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株洲淥口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6月0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南洲新區規劃范圍內土地一級開發(工業和商住開發建設)等。
法定代表人:周群
成立時間:2005-06-09
注冊資本:5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22100000812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株洲縣淥口鎮灣塘村
2. 株洲你好漂亮時尚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株洲你好漂亮時尚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5月2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美容美發專(有效期屬至2012年)美容美發技術的開發、轉讓等。
法定代表人:易球英
成立時間:2010-05-25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20000006193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湘江大橋西北側金城大廈104號
3. 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發展
在實際傳統產業基礎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制葯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製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其規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礎工業方面均為主導部分。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沙提出「重點加快天心生態新城建設,推動一體化進程在地理空間上的實質性進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株洲推出「東提西拓,合攏三角」和「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湘潭提出了「東擴西改」和「建設先進製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閑中心」。 最早期的概念中,長株潭城市群指的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這一范圍擴大了很多。區域規劃確定的長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規劃范圍。這一范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和益陽、婁底、岳陽、常德、衡陽5市的大部分地區,即湖南東部城鎮密集地區。
按照這一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面積為9.6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株潭三市市域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會作這樣的調整呢?據了解,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由規劃范圍和協調規劃范圍組成。其規劃范圍為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以及岳陽的湘陰、汨羅、雲溪區、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協調規劃范圍為岳陽、益陽、婁底、常德、衡陽的大部分地區。為了保證國務院批準的規定的實施,實現湖南共同富裕,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范圍擴大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確定城市群核心區面積為8448.14平方公里。
這一核心區,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區,望城區、瀏陽市、醴陵市、韶山市、湘鄉市、寧鄉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赫山區、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岳陽雲溪區、湘陰縣、汨羅市、屈原管理區和益陽赫山區的部分地區,躋身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將城市群核心區劃分為四大類功能分區:
禁止開發區: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重點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風景區、泄洪區、滯洪區、重要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限制開發區: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各類宜農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地區等。
重點開發區:包括長沙黃花、黃興、 榔梨、含浦、坪塘、雷鋒、白箬鋪、夏鐸鋪地區,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黃泥坳地區,湘潭河東、易俗河、九華、楠竹山地區,益陽滄水鋪,岳陽界頭鋪等。
優先開發區:包括三市的建成區及湘潭縣、望城區、株洲縣、長沙縣城現狀建成區。
「一帶五區」:近中期重點建設區域
長株潭城市群近中期建設將從何處著手?王扣柱透露,近中期建設的重點地區為「一帶五區」:即湘江生態經濟帶和大河西、雲龍、昭山、天易、濱湖五大示範區。
湘江生態經濟帶:從長沙月亮島到株洲空洲島,面積128公里。
大河西示範區:以長沙高新、金洲,益陽高新,常德德山等為核心區域的先進製造業走廊,重點發展機械製造、新能源、電子信息,輻射帶動益陽、常德等地區。
雲龍示範區:包括株洲的雲龍和清水塘,雲龍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和臨空產業、清水塘依託循環經濟試點發展新型產業。
昭山示範區:自長沙暮雲,至湘潭昭山、易家灣、九華,建設生態宜居新城。
天易示範區:位於株洲天元區和湘潭易俗河之間,重點發展機電製造、加工、環保現代物流等產業。
濱湖示範區:包括岳陽的湘陰、汨羅、望城的部分區域和城陵磯臨港產業新區,建設長株潭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產業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健康休閑服務基地。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的期限分為四個,分別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王扣柱指出,湖南省將建立三項制度,確保規劃實施。這三項制度是:示範區所有建設項目和用地都必須符合區域規劃、城市群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建立省市規劃局長聯席會議機制,8市規劃局接受省建設廳和省長株潭規劃局的雙重業務領導;實行長株潭核心區空間動態管理。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修訂完成後,省政府將出台《條例實施細則》,明確區域規劃的權威性和實施剛性。
湖南省將同步組織修編8市城市總體規劃、啟動「3+5」城市群國土利用規劃,爭取3年內完成。目標
1.形成長株潭三市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礎設施完備和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的高效率、高品質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區。
2.形成以長株潭三市城區為增長核、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紐帶的核心區組團,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放射的城鎮網路群體。
3.發展成為經濟繁榮、能提高吸納就業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污染得到綜合治理、人地關系協調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型城市地區。
4.發展成為在華中經濟圈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規劃范圍內2020年人口規模控制在700-750萬人之間。根據高方案指標預測,核心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規劃2010年達到3757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達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長為4542.81億元以上,GDP增長速度為7.8%以上,三次產業比例到2010年為9:50:41,2020年為5:45:50;三次產業具體指標到2010年一產為198.39億元,二產為1102.19億元,三產為903.79億元;到遠期2020年一產為227.14億元,二產為2044.26億元,三產為2271.4億元。
