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曹林的發表論文
1、《精品源於精雕細琢》,發表於《國家大劇院院刊》年第十期;
2、《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談戲曲創新人才培養》,發表於《戲曲藝術》2010年第三期;
3、《象徵主義的小劇場實踐——<瑪萊娜公主>》,發表於《國家大劇院院刊》2010年第十二期;
4、《解讀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戲曲與國際文化交流的人才培養》,發表於《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戲曲》,2009年11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5、《讓中國戲曲在跨文化語境中充滿生機載》(與於建剛合作,排名第二),發表於《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戲曲》,2009年11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6、《中國近現代裝飾藝術之演變》,發表於潘魯生主編《創意與實踐文集》,2009年10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7、《在設計基礎課中貫穿中國裝飾藝術傳統這一主線》,發表於杜長勝主編《戲曲教育改革新論》,2009年7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8、《三思創建京劇服飾博物館》,發表於張凡主編《戲曲文化產業論》,2008年1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9、《強調辦學特色 加強基礎教學》,發表於《戲曲藝術》2008年第二期;
10、《傳統裝飾空間與審美場》,發表於蔡體良、韓生主編《創意時代——演藝空間的疆界與形態》,2008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1、《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呼籲建立中國傳統戲曲服飾博物館》,發表於《中國文化報》2007年9月12日;
12、《戲曲舞台設計基礎教學研究》,發表於《舞台美術家》2007年第二期;
13、《啟蒙》,發表於《煙台日報》2007年8月31日;
14、《唯新主義與設計污染》,發表於《美術觀察》2006年第十期;
15、《關於「文化經紀人」人才培養的思考》,發表於陳忱主編《2006』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論壇論文集——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現狀與未來——走出去戰略》,2006年9月,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16、《中國裝飾藝術傳統與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發表於《琢玉集》,2006年8月,新華出版社出版;
1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經營與管理研究》,發表於《藝術管理與經營研究論集》,2006年7月,新華出版社出版;
18、《文化經紀人不是靠學校就能培養出來的》,發表於《中國文化報》2005年10月10日;
19、《「絕版」徐悲鴻——紀念徐悲鴻誕辰110周年》,發表於《中國財經報》2005年7月16日;
20、《利用資源優勢 建設新興學科──關於新媒體藝術專業的幾點設想》,發表於《戲曲藝術》2005年第三期;
21、《美術市場的過去今天與未來——(上)<『字畫店』何須改畫廊 >、(下)<走出去 海闊天空>》,發表於《中國財經報》2005年1月11日、18日;
22、《舞台美術教學雜談》,2004年12月發表於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江蘇省文化廳合編的《中國第二屆舞台美術展論文集》;
23、《國粹藝術的市場之痛》,發表於《中國財經報》2004年11月20日;
24、《關於教學與實踐的報告》,發表於《戲曲藝術》2004第二期;
25、《開辟音響藝術設計領域的嶄新天地》,發表於《舞台美術家》2004年第二期;
26、《從魏晉風度談陶藝創作》,發表於《中國陶藝》2004增刊;
27、《周旋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發表於《央視中國報道》2003年第五期;
28、《展望藝術教育的立體構成》,發表於《藝術教育》2003年第五期;
29、《警惕原汁原味》,發表於《央視中國報道》2003年第四期;
30、《舞美教學中的多元與創新》,發表於《戲曲藝術》2003第二期;
31、《民辦藝術教育不可急功近利》,發表於《央視中國報道》2003年第三期;
32、《擴招下的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發表於《美術觀察》2003年第三期;
33、《當戲曲藝術面對市場經濟》,發表於《戲曲藝術》2003年第一期;
34、《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發表於《央視中國報道》2003年第一期;
35、《「文化場」——過去的和將來的》,發表於《央視中國報道》2003年
36、《文化經紀人應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2002年12月,發表於《文化部/北京大學「演藝營銷與演藝經紀」研修班演講集》;
37、《談電視美術設計》,發表於《舞台美術家》2002第二期;
B. 釋永信的主要成就
出版專著
《禪露集》(第一輯)、《禪露集》(第二輯)、《禪露集》(第三輯)。
