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特徵
服務行業的復 產品為各類服制務。供需直接接觸,上下遊行業相關性小、可獨立完成,對原料、能源依存度低,受高新技術影響小,投入及流動資金較少,客戶對象廣泛,基本無專利技術,商標、字型大小權有較大意義,普遍規模小,電子化、自動化程度低,同行業利潤率差別較大,投入產出比大,資金回籠快等。
2. 淺析我國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
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當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就業壓力並非來自城鎮,而在於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我國農村婦女占整個婦女人口的70%以上,農村婦女向城鎮轉移的數量呈上升趨勢,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克服傳統性別偏見和影響農村婦女發展的障礙,提高農村婦女各方面素質,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解決好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文在分析我國現階段農村婦女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其存在問題及深層制約因素,並結合相關就業理論,吸取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農村婦女就業的成功經驗及教訓,提出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水平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部門切實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策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is Minsheng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areas.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information.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2章 相關理論介紹 2
第一節 基本概念范疇 2
第二節 相關理論介紹 3
第三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 5
第一節 傳統陳舊觀念的制約 5
第二節 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 5
第三節 地方保護政策的制約 6
第四節 婦女自身素質的制約 6
第四章 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建議 6
第一節 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 7
第二節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素質 7
第三節 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技術水平 8
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信息網路,為農村婦女就業搭建平台 8
結 論 9
參考文獻 10
3. 服務貿易受貿易摩擦影響的表現
一、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經濟方面的,也有非經濟方面的。它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總的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於外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質優價廉的服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2)發展中國家能夠進口經濟發展急需,而本國又不能滿足需求的生產性服務,從而有利於解決生產發展與服務業落後的矛盾。(3)外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企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吸收國外先進服務技術與經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競爭能力,走向世界市場。(4)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進口不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發展中國家有優勢的服務業出口創造更多的機會。
2.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減少對服務進口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導致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國際收支惡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自由化的國際環境設法擴大自己的服務出口。由於能夠採用優質價廉的進口服務,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降低其物質產品的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貨物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同時,適度開放金融服務市場還將有利於外資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3.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1)服務貿易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由於技術進步往往首先發生在服務領域,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咨詢、培訓及其他技術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和其他信息。同時,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技術投資也往往伴隨著某些技術轉讓。(2)國際競爭的壓力會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加快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並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當然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可能對技術進步產生消極影響,例如,一國過分依賴於外國的高技術服務就可能抑制本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但一般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影響是積極的。
4.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勞動力素質差,向其他部門轉移較困難。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使本國服務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狀況惡化,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尚未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服務部門,如遠程通信服務、法律專業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等可能造成損害,從而影響這些服務業的發展與國內就業。但是隨著服務進口與出口的擴大也可能增加一部分就業,特別是通過擴大勞務出口,能夠緩解國內就業的一些壓力。
5.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國家的經濟獨立性與經濟主權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性,其原因在於,首先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部分經濟決策的自主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服務行業,如通信、金融和交通運輸業等可能受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控制和支配而損害東道國的主權。其次,外國服務的競爭可能會抑制發展中國家弱小的新興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它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從而在高技術服務上依賴發達國家。(2)對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是與獨立性相聯系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度的對外依賴都會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服務貿易自由化還通過以下兩方面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一方面,服務貿易自由化鼓勵一國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自身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業,這就有可能增強某些發展中國家對某一單一服務部門的依賴,不利於這些國家形成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銀行業等金融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強烈動盪,將難免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例如,1997年7月從泰國開始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快就造成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6.制約因素的影響。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益的影響是利大於弊,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卻是弊大於利。需要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權
