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南省教育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十二五」期間,海南省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教育公平程度不斷提高,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育質量持續提升,教育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辦學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目標。2015年,海南省地區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2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7.0%,海南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088所,專任教師11.8萬人,在校生193.3萬人。其中,幼兒園1928所、在園幼兒32萬人;小學1556所(不含976個教學點)、在校生77.3萬人;初中391所、在校生32.9萬人;普通高中105所、在校生17.2萬人;中職學校87所、在校生13.1萬人;高等院校21所(含3所剛批准尚未招生的高職院校)、在校生20.7萬人。
七是教師隊伍建設顯著加強。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整治。實施中小學國家級、省級培訓項目322個,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22萬多人次。建立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面向全國招聘4356名特崗教師、26名思源學校校長和229名學科骨幹教師,安排518名免費師范畢業生回省就業,2015年面向全國引進48名中小學優秀校長和學科骨幹教師,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培養123名免費中職師范生,引進150名「雙師型」教師,招聘1226名緊缺專業教師。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海南大學羅素蘭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實現了海南省零的突破。
八是教育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考試招生制庋改革啟動並已向社會公布實施方案。試行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的多種辦學模式,實施「3+4」等7個試點項目,搭建職教人才培養「立交橋」。實施「異地高考」政策,解決了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問題。加大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啟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改革,完善教師資格准入和退出機制。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實現全覆蓋。教育法治建設不斷加強,修訂《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建立「三重一大」依法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編制79項權力清單及辦事指南、流程圖和責任清單,推進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深化教育行政審批改革,取消審批事項10項、下放23項、調整7項、合並4項、利用特區立法權停止15項。完成了海南省公辦本科高校章程核准。
九是教育開放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海南省教育對外交流日益活躍,國家公派留學和中介機構辦理自費留學共計近1200人、來瓊留學近6000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達到18個,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和志願者選派近1000人,呈現出國留學與回國人員同步擴大、來瓊留學與攻讀學歷同步增長、「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提高的新局面,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和海南省開放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與江蘇、福建、天津等教育發達省市合作,積極引入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為海南省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❷ 海南廣告業現狀
這個還是去相關網站查下吧!
❸ 海南農用地評價的歷史與現狀
長期以來,海南以農業為本,土地墾殖歷史悠久,而耕地的數量與質量從來就是各個時期人們最關心、最敏感的問題。因此,歷史上每個王朝的建立,都把清丈耕地並劃定其質量等級、在此基礎上確定稅賦當作大事來抓。這就是耕地質量的評價。
1953 年下半年開始按照廣東省(含海南)統一規定,自下而上地核實農戶的田畝,評定常年產量。通過丈量和頒發土地證的登記,並根據中央提出的「查實田畝,分田公道,負擔合理」方針,正式建立了以農戶為主的計征農業稅的冊籍管理制度。按規定,山區區鄉,以 1.4 ~ 1.5工折 1 畝;平原區鄉,以 1.8 ~ 1.9 工折 1 畝。萬寧縣(現萬寧市)耕地分成 44 個等級,1 等級耕地畝產量定為 951 ~ 980 斤,2 等級畝產量為 881 ~ 900 斤,以下每等級少 20 斤,44 等級畝產量為 41 ~ 60 斤。屯昌縣耕地劃分 40 個等級 , 全縣計征面積比 1952 年減少 5502 畝。
海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是根據國發〔1979〕111 號文件精神,按《全國土壤普查技術規程》的要求,對全省土壤資源從數量、質量、類型、分布、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並根據各類土壤的理化性狀及利用現狀,分別提出合理開發途徑與改良措施;建立了海南省土壤分類系統,共劃分 6 個土綱、8 個亞綱、15 個土類、27 個亞類、111 個土屬和 193 個土種的六級分類系統;查清了全省的土壤養分狀況和水稻土低產障礙因素;系統總結了土壤資源利用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力,根據因土種植的原則和生產條件,提出了不同的開發利用分區,在分區中,對二級區劃的特點,闡述細致,提出了符合海南實際的改良利用意見,到 1992 年全面完成全省的土壤普查工作。
