實物基礎設施依賴的24小時無間隔的商業運作等,因此能夠有效地克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不利因素,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農業電子商務能夠減少乃至消除農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為農戶和企業及時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有利於企業和農戶准確地把握市場需求,使農業的生產行為變得智能、快捷。
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農業產業化中導入電子商務,企業通過網路發布信息、處理訂單、安排生產、分配資源,供應鏈中的所有組織幾乎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從互聯網上獲得所需信息,減少了中間商環節,縮短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距離,降低了買賣雙方的搜尋費用。
三、打破區域和時間的限制。農業電子商務使農業企業沖破條塊分割的市場格局,擺脫區域性市場的限制,進入跨地區乃至跨國的網路銷售,有利於形成統一有序的大市場,使交易雙方的選擇性擴展到最大。
四、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在農業電子商務中採用網路交易平台,能夠將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農民將農產品委託給配送中心而由其統一組織銷售,交易的一方是農民群體,另一方是企業,雙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五、方便對農民的教育與培訓。農業電子商務將使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變得更為快捷、方便,更具有針對性,能夠讓農戶了解最新農業生產技術和社會發展動態,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有利於促進農業新技術在農村的迅速傳播,有利於農業產業化不斷推向深入。
「淘寶村」興起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借鑒。2009年以來,國內淘寶村的發展呈現雨後春筍之勢。據阿里巴巴調查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已經發現各類淘寶村20個,涵蓋的網店總數約為1.5萬家。淘寶村正在經歷從點到面的跨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農村新經濟浪潮。為了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筆者建議:一是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物流、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二是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寬松的稅收政策,是鼓勵相關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三是鼓勵以淘寶村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鼓勵推廣先進典型,引導農民網商走集約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發展道路,避免惡性競爭;四是堅持農民在淘寶村發展和農村電子商務中的主導地位,政府採取因勢利導、有為而治的策略,不幹預不強勢,做好服務,做好支持。
⑧ 農村電商未來有沒有發展前途,從那幾個方面來說呢
中國農村電商未來發展前景依舊可期
中國農村電商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18年零售額持續增長,但占總體電商市場份額沒有提高。農村電商的利好政策不斷出台,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融資輪次增多,中國農村電商產業總體處於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鄉村振興戰略」利好下,農村電商向好發展勢頭不改。事實已經證明,農村電商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和實施精準脫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前景依舊可期。
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普及率大大提高,網民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
不過,由於我國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使得城鎮人口不斷增加,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鄉網民結構受此影響也發生了細微變化。2019年2月,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較2017年下滑0.3個百分點。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經濟環境。
2017-2018年中國城鄉網民結構佔比統計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⑨ 如何發揮電商優勢推動茶產業發展
茶葉及茶產業目前抄看襲起來似乎是競爭最充分的電商行業之一,其實本質並不是有效競爭,更多是中間夾雜著參假做假的行為,這同傳統開茶鋪故意詭異化相似的,有的沒銷量的商家故作玄乎並直接虛高商品價格。
電商的一個好處就是讓行業更加透明,但目前茶葉行業是相反而行的。
誠信為本是商業的底層品質,茶葉也一樣存在著有眾多代替品可選擇。假如為了做到能吸引人的茶葉香味,不良茶商可以選擇加香精料,消費者一經發覺之後,消費者本身無法辨別真偽,但一樣可以選擇離棄消費茶葉產品。最終傷害是行業本身。
誠實無疑就成了拓展行業發展及有效競爭先決條件,電商的商業方式一直是茶葉商人最早最多的選擇方式,只是一直沒把它做成一條有明顯優勢的商品輸出渠道而已,反而成了收獲不良聲譽包袱更多一點。
⑩ 農村電子商務是什麼有什麼發展趨勢
2016開年,國務院及各部委密集出台關於農村電商的重磅文件,力挺農業電商發展。2016中央1號文件比2015年更為加大了關於「農村電商」的篇幅,並4處提及農村電商發展問題。為農村電商落地實行提供了諸多有利保障。
未來農村電商的發展趨勢:
農村電商保持快速發展勢頭: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涉農電商規模將向多樣化發展,與智能農業、智能流通、智能消費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涉農電商服務環境日趨改善;
農村電商服務環境日趨改善:各類專業服務商開始進入農村,提供貨源供給、倉儲、攝影攝像、圖片處理、網店裝修代運營、策劃運營、融資理財、支付、品牌推廣與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物流、法律等一系列服務;
村電商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村從零售商轉為分銷商,從單純的渠道商轉為品牌商,從原材料采購到設計,尋找生產廠家代工,最後將貨品分銷給其他小型網商,逐步建立以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為主體的電商縱向產業鏈層級;
農村電商上線下融合趨勢:農產品批發市場將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路市場融合發展,實現線下實體市場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