人均GDP規劃到2010年為4萬元人民幣以上,到2020年達到6萬元人民幣以上。
區域城鎮發展的空間組織
保持和加強以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復線、南嶽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線的突出地位,繼續促進這條軸線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以這條軸線為核心和紐帶促進三市經濟的一體化。
積極打造兩條次軸線(即以319國道、320國道和上瑞高速公路為軸帶),作為次級密集發展軸帶和主軸線的補充,規劃期內較大幅度地推動沿線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促進區域城鎮的協調發展和城鎮等級結構的改善。
同時,以兩條輔軸(即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紐帶,聯系和輻射廣大的三市市域地區。最終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布局,以三縱兩橫(即一主兩次兩輔)的「冉字型結構」支撐起整個區域的城鎮發展空間。
區域城鎮發展的等級結構規劃
長株潭地區城鎮將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組群(屬於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區域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級結構。
1.第一級——省域中心城市組群
即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是一個由長、株、潭三市城區和若干緊密關聯的周邊組團構成的多核組團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擔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長沙縣城區、望城縣城區、湘潭縣城區和株洲縣城區和若干小城鎮)。
2.第二級——區域次中心城市共8個
一是包括韶山城區、瀏陽城區、寧鄉縣城、醴陵城區、湘鄉城區、攸縣縣城,是本地區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縣和縣級別以上地域范圍意義的區域性次級中心城市,共6個。
二是包括茶陵縣縣城、炎陵縣縣城等縣域中心城市,共2個。
3.第三級——重點城鎮共48個
一是包括具有省級影響的重點城鎮17個。
二是包括具有地級市市域影響的重點城鎮31個。
4.第四級——般建制鎮85個
在現有基礎上通過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進行撤鄉並鎮合並而成85個一般建制鎮(對三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制鎮略有調整)。(小標)實施區域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目標
2005年區域城鎮化水平約為45%,2010年約為57%,2020年為60%—62%,考慮暫住流動人口因素,高限設定在65—75%。遠景城市化發展水平達到85%左右。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制定城鄉統籌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必須貫徹如下原則:
把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推進工業化。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再次創業的突破口,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將人口流動與城鄉建設相互結合,形成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點。將農村要素流動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繁榮農村經濟。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形成有利於城鄉統籌推進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小標)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人口和用地規模控制指標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空間結構框架規劃確定為:「以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背景,以長株潭北、西南、東南三個功能區為主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突出長株潭北核(長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組團、片區組團和小城鎮發育相對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路發達,各類空間協調發展,區域整體功能互補契合,生態循環良好的特徵型、網路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為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包括了三個主中心組團、四個次中心組團以及十九片區組團和25個小城鎮組團。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北核功能區,即長沙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長沙河東中心城區、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鋒鎮)、長株潭次中心長沙星馬新城、高塘嶺組團(已含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星城組團(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組團、坪塘組團、丁字組團(已含丁字灣街道)、撈霞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鄉鎮,即黃興鎮、烏山鎮、黃金園街道。
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13個小城鎮,即干衫鎮、雨敞坪鎮、蓮花鎮、白箬鎮、新康鎮、靖港鎮、喬口鎮、銅官鎮、茶亭鎮、橋驛鎮、北山鎮、安沙鎮、青竹湖鎮。該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主責監管,放手發展,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要求全面執行城市建設標准,引領人居環境品質向較高層次提升,起到區域示範作用,並為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留足用地。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西南副核功能區,即湘潭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湘潭河東城區(已含雙馬鎮)、長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區(已含雨湖區的長城鄉、先鋒鄉、護潭鄉等)、昭山—易家灣組團、鶴嶺組團、易俗河組團、河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一個行政鄉,即河口鄉。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小城鎮,即梅林橋鎮、姜畲鎮。
西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省級政府實行扶持和政策傾斜,由市級政府自主發展;為促進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統籌發展,對其經濟社會發展項目提供重點政策扶持,並使其在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享有優先權,通過多方努力,提高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東南副核功能區,即株洲城市功能區,主要包括長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區、長株潭次中心株洲河東城區、栗雨組團、石峰組團、田心組團、荷塘組團、楓溪組團、淥口組團以及周圍空間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三個小城鎮,即馬家河鎮、群豐鎮、雷打石鎮。西南核功能區主要輻射的城鎮則還包括周邊區域內呈空間離散分布的與之功能配套協作的2個鄉鎮,即南陽橋鄉和白關鎮。