根據國家農委、農墾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 1980 年 1 月在廣州聯合召開的「熱帶、南亞熱帶土地資源調查和熱帶作物為主的綜合農業區劃」會議精神,成立「海南島熱帶農業區劃綜合考察隊」(原為海南島熱帶土地資源區劃試點綜合考察隊)。主要任務是開展海南島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加快開發建設海南島,為迅速發展以橡膠等熱帶作物為重點的大農業提供科學依據。採用的方法是「統一做法,分組進行」。形成了將自然條件、土地資源大體相似的地域歸納在一個較高級的區域內,把條件不同的地域分別在下一級別中劃出來,形成一個三級區劃系統,並按照劃分出來的單元,探討自然綜合體的特徵及其發生、演變規律,並指出其利用方向和建設途徑。
❹ 海南省儋州調聲的發展現狀
是做林業的么··相比較的話尖峰嶺吊羅山和霸王嶺都是保護區自然環境都很好,林業開發不是很發達·上埇林場的話是在瓊海,靠近博鰲,將來的鵬飛點之一,儋州的林場的話,開發量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儋州市一個農業大市,相對於東部的瓊海,西部的儋州是要落後一些,但是現在儋州在聯合海南西部的所有城市集中設立西部中心城,而旁邊的洋浦港是全國吞吐量最大的保稅港,將來的開發前景也是相當大的
❺ 認為面對海南省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發展環境和市場現狀該做如何應對
海南省「十一五」海洋漁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查
海南省是全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有約200萬平方公裏海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島近海擁有魚類資源600多種,西、南、中沙海域魚類1000多種。「十一五」期間,海南通過調整漁業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海洋漁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不少漁民因此走上「致富路」。
--漁民:從單打獨斗走向合作發展
長期以來,海南省漁業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比重偏低,水產品加工與外向型漁業成為是海南漁業發展中的「短腿」,與漁業發達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產業化程度低,缺乏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帶動,漁業生產各環節沒能實現有效鏈接,產業鏈條一直未能形成。
「十一五」開局之後,海南省將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放在了突出位置,漁業養殖業實現了由傳統養殖向縱深發展,通過加大投入,實行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引入一大批龍頭企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民」模式,帶動了千家萬戶漁民參與合作養殖,貝類底播養殖、深海網箱養殖等優勢水產品養殖異軍突起,經濟效益凸顯。
海南省漁業大縣臨高縣坐落在海南島西北一角,有11處港灣,坐擁金牌、新盈、調樓、黃龍等天然優良港口,漁業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傳統的漁業產業結構使得這里的漁民習慣於單打獨斗,既未致富,又浪費了大量的漁業資源。臨高縣有關部門根據現狀迅速調整產業結構,引入漁業龍頭企業,鼓勵漁民參股開辦合作社,將原來分散的力量整合,漁民增收成效明顯。
據臨高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卓爾介紹,由於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投入,引導和帶動更多的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積極參與經營深水網箱養魚,促使傳統漁業走向現代漁業,實現了漁民增收增效。據測算,通過合作社的形式運營深水網箱,深水網箱養殖合作社組織的成員收入比在灣內傳統網箱養殖的農戶收入高出20%左右。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海南漁民人均純收入從7006元提高到9530元,年均增長8%;漁民人均純收入從13848元提高到20991元,年均增長11%。
--基礎建設:規模與效益並舉
漁民增收是海南海洋漁業做大做強的一個「縮影」。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表示,海南省雖然是海洋面積「大省」,但在漁業經濟總量上卻是「小省」,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經濟效益上與我國東部沿海一些發達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海南海洋漁業在發展過程中堅持規模與效益並舉,漁業經濟總量進一步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突破。「十一五」期間農業部規劃的一批省級中心漁港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陵水新村中心漁港已於2008年11月全面竣工;瓊海潭門、東方八所等中心漁港主體建設均取得明顯進展;2008年批復立項的儋州白馬井中心漁港也已動工建設,未來將形成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港區。
科技興漁取得明顯成效。「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共投入漁業科技推廣示範經費5000萬元,實施捕撈、養殖及加工等漁業新技術項目120多個,有力推動了新技術的示範推廣作用。養殖方面,組織技術攻關,繁育優質對蝦、羅非魚、石斑魚等苗種,提高良種良苗覆蓋率;捕撈方面,積極推廣先進漁具、漁法,同時推廣應用現代通訊技術,建設漁業生產安全通訊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捕撈業科技含量;加工運銷方面,推廣保活、保鮮等加工新技術,應用先進的冷凍、冷藏、運輸設備。
捕撈結構逐漸向外海發展。「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捕撈作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加強了外海捕撈生產,提高漁船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大船工程」,大量更新改造大中型漁船,使得目前具備外海生產能力的大中型漁船發展到近6000艘,外海捕撈產量從2005年的18萬噸提高到2010年的23萬噸,占海洋捕撈產量的份額從17%提高到21%,外海與近海捕撈產量比例從2005年0.19:1上升到2009年的0.26:1。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海南省漁業經濟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235億元和145億元,分別較2005年增長43%和48%,2006年至2010年平均增長9%和10%,已成為海南省農業經濟和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柱。
