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畢節為什麼要發展康養產業

畢節為什麼要發展康養產業

發布時間:2020-12-14 11:37:27

『壹』 畢節試驗區的經濟發展


畢節是一個革命老區。貴州省第一個中共地下黨支部於1934年1月在畢節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澤東同志率領的中央紅軍在雲貴川交界的七星關區林口鎮「雞嗚三省」村召開了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畢節時,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提議在貴州省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此後全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以「貴畢」、「大納」等級公路和國道「321線」、「326線」為骨架,多條「省道」和通鄉公路相互編織起來的龐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網路,加上「內昆」鐵路貫穿威寧縣全境,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商旅往來十分便捷。即將建設的「隆黃」鐵路、織金「旅遊機場」、畢節「飛雄機場」以及全省規劃的公路建設「兩橫兩縱四聯線」中穿越畢節試驗區的「一橫一縱一聯線」,更使全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畢節還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大面積覆蓋,加上典型的、復雜的喀斯特地形,蘊藏了221.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1萬千瓦)的水能。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洪家渡水電站(3×18萬千瓦)、索風營水電站(4×13.5萬千瓦)、黔北火電廠二期工程(120萬千瓦)、大方火電廠(120萬千瓦)、納雍火電一廠(120萬千瓦)、二廠(120萬千瓦)、黔西火電廠(120萬千瓦)、畢節頭步火電廠異地改建(120萬千瓦)、織金火電廠(240萬千瓦)等一批電站、電廠和輸變電工程,確保2010年發電量達1000萬千瓦,完成黔電送粵任務。充足的能源必將加快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貴州科學發展的試驗田」和「生態文明的示範區」,並為加快畢節試驗區的發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有力推進了該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可喜的態勢。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為喀斯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的全國第一個綜合改革試驗區。1988年1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審時度勢,倡導和推動了建立畢節試驗區的戰略決策,旨在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人民貧困程度極深、生態環境極差的畢節地區試驗,探出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創建於1988年1月、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倡導和推動建立的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實施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場,其改革試驗,對什麼是發展、為什麼要發展、怎樣才能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等這些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解答,是對科學發展理論的先行探索與實踐。
1985年,胡錦濤同志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在這個貧困的內陸山區省份,他不辭辛勞,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著效益上的差距,其結果將是地區間差距的擴大,如果不相應採取有力措施,貧困地區將會更加落後。如何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成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問題。針對貴州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的特點,胡錦濤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貴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畢節地區。
畢節地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徵,在建立試驗區之前是貴州省最貧困落後的地區之一。直到1987年,全區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88.9元,農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未解決溫飽人口達300餘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其總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蓋率僅為8.53%。由於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畢節地區生態惡化、人口眾多,嚴重遏制畢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膨脹,糧食短缺,迫使陡坡開荒,林、灌、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生活貧困,常靠政府救濟為生。貧困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伴隨人口的劇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將導致大片土地石漠化,從根本上將失去人類在此生存的基本條件。針對畢節地區嚴峻的現實,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構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贊同,1988年6月,經貴州省委、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批准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在「畢節試驗區」創建過程中,為了爭取對試驗區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錦濤同志代表貴州省委在京邀請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領導同志召開會議,介紹了擬建立畢節試驗區的設想,期望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智力支邊小組的支持。試驗區成立之後,智力支邊協調小組和各民主黨派中央17年來始終將畢節地區作為智力支邊的重點地區,並於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錢偉長任組長、常近時等任副組長的北京專家顧問組。此後,各民主黨派、專家顧問組與試驗區的廣大幹部群眾並肩戰斗,親密合作,共同走過了不平凡的17年。
與當時全國啟動的改革試驗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是全國唯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胡錦濤同志非常重視以創新的思路開展試驗區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強調指出:「牢牢把握扶貧開發、生態建設這個主題,就要針對全區有300萬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一現實,採取一切有利於擺脫貧困、落後的政策措施,加快資源開發,加速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逐步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要針對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的現實,採取強有力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如果這兩大目標都能如期實現,那就表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沒有實現,那就說明試驗區的任務沒有完成。」 這一明確的發展思路及決策,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為畢節試驗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試驗區成立25年來,畢節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區近700萬各族人民在歷屆地委、行署的具體領導下,在八大民主黨派中央和中央統戰部的共同幫扶下,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主題,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的實際,充分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抓住機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加快經濟發展,控制人口增長,堅持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寓生態建設於經濟開發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開始走出了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怪圈,逐步實現人口、生態、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村貧困狀況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人口的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成就顯著;人民生活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23.4億元上升到196.03億元,糧食產量從1988年的103.8萬噸上升到238.22萬噸,農民純收入從226元上升到1665元,貧困人口減少到56萬人,5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相繼越過溫飽線;人口自增長率下降到9.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3.92%。根據畢節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畢節市已經成為貴州省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畢節試驗區發生的這些深刻變化,證明了胡錦濤同志的構想是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改革動力與發展思路的統一、局部突破與整體推進的統一。從其後的發展實踐看,畢節地區為《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進行了超前性試驗,具有跨區域、跨時代的巨大價值與意義。
第一,在什麼是發展、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導致了發展觀的重大變化,這是20世紀發展觀演變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關於發展觀的爭論,在伴隨著工業化、經濟增長所出現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下,把發展簡單等同於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遭到了普遍批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大會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同的心聲。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結合在一起,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結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政策和行動措施。畢節試驗區與當時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
與當時全國已經啟動的經濟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從一開始就不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目標,而是將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製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將物質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以及人口生產力統一協調起來,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目標展開的綜合性社會發展試驗。開發扶貧,就是啟動市場經濟機制、遵循商品經濟規律,變「救濟型」、「輸血式」的扶貧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貧;生態建設,就是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進行環境治理,實行以退耕還林還草為重點的植物措施為主、並與「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以形成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優化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數量控制、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開發進行通盤考慮,在一定時期內,著重以人口數量控制為核心,以人口素質提高為宗旨,以人口結構優化為關鍵,以人力資源開發為動力,使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適應的關系。
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以及圍繞三大主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質上是把發展看作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通過開發扶貧探索經濟建設、生態資源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整合,通過生態建設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人口控制促進人自身的全面進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全面、協調發展正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社會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為消除貧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質基礎,對這一點,試驗區的幹部群眾具有廣泛的共識。但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的發展、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其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實現,這是被畢節地區以往發展的經驗教訓所證明的。像畢節這樣人口過多、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經濟發展尤其要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人口增長、國民素質、文化教育等相協調,在人、社會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這可以說是畢節試驗區17年改革試驗的一條根本經驗。
