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中國航海
宋朝的對外貿易多發達呀,再後來的鄭和,其實三國時中國人就統治過東南亞
⑵ 中國航海的發展歷史
《中國航海》編輯部於1965年月27日成立。該刊1965年12月創刊,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原因於1966年8月8日停刊,十三年後的1979年9月復刊。1965年12月,交通部副部長、中國航海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於眉同志為《中國航海》創刊號題寫刊名。1979年9月,交通部部長、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曾生同志為《中國航海》復刊號題寫刊名。
《中國航海》原為半年刊,2002年改為季刊。2014年1月起,《中國航海》和《航海技術》由上海海事大學(雜志總社)承辦(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繼續協辦《中國航海》),編輯部設在上海海港大道1550號上海海事大學中遠圖書館B5樓,市內辦事處設在上海民生路600號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19號樓2樓。
至2008年底,《中國航海》已編輯出版了31卷77期,發表論文1100餘篇,國內外近2500人次為《中國航海》撰稿。大部分作者系海事系統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航運企業的船長和第一線的技術骨幹,其中包括我國航海界的老專家學者和—些航運企業的重要領導人。
作為我國航海界的主流媒體、高級學術期刊,《中國航海》編輯部始終堅持「反映我國航海科技領域的成果及水平,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促進我國航海科技事業的發展的辦刊方針」,在中國航海學會領導的直接關心指導下,在各海事大學、科研院所和航運企業的支持下,發揚「求實、創新」的工作精神,狠抓期刊質量,嚴格把握約稿、審稿、校對、出版等各個環節,使期刊的整體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自2002起,期刊由半年刊改為季刊後,《中國航海》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根據近幾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編輯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統計,《中國航海》在水路運輸與船舶期刊類中的各類指標一直是名列前茅。根據中國學術期刊文獻評價統計分析系統統計,「中國之網」《中國航海》的機構用戶數1245家,個人讀者遍及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的《中國航海》影響因子為0.2436, 2003年為0.279,2004年為0.3818,2005年為0.397,2006年已達到0.51。《中國航海》基金論文比也在不斷上升,2007年的基金論文比已超過35%,其中國家基金論文佔39%左右,省市基金佔61%左右。此外,《中國航海》網上的訪問量也在不斷增加,根據中國學術期刊文獻評價統計分析系統的統計,《中國航海》的 訪問6用戶源已達世界17個國家,2005-2007年的訪問量接近80000次,下載頻次超過40000。
根據需要,《中國航海》還編輯出版了數期增刊,2004年11月,為紀念《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10周年、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管理的水準,為我們有效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為我國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做出更大貢獻,中國航海學會和中國海事局聯合在北京召開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10周年暨海事管理研討會,為擴大這次研討會的受益面,根據學會建議,本刊特將會議得獎論文匯編成冊,以專刊形式出版,專刊發表論文51篇,50萬字。
⑶ 當時中國航海業居世界領先地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最佳答案: 鄭和下西洋因為太監下西洋走的是最遠的,因為離需要去的地方專遠所以不得不屬走那麼遠,其他發達國家根本沒打算走這么遠,因為沒必要,到印度就賺錢了,來中國干嗎?賠本!而中國是國企皇上資助的,不考慮賺錢,就是揚名加考察的,皇上有錢啊!
說我們的艦隊最龐大,也沒什麼不可信的,中石油大不大?嚇死西方人,國家有錢啊!