4. 發展中國家是否應該發展第三產業
21世紀初,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0%,發達國家是75 %,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多高達70%以上,比如阿根廷城為86%、墨西哥、巴西等城市化水平分別為80%和81.4%;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大概38%左右;非洲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低於25%(南非除外)。從城市功能及其發展來看,第三產業與城市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為城市化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基礎,只有生產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當規模,產生對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強大的市場需求,才足以支撐服務行業的不斷產生和獨立化。二者彼此依存,也相互促進彼此的發展。鑒於城市化38%與80%的對比,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裡的龍頭大哥被南美洲的弟兄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趕超上去就不奇怪了。
雖說歐洲和拉美都有高度的城市化,可是兩者的形成又是不一樣的:在發達國家裡,農業為工業化的發動提供了較大的積累,工業是在較發達的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的,此外,發達國家還可以通過戰爭和殖民掠奪來實現工業資本的原始積累。因此工業化成為城市化的強大動力,屬於同步城市化,即城市化的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於一致,這樣發展起來的城市營養足夠,成長茁壯;(英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達國家,15世紀末的圈地運動開始到19世紀中葉,英國大約用了三個世紀時間完成城市化;法國和美國大致用了一百多年時間來完成人口轉移。)
而發展中國家因農業起點低,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積累,又不能通過戰爭和殖民掠奪來聚集資源,工業化受資源約束進展緩慢,使得城市化主要不是由工業化而是由其他的因素所推動。比如,殖民地的歷史原因、政府行政行為和國家基礎建設的拉動。形成了超前城市化,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甚至是無工業化的城市化,城市不能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必要的生活條件,農村人口遷移之後沒有實現相應的職業轉換,造成嚴重的「城市病」。 (巴西僅用了四十年時間就將城市人口比例從30%提高到70%。)在這些臃腫的超級城市裡,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現象--貧民窟包圍著城市並不斷蔓延。在1976年第三世界國家(中國除外)67個大城市裡,貧民窟人口的比例高達44%。" 當然,中國要的並不是這樣的城市化!
英美發達國家裡的經濟學家們並沒有在其創造的經典理論里遇見到發展中國家可能遇到的更困難、復雜、多樣的環境,如此一來造成了發展中國家三次產業的發展並沒有沿著傳統產業理論說的那樣,為一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即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依次逐步上升的趨勢, 相應地形成第一次產業為主的「金字塔」結構,逐步向以第二次產業為主的「鼓型」產業結構轉變,再向以第三次產業為主的「倒金字塔」結構演進。而是有時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有時則是從第一產業直接轉到第三產業。
對於第三產業,我們要認清,它是個行業涵蓋范圍大、技術層面廣的產業,既包括傳統個體手工服務業,也包括現代的金融信息等產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也有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只要具備一定的人口聚集與市場需求條件,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某一層次的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裡,第三產業的主體是傳統第三產業,如零售、餐飲、貿易;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主要是現代交通、通訊、金融、信息等生產服務業等。但肯定、一定以及確定,後者才是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目標。
目前的中國,與拉美國家正好相反,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滯後城市化),第三產業與城市化之間形成一種低水平的相互制約關系。第三產業發展與城市化較低的相關性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不良影響:城市化程度較低從需求方面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它限制了傳統第三產業的發展、以一定人口規模為基礎的新服務行業的出現、第三產業外部效應的擴散、服務需求與就業。而第三產業的滯後,又影響城市功能的發揮和農村城市化進程。
於是政府要提出逐步拆除城鄉樊籬,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調整城市規模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城市第三產業改革和開放的進程等措施…… 請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把握好速度和規模,吸取拉美發展中國家給我們的充分啟示
5. 我國的三大產業分別是什麼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第三產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裝卸搬運和倉儲業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製造業中的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通常的三大產業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水電油氣、醫葯製造;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交通運輸、通訊、教育、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5)發展中國家的第三產業擴展閱讀: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進步,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值和就業人員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起初是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隨後包括第一、第二產業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上升。這種變化趨勢在發達國家比較突出。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為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產業。而在發展中國家除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總的說來其產業結構層次都相對落後,轉變的進程也不快。但從變化趨勢看,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6. 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的主要因素
摘自「以商會友」網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答: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經濟方面的,也有非經濟方面的。它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總的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於外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質優價廉的服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2)發展中國家能夠進口經濟發展急需,而本國又不能滿足需求的生產性服務,從而有利於解決生產發展與服務業落後的矛盾。(3)外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企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吸收國外先進服務技術與經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競爭能力,走向世界市場。(4)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進口不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發展中國家有優勢的服務業出口創造更多的機會。
2.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減少對服務進口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導致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國際收支惡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自由化的國際環境設法擴大自己的服務出口。由於能夠採用優質價廉的進口服務,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降低其物質產品的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貨物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同時,適度開放金融服務市場還將有利於外資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3.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1)服務貿易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由於技術進步往往首先發生在服務領域,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咨詢、培訓及其他技術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和其他信息。同時,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技術投資也往往伴隨著某些技術轉讓。(2)國際競爭的壓力會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加快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並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當然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可能對技術進步產生消極影響,例如,一國過分依賴於外國的高技術服務就可能抑制本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但一般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影響是積極的。