東南副核心功能區屬於省級政府提供發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導發展地區,規劃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用地。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和檔次,建設優良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即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的范圍和控制、引導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區的綠心功能區,主要是指三核之間的交界地帶,三市結合部,包括:城南組團(原暮雲組團)、新暮雲組團(已含暮雲鎮)、九華組團以及白馬鎮、跳馬鎮、雲田鎮、仙庾鎮、龍頭鋪鎮、響水鄉、響塘鄉等鄉鎮區域范圍。
該區域是長株潭城市群的「綠肺」,包含區域綠地和生態保育、休閑度假兩類主要功能。其中區域綠地屬於省級政府對資源環境保護進行監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設管理地區,原則上進行低密度生態型建設,對城市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區域綠地、各類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地區,要按照相關法規嚴格保護;生態保育和休閑活動功能區則屬於由省級政府對該地區的發展類型、控制規模和生態環境要求提供發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強管治的地區。
規劃建議省政府在明確綠心范圍和整體功能定位後,進一步委託相關部門編制具體的綠心地區建設控制規劃,以統一指導該地區有序的保護利用和綠化建設。
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空間結構的演進時序
長株潭城市空間形態的演進應以三市城市現狀用地為基礎,逐步向外擴張,總體呈現出三核同步增長,遠期和遠景逐步向綠心發展。
演進態勢、具體空間結構發展時序如下:
1.2002~2010年以長沙中心城區、湘潭城區、株洲城區為核心,採取局部內涵式的緊湊集中發展,引導有序外延,重點建設三市各自環線、三市間公路外環、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湘潭-株洲聯合發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網銜接和空間隔離,預留三核中間地帶的發展空間,為未來多種發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遠期(2011~2020年)長沙主要向東發展,並加快向南發展;湘潭主要向北發展,兼顧向東;株洲主要向河西發展,搞好與湘潭的路網和綠色空間的銜接,適度向北,考慮與長沙市東部開發區功能和道路上的銜接。營造三核相向發展的演進態勢和空間框架,在三核中間地帶開辟文化娛樂、旅遊度假和生態保護區域,並保留三核中間地帶與三市原中心城區的隔離空間。
3.遠景(2021~2050年)長沙、湘潭、株洲城區形成三核,並繼續相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為背景的綠心,並在中間鑲嵌若干高品質的新型城市功能區。
長沙:錯位發展的重點是以省會長沙為發展核心和龍頭,分層次、有重點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邊地區輻射。將長沙建設成為科技教育研發中心、商務金融中心、區域物流樞紐、服務外包基地、文化娛樂中心和中南地區國際化大都市。要以長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基礎,加快科技教育和研發發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術服務的高地。商務金融業要以芙蓉路為主軸,吸引世界優秀金融企業來湘發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銀行業要重點推進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加速金融現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寬金融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品種;證券業重點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私募及並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業務;保險業重點開發新產品和發展各類公司、機構。物流業重點建設好長沙金霞、長沙空港物流區;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統建設、多式聯運、轉運設施建設及物流高新技術建設;以空港快速發展為基礎,以黃花機場為節點,發展高時效、高附加值貨物的多式聯運業務及其設施建設。服務外包業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壯大長沙服務外包集聚區,把長沙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承接服務外包的基地城市,躋身全國服務外包十強示範城市;重點扶持加快長沙高新區服務外包示範區、青竹湖服務外包示範區等服務外包示範企業,形成一批服務外包龍頭企業。
株洲:要以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為依託,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物流配送、研發設計、職業教育、節能環保、信息咨詢、服飾商貿等生產性服務業。依託鐵路交通優勢,構築便捷、互補的物流網路,重點建設石峰物流園、蘆淞商貿物流中心、株洲神農醫葯食品物流中心等;與長沙、湘潭、衡陽、郴州聯手,打造旅遊精品線路,早日實現旅遊資源、產品和市場的一體化;加快職教大學城建設,要將其打造成全國聞名的職業教育基地;加快建設以株洲大橋兩端長江路和建設中路為主的中央商務區,將其建成國際性或全國性軌道交通、服飾、中華文化等論壇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地;興建服飾批發倉儲物流中心,發展零售多業態。
湘潭:要以老工業基地為依託,重點發展與製造業相關的物流配送、科技研發、信息咨詢、電子商務、金融、會展、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湘潭的實際,要重點建設九華創新創業服務平台,積極培育園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開發建設物聯網項目及服務應用平台。
4. 株洲恆和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株洲恆和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是2018-07-13在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注冊成立的其他回有限責任公司,注答冊地址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響田東路335號皇竹樓,翠竹樓304號。
株洲恆和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200MA4PPXQP39,企業法人何子芒,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株洲恆和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株洲恆和產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 關於株洲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市改革發展進程階段性特點比較明顯,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階段。即從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根據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村和農業改革為主。1983年「南四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後,通過6年的大力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2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62萬噸,年均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長26.2%。這一階段全市GDP年均增長8.7%,短短6年時間,全市GDP總量接近翻番。
第二階段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即從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改革的重點將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工業,全市從此掀起了一場城市和企業改革熱潮。株洲市因國有企業眾多,被國家列為「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期間國民經濟得到較大地發展。雖然1988-1992年期間市場物價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全市經濟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經濟增幅高達16.7%,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三個增幅超過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達到74.4億元,8年時間GDP總量再次實現了翻番,與1978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多。