二是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秩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針對惡化的生態環境已經直接遏制畢節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試驗區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作為評判試驗區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要求各級幹部對「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以對子孫後代負責的精神樹立從長計議的戰略觀點。」2 17年來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紮根畢節,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後發優勢觀念的廣泛共識。生態建設這一現代名詞,已經被畢節廣大農民所接受,每年冬季,聲勢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農民都自覺自願參加。「3356工程」、「長防工程」、「長治工程」等生態建設的骨幹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綜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效。畢節在生態方面所取得的業績,為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樹立了榜樣。在一個貧困地區如此重視生態建設,並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圍實施,可以說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片面的發展觀之所以在實踐中造成嚴重的危害,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背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客觀規律出發的原則。在改革試驗的過程中,畢節試驗區既注重按經濟規律辦事,也注重按自然規律辦事。例如,針對本地山地面積大、立體氣候明顯,土壤類型多樣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逐步形成「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種地植樹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覆蓋地膜鋪毯子,山下搞鄉鎮企業、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紙幣經營收穀子」的「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還林與進行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以鞏固和保障生態建設的成果和經濟效益,等等,這些都是尊重客觀規律、辯證地解決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矛盾的範例。在實踐中,凡是按照經濟規律,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講究經濟效益,使之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就能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在發展的動力上,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的積極因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是畢節試驗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改革試驗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偉大艱巨的事業,必須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畢節試驗區從成立之初,就著力營造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社會氛圍,努力建立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體制和機制,以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體。
一是充分發揮試驗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創造精神,注重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在指導和領導改革試驗過程中,胡錦濤同志著重強調: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誰?還是靠廣大群眾,他們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眾利益,為群眾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徵求群眾意見,特別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群眾,這樣,制訂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時強調,在試驗區工作逐步展開後,能否有效地解決人才短缺的矛盾,將從根本上制約試驗區工作的進程,加強智力開發,注重培養、引進各類人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對於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和企業家,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他們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帶頭人,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確對待他們,充分肯定他們在改革和發展商品經濟中的開拓精神」,3 要發揮「能人效應」帶動周圍群眾,以形成有利於改革探索、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良好社會環境。這些重要思想,明確回答了改革試驗要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展,對畢節試驗區的工作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富民為本,緊緊依靠群眾,創造了許多適應試驗區區情、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發展路子,有力地推動了試驗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模式,以集團承包的形式推進改革試驗工作,建立試驗小區與開發小區,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無不源於廣大群眾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成為試驗區改革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推進試驗區建設。
畢節試驗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共同推進改革開放和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及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範例。畢節試驗區的發展凝聚了各民主黨派的智慧,顯示了統一戰線的強大力量。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暨支援畢節試驗區顧問組17年如一日,深入畢節地區,指導制訂試驗方案,協調解決改革試驗中的重大問題。17年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共為畢節引進資金3.4億元,聯系項目80多個,涉及資金300多億元,直接投入各種資金7000餘萬元,培訓幹部8600多人次,幫助輸出富餘勞動力1.1萬人,興辦各種社會事業(僅各類學校就達30多所),直接推動了畢節地區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試驗區的各項工作。
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表明,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各民主黨派內匯集了大批專家學者,人才濟濟,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的智力優勢,為他們幹事創業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基層層面的開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體制機制,把各民主黨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增添新的動力。17年來,畢節試驗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多黨合作共同促進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提高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程序積累了經驗,推進了在基層層面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實踐,對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在發展目的上,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貧困群眾。
發展問題雖然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始終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但每個時代發展成果的分配最終都要到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所以,不同階級、不同政黨在為什麼發展這個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上,都會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作出回答。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為民執政觀的本質要求。
早在試驗區建立之初,胡錦濤同志就明確指出,畢節試驗區必須堅持以改變貧困面貌,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並把能否如期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作為衡量試驗成敗的首要標准。畢節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全區居住著漢、彝、苗等3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貧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數民族鄉佔全區重點貧困鄉比重大,是畢節地區貧困的主要特點。針對這一特點,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以開發扶貧工作統攬全局,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在扶貧項目的安排上,優先解決群眾溫飽、優先投入見效快覆蓋面廣、優先投放貧困少數民族村組戶、優先投入技術物資配套、優先投放能帶動種養業發展的項目;同時,把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培育發展支柱產業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增收,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切實把扶貧工作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全區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988年的312.2萬人減少到2004年的56萬人,試驗區扶貧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促進了畢節地區社會安定和諧與民族團結。
當前,加快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佔有越來越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扭轉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必須實實在在地解決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的貧窮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畢節試驗區扶貧工作的經驗啟示我們,發展首先要明確發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把完成發展任務同實現發展目的統一起來。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不是為了GDP而發展,而是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發展。人民是否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興和滿意,應當成為我們考慮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為檢驗我們發展的最高標准。
25年來,畢節試驗區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給我們多方面的經驗和啟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同的發展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實現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證明,即使在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貧困地區,只要勇於面對現實,創新發展思路,善於吸取人類對發展問題認識的科學成果,堅持對人口、資源、環境實行綜合治理,也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畢節試驗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戰略思維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生動運用和體現,也是對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類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是在社會歷史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深化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長期探索實踐的產物,畢節試驗區是這種探索實踐的典型範例。17年來,畢節試驗區所走的是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這也是科學發展觀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試驗中,要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讓這項「具有國際意義的小試驗、大方向」工作結出更加豐碩之果。 1、胡錦濤:《在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1988年6月8日。
2、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規劃組編制:《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展規劃》,1989年5月,第54頁。