4.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勞動力素質差,向其他部門轉移較困難。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使本國服務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狀況惡化,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尚未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服務部門,如遠程通信服務、法律專業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等可能造成損害,從而影響這些服務業的發展與國內就業。但是隨著服務進口與出口的擴大也可能增加一部分就業,特別是通過擴大勞務出口,能夠緩解國內就業的一些壓力。
5.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國家的經濟獨立性與經濟主權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性,其原因在於,首先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部分經濟決策的自主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服務行業,如通信、金融和交通運輸業等可能受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控制和支配而損害東道國的主權。其次,外國服務的競爭可能會抑制發展中國家弱小的新興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它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從而在高技術服務上依賴發達國家。(2)對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是與獨立性相聯系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度的對外依賴都會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服務貿易自由化還通過以下兩方面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一方面,服務貿易自由化鼓勵一國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自身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業,這就有可能增強某些發展中國家對某一單一服務部門的依賴,不利於這些國家形成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銀行業等金融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強烈動盪,將難免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例如,1997年7月從泰國開始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快就造成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6.制約因素的影響。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益的影響是利大於弊,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卻是弊大於利。需要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權衡時不僅要做理論上的推理與分析,也要考慮到實際的制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在自由化過程中的命運起著實質性的影響。
(1)國際經濟環境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以提高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發展中國家出口競爭力最強的領域往往也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最強的領域。因此,發展中國家由於出口競爭力的提高本應得到的利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所抵消。發達國家的技術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展中國家可能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技術轉讓的利益。
(2)發展中國家自身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刺激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減少貿易壁壘,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自身相對優勢的服務進入國際市場。但是,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從勞動力成本、地理環境優勢的競爭轉向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相對落後恰恰是發展中國家現實經濟中最大的障礙,表現為技術層次和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物質生產基礎等。在自由化中受惠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能力的制約,如無有效的措施,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對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抑製作用可能大於促進作用。
(3)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的制約。發展中國家服務產業結構的最大弱點是生產性服務不發達,因此最需要從國際市場引進生產性服務,而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恰恰是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最大的領域。發展中國家如果完全任其自流,就難免在這方面依賴於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上依賴於發達國家的危險,不僅在於壓抑本國高技術服務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改革落後的服務產業結構,而且還在於這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信息資源的再分配系統中處於不利的地位。當發展中國家在數據處理方面依賴於進口時,就可能形成由發展中國家提供未經加工的原始數據,而由發達國家進行處理的格局。在這種交換中,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支付數據處理費用,另一方面無償輸出了原始信息資料,而發達國家則在賺取信息加工附加值的同時還獲得了無償的信息。信息的無償外流不僅使發展中國家損失寶貴的經濟資源,而且還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
從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趨勢看,自由化形成的外部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只能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旅遊、工程建築、勞務輸出等傳統服務,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結構的局限又形成其對生產性服務進口的依賴。這樣,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另一方面又依賴傳統服務業的出口來換取外匯,平衡國際收支。服務貿易自由化很可能促使這種格局固定化,這種服務貿易格局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用附加值低的服務來換取發達國家附加值較高的服務,用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相交換。這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已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轉化為更高的價值,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格局局限在低增值的水平上。這種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服務貿易格局一旦長期延續下去,就會使發展中國家永遠無法改變自身的落後地位。這是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自由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嚴峻的現實問題。
7. 為什麼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那麼大,而第二產業反而萎縮
像發達國家,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有和好的基礎,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游刃有餘。版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好的基礎,權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是以國民生產總值。中國雖然總值很高,能進前十,但人均很低,仍處於發展中,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經濟還不完善,生活還不富裕。為什麼說我國當前屬於發展中國家?