第三個階段為「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各市場經濟主體得到了迅速壯大。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批准株洲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前所未有經濟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從1992年到2000年的8年裡,全市GDP總量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到2000年全市GDP達到285.4億元,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為11.8%,較前兩個階段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了18.3%,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個階段為「完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黨的制定的「十五」計劃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總量一年一個台階,連續7年超過兩位數增長。2007年全市GDP總量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51.3億元,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為12.1%,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佳的一個發展階段。
二、株洲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株洲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1、經濟總量不斷做大。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增長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總量達到 751.3億元,年均增長10.1%,比全國和全省快2-3個百分點。從全市國民經濟運行軌跡看,四個階段分別為8.7%、7.9%、11.8%和12%,經濟增長平穩,處在一個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長9.1%。在2006年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2、財政收入大幅攀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到2007年67.6億元,增長28.8倍,年均增長1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取國家之財」向取「眾人之財」的轉變。國有經濟對財政收入的的貢獻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7%,逐步調整到目前的40%,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已上升到60%。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財政收入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為177元,財政收入總量和人均財政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73.7億元,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長12.9%。目前全市用於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教科文衛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佔財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勞動就業環境得到了全面優化和創新,呈現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趨於合理的特點。2007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216.2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萬人,年均增加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從1978的58.3:24.3:17.4調整為2007年的39.3:28.9:31.8。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調整為2007年的12.9:52.7:34.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8.1個百分點。非農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404.2億元,已佔到GDP總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非公工業已佔到全部工業的58.2%,非公貿易佔全部貿易81.2%,非公投資已佔到全社會投資67.5%,解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131.3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73.1%。
3、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隨著「兩個根本轉變」、「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先後提出,全市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國民經濟增長質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電運等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現代服務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為1.496噸標煤/萬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億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5.53 %。1994年醴陵市成為全市第一個成建制過噸糧的縣級市。1995年全市170萬畝雙季稻田平均畝產達到1024公斤,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到2007年,全市糧食產量達188.3萬噸以上,比1978年增長71.1倍,人均產量比1978年增長15.8倍;出欄生豬487.3萬頭,比1978年增長24倍,人均產量增長5.35倍。到目前為止,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0餘家,加工產值近60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7.7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萬千瓦,增長23.7倍。
2、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800億元,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長15.5%;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億元,增長60.4倍,年均增長15.2%;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億元,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1%。全市有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1111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92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81家。株冶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2007年產值達到150億元,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製品、服裝、陶瓷、煙花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7年全市工業增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5.1%,居全省第一,工業創造的稅收佔全市稅收70%以上,工業就業人口占城市總人口40%多。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株洲市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考核評比中,株洲市榮獲全省第二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億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2.4%。其中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為43.1億元,年均增長11.7%;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為67.9億元,增長85倍,年均增長12.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為10.2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8.6%;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4.2億元,增長268.9倍,年均增長15%。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公共服務等其它服務業也迅猛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2007年增加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3.3%。
