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脫貧產業如何更興旺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同樣,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也離不開產業帶動。貧困地區通常自然條件不佳、農業基礎薄弱,貧困群眾通常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現實起點低與現代農業產業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貧困地區如何尋找適合的產業,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組織形式,如何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本報記者深入貧困地區,近距離觀察實現產業興旺的實踐與探索。
因地制宜推進產業脫貧,產業收入占脫貧家庭收入超50%
雲南有447萬多貧困人口和88個貧困縣,都在全國排第一位;有深度貧困縣27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貧困發生率高達三成左右。雲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達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發展能力和動力可想而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合作經濟吸引貧困戶參與脫貧,又降低了他們的市場風險,正大有可為。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雲南省委、省政府醞釀出台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把創新幫扶模式、發展合作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在貧困人口佔全省1/4的昭通市,把產業發展和強化黨的基層組織、發展合作社結合,下大力氣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組織化實現標准化,以標准化支撐品牌化。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在昭通市魯甸縣,20多萬畝花椒樹實現產值7億多元。魯甸地震的震中龍頭山鎮,近15%的貧困人口都與花椒產業有關。鎮里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爭取資金300多萬元扶持加工龍頭企業,解決了銷售難。「小花椒」不但為災後重建「撐了腰」,還帶動貧困戶共增收500多萬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
大理紙廠村陸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後,2015年脫貧。去年以來,大理州注入產業扶貧資金60多億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產業幫扶項目,產業收入平均佔到脫貧戶家庭收入的55%,帶動30多萬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這其中,都有合作經濟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點多,會澤縣駕車鄉貧困戶杭久芝老兩口都會到合作社「上班」,一天倆人能賺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幹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貧困戶帽。她把家裡40多畝靠天吃飯的山地租給合作社,再加上5萬元產業扶貧貸款入股合作社分紅,最近全家在商量蓋新房了。
⑵ 精準扶貧五進五不進
提出「五個堅持」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確保完成扶貧攻堅任務。第一、堅持需求導向,規劃好產業項目,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要把群眾對脫貧致富的需求當成領導幹部的追求,把群眾滿意與否、社會認可與否,作為檢驗精準脫貧的標准;要結合貧困村的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盡快啟動貧困村尚未開工的工程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再添勁,持續改善貧困村和貧困戶的「水、電、路、訊、房」等基礎條件。第二、堅持要求導向,推進科技扶貧,引進專業人才。要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對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主動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要進一步增強科技意識、現代物流「互聯網+」意識、品牌意識,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產品,增強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帶動力;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招聘機制,積極探索以國有公司為平台引進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的模式,有效解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難的問題,為科技扶貧提供人才保障,為精準扶貧增添動力。第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宣傳引導,增強脫貧信心。要牢固樹立解決問題、克服問題、戰勝問題的信心和決心,把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在困難面前敢闖敢試,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要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強化宣傳引導,提高全區上下對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根除「等、靠、要」思想;要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技術培訓、服務和指導,提高貧困人口勞動致富技能,充分調動自主脫貧積極性,爭取早日脫貧致富。第四、堅持結果導向,抓好產業發展,實現長效脫貧致富。要把扶貧攻堅的結果作為檢驗工作的主要標准,用發展有沒有起色、民生有沒有改善、面貌有沒有變化、農民收入有沒有增加等來檢驗領導幹部在精準脫貧工作中,是否敢於擔當,有所作為;要牢固樹立產業扶貧理念,堅持農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體驗休閑觀光農旅業,助力精準脫貧;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貧困戶」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探索建立貧困戶「入股分紅」機制,把貧困群眾利益聯結起來,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長效脫貧致富。第五、堅持考核導向,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對扶貧攻堅工作的督查督及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精準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問責機制,通過督查考核,層層傳導壓力,促進精準扶貧工作更加務求實效、責任落實更加到位,相關部門協作更加緊密,形成強大的扶貧攻堅合力,確保圓滿完成今年全區實現脫貧「摘帽」的扶貧攻堅任務。
⑶ 如何發展好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
一、充分認識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扶貧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
二、緊緊扣住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工作的三個環節
1、是把扶貧對象弄准確。
2、其次是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驟,把各地扶貧對象戶和農村低保戶平穩、准確地識別出來。
3、識建立規范的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簿、縣鄉有電子檔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動態管理制度,使貧困對象進退有章可循。
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
四、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是提振能力的「試金石」,是扶貧開發的「生命線」。產業扶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是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落實精準扶貧和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關鍵措施。
五、實施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產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准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貧困戶跨入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⑷ 為什麼要進行扶貧攻堅,怎麼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扶貧開發以來,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貧困地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貧困人口多,按照國家的標准,到2013年底還有82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參考國際標准,還有兩億多人。
二是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還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貸款等諸多困難。三是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後的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的貧困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以必須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打一場新的扶貧攻堅戰。
1、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多種農業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扶貧資金。中國減貧戰略的核心是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發展能力、擴大發展機會。
