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案

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案

發布時間:2020-12-13 23:12:19

⑴ 實施四大戰略發展昌化石文化產業

臨安市人民政府

臨安市人民廣場

昌化石,位列中國四大名石。而且與田黃、芙蓉並稱中國「印石三寶」。她的「國寶」之譽馳名中外。

在珠寶玉石界獨領風騷的昌化石,是大自然對臨安這方古老和神秘土地的分外青睞,也是大自然對人類博大胸懷的無私饋贈。

昌化石因產地而得名,歷史上曾設置有昌化縣,後歸入臨安市。臨安地處華東腹地的浙江西北部,東接杭州,與上海相融,西連黃山,與安徽毗鄰,南望富春,北枕湖州,是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生態市,市域面積3126.8平方千米。臨安不僅是五代十國時稱雄江浙一方的錢武肅王錢鏐的故里,更是錢塘江和太湖兩大水系的源頭。壯觀的天目山脈與瑰麗的黃山山脈在這里交匯,賦予了特殊的地質條件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在全國所有縣市區中,獨一無二地擁有「清涼峰」、「天目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雄奇景觀,真可謂「龍飛鳳舞控吳越,獅蹲象立威鎮東南」。深厚的吳越文化的歷史積淀,眾多的佛家道教的發展遺存,讓人們在享受綠色生態,置身靈山秀水的同時,又能欣賞到蘊藏於千姿百態的昌化石的歷史文化和經久不衰的印石文化。

雞血石印章組圖

昌化石產區,距離臨安市區錦城鎮街道西北100千米的龍崗鎮玉岩山。這里山路崎嶇,兩面青山靜靜聳峙,中間一溜狹長的田野,阡陌縱橫,流水潺潺,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6攝氏度。年降水量達到1700毫米。海拔1230多米。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據《昌化縣志》記載:南宋昌化縣置玉山鄉,管十一里。經科學探測和開采實踐,昌化石產區礦脈縱橫50平方千米。

昌化石是個大家族,其中的代表為色澤艷麗的雞血石,還有品味獨特的昌化彩凍石。21世紀以來,又發現開采了昌化田黃石、昌化田黃雞血石。昌化石多達100多個品種。

據迄今為止的史料和考古發現,昌化石的開采利用始於戰國,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昌化石(雞血石)作為上等印石則始於宋代,明清盛於世。昌化石(雞血石)雕刻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臨安有中國玉石雕刻大師2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名和省級雕刻大師6名,從事石雕藝術加工的專業人員200餘名。在產地龍崗鎮玉山村、國石村就有200餘個加工銷售點,在臨安錦城街道、昌化鎮和杭州、上海等地還有昌化石加工銷售企業200多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年增加值可達2億元以上。

昌化石作為臨安市特有的珍貴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載體,市委、市政府給予高度重視,緊緊抓住中央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決策和浙江省杭州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時機,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提升臨安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優先發展優勢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充分發揮昌化石獨特的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昌化石國石文化內涵,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完善市場體系,優化產業環境,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打造國石產業集群,推動國石文化創意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打造臨安第一文化創意產業。

一、實施市場帶動戰略,推進昌化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步伐

臨安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臨安市「十二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臨安市人民政府關於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正在制訂《臨安市國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對昌化石文創產業進行整體布局,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

1.建設昌化國石文化城

昌化國石文化城是浙江省重點現代服務業建設項目及杭州市十大特色潛力行業重點扶持項目,以建設成為浙西第一國石貿易專業市場為目標。項目總投資1.6億元,已完成規劃用地45畝的一期工程並於2011年建成開業。2012年啟動二期建設項目。目前國石文化城專業市場入駐商家130餘家,近一年來銷售額已達1億多元。同時,在國石文化城內又開設了「周日淘寶市場」,匯聚人氣,產生了顯著的市場效應。