(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0多億元。近年來,圍繞「雙百」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提西拓,合攏三角」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1倍多;2007年城鎮化率為47%,比197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市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光榮稱號。
(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03元,比1978年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044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年均增長14.5%。2007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797元,比1978年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13.1%。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9%,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和42.8%。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8.3 %。200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部,家用電腦49台、照相機44部、家用轎車4台;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68輛、電冰箱41台、行動電話119部。改革開放短短30年,城鄉居民家庭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 0.5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億美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9%。2007年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180多家,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有色金屬、硬質合金、陶瓷煙花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出口國家和地區擴展為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北美等在內的 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8—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13.2億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100餘家,注冊資本20多億元。
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省、市和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前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及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引進資金28億元,置換資產17億元,安置職工6萬餘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投資、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
3、和諧社會穩步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區、縣市最低工資標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鄉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12.7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足額發放。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57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學生比例為80%,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收學雜費。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4%。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7%。投資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勝利建成,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奪得獎牌。2007年市區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三類標准,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下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目標。
三、株洲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骨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市情出發,走特色發展之道路。立足實情,量力而行,穩定發展,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驗。株洲市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株洲的工業優勢、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在准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帶領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株洲實際、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株州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堅持用「三個有利於」標准衡量一切。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兩型社會」實驗區的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株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富民強市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長10.1%。這就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振興株洲、發展株洲之路。改革開放不單是經濟社會的開放,更多地是思想觀念的開放。在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的進程中,就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法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敢於打破舊的,勇於接受新的,善於創造好的,加快發展和諧株洲的新視野,新理念,新舉措就會層出不窮,國民經濟就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走和諧發展之路。株洲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通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爭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目標成功,讓株洲更美;繼續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加快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讓株洲更和諧。
