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人才引進如何與產業發展融合

人才引進如何與產業發展融合

發布時間:2020-12-13 19:25:41

⑴ 如何營造智能製造發展環境

第一,加快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促進軟硬體協調發展。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加速整合等方式,集聚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對自主可控軟體產品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和重點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力推進國產軟體產品應用。打破國外產品優於國內產品的思維定勢,結合智能製造的重點領域,深度挖掘國產晶元的應用潛能,鼓勵使用國產軟體產品,並通過政策扶持擴大其在製造企業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的應用。建立軟硬體製造商互動協調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的硬體發展片面注重工藝方面趕超國外企業,建議政府倡導我國晶元製造商、操作系統製造商、應用軟體製造商等各產業主體間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協調機制。
第二,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
加速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對製造裝備(生產線)和生產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裝備的技術和信息化含量。加速客戶需求與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蹤服務,幫助裝備製造企業實現在線實時監測、遠程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網上支付結算等增值服務。加速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深度融合。鼓勵大中型傳統裝備製造企業通過資產聯營、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智能裝備及全新製造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
加強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對初創期的智能製造裝備中小企業,可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重點採取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對處於發展壯大期的智能製造裝備中小企業,採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導資金,按市場化運作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的模式,強化創新項目與創新資本的對接。
國家應盡快出台相關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政府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製造的巨大創造潛能。引導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向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重點領域。
第四,發揮移動互聯網平台作用,創新製造、管理、服務模式。
推進工業物聯網廣泛應用。借鑒浙江省發展「千企機器聯網工程」,每年在不同省份選擇一定數量傳統製造企業,藉助移動互聯網的平台推廣應用連續生產、聯網協同、智能管控的製造模式。要打破傳統管理方式局限。將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動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的管理模式,以網路設計為源頭,實現生產要素根據信息資源動態配置及生產模式異質化定製。
要加快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雲服務中心。目前,國內很多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雲服務產品都已相對成熟,部分已具備國際前沿水平,可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智能製造產品提供有效的推廣服務平台,應引導企業之間進行深度交流與融合,為裝備製造尤其是智能製造領域的中小企業加速兩化融合和轉型升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服務。
第五,培育和引進融合型人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要培育本土製造業技能人才。從製造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入手,實施製造業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壯大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大型製造企業、省屬院校與社會資本聯合創辦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引進省外高校院所落地設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建議重點實施國外智力引進工程。通過持股、技術入股、高薪、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措施,積極對接發達國家重點產業園區,對於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所需引進的技能人才給予適當補貼,持續不斷進行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的引進工作,為智能製造長遠發展儲備後備力量。
第六,鼓勵和扶持大眾創業,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在全國范圍內鼓勵高端人才和項目團隊進行創業發展,各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風險投資基金扶持,為智能製造裝備領域內的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實施智能製造產業重點領域創新創業「彈射計劃」,在一些重點省份建設一批「智能製造產業彈射中心」,選擇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孵化。對利用互聯網開展服務型製造、製造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業企業,通過綜合性創新創業平台、眾創空間等方式給予支持,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⑵ 大連工業大學怎麼樣

大連工業大學(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原名大連輕工業學院,是遼寧省屬、「卓越計劃」、「2011計劃」重點回建設高校,答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學校創建於1958年,是中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學院之一,原隸屬輕工業部,1998年劃歸遼寧省管理。
截止2014年7月,學校總佔地面積1064畝,總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59.2萬冊;截至2006年底,教學科研設備總值8959萬元。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研究生1445人,每年招收外國留學生近400人。
學校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藝、文、管、經六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以培養輕工、紡織、食品、藝術等專業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等學府。
2013年12月19日,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朱蓓薇教授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學校培養院士的重大突破,使學校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⑶ 如何營造良好的智能製造發展環境