2、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自力更生、地方為主、國家支持、社會捐贈、對口支援、市場驅動、國際援助,7個機制組成了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相互補充、激勵相容、廣泛參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1986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評定國定貧困縣和省定貧困縣,制定與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扶貧開發方針,並於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別制定了扶貧規劃綱要,明確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
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⑸ 精準扶貧是哪七大戰役
1、產業脫貧戰役
2、 就業脫貧戰役
3、 教育脫貧戰役
4、 基礎設施建設戰役
5、金融幫扶戰役
6、政策兜底扶貧戰役
7、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戰役
望採納
⑹ 論述脫貧攻堅為什麼要精準如何做到精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很大,形成貧困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可以實現各貧困地區的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基。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樹立經濟發展的標桿,我們在沿海地區選取了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作為了發展的「橋頭堡」,並開辟出專門的區域,給予政策的傾斜與照顧,讓這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所以,在部分地區富裕之後,我們要以先富帶動後富,並最終一起走向富裕。尤其是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指引下,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具有特別意義。
第一,這有利於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發揮「筷子效應」的最大作用。從貧困人口的分布特點來看,有連片,也有零散。所以,在扶貧實施的過程中,要集中使用好相關政策,把政策落實到特定的貧困人群、具化到每一個人,防止分散政策的「注意力」。這就要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加註重精準,用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消滅貧困,化解可能存在的「返貧」風險。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不同政策的優勢,抱團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推進脫貧攻堅的精準化。
第二,這有利於優化扶貧資源配置,提高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扶貧不能再搞「平均主義」,而是要提高扶貧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就是要在哪些資源配置在哪個位置上著力,把最好的資源匹配給最需要的人,完成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帶動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這有利於把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落到實處。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而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共享成功的發展經驗。這就需要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引向不發達地區,並因地制宜,開創出本土發展的模式。其中,最迫切的是向不發達地區的群眾傳輸發達地區的發展思維、發展方法等,授人以漁。
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舉措,以產業為突破,以人才為先鋒,做到扶貧先扶智,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拔窮根摘窮帽,促進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同時明確了目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把握三個環節。按照公開透明、分級負責、精準識別的原則,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並逐村逐戶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關鍵,要按照「一村一計一部門」「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要求,確定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台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精準管理是保證,建立貧困村、貧困戶幫扶信息檔案,加強精準扶貧監測,跟蹤貧困村、貧困戶幫扶情況,確保其得到有效扶持。
第二,抓好三個層面。在政府層面,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在市場層面,要融開發於扶貧之中,融扶志於扶貧之中,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使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社會層面,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更好地把「幫」和「促」結合起來,形成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精準性、有效性。
第三,堅持六級聯動。中央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省級負起總責,做好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出台政策、下達項目、投放資金、組織動員、檢查指導等工作;地級市要承擔起本市扶貧開發的主體責任和結對幫扶責任,加強統籌謀劃、重點攻堅和督促落實;縣級要抓好落實,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鄉級要實行包村包戶,建立包戶數、包項目、包脫貧的幫扶機制,使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幫扶責任人;村級要摸清底數,建檔立卡,找准「貧根」,建好支部和村委會班子,當好「領頭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第四,實施五大工程。推進基礎扶貧工程,科學規劃和建設貧困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構建骨幹網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完善末端建設。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制定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遊開發等扶貧行動計劃,積極培育貧困地區特色支柱產業。推進新村扶貧工程,以扶貧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危房改造。推進能力扶貧工程,通過基礎教育、能力培訓等多種途徑,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打牢脫貧致富的根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推進生態扶貧工程,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計劃,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和綠色產業。
第五,突出三大重點。一是突出發展特色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綠色發展、特色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因地制宜選擇一批產品有特色、市場前景好的產業給予重點培養和扶持,走產業支撐的開發式扶貧路子,重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加大第二產業比重,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二是突出完善基礎設施。要堅持向面上覆蓋、向基層延伸,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路等問題。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三是突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平等接受教育。要按照保基本、全覆蓋、均等化要求,著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要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要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⑺ 扶貧的五個堅持、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1、五個堅持: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
2、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要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3、五個一批: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7)精準脫貧抓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1、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確定了劃分貧困縣的標准,並劃定了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將牧區縣、「三西」項目縣加進來,到1988年增加到328個國家級貧困縣。
2、我國在2008年前有兩個扶貧標准,第一個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絕對貧困標准,該標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熱量的最低營養需求為基準,再根據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結構來進行測定。第二個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標准。2008年,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合一,統一使用1067元作為扶貧標准。此後,隨著消費價格指數等相關因素的變化,標准進一步上調至1196元。
3、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