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是
一、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
1、分別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
2、第一產業指農業。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
3、第二產業指工業。第二產業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4、第三產業指服務業。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
(1)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2)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
(3)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
(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
二、三大產業的意義
1、農業
(1)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是國民經濟其他 部門賴以獨立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3)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各部門生產的增長,最終取決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工業
(1)主導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現代化水平。
(2)為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裝備,能源動力,大量的原材料和資金積累,成為了整個社會生產的"工作母機";
(3)是人民生活消費品的基本提供者。
(4)農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都離不開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3、第三產業
(1)有力地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
(2)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4)有助於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充分發展;
(5)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基本途徑之一;
(1)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1、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2、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3、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貳』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以國統字[2003]14號文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以及國務院各部門印發了《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三次產業: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它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但各國的劃分不盡一致。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咨詢服務業和綜合技術服務業,農、林、牧、漁、水利服務業和水利業,公路、內河(湖)航道養護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叄』 我國的城市都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嗎
第一產業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產業,包括農業、采礦業、制鹽業等。第二產業是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
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3)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制定本規定。
二、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第一產業增加值當然就是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在這個清算周期(一般以年計)比上個清算周期的增長值。
『肆』 第三產業佔gdp比重提升,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繼續提高,增速繼續快於工業,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回型經濟向答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可能使增長速度趨於下滑放緩,就業彈性可能會趨於提高,有利於促進收入的分配。
事實上,服務業增加值這兩年增長速度加快,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而且佔GDP的比重也超過工業。盛來運認為,這是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表示,趕超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伍』 我國為何要將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
第三產業是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傳統上把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
關於第三產業外延的探討
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一般是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將整個第三產業劃分為四個層次。或者說,第三產業的外延包括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為流通服務的產業,如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物流倉儲、商業飲食等。
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地質普查、維修租賃、理發照相、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等。
第三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與居民素質服務的產業,如教育科研、旅遊娛樂、廣播電視、體育保健、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
第四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產業,如國家機關、黨政機關、軍隊警察、社會團體等。
筆者以為,上述分類不太合理,有必要根據新形勢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首先,第四層次所涉及的是國家公務員或一些志願者,因此這些行業不適宜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否則的話,容易造成權利尋租、價格高質量差的後果。
其次,分類方法應有所改進。在農業、工業的內部結構中,都是根據各行業的運營對象和產品性質來分類,而不是根據購買產品的顧客來分類的。比如農業可分為種植、養殖、捕獵、副業等,它們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分別是植物、動物和手工藝品等。工業可分為紡織、制葯、鋼鐵、石油、建築等等,它們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分別是紡織品、葯物、鋼鐵、石油、建築物等等。
因此說,服務業根據服務對象的分類方法意義不大,而是應該與農業、工業同樣,根據運營對象和產品性質來分類。在當今世界,服務業的運營對象和產品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種: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據此,第三產業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新的層次。
第一層次:人流服務業。包括交通、旅遊、商業飲食、理發照相、醫療衛生、體育保健、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等。
第二層次:物流服務業。包括運輸、郵政、物流倉儲、批發零售等。
第三層次:資金流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銀行、證券、租賃、社會福利等。
第四層次:信息流服務業。包括教育、科研、電訊、廣告、廣播影視、信息咨詢、地質普查等。
需要說明的是,以往我們把交通業與運輸業放在一起,既包括客運,又包括貨運。筆者以為有必要把它們分開,交通業只管人,運輸業只管商品貨物。正如郵政主要經營物流產品,電訊主要經營信息產品,在實踐中已經被分成兩個部門。
作者:梁育民
『陸』 如何認識第三產業的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
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第三產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第三產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第三產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第三產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第三產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第三產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第三產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企業中,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第三產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第三產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第三產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第三產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產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第三產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第三產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第三產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第三產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第三產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第三產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第三產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第三產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第三產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柒』 我國發展第三產業有什麼意義
第三產業的興旺抄發襲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在當代世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國或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捌』 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指哪一分類
1、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
2、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製造產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3、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4、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① 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②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③ 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8)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1、2012年,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委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我局再次對2003年《三次產業劃分規定》進行了修訂。
一、調整3個大類
為了規范三次產業、服務業的口徑、范圍,推動我國服務業發展,將A門類「農、林、牧、漁業」中的「05農、林、牧、漁服務業」,B門類「采礦業」中的「11開采輔助活動」,C門類「製造業」中的「43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一並調入第三產業。
調整後,第一產業為4個大類;第二產業為2個門類和36個大類;第三產業為15個門類和3個大類。
二、明確第三產業即為服務業
鑒於目前服務業的口徑、范圍不統一,既不利於服務業統計和服務業核算,也不利於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關於加強和完善服務業統計工作的意見》,因此,此次修訂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時,明確第三產業即為服務業。
參考資料
網路-三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