將全面啟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一是包括去年5月19號經過國務院已經發布的這個大的規劃,現在正按照部署加緊編制11個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重要規劃、行動計劃。二是圍繞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和高端裝備創新這五大領域,推動五大工程。比如工業強基工程今年將集中解決30項到50項標志性的產品和技術,來解決基礎上面的問題。三是制定「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製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四是繼續出台一批配套政策。
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成為未來全球製造業發展的趨勢,歐美國家將發展智能製造作為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核心內容,我國也將智能製造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智能製造相關建議。
第一,加快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促進軟硬體協調發展。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加速整合等方式,集聚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對自主可控軟體產品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和重點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力推進國產軟體產品應用。打破國外產品優於國內產品的思維定勢,結合智能製造的重點領域,深度挖掘國產晶元的應用潛能,鼓勵使用國產軟體產品,並通過政策扶持擴大其在製造企業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的應用。建立軟硬體製造商互動協調機制。長期以來,我國的硬體發展片面注重工藝方面趕超國外企業,建議政府倡導我國晶元製造商、操作系統製造商、應用軟體製造商等各產業主體間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協調機制。
第二,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
加速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對製造裝備(生產線)和生產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裝備的技術和信息化含量。加速客戶需求與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蹤服務,幫助裝備製造企業實現在線實時監測、遠程故障診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網上支付結算等增值服務。加速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深度融合。鼓勵大中型傳統裝備製造企業通過資產聯營、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智能裝備及全新製造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
加強政府財政資金引導。對初創期的智能製造裝備中小企業,可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重點採取引導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對處於發展壯大期的智能製造裝備中小企業,採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導資金,按市場化運作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的模式,強化創新項目與創新資本的對接。
國家應盡快出台相關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政府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製造的巨大創造潛能。引導和吸引民間資本,投向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重點領域。
第四,發揮移動互聯網平台作用,創新製造、管理、服務模式。
推進工業物聯網廣泛應用。借鑒浙江省發展「千企機器聯網工程」,每年在不同省份選擇一定數量傳統製造企業,藉助移動互聯網的平台推廣應用連續生產、聯網協同、智能管控的製造模式。要打破傳統管理方式局限。將電子商務、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動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的管理模式,以網路設計為源頭,實現生產要素根據信息資源動態配置及生產模式異質化定製。
要加快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雲服務中心。目前,國內很多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雲服務產品都已相對成熟,部分已具備國際前沿水平,可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智能製造產品提供有效的推廣服務平台,應引導企業之間進行深度交流與融合,為裝備製造尤其是智能製造領域的中小企業加速兩化融合和轉型升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服務。
第五,培育和引進融合型人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要培育本土製造業技能人才。從製造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入手,實施製造業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壯大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大型製造企業、省屬院校與社會資本聯合創辦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引進省外高校院所落地設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建議重點實施國外智力引進工程。通過持股、技術入股、高薪、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政策措施,積極對接發達國家重點產業園區,對於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所需引進的技能人才給予適當補貼,持續不斷進行高層次人才和國外智力的引進工作,為智能製造長遠發展儲備後備力量。
第六,鼓勵和扶持大眾創業,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在全國范圍內鼓勵高端人才和項目團隊進行創業發展,各級財政按一定比例給予風險投資基金扶持,為智能製造裝備領域內的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實施智能製造產業重點領域創新創業「彈射計劃」,在一些重點省份建設一批「智能製造產業彈射中心」,選擇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孵化。對利用互聯網開展服務型製造、製造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業企業,通過綜合性創新創業平台、眾創空間等方式給予支持,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⑷ 最熱門的十大行業

不要找什麼最熱門的,要找的是能夠實際的賺到錢,能夠養家糊口的行業就行!剛開專始的時候我們屬人總是想得很不實在,結果現實把我們給折服了!如果你是想著做事業找錢,那我可以給你說做投資,我給你介紹現貨市場的操作比較實在,可以賺錢也可以創業,因為我現在就是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如有疑問可以隨時給你解答。

閱讀全文

與人才引進如何與產業發展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