8. 日本、韓國、印度、緬甸三類產業百分比是多少(大約數值),這四個國家的三類產業構成的差異是什麼
看不清楚圖片,沒辦法給予具體的解答,不過日本很印度屬於發達國家,產業方面第三回產業所佔的比重會最答大,第二產業其次,第一產業最小,印度屬於發展中國家,但是又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比較好的,所以它的第二產業比重會比較大,第一和第三產業因為看不清楚圖片所以不好說。緬甸則是屬於發展中國家中的落後的國家,其產業中第一產業會占很大的比重,其次是第二產業,接下來才是第三產業。其實這種題目的做題技巧就是先判斷題目中的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解答。發展中國家越落後第一產業的比重就越大,(就像一個地方,越農村它從事農業的人就越多,相反一個地方越發達那麼從事建築業等第二產業和從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人就會越多)其次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兩產業孰大孰小要看具體的,像有些國家只發展旅遊業不發展工業等第二產業,那麼該國的第三產業比重就比第二產業大,相反則第二產業比重比較大。而發達國家中第三產業一定占最大的比重,否則就不會發達國家,至於其他兩個產業則要看該國的具體國情。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予你幫助!
9. 服務貿易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一、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與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經濟方面的,也有非經濟方面的。它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經濟效率的影響。總的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於外國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質優價廉的服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2)發展中國家能夠進口經濟發展急需,而本國又不能滿足需求的生產性服務,從而有利於解決生產發展與服務業落後的矛盾。(3)外國企業的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企業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吸收國外先進服務技術與經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競爭能力,走向世界市場。(4)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進口不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發展中國家有優勢的服務業出口創造更多的機會。
2.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減少對服務進口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導致進口大量增加,造成國際收支惡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自由化的國際環境設法擴大自己的服務出口。由於能夠採用優質價廉的進口服務,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降低其物質產品的成本,提高質量,增強貨物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增加收入。同時,適度開放金融服務市場還將有利於外資的流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3.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1)服務貿易本身可以成為技術轉讓的渠道。由於技術進步往往首先發生在服務領域,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咨詢、培訓及其他技術服務形式獲得先進技術和其他信息。同時,服務業的外國直接技術投資也往往伴隨著某些技術轉讓。(2)國際競爭的壓力會迫使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加快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並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技術進步。當然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可能對技術進步產生消極影響,例如,一國過分依賴於外國的高技術服務就可能抑制本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但一般來說,服務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影響是積極的。
4.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密集程度高,勞動力素質差,向其他部門轉移較困難。因此,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使本國服務業和與之相關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就業狀況惡化,而且對發展中國家尚未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服務部門,如遠程通信服務、法律專業服務、金融保險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等可能造成損害,從而影響這些服務業的發展與國內就業。但是隨著服務進口與出口的擴大也可能增加一部分就業,特別是通過擴大勞務出口,能夠緩解國內就業的一些壓力。
5.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國家的經濟獨立性與經濟主權的影響。服務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獨立性,其原因在於,首先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部分經濟決策的自主權,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服務行業,如通信、金融和交通運輸業等可能受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控制和支配而損害東道國的主權。其次,外國服務的競爭可能會抑制發展中國家弱小的新興服務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生產性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它們難以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從而在高技術服務上依賴發達國家。(2)對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是與獨立性相聯系的,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高度的對外依賴都會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服務貿易自由化還通過以下兩方面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一方面,服務貿易自由化鼓勵一國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自身具有相對優勢的服務業,這就有可能增強某些發展中國家對某一單一服務部門的依賴,不利於這些國家形成對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銀行業等金融服務市場的對外開放將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金融體系與世界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強烈動盪,將難免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例如,1997年7月從泰國開始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快就造成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
