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理解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想要正確的理解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必須通過有效的了解才能更好的達到發展效果。
2.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力度,建立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鍵要解決資金投入的問題。要抓緊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辦法,堅持政府主導,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財力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要把加大投入力度與改進投入方式結合起來,採取多種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要拓寬投入渠道,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努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社會化。
要建設和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路,實現公共文化設施有效覆蓋。設施網路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的全面覆蓋。要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向城鄉基層傾斜。要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要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要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骨幹作用,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著力提高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眾需求、質優價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並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
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要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強區域內文化、教育活動場所的綜合利用,推動形成融宣傳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科學普及、體育活動等於一體的文化中心。開展城鄉共建、區域共建,支援基層文化建設。要堅持加強項目建設和強化運行管理並重,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級文化陣地正常運轉、持續發展、真正發揮作用。
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踐證明,在許多情況下,「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投入多見效少,群眾往往不領情不滿意。這就要求政府,盡快從大量不該管、管不好、管起來成本很高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把工作重點放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標准制定、加強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和項目實施情況監督檢查等方面,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樣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3.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開題報告
這個真的有。
4.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參考文獻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進一步增強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決沖破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一乎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協調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簽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體現人文關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在改革中貫徹「增加投人、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根本任務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改革中貫徹「創新主體、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方針,調動社會力量發展文化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在關鍵環節上實現新突破。圍繞解決主要矛盾,破解難點問題,著力在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國有文化資源上拿出新辦法;打破傳統的文化資源和產品分配體制,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繫上推出新成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各種配套政策,在加強宏觀管理上獲得新進展。要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結合起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推動文化觀念、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的全面進步。
5. 為什麼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發展公復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公民基本制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文化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利於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的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有利於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6. 深化什麼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壯大文化產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1、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趨勢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競爭現實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3、現代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迫切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1、做好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工作;2、完善改革工作領導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形成黨組統一領導、相關司局分工負責、改革辦公室綜合協調的領導和工作機制;3、加強對文化系統改革工作的指導;4、推進文化部直屬單位的改革;5、梳理現行的改革政策,加強調研,根據改革的進展需要,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7. 如何協調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要處理好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協調發展的機制,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必須符合我國文化發展規律,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文化與市場經濟、高新技術的結合,努力使產業發展和市場建設相適應,促進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使文化企業面向市場、增強活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
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為出發點,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政策法規為保障,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8. 運用文化作用的知識,說明我國為什麼要加大發展文化事業與產業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專文化產業有利於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我國政府具有文化職能,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3.我國政府具有經濟職能,文化事業是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4.我國國家機關組織活動原則包括對人民負責原則,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5.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政府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9.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文化資源配置的合理配置。②內切實加強國家的宏容觀調控。綜合運用財政、稅收、信貸杠桿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快發展文化產業。③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⑤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10. 如何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不同
我國文化建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各自的屬性,使其各歸其位,各負其責。
首先,從性質上講,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產業則具有經營性、市場性。所謂公益性就是說,公共文化需要來提供,提供的這種文化基本上是的,或者是收費很少帶有性質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具有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基本性就像百姓生活中油鹽醬醋茶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的文化需要;均等性,就是不分區域、城鄉、貧富、男女、老幼、戶籍都能夠享受到的服務;便利性,就是文化場所的設置、空間的規劃以群眾最方便為目的。
所謂經營性就是說,主體按照市場的要求,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向社會提供帶有盈利性質的文化產品。經營性文化產業具有分眾性、市場性、盈利性的特點。分眾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主要滿足一部分公眾的文化需要;市場性,就是文化主要依靠市場來融資、來發展,生產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盈利性,就是經營性文化產品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以保證自身的持續發展。
其次,從滿足的對象及內容上看,文化事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性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當前,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與權益就是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內容,在農村還包括每月一場電影。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多樣化文化需求就是產業分工、階層分化、文化教育不同、職業差別帶來的文化需要上的多元性。
2、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聯系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對立的,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首先,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事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其性質與任務決定的。同樣,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置於優先位置。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一原則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一致的,擔負著共同的責任。
其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應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事業應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群眾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生活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全民化等方面多做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文化產業應當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唱響主旋律。
第三,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培育出良好的文化土壤、消費人群,通過不斷參與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就會感受到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愉悅,會自覺地去消費更多的文化產品;健康的文化產業也會帶動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很多文化產業方面的產品不斷成為文化事業的內容,其宣傳的價值觀會轉變成為文化事業的價值追求。
3、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樹立文化科學發展的意識,在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的同時,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同樣的地位來看待,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放到一起,整體規劃、協同發展。要統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統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要統籌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滿足,要統籌公益性與市場性的要求,努力做到相互促進。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構建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機制。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採用市場機制的方式,採取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樣一來,就會使越來越多的文化在獲得收入的同時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建立面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的文化產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准。建立以文化事業發展培育消費能力的機制,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除了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還應當發揮文化事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實施諸如普及高雅藝術工程,通過補貼或單位贊助,低價向群眾售票,培育群眾的消費意識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