『貳』 貴州畢節市經濟情況是什麼

畢節經濟簡介:
第一產業
農副土特產品眾多。主要有烤煙、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蓀、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葉、馬鈴薯、黨參、蠶繭等。其中,烤煙葉厚、色黃、質優,年產200萬擔左右;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貴葯材等字閨中。
畢節市有牛、馬、豬、羊、狗、兔、雞、鴨、鵝、鴿、貓、蜂等畜禽動物。2005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13.78億元,年均增長5.06%;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豬、牛、羊存出欄同步增長,大牲畜年末存欄156.31萬頭,年均增長2.47%,肉類總產量35.08萬噸,年均增長6.29%,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九五」末的29.5%增加到39.3%。
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4.35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181.66億元,林業產值3.70億元,牧業產值92.90億元,漁業產值1.1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9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228.01萬噸,比上年下降0.59%。
第二產業
畢節市主要開發區有畢節經濟開發區,大方循環經濟園,大方葯品食品工業園區,黔西經濟開發區,金沙經濟開發區等。
201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7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0%。規模以上工業(2000萬元以上口徑)增加值256.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6億元,比上年增長2.7%,利潤總額27億元,上升3.85%。
第三產業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1.19億元,同比增長30.7%。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8.5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旅遊總收入207.61億元,同比增長27.4%。

『叄』 哪些城市適合發展活力康養產業

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一提出來,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環境建設,將運動健身、休閑旅遊與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生態環境、旅遊資源的保護。而康養旅遊已經成為我國從省到市到縣再到風景區等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的重要布局方向。國家旅遊局也通過打造中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來逐步規范康養旅遊的發展。