6.制約因素的影響。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效益的影響是利大於弊,對經濟安全的影響卻是弊大於利。需要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在權衡時不僅要做理論上的推理與分析,也要考慮到實際的制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家在自由化過程中的命運起著實質性的影響。
(1)國際經濟環境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以提高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但是,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發展中國家出口競爭力最強的領域往往也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最強的領域。因此,發展中國家由於出口競爭力的提高本應得到的利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所抵消。發達國家的技術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發展中國家可能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技術轉讓的利益。
(2)發展中國家自身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的制約。服務貿易自由化能夠刺激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提高競爭力,減少貿易壁壘,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自身相對優勢的服務進入國際市場。但是,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從勞動力成本、地理環境優勢的競爭轉向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相對落後恰恰是發展中國家現實經濟中最大的障礙,表現為技術層次和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物質生產基礎等。在自由化中受惠最大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能力的制約,如無有效的措施,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對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抑製作用可能大於促進作用。
(3)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的制約。發展中國家服務產業結構的最大弱點是生產性服務不發達,因此最需要從國際市場引進生產性服務,而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恰恰是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最大的領域。發展中國家如果完全任其自流,就難免在這方面依賴於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上依賴於發達國家的危險,不僅在於壓抑本國高技術服務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改革落後的服務產業結構,而且還在於這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信息資源的再分配系統中處於不利的地位。當發展中國家在數據處理方面依賴於進口時,就可能形成由發展中國家提供未經加工的原始數據,而由發達國家進行處理的格局。在這種交換中,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支付數據處理費用,另一方面無償輸出了原始信息資料,而發達國家則在賺取信息加工附加值的同時還獲得了無償的信息。信息的無償外流不僅使發展中國家損失寶貴的經濟資源,而且還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
從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趨勢看,自由化形成的外部競爭將迫使發展中國家只能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旅遊、工程建築、勞務輸出等傳統服務,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結構的局限又形成其對生產性服務進口的依賴。這樣,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信息技術生產性服務,另一方面又依賴傳統服務業的出口來換取外匯,平衡國際收支。服務貿易自由化很可能促使這種格局固定化,這種服務貿易格局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用附加值低的服務來換取發達國家附加值較高的服務,用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相交換。這就意味著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已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轉化為更高的價值,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格局局限在低增值的水平上。這種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服務貿易格局一旦長期延續下去,就會使發展中國家永遠無法改變自身的落後地位。這是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自由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嚴峻的現實問題
二、發展中國家制訂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對策原則
服務業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服務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不管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如何,發展中國家必須正視自由化發展這一現實。因為自由化是國際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制訂服務貿易自由化對策的基本指導思想在於打破原有比較優勢的局限,縮短技術差距,改善自身服務貿易結構,從而盡可能利用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本國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弱自由化的消極影響。從國際競爭的角度考慮,以下幾點是值得發展中國家普遍注意的。
1.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立足點應當放在促進整個經濟發展上,而不只單純為了出口創匯,增加收入。依照比較優勢原則利用自然條件、廉價勞動力優勢發展旅遊、工程建築、勞務輸出等少數幾項傳統服務,作為國際收支來源可以較快地獲得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看,這種出口戰略很難在國際市場上長期站住腳。眾所周知,當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與物質生產部門的國際競爭聯系在一起的,國際服務貿易的強國也都是物質生產的強國。現代服務貿易的核心是以信息技術服務為主體的生產性服務。如果說傳統非信息服務可以更多地依靠勞動力或者地理環境等因素來獲得相對優勢,那麼信息化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則是與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的。即使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較強的新加坡、香港等也恰恰是有形貿易中地位較強的國家和地區。因此,發展中國家不能把服務業和物質生產割裂開來。應當特別重視生產性服務的發展,把服務業的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支持,讓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樣一方面生產性服務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商品出口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自身競爭力的提高又可以改善服務出口結構,減少對外國服務的依賴。實施這種戰略時,切忌急功近利,對於某些對生產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即使不符合比較優勢原則,一時難以打入國際市場也應該加以扶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服務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後勁。