改革開放30年,是株洲輝煌的30年。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將站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實現科學跨越發展。全市人民將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保二爭一」工作目標,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到2010年,完成「四個一」目標(即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財政收入100億元、經濟總量1000億元);到2012年,提前實現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標,GDP總量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到2020年,按「兩型社會」要求,把株洲建成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特大城市。
6. 株洲金山新城的產城一體
一、秉承「以城促產、以產興城、產城相融」的發展思路
通過城市配套功能的完善促進產業的發展,以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價值,最終使金山新城實現產業和城市的互融共生。
二、堅持「第2+2.5+3產業」的聯動發展
在金山工業園一期的第2產業基礎上,加快推進總部產業園、現代工業園、專業直銷城、國際健康谷等2.5產業,進一步拉動第2、第3產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城一體發展體系,實現真正的產城融合。
「2產業」是指本項目區域內以標准廠房、復合廠房、高新技術廠房等無污染加工、製造、裝配物業形態為體現。
「2.5產業」是指兼具第2產業的研發、裝配和第3產業的辦公、營銷服務性功能的現代化新興產業,包括金融、保險、中介、咨詢、產品研發、工程設計和產品維修等生產性服務,在本項目區域內以總部經濟園、專業化市場、企業大學城、園區功能配套等項目形態為體現。
「3產業」是指服務於生產的傳統行業及服務於居民生活消費的行業,在本項目區域內以城市綜合體、配套商品房、酒店、寫字樓、城市游樂園等項目為體現。
三、通過重點項目指引產業規劃
圍繞神農醫葯文化,以湖南醫葯第一品牌為引領,打造集醫葯研發、醫療服務、康體養生為一體的株洲·國際健康谷。
圍繞硬質合金項目,依託亞洲第一的硬質合金產業為基礎,打造集合有色金屬新材料研發、交易、物流、會展於一體的「中國金谷」,並發展其產業鏈上下游的總部基地、現代工業園及園區功能配套等項目。 總部產業園:佔地面積811.2畝,多層獨棟辦公樓、多層雙拼辦公樓、高層辦公樓、會所、高層配套中心等。聚集軌道交通設備、硬質金屬、機械製造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相關產業和領域的總部、研發、營銷及區域分支機構的辦公。
現代工業園:佔地面積1234.2畝,總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個性化廠房定製以及各種生活、商務配套設施。高端服務業為龍頭、先進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為特色、商務、物流、專業市場為功能、打造產業集群。
中基養老社區:佔地約907畝。包含養老基地、老年住宅、康療會所、度假酒店、總部辦公、專科醫院。
明照安置房:佔地面積78畝,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按照長沙市安置房標准建設,住宅戶數744套,寓戶數360套,商業面積9774平米,幼兒園建設面積1680平米。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荷塘區政治、文化、商貿等都將東移置金山新城內,將來必將成為整個荷塘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企業大學城:佔地面積2942畝,建築面積390萬平方米。企業培訓大樓、會議中心、戶外拓展、星級酒店、商務會所等。以服務長株潭地區企業員工培訓為核心,面向華中地區企業中高層培訓。引入10-20家大型企業培訓中心,引入專業培訓、咨詢機構,引入高端商學院,完善相關配套。
7. 株洲近代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來,株洲實現了由一個縣屬小鎮向一座工業新城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株洲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業安市、企業富市、商貿活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市策,實施「開放強市」戰略,發揚「開拓奉獻,創業爭先」的株洲精神,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條戰線取得輝煌成就。據統計,株洲市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經濟總量超過改革開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9.49億元。近幾年來,株洲市獲得了「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綠化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按照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實力測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會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進入全國第二類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經濟建設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株洲興建。這批重點項目的引進布點,不僅構架了工業新城,而且逐步帶動了株洲地方工業、勞服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從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煤炭、輕工、紡織、電子、塑料、皮革、服裝、制葯等多業發展的工業格局。現在,全市鄉以上企業已達1800餘個,其中大、中型企業62個;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69.17億元,比1949年增加約47萬倍。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01億元,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國42個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綜合實力主要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而躍居到第26位。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針對株洲國有經濟、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例比重,以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低的情況,株洲率先實施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國有企業的措施,一批支撐株洲工業發展的大中型企業又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被新聞界譽為「株洲現象」。特別是自1994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以來,通過實施「三改一加強」、「抓大放小」和資本營運等措施,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有資產的戰略性改組工作均邁出重大步伐。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計建立股份制企業1139家(其中注冊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資本28億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慶雲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廠)的股票先後上市交易。通過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並、破產、承包、租賃、分塊搞活等多種改制形式對資產進行重組,先後組建了南方摩托集團、國光瓷業集團、湘大實業集團等「三大集團」,千金葯業、火炬火花塞也正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鐵路運輸機械為依託的「三大產業群體」逐步形成,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葯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成為市場的主體並逐漸走出困境。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確保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和兼並破產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社保、財政、企業、社會四個方面籌集資金,保證了離退休職工退休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及時發放。採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服務隊(站)和積極開展培訓、拓寬就業門路等措施,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48%。