發展概況一:五大全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公布

2016年9月,國家旅遊示範工作評定委員會發布消息,首批40家國家旅遊示範基地出爐, 評出首批國家旅遊示範基地,包括10個中國旅遊休閑示範城市、10個中國綠色旅遊示範基地、10個中國人文旅遊示範基地、5個中國藍色旅遊示範基地及5個中國康養旅遊示範基地。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肆』 康養項目申報主要是要解決什麼問題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不再歡迎單純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而支持和吸引那些帶產業的項目,尤其歡迎產城結合、產人結合和產融結合的大健康康養產業綜合體,這類項目能夠為地方政府帶來稅收、帶來就業、帶來民生這種社會效益。因此,康養產業綜合體正越來越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歡迎。

很多人認為健康旅遊需要政府的支持,這個說法在前幾年是對的。現在來看這個說法也不完全正確,甚至說是錯誤的。

因為以前針對健康旅遊,實際上是養老社區,那個時候特別是民政部門對這種養老支持力度非常大,按床位補,有一個床位每年補一萬元左右,所以很多開發商就是依靠這種政府這個補貼來掙錢,而個人所交的錢很少。

但現在來看,作為康養旅遊來講,這是一個大的產業。它是在大健康這個背景之下,或者大旅遊的背景之下,旅遊和康養的一種結合體——這在未來是一個非常好的產業,前景廣闊。

面對這樣一種新的形勢、新的階段,全國房地產開發商紛紛轉型投資大健康康養產業綜合體項目。但是大家普遍缺經驗、缺模式、缺運營方式。

從目前來看遠離大城市、遠離城市中心區域的大型風景名勝區的所謂康養產業綜合體項目失敗的越來越多,到底原因是什麼呢?如果說成功的項目鳳毛麟角、失敗的項目越來越多,那這個行業還值得投資嗎?

實際上,市場剛性需求呈井噴式的發展,大健康康養產業也越來越值得各界的資本投資。從行業的方向來看,從產業發展的前景來看,從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來看,這個行業肯定是會越來越好,是一個藍海,是一個朝陽產業!

康養小鎮的十種失敗案例

1.缺乏敬畏感,急功近利

很多商界精英,在企業發展轉型或二次創業過程中,發現康養產業既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也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市場規模,於是積極湧入,但往往忽視了風口之下暗藏陷阱。目前中國康養產業是典型的「三高一低一長」產業,即「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低利潤、回報周期長」,玩轉康養地產、養老地產有諸多陷阱,譬如「資金投入巨大、開發時間長、運營經驗匱乏、專業人才匱乏等」。玩不好,按照自己以往的投資邏輯和企業運作思維來搞,反而死的更快。

10.不會處理同政府的關系

無論是土地運作,還是項目申報,亦或項目的建設,再或基礎配套的完善,甚至資金缺口的彌補,等等,方方面面的諸多工作都有待對政策的正確把握、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能達成。退一萬步講,政府的相關補助也是許多養老地產前期立足生存的主要依靠。

做康養產業,這四句話理解到位未必成功,理解不到位必定失敗!

任何一個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都是主要驅動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介入或者研究這個行業。那麼在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企業要想康養產業立足並獲得成功,必須搞明白一個問題:康養產業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從產業邏輯角度,用四句話總結企業投資康養產業必須正視的幾個問題——

首先,康養產業的存在必須依靠一定的基礎設施。

無論是旅遊、養老、醫療、運動、文化等哪一類康養服務都不是在海市蜃樓里封閉發展,這必然確立房地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的先導地位。很難想像,一個連場館都不完善的地方能搞好運動,一個連餐飲、交通、住宿都困難的地區能做好旅遊。先導產業的發展滯後必然會對康養產業形成瓶頸,一些以康養為主導產業的市縣在戰略實施過程中不盡人意,問題很多出在基礎設施上。

有意思的是,不少康養項目正是由基礎設施提供商主導實施的,最典型的就是房地產開發商紛紛在住宅和商業地產外拓展文化旅遊地產、康養、養老地產項目。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康養產業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外,房地產開發商對基礎設施的配置能力和巨大成本的承受能力是關鍵。

在很多康養項目中,基礎設施在整個投入中佔比超過80%甚至達到90%以上,建設和回收周期又相對較長,這正好對以資本運作和項目管理見長的房地產開發商構成利好。

需要指出的是,基礎設施的合理配置是康養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一些地方在發展康養產業過程中出現的基礎設施過度配置值得警惕,最為典型的就是概念化養老住宅(很多項目在功能設計和服務配套上與普通住宅相差不大)的遍地開花。