2.打造雞血石文化街

在臨安市中心城區,按規劃2010年新建了雞血石文化一條街。現有專業石經營公司、經營戶、店鋪等80多家入駐。開街以來連續舉辦了臨安市賞石文化節、臨安市國石文化節和昌化石精品名品展等一系列影響大的國石文化活動,已經成為臨安城市旅遊、文化交流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和對外窗口。

3.培育昌化石原產地特色區

位於龍崗鎮上溪的玉山、國石村是昌化石的原產地,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低、散、亂」的問題,市文創辦聯合當地鎮、村和市級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分期實施「整合、提升、擴充」原產地建設工程。目前,最具人氣的集昌化石開采、觀賞、拍賣、雕刻、交易為一體的較大規模的原產地特色區正不斷完善,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實施產業延伸戰略,提高昌化石產業核心競爭力

1.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

以昌化國石文化城建設項目的實施為契機,吸引其他珠寶、玉石、文化工藝品企業入園,擴大市場,做大規模。組織人才,重點突破,專項研發昌化石新的產品,其中有印石文化系列、雕件篆刻系列、專題組合系列、首飾掛件系列,不斷完善優化昌化石文化產品研發、加工、外包、銷售的產業鏈,努力提升昌化石雕刻加工藝術水平和附加值,在產業導向上實行新思路,並加快向商貿服務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等領域融合拓展。

作品《金鱗瑞獸》

2.培育發展龍頭企業

重點培育一批雕刻加工開發水平高、市場開拓能力強、在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的龍頭品牌企業,每年組織開展昌化石「五星名店」評選活動,打響一批「精品名店」,培養一批「文化商人」,培育一批「名齋名店」。

3.提高人才隊伍素質

重視「石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主動加強與市內外社會各界的溝通聯系,與有關大專院校建立人才基地,設置課題。通過舉辦學術研討、出版刊物等文化交流活動,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邀請國內雕刻大師,組織開展「雕刻技藝」培訓、營銷培訓,並積極開展從業人員相關職稱評定。同時,在昌化職業高中設立石雕專業班,校企聯合培養工藝美術人才。制定標准,激勵有實力的企業和杭州市級以上雕刻大師開設石雕創作室、工作室等,以師帶徒,加快本土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石雕技術人才的工藝水平。

三、實施品牌推廣戰略,提升昌化石「國石」品牌知名度

昌化石出版物

1.設立行業標准

積極開展昌化石原產地相關地理標志商標認證工作,加強與國家、省、杭州市等業務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加快推進雞血石國家分類標准昌化石地方標准制定工作,通過制定落實產品技術指標、質量標准等,規范昌化石產業管理,奪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2.開展品牌推廣活動

組織策劃中央電視台一套《尋寶》和中央電視台十套《地理中國》欄目走進臨安,雞血石雕件《百子鬧春》被評為臨安民間國寶,協助製作《國寶檔案》,並拍攝和播出了雞血石科教專題片;同時,舉行「紅色文化·昌化石精品名品」大型展評活動,選拔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昌化石原石與雕刻作品,提升昌化石品位和文化。

3.擴大對外交流

通過組織參加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深圳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杭州西博會、杭州「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和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舉辦的「天工獎」、「中國印·金石獎」評展等各類展評與展銷活動,整合優勢資源,進一步提升昌化石的整體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

作品《凍封戰爭》

作品《紫氣東來》

四、實施政策推動戰略,激發昌化石產業發展活力

1.完善政府職能

強化政府服務支持,加強規劃引導,制定激勵政策,優惠稅收措施,打造產業基地平台。加強環境保護,千方百計消解不利於發展的原始、落後、分散的市場模式,優化昌化石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進一步增強企業加快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2.規范行業發展

建立昌化石行業協會,發揮其密切政府與業主的聯系溝通,服務引導行業,強化行業自律等積極作用,改變以往行業內單打獨斗、無序競爭的現狀,擴大服務領域,延伸服務范圍,提升服務功能;同時建立行業工作機制,切實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和市場監管,創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昌化石產業的戰略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3.出台扶持政策