請採納謝謝您
⑷ 中國的航海運輸行業未來前景好嗎
目前,從金融危機2008年過後,中國的航運業一直不景氣,包括全球都不是很景氣,表示航運專指數的波羅地屬海乾散指數從2008年前的20000多點掉到了現在的2000點。國內的航運公司虧損嚴重。
但是這只是暫時的,正如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所說的,沒有海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要挨餓,另一半人要受凍,這也充分說明了海運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短時間後,航運還是會景氣的,前景光明。
⑸ 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代替「帆」,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六、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 、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七、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准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准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制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八、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制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⑹ 明朝時 中國航海業居世界領先地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朝時期,鄭和帥船隊七次出海,大小戰船近千艘。是當時最先進,規模最大的。
⑺ 中國航海事業所經歷的幾個發展階段
們偉大的祖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大小島嶼共有6500多個,擁有內水及領海約38萬平方公里,毗連區和經濟專屬區約260萬平方公里。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環繞中國大陸,形成了廣闊的海域,通往全世界的海洋。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生長起來中華民族,從陸地、江河走向海洋,形成了中華海洋文明,推動著民族的進步和世界的發展。
早在戰國時期,古代中國人就發明了司南,經過一系列的改進和提高,在宋朝時候發明了指南針,並很快應用於航海。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導航知識開始了海上航行,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說明中國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時代,由於木板船與風帆的問世,人們已開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 人們已累積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氣象等知識,初步形成了近海遠航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到秦漢時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駛風技術,出現了秦代徐福船隊東渡日本和西漢海船遠航印度洋的壯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台灣和南洋,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
唐朝建立後,經過"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國力強盛和造船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中國與西亞、非洲沿岸國家間的海洋航運有了很大發展。唐朝時由中國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國家,已由過去的分段航行實現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經印度洋沿岸國家換乘阿拉伯商船中轉,而能直接抵達。
由於羅盤廣泛地應用於航海,加上前人積累的牽星術、地文、潮流、季風等航海知識,以及造船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密隔艙技術,使宋代後的航海家可以長年在海上遠行。宋代人開辟了橫越印度洋的航線,尤有重要意義,宋代航海家從廣州、泉州啟航,橫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亞和非洲東海岸。
元代中國海洋航運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海上漕運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於大都(今北京),要解決京城地區及北方糧食緊缺問題,就必須從江南調運,其中海上漕運是主要途徑之一。
在遠洋航運方面,無論是航行規模,還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元代都超過了唐宋。元代較大的遠洋船舶能承載千餘人,有十餘道風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術傳入中國,也促進了中國航海技術的發展。
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幾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系。元代遠洋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港口的繁榮,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經歷了它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不僅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和東方第一大港,而且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貿易港。
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曾於公元1330-1390年兩次從泉州出發,航海遠游,行蹤遍及南海、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沿海地區。為此,他於公元1349年寫成《島夷志略》一書,其中記述國名、地名達96處之多。
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
從1405年到1411年的6年中,鄭和船隊幾乎沒有間斷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歷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國家,加強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政治經濟上的來往。此後外國使臣紛紛回訪中國,當時的南海上桅帆點點,中外往來日趨頻繁,許多國家和地區使臣的來華也不再限於搭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同時鄭和的幾次出訪,在舊港(在今天的印尼)消滅了海盜,也加強了與南洋各國的聯絡,使海路得以安全通暢。
鄭和下西洋在航線及航海經驗上都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東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在當時靠木船、僅憑借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這些為以後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的遠洋航線,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通過七次大西洋的探險航行,開辟了海上交通路線,形成了系統完善的海上交通網路。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里,這里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如開辟了古里到溜山到東非索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據說分船隊過了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鄭和七下西洋的舉措,是陸上絲綢之路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轉折,也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跡,作為一位航海家,鄭和具有的勇於奉獻、向海洋探險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國鄭和開始的海洋世紀,包含了東西方向海洋的開拓歷程。沿著鄭和開通的海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了國門,正是這種東西方向海洋的不斷探索,最終使人類匯合在一個整體世界之中。
然而,隨著中國晚期封建主義逐漸保守與僵化,明清王朝對外閉關鎖國,對內實行海禁,嚴重阻礙了中國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航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航海業進入由盛轉衰的時期。
⑻ 未來中國航海業的發現趨勢
中國式貿易大國 航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當然是廣闊的
⑼ 談中國航海業的起源'發展
中國的航海業起源於唐代,新盛於明,最大的發展是新中國的九十年代。
⑽ 東漢末年,就是三國鼎立局勢出現前,中國的航海技術發展到那種階段了
應該是用樓船吧,當時一船可載千人以上,並其物資和武器
局限性?不知道
多少料不知道
當然是海船,漢末和東南亞的貿易已經相當發達,外來商人簡直泛濫成災,不是海船哪裡走得了
事實上戰國末年就有相當的海外貿易,最典型的是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