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烏銅走銀的技藝門派
烏銅走銀這項古老的工藝被雲南三個大家派別所掌握;分別是官渡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保山施甸楊智閎師傅。[6] 楊智閎(曾用名楊斌)雲南烏銅走銀新一代傳承人代表,
楊智閎祖籍保山市施甸縣家裡祖輩就是製作烏銅走銀工藝的,可惜隨著時代變遷,家中只傳承下了秘方,遺失了製作工藝,因而大學畢業後幾次拜師求藝就是為了延續家傳烏銅走銀的製作工藝,但是在烏銅走銀這一行當里流傳著「傳男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婿」的說法,大師們或是不願收外門弟子,或是早已收足了弟子不想再多收。幾次碰壁後楊智閎在鶴慶銀器大師段六一門下學習到鏨刻工藝,在烏銅走銀傳承人王光紅大師門下學習了拼件焊接,如今加上他祖傳的秘方和後期學習的製作技藝,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門技藝,正按照自己的方式堅定地將保山烏銅走銀傳承下去。 晉寧烏銅走銀工藝流傳於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天城門村袁家,傳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1989年,袁家和的兩個兒子袁萬成、袁萬禮開始製作沉寂多年烏銅走銀。銀匠家中又開始響起了「當當當」的金屬敲擊的聲音。烏銅走銀有了第二代傳承者。[7]1989年改革開放後袁家重操舊業,慢慢開始恢復此工藝的製作和銷售,至今已做了幾千件作品,流傳於晉寧縣境內,1998年以後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場上銷售。由於是傳統手工生產,每年製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其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現今傳承仍只限於袁家,只有幾人掌握此絕技。
2010年8月18日,作為雲南省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在官渡古鎮開館。金永才從38位報名者中選出4人,通過拜師儀式正式收為徒弟。據說,這些報名者很多都是觀看了CCTV《走進科學》欄目對「烏銅走銀」的報道後,對這門手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找上門來拜師學藝。金永才說,「挑選徒弟的首要條件是人品要好,心術要正。人品和技術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愛和別人發生口角,做起事情來缺乏耐心,就不適合。」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過水電技工,有的並無手工藝基礎,但無一例外都對「烏銅走銀」的學習熱情非常高,僅用一年時間,他們就學會了鏨刻、打磨、走銀等基本技藝。在學習期間,他們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費(學藝過程會損耗大量的金屬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費用。
不同於以前家庭作坊式的運作,自從擔任傳習館館長之後,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來,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店裡,近兩年也沒有時間再去趕集。每天他只做三四個小時的活兒,「做多了對眼睛不好」,他說。除了工作,他平時還喜歡唱滇劇——另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永才說,「過去的手藝人都有這門愛好。唱戲和手藝都是藝術,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會和心情一樣,做不好。這時,我要麼去茶館聊天兒,要麼去戲院唱戲,等心情好起來,做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看著順眼。
Ⅱ 烏銅走銀的製作工藝
製作烏銅走銀 (金)是石屏縣歷史上獨具特色、馳名中外的漢族手工技藝之一,這一項復雜的工藝,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烏銅走銀(金),工藝品一般有小花瓶、筆筒、墨盒等。常見的圖案紋飾有花鳥魚蟲、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 一、煉制烏銅合金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餘種貴金屬熔煉成烏銅合金。二、鍛制烏銅片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三、烏銅片上鏨刻圖案設計、剪材下料後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刻的深度根據烏銅片的厚度而定。四、走銀走銀烏銅走銀工藝最精髓的地方,烏銅走銀是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以「走」滿為度。經高溫處理,銀屑或金屑與烏銅就自然熔為一體。五、焊接和組裝
焊接與組裝是一件工藝品成形的關鍵,任何一件烏銅走銀工藝品必須的一個工藝,焊接與組裝的好壞決定了一件產品的最終優劣。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拋光打磨
拋光打磨分為粗拋光和細拋光,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七、捂黑處理工藝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後,邊捂邊揉搓。通過長時間的手汗液與烏銅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發亮狀態(這道工序也有相當的技術要求)。
Ⅲ 烏銅走銀的創始人是誰,烏銅走銀的工藝是怎麼樣的
說到烏銅走銀這一技法,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因為在很多人眼中烏銅走銀這一技法是一個非常小眾的。但是其實實際上烏銅走銀這一技法已經有了將近300年的歷史。而烏銅走銀的創始人就是岳永康。當然這種說法只是人們相傳的而已,實際上對於烏銅走銀的創始人是沒有明確的定義的,因為烏銅走銀主要傳承與昆明的岳永康機。但它最初究竟是如何尚未有定論。烏銅走銀這一技術一直都是師傅帶著徒弟口口相傳。而金永才也是在拜師學藝14年以後才有機會得到了這一帶的傳承。而金永才在講到烏銅走銀的時候,表示烏銅走銀的工藝十分復雜。想要學習烏銅走銀,除了要求手藝人的手藝以外,還非常注重手藝人的人品以及修養。而為了保護烏銅走銀這一門技藝的發展。金永才也打破了幾百年來只收一個徒弟的規定開始廣收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