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自從實行市帶縣體制以來,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獲得長足發展。1995年,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並連續四年保持了過噸糧成果。199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5.19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84.83萬噸,比1950年增加4.6倍;生豬飼養量增加18.54倍;水產品產量增加6.8倍;經濟作物達38.82千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接近1/3,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產業占農業社會總產值的4/5。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市現有鄉鎮企業13.8萬家,從業人員65.8萬人,1998年全市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農林水利建設步伐加快。株洲已於1993年消滅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3.94%,森林資源蓄積量達1318萬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擁有各類水利工程11萬余處,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936座,山塘近10萬處。農田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6.66萬畝增加到219.64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200萬畝,旱澇保收率達90%以上。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萬余千瓦,年農機集團承包面積超過40萬畝。科技興農意識不斷增強,全市現有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2萬餘人,農業技術推廣站132個,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3%。
第三產業興旺發達。伴隨一、二產業的發展,株洲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3.8億元,比1978年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達到35.5%。個體私營商業、餐飲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占據了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個體商戶平均每年凈增1萬戶,已達到12.69萬戶,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業網點已由解放前的幾百個發展到1998年的85600個,共有大小市場320個,連鎖店30多個,累計投資近40億元,涌現出蘆淞服裝大市場、鍾鼓嶺農副產品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和攸縣皇圖嶺集貿市場等成交額過億元的現代化市場11個,以及株洲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煙草公司等達到大中型企業規模的商貿企業101家。一個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金融保險事業快速向前發展。1998年,全市各項存款年末余額已達167.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已達1148.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險收入已由1980年恢復之際的182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2.9億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株洲的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相互促進、比翼齊飛,構成了株洲巨變的精彩華章。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日供水能力已達125萬噸,日煤氣供氣量達6.52萬立方米,用氣普及率達92.4%。城市的道路、橋梁、供水管道都隨著城市的擴大不斷延伸。園林綠化、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以城市道路為重點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漬為重點的保安工程、以環衛、治污、綠化為重點的環境優化工程以及以路燈、燈飾為點綴的亮麗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整個城市顯現出新的風采。城市通訊事業迅猛發展。1997年完成郵電業務量3.97億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電話交換機總量達到36萬門,電話機裝機總數23萬部,每百人擁有電話6部。全市電話擁有達到27萬戶,其中行動電話達到3.8萬戶,無線尋呼達到11.7萬戶。建成了河西新城區。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連續五年保持了30%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區內有各類企業7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8家,截止1998年,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億元,工業總產值55.03億元,財政收入47.41億元,出口創匯6509萬美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50年代株洲市積極利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貸款86.86億盧布,創辦了一批骨幹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市又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素質和效益。特別是近幾年實施的「開放強市」戰略,以企業的開放帶動株洲的開放,株洲市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資5097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9553.6萬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資到位7016萬美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2538萬美元。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健康發展。德國西門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強的著名企業落戶株洲,建有現代化的合資企業。目前正式投入營運的三資企業達114家,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上交稅收1.78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比剛成立外貿辦事處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種由1963年的20多種增加到160多種,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個百分點。1984年,株洲被國家批准為全國33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產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