主編著作 《少林寺》(畫冊)、《禪林意趣詩》、《國際禪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少林文化研究論文集》。 少林寺現代化 僧侶使用現代科技 1996年,中國首家寺院官網少林寺官網成立,並有多種語言版本,而網站管理人員是少林寺武僧。釋永信說:「網站作為一個平台,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品牌有了知名度,並不代表不需要繼續宣傳。」 釋永信有一套少林寺發展方向的理念,就是和現代社會保持親近,對於年輕僧侶,少林寺更像一所學校,他們早已掌握了現代通訊方式。 柏林、倫敦等地開辦文化中心 2011年1月8日,釋永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舉行的「第8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少林寺如今發展的重點是在海外,武僧和法師都用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在當地傳播,海外發展壯大,才能在國內有話語權。少林寺在柏林、倫敦等地開辦了40多家文化中心,開辦文化中心,就是要融入當地,每個地方都有少林寺的僧人任教,其中包括禪修、功夫、語言等。並且各大洲都有與少林寺有關的聯誼會。 設立分寺 紐約法拉盛華人區的少林寺盡管只有750平方米的規模,但也有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和練武廳。除了紐約少林寺,休斯敦、洛杉磯等城市也有規模不一的少林寺分寺。
2015年2月23號,釋永信向新南威爾士州肖爾黑文市市長支付約2040萬人民幣的支票,結清購地所有款項,重啟少林村房產開發項目,這個項目包括一座少林寺澳洲分寺、一間四星級酒店、一所少林功夫學院以及相關教學配套設施。
C. 現在中國最紅的是誰
運動員里要算姚明,歌星影星就太多了.也不能說最紅
D. maya的前景,大家探討
中國的情況與國外不同,maya的虛熱是當下的事實。MAX的效率比maya高的情況在中國回很正常,當然國外答人更喜歡用MAYA,畢竟人家是英語國家,學mel方便,可以通過maya的mel創作更多非常規的特效。但是在中國會MEL的屈指可數,所以就需要更多依賴MAX的傻瓜似操作。
國外專家也承認,MAX在同等條件下優與MAYA。
中國沒有正版市場是最大的現實。
E. 關於出版行業上市
要拿出不一樣的概念題材,拿出不同的盈利模式,關注未來產品及業態的改造,這樣資本介入才會成功。
作為業內知名的社科類出版策劃人,北京的唐劍(化名)最近忙碌了許多,不僅重慶出版集團上門「談選題」,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四川文軒)也邀他做策劃總監,負責暢銷書產品線的操盤。
與此同時,眾多著名策劃人被地方出版、發行集團「狩獵」的情況也多了起來。不過這些動作都異常低調,只在出版人的聚會上才傳遞出零星信息:有的人獲得策劃邀請,有的獲得資本投資,有的則被直接「挖腳」。
四川文軒是中國第一家按照上市公眾公司標准和規范設立的大型股份制出版發行企業,主要發起人為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同時,四川新華也是全國七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四川文軒在人力資源上的攻堅戰只是其加緊上市的步伐之一。原因似乎很簡單,根據加入WTO的承諾,2007年是中國出版分銷行業全面放開的第一年,貌似低調的背後孕育著重大變革,上市正是文化企業重要選擇之一。
政策破冰
眾多出版人受到地方出版、發行集團禮遇相邀只是一個表象,幕後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突圍和出版發行集團改制上市的資本沖動。這種沖動與政策層面的破冰一脈相連。
2006年7月,《關於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出台,提出推動有條件的出版、發行集團公司上市融資;鼓勵出版集團公司和發行集團公司相互持股,進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並購、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領域等等。
幾十天之後的10月17日,整合多時的上海新華傳媒(18.21,0.00,0.00%)有限公司,通過借殼華聯超市(600825.SH),實現了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核心業務整體上市的戰略。這標志著中國出版發行企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誕生。
今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政策法規司司長王濤曾委婉透露,總署已推薦六家國內出版企業上市。幾天前,新聞出版總署署長龍新民再次強調,2007年要切實加強對出版發行體制改革的分類指導,在總結上海新華傳媒集團上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動有條件的出版發行骨幹企業上市融資。
對此,一些改制試點企業頻頻表達出自身上市意願,出版發行集團的上市問題似乎變成了一個難以降溫的話題。
蜂擁上市
《財經時報》獲得的信息表明,新華發行系統的集團公司,上市前景比較明朗,四川文軒最有可能成為今年中國出版發行集團上市的「黑馬」。此外,江蘇新華、安徽新華都在積極備戰上市,但沒有具體時間表。
中國新華書店協會秘書長張雅山告訴《財經時報》:「新華發行系統的資產一般都歸各地方管理,上市工作也多由地方主導,一般要將後勤、旅遊、酒店、地產等非主營業務剝離後,才能將圖書經營業務等優質資源注入集團等待上市。」
按照張雅山的解讀,資產規模十幾億,三年以上持續盈利,且達到20%以上利潤率的發行集團比較容易受資本青睞。
據了解,四川文軒是發行企業里較早拿到上市「名額」的,但四川文軒上市路途並不順利。四川文軒成立於2005年,囊括了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旗下圖書、音像產品連鎖等業務,號稱凈資產11億元人民幣。
成立之時的四川文軒就表態要爭取在2006年實現國內A股上市,當時預計融資10個億,但直到2007年3月,四川文軒的上市依然在「准備中」。
3月2日港股市場有消息稱,四川文軒等新股有望在短期內展開上市聆訊,集資15.6億港元。而四川文軒出版事業部總經理王益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進展不方便透露,如果有消息會有正式公告。」