每年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500萬元。在原有政策扶持昌化石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專門出台昌化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扶持政策,對昌化石產業文化的挖掘研究、宣傳、交流、產品開發、活動開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為昌化石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激發昌化石產業發展活力。

五、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時間,到2015年,努力建設一個以昌化石為主的集各類珠寶玉石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市場體系。培育15家有實力、有影響力的昌化石加工銷售龍頭企業;新增國家、省、杭州市級石雕藝術大師10名;全市石雕工藝專業人才400名,珠寶玉石營銷人才500名,國石產業經營商戶達800家,從業人員達3000人,以昌化石產業為主的藝術品業年增加值達到3億元以上。以國石文化產業為紐帶,帶動商貿、旅遊、金融、服務業發展,將臨安打造成華東地區最具特色的珠寶玉石加工銷售集散基地,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昌化石文化研究傳播基地和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使昌化石產業成為全市文創產業最具影響力的第一品牌,最具特色的第一產業,最具人氣的第一市場;使昌化石產業成為文化、經濟、旅遊效益兼具,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兼容,自身實力強,帶動性強、競爭力強的特色文化產業。

印章《田黃薄意四連章》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⑵ 我國應該怎樣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產業

推動文化產業建設,一定要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道路前進,採取各種方式,大膽創新,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使經濟和文化更好的結盟,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而且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以社會效益為首要和重點,堅決杜絕忽視社會效益,片面注重經濟效益的錯誤做法。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使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讓人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幸福生活。

⑶ 製作一個介紹天津地域文化特色與文化產業發展的PPT

你自己准備些基礎的word文檔和圖片啊,什麼大綱都沒有怎麼製作。

⑷ 如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一、在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時,要結合產業發展的整體要求來把握特色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但要在現代市場需求和技術製作的背景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就必須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具有綜合性極強的特點,人才、品牌、資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場需求和拓展水平對原創產品的規模孵化能力等,都將在其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綜合性的作用。必須優化配置各種有可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准幾個重點突破口。經過努力,在若干領域獲得突破之後,再利用它們所具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其他領域的良性發展,進而逐步實現整個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在於必須在堅持各種基本准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這一巨大的杠桿,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引導消費,拓展文化市場,應遵循市場法則來組織和運作文化產業這一系統工程。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遲遲未能取得相應的業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本土以外的市場拓展能力。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場,關鍵是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目前文化產品的消費構成和市場的近、中期需求,並使之與本地區的優勢文化資源相結合,選准近期發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規范化。立法機構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和各類文化企業的經營行為,積極引導合法經營,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合法經營者的權益,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各地各行業自發自流開發的狀況。同時,要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市場准入、投融資、市場管理、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盡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政策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助於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⑸ 如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託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只有獨特、獨有的文化產業才能夠捕捉到文化市場的先機,從供給與需求兩側發力,保持產業的可持續性優勢。
特色文化產業的治理模式需要多元主體共同介入,多重業態和諧共生,多方力量齊抓共管。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不是單邊片面且孤立的直線思維,而是多邊全面且交互的辯證思維。打造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產業生態系統,培育特色文化產業的生命運行機制是創新產業盈利方式、填補產業發展短板的必由之路。

⑹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高度重視鄉村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培育鄉村文化原創力。「記住鄉愁」與「實現中國夢」成為中國在守住傳統與開拓未來中展翅高飛的兩翼。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利用PPP模式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特色工藝、節慶會展、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文化藝術創作計劃,組織大地藝術、花田藝術等自然生態藝術展覽,積極拓展具有特色鄉土題材的影視、出版等現代文化產業,提升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新興文化產業,實現遺產保護、藝術創作、傳媒推廣和功能創意的有機統合,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⑺ 如何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城鄉融合、協調推進、產業融合、文化守護和改革創新的國家戰略,對於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與建設具有深遠意義,應該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就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文化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培育有利於鄉村文化生產力要素,推動文化科技、文化企業、文化金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構建鄉村文化市場的現代體系。

希望鄉村文化產業可以蓬勃發展!