這種康養產業的異化或者說為康養產業化因為資源錯配一方面造成房地產過量供應,一方面又造成康養服務供給不足甚至產生尋租行為。

康養產業在本質上是服務業,基於「服務」的美好身心體驗才是產業王道。而且,在一些康養服務(比如健康調理服務)中,基礎設施配置的要求和重要性相對較低,隨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這一趨勢還會更加明顯。基礎設施配置水平對康養消費體驗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甚至可能因基礎設施的高額成本轉嫁制約消費。

『伍』 為什麼要發展養老養生健康產業

養老養生地產作為養老地產與養生地產的結合體,既有概念上的結合,更有實踐上的結合,是對養老地產與養生地產優勢的整合升級。
養老養生地產是中國實現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相結合等社會化養老的有效載體和實現形式,是提升生活水準、生命質量和公民尊嚴的現代服務業的消費載體,正在引領和推動著養老產業的發展以及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
養老養生地產在功能組合上,吸收了養老地產與養生地產的優勢,舍棄了養老地產的失能介護、臨終關懷等功能,舍棄了養生地產的奢華風格,從而在功能上更集約,服務目標群體更有效。同時,作為一種獨立業態,它與單純的養老地產或養生地產相比較,在客戶選擇、社區完善配套、特色功能性元素組合上更容易有效擴大目標客戶群,市場接受程度較高,盈利性較好,同時在開發商選擇和項目選址上有更好的適應性要求,更有利於實現產業的福利性、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統一。
養老養生地產案例:西雙版納拜蘭水城養生養老社區

『陸』 當初為什麼選擇在畢節市發展新能源汽車

因為畢節是試驗區,可以先行先試,所以才會考慮在畢節發展的

『柒』 下列哪個省在大力發展大康養的產業

CD

『捌』 北戴河新區為什麼能發展康養產業

北戴河新區整合自身優勢資源,對全區52個村進行統籌規劃,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和旅遊度假產業。至2018年9月底,示範區已簽約生命健康產業項目34個、總投資353億元。北大未名總投資15億元建設國際健康中心,引入舊金山醫學院沈社華團隊打造國際生殖醫學中心,細胞制備、健康管理、全球私人醫生中心投入運營;總投資15億元的30萬平方米生命科學園,完成15萬平方米建設,德國潘納茜診療中心、普拉德拉醫院、秦皇島潤澤醫院、生命健康產業研發與分析公共檢測平台等12個項目入駐,其中8個項目具備運營條件;北戴河國際腫瘤醫院、醫療器械產業港、秦皇島廣濟醫院開工建設;北醫三院、冀東心腦血管診治中心等國內高水平醫療資源加速落地。成功舉辦2018中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創新大會、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生命科學峰會。

『玖』 為什麼要開展森林康養活動(時代背景是什麼)

森林康養定義: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景觀、環境,食品、生態文化等為主要資源和依託(載體),配備相應的康復療養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心、調適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遊憩、度假、療養、康復、保健、渡假、運動等一系列有益人類身心健康的活動。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有中國特色的森林醫學(院)康復療養和森林健康體驗產業。

森林康養產業的本質:
森林康養產業的本質,與大健康產業一脈相承,是大健康產業的延伸產業。
森林康養產業是大健康產業與旅遊產業交叉的產業。

森林康養的時代背景
人們對自身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需求越發重視,人們對環境純凈、綠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森林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維護生態平衡和人類生存的巨大作用。現今社會我們的經濟不斷發展且城市化發展也比較深入,因此人們越來越注重對於身體的追求,越來越傾向於進入自然環境中放鬆身心。就在此背景下森林康養旅遊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說把森林資源作為旅遊開發的基礎,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康養作用,進而對廣大旅遊者產生巨大吸引力。

森林康養是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氣環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內涵濃郁的生態文化等為主要資源和依託,配備相應的養生休閑及醫療、康體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心、調適機能、延緩衰老為目的的森林遊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活動的統稱。森林康養對人體健康具有十分有效的保健作用,具有養身、養心、養性、養智、養德 「五養」功效,也就是對身體、心理、性情、智慧、品德有治療的效果。
學術界雖然對森林康養的定義還尚未達成統一,但是從產業的發展來看,森林康養以森林資源為依託,通過對森林進行開發,融入旅遊、休閑、醫療、度假、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形成多種業態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是對我國大健康產業內容的豐富。

閱讀全文

與畢節為什麼要發展康養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