2.發展中國家對於自身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以信息、文化和知識為主要生產手段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比較勞動力的優勢不僅要看其價格,更要看其素質。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雖然成本低,但文化技術素質低,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即低附加值服務,發達國家勞動力雖然成本較高,但從事的是高附加值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創造的價值高。所以發展中國家必須下大力氣提高勞動力素質,否則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競爭中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服務,當然,這並不是說發展中國家不能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事實上,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是一般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服務市場的必經之路。但必須明確,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將來提高服務的技術層次積累資金創造條件。
3.發展中國家應該在開放的基礎上提高服務的技術層次,充分發揮服務貿易作為技術轉讓渠道的作用。在服務競爭自由化過程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沖擊最大的是通訊、金融、計算機服務等高技術信息化領域。而發展中國家又最需要引進這類服務,也最有可能從這類服務中得到技術轉讓的好處。如果因沖擊而閉關自守,只能導致永遠落後。唯一的選擇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引進技術,培育自己的高技術服務業。發展中國家在建立高技術服務業的初期,採用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引進高技術服務較為有利。因為直接投資形式更有利於技術轉讓。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80%是通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行的。而採用貿易形式引進高技術服務只能得到結果,不能引進生產過程,反而容易造成對進口的依賴,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高技術服務業從無到有地發展。當然,引進高技術服務業的直接投資又會涉及一系列有關國家主權和安全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趨利避害。
4.爭取國際談判的主動權。在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國際談判中,目前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否定發達國家的建議較多,拿出自己的具體措施較少。發展中國家應當在堅持差別待遇的原則基礎上對現存服務貿易壁壘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積極的建議。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國際談判中的主要目標應該有兩個:一個是維護對本國服務業進行適度保護的權利,另一個是為提高本國服務業走向世界爭取有利的條件。
保護的立足點應當是提高本國服務業的技術層次,培植自己的高技術服務業;開放的立足點應當是引進技術,必須看到,技術轉讓是發展中國家可能從服務貿易自由化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參考文獻】
[1]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版。
[2] 彼得·林德特:《國際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3] 田文軍:《國際服務貿易》,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 黃衛平、程大為:《發達國家貿易壁壘分析:發展中國家的思考》,《國際經濟問題》2001年第4期。
10. 國際間接投資(第三產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國際資本大體分類看,有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國際直接投資指一國的某行為主體通過經營對另一國的某企業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的流向表現出以美、歐、日三極雙向互流為核心,同時向各自地區外圍擴散的特徵,在核心層與外圍層的投資流動中,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投資新的增長極和生長帶,這一方面指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成倍上升,發展中國家作為國際資本輸入國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躋身資本輸出國行列。建國以後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當時不利的國際環境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與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聯系都很少,實行「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經濟建設方略,對外國資金和技術的利用和引進幾乎為零。經過多年的建設,到改革開放以前,雖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國民工業體系,但產業結構水平低、結構不合理、效益低下、經濟發展緩慢,總體上與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後,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本國市場,大力引進外資加速我國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順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大趨勢,經濟建設取得長足的發展,經濟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趨於合理化且技術升級換代加快,加速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是與大量外資參與國內經濟建設所密不可分的,中國也由於自身資源、市場、勞動力、外資投資政策等各方面的優勢而成為國際投資最為活躍的地區。 我國在國際直接投資方面擁有著許多機遇,如: ①海外直接投資的注入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資的進入通常會引致母國企業的追加或輔助投資,跨國企業還通過為東道國當地資本市場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能夠有效地動員當地儲蓄,成為引發國內投資的催化劑。②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可以促進先進技術、勞動技能、組織管理技巧等在我國國內的擴散;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機構的日趨分散化促進了我國的科研活動,進而有利於我國形成自己的研究與開發能力。③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可以促進我國新興工業的發展,進而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進而有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④從就業數量上看,外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的就業機會;海外直接投資通過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提供較國內企業更好的工資待遇、工作條件和社會保險福利等,為我國的就業質量提高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