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什麼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簡單點:
人沒精神、沒思想就是個僵屍、傀儡,在說了『和平演變』知道不?前蘇聯就是這樣玩完的,在說了中華民族正在重塑自我。。。。。。
所以必需如此,必需擁有文化的主陣地。。。。。。

⑼ 21世紀,江西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紅色、綠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融匯共生,推動著江西文化的發展。向社

(1)①有利於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的精專神支柱;②有利於促進文化屬產業的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③有利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沒;⑤有利於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①政府應履行好經濟職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②政府應履行好文化職能,推動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③政府應履行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文化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為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④政府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保護好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與創新,發展人民人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⑽ 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發展進程中的特點有哪些

目前我國對於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全局性分析相當缺乏,為數不多的研究都基於某個特定城市的個案(如北京、上海、深圳),採取定性的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

中國國土面積廣大,與國外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差異明顯。國外已有理論提出的人才、技術、寬容程度、政策和基礎設施,這5因素是否都是影響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它們的重要程度如何排序? 如果不是,現階段究竟是哪些因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本文試圖在充分考慮31個省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相互作用下,通過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 I判斷空間集聚和空間溢出效應的影響程度,並對我國省域尺度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基於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從而進一步回答以上問題。

國外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哪些

進入21世紀,作為朝陽行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仍然以年均8.7%的增幅高速成長,成為保持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2010年,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年增長速度達14% ,英國則為12%。而日本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動漫產品收入已經超過過5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對美國鋼鐵出口收入的4倍。

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迅猛。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作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統計,國家已命名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廣泛分布於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伴隨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的崛起,它吸引了學術界高度的關注。究竟什麼因素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外學者掀起一股研究熱潮。2002年,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佛羅里達)吸取前人研究基礎,通過對美國人口過百萬的124個城市的統計數據分析,提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三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人才( Talent) 、技術( Technology)和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Tolerance),而人才因素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重要。該研究結論被命名為「3T」理論 ,並被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運用於後續研究中。

而另外一些學者在對歐洲、南美洲、亞洲多個城市開展深入的案例研究基礎後,指出政府的政策、城市便利的基礎和配套設施,這2個因素亦是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一部分的學者認為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功能在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力度越來越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政府政策指導創意經濟發展,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導和調整,為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而另一部分的學者研究則強調,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配套設施和輔助機構的支持,如密集的交通和通訊網路、教育和培訓、金融機構、專門商業服務、零售業、觀眾、研究機構等,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

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分布特徵描述

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遵循一定的空間分布模式。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大體呈現從東、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趨勢。東部和部分中部省份發展水平較高,西部、西北部地區相對落後,整體上趨於集聚化發展。2009年,以廣州市、深圳市為核心的珠三角、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

同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空間上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鮮明的區域:

第一,以文藝演出、廣播、影視、古玩藝術品交易等為優勢行業的首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二,以工業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廣告策劃等為優勢行業,以上海為龍頭城市,帶動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三,以廣告、影視、印刷、動漫等行業為特色產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四,以影視、旅遊、服裝等行業為特色,以昆明、麗江和三亞為代表的滇海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五,以網路動漫遊戲等產業為優勢,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川陝文化創意產業區;

第六,以電視廣播、新聞出版為優勢產業,以湖南長沙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人才、技術、寬容、政策以及基礎設施5個因素產出系數分別約為0.198、0.262、0.218、0.009、0.148,這首先表明這5個因素對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有正向影響。而技術、寬容、人才是影響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3位的關鍵性原因。