《財經時報》的調查顯示,被看好的六大出版巨頭(遼寧出版集團、四川出版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江西出版集團、湖南出版集團和外研社)均稱上市工作都在「推進中」。但部分出版集團上市遭遇了暗礁,有的集團甚至已經表示上市並不是融資的唯一選項。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3月就傳出要在香港上市的遼寧出版集團希望募集資金超過5億元人民幣,為此還進行了經營性資產的拆分。但遲至今日,遼寧出版集團並無太多進展。
「遼寧出版集團目前還沒上市的原因很多,有時候領導意見也很重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訴《財經時報》。「不過幾大出版集團都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加速規范改造,由於編輯機構和經營性資產需要拆分,所以出版集團直接上市還有待加速,畢竟目前內容編輯方面的資產還沒開放。」
江西出版集團董事長鍾建華則透露了好消息:「江西出版集團正在進行股份公司改造,積極籌備發行集團、書報刊集團,並有望明年上市。」
盈利模式待突破
「我們曾有望借殼誠成文化上市,集團現在上市的目標依然沒變。但是先通過私募再上市,還是直接IPO有待比較。時間表並不重要,核心是找到出版界一個新的盈利模式。」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經理龔曙光告訴《財經時報》。
事實上,是否能成功上市並被認可,最關鍵的是企業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動力。除了未能全面開放的出版編輯業務,包括發行、廣告、印刷、物流等都可成為出版發行集團優質資產上市的「打包方案」。
龔曙光表示,出版集團紛紛上市,首先要有區別,「要拿出不一樣的概念題材,拿出不同的盈利模式,關注未來產品及業態的改造,這樣資本介入方成。」湖南出版集團也在探討網路出版、電子雜志、手機報等新型盈利模式。
無論如何,上市後持續表現良好將是資本對出版發行集團上市的必然要求。「傳統出版規模在縮小,網路出版分流、教材降價、閱讀人群減少等等,都是正在籌備上市的出版集團所面臨的難題。此外,專業的出版上市輔導機構的缺失也是新難題,畢竟這些機構要了解中國出版發行的游戲模式。」龔曙光說。
F. 中國城市如何擺脫千城一面 專家稱需要文化創意
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很讓人羨慕,但總感覺城市之間比較雷同,缺少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化的東西。 「我去過很多中國的城市,看到那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很讓人羨慕,但總感覺城市之間比較雷同,缺少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化的東西。」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團長克里斯蒂安·沙伊布日前在北京參加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時說。他的感觸道出了中國城市化建設目前所處的困境,也引起了在場人士的共鳴。中國的城市發展如何擺脫這種困境,怎樣建設特色城市?克里斯蒂安·沙伊布給出的答案是文化創意。城市發展需要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座城市留給人印象最深的不僅有城市的容貌,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 「城市化是當代中國的重要景觀,而文化建設是城市化發展的靈魂。城市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持,尤其需要特色文化資源的支持,而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和提升又需要與城市化的建設進程同步。」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說,城市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體,更是文化的共同體。 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認為,低能耗、污染小的高附加值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創意產業恰好可以與城市產業轉型有機結合,也將加快城市的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工業文明追求標准化,導致城市建設千城一面,而文化創意可以有效地恢復城市的最本色,就是多樣化、獨特性,它們是讓特色城市恢復活力的最重要動力。」北京派格太合泛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孫健君則從城市的活力角度出發,闡釋文化創意之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而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看來,國家提出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對於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文化創意產業以其高產值、低能耗、綠色無污染的優勢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渠道,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源。」范周說。(完) 初審編輯:婁璐
G. (24分)目前中國已進入城鎮化高速發展期,也進入城鎮化關鍵期。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