影響因素之技術

技術的產出系數為0.262,排名第一,素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

這表明當前中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技術的推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技術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吸引大量的FDI、並快速融入全球生產網路,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對中國的轉移快捷而頻繁。技術的進步,正極大程度改變傳統的產業組織模式、經濟運行模式和人們思維模式,對創意產業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縱觀時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影視傳媒、動漫、網路游戲、工業設計等產業,它們無不與技術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

技術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模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正以令人觀止的速度滲透到創意產業的各個子行業,使傳統的動漫、電影、廣播、工業設計、繪圖等產業紛紛邁向數字化新階段。同時,數字化技術又在不斷創造新的創意產業,如網路游戲、MP3 數字音樂產業等以創意為內容的數字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技術加大了創意產品的個性化。文化創意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和個性化,而信息技術的推進能為創意產品的差異性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尤其是那些涉及三維造型、圖像和影像等多媒體文件的創意產業都需要藉助計算機和網路進行個性化製作、設計和復制傳播,從而能更高效地服務於差異化群體。

第三,技術進步大大降低了創意產品的生產成本。網上製作、出版、傳播的影視劇、電子圖書產品正成為傳統的音像製品、紙質圖書報刊的替代。技術不僅革新了出版、音像等創意產品的製作工藝,提高了產品的傳播效率,還將製作和銷售融為一體,而且直接降低了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經營成本。由此可見,技術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

影響因素之寬容

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產出系數0.218,在現階段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推動排名第二。

創意產業易於集聚在開放度高、容忍度高、進入障礙低、文化多樣化、非穩定大、人口集中、公共服務完善的區域。

首先,區域中文化越多元,對各類新事物、新信息、新想法的接納程度越高,創意涌現的速度越快。其次,區域越開放,外來人才進入的門檻越低,越能促進人才流動和競爭;最後,區域越包容,人們之間的關系越鬆散、自由、靈活、無拘無束,從而強化創意階層的自我身份認同,使其超越種族、性別、年齡、性導向和階級地位,發掘和激發創意力。

今天,改革開放的推進,加強了我國區域之間、各區域與國外地區的交流,使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形成了更加寬松的社會文化氛圍。思想開放、兼容並蓄、容忍異見、機會平等的寬容環境能吸引、留住並培養大量的創意人才,鼓勵他們自由思想、自由試驗、自由創業,從而對促進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影響因素之人才

人才產出系數為0.198,人才作為創意承載的主體,是除技術、寬容以外,影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排名不是第一,而是第三。這一結論與國外相關研究有所差別。如美國區域經濟學家Florida認為,人才是影響美國創意產業發展第一位的因素。造成此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真正規模化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很多區域,創意人才短缺的情況普遍存在,創意階層正處於培育和積累過程之中,因此創意人才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北京僅次於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型產業。可是,即使在創意人才供給相對豐沛的北京,也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化的創意階層。北京的創意人才在很多領域呈現短缺狀態,數量、質量遠遠不及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都市。從發達國家實踐和理論研究來看,創意階層的真正崛起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因為,人腦才是創意產生的真正源泉,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專門人才,機器、設備、網路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軀殼,只有人腦才能把它們合理地利用起來,並把文化、社會、經濟以及科技有機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且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內容產品和服務。

影響因素之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產出系數將近0.148,在5個影響因素中,該產出系數排在技術、寬容、人才三個影響因素之後,但影響並不是很顯著,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創意人才的缺乏影響了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因為,缺乏創意的核心——創意人才,再好的基礎設施也只是缺乏靈魂的冰冷的空間外殼。這也進一步表明,在當前的中國,即使各級政府都在全方位投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如果缺乏創意人才,沒有區域軟環境大幅度改善,並不能有效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影響因素之政策

政策的產出系數為0.009,對我國省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力微乎其微。這說明,區域單一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投資興建創意園區、提供創意產業優惠政策,無法有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中國有29個省域政府明確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園四處開花,但大部分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依然發展乏力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