--方向:保持良性增長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說,海南省海洋漁業將繼續推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做文章,未來將努力保持良性增長態勢,促進可持續發展,逐步實現從陸到海,從淺到深,從水面到水底,從第一產業為主到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漁業格局。
第一,發展壯大外海、遠洋漁業,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作業方式。淘汰破舊漁船,清理「三無」和「三證不齊」漁船,壓縮近海捕撈業,恢復近海海洋生態。鼓勵漁民造大船、闖深海,開發西中南沙等外海捕撈;繼續進行「民間遠洋」的探索,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爭取到2015年,外海和遠洋捕撈產量比2010年增加27萬噸,達到50萬噸。
趙中社說,未來海南將依法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壓縮近海捕撈,鼓勵漁民轉產轉業。重點引導漁民從事養殖、水產品加工、運銷、漁家樂餐飲、休閑漁業等行業,把嚴重損害資源的近海定置網和底拖網作業改為刺釣等作業類型,縮減機動漁船數量,推動漁船漁具升級換代;選擇適當的近海區域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漁業資源,重新選擇捕撈區域,嚴懲私自捕撈,妥善安置沿岸漁民,適時調整捕撈作業結構,保證近海捕撈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資金、技術、海域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
第二,全面提升水產養殖業,扎實推進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建設。突出抓好養殖池塘標准化改造和示範場建設,建成一批起點較高、集中連片、減排環保、優質高效的標准化健康養殖示範場(區);大力開展耕海牧漁,按照發展「藍色農業」的理念,積極發展外海養殖,全面推進現代漁業建設。
據介紹,海南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改造低位池塘3萬畝,全面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在海口、瓊海、文昌、萬寧等主要海水養殖區,利用低位池塘開展魚蝦蟹混養或輪養,建立以石斑魚池塘養殖為主的產業帶。在沿海地區大力發展設施化養殖模式,繼續推進東風螺工廠化養殖和深水抗風浪網箱養魚,在文昌、瓊海、萬寧、儋州、臨高開展東風螺循環水工廠化養殖,減少養殖污水排放;在臨高、儋州、昌江發展近海深水抗風浪網箱養魚,減少近岸海洋環境壓力。同時,大力發展水產苗種產業,建設我國最大的水產經濟動物苗種南繁產業化基地。擬擴建國家級和省級水產原、良種場5個,發揮國家級和省級水產苗種場的核心作用,帶動縣市級種苗種場的發展。
第三,不斷提高精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實現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轉變。計劃在海口、三亞、臨高新盈、儋州白馬井、東方八所、文昌清瀾、陵水新村等地建立冷凍加工基地;在海口和三亞建設水產品精加工產業園區。建立完善的水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爭取5年內海南省加工水產品的出口率達到40%,「十二五」期間,將重點扶持3-5個年產值超2億元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符合條件的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工藝創新和新品種開發,並給予重點扶持。
海南還計劃整合現有交易市場,力爭在海口建設5萬平方米以上的「海南熱帶農漁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國的展示平台、采購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信息發布平台、檢驗認證平台,成為宣傳推介海南農漁產品的窗口。重點扶持3-5個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鼓勵帶動漁(農)戶能力強、輻射面廣的企業通過聯合、兼並、合作等形式擴大規模。
第四,積極探索和發展休閑漁業。在濱海、海島規劃建設海洋休閑漁業區和集觀光、游釣、度假於一體的休閑漁業示範基地;積極穩妥開發建設西沙休閑漁業基地;開發海釣旅遊項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海釣基地;大力發展「漁家樂」「魚趣」「魚文化」「美食魚」等休閑漁業項目,實現一產和三產的有機融合。
據介紹,休閑漁業的市場定位以本地區消費者為主,兼顧外地遊客,在產品結構上採取「中低檔大眾消費為主,兼顧高檔」的設計模式,滿足大眾休閑需求,同時在產品開發上實施多元化經營,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預計到2015年海南省休閑漁業產值將達20億元。
❻ 海南省珍稀動植物資料及現狀
壩王嶺自然保護區 海南西部儋州、昌江、東方至樂東的尖峰嶺沿線曾經是海南古代開發較早的地方,後來文化經濟中心東移,西部衰落了,也給西部保存了完整的熱帶雨林原始生態風貌。山巒疊嶂,滿目青山滿目綠,條條綠水溪溪清,盡現熱帶雨林原始生態風貌,加上古昌化城、鐵城石碌、皇帝洞、地下宮、棋子灣等古跡溶洞點綴,帶給遊人一幅幅別致的西部風情。 壩王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東南部,山嶽橫跨東方、昌江和白沙,主要山峰都在1000米以上,方圓數十公里的熱帶原始森林中草木崢嶸,奇藤異樹爭旺斗翠,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完整,是我國熱帶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里生長的熱帶蘭花,名貴品種有五唇蘭、象牙蘭、冬鳳蘭等。此外還有珍貴的雲豹、黑熊、水鹿等多種珍稀動物。 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主要在瓊山市東寨港,綿延50公里,面積4000多公頃,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保護區。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濱海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或喬木植物群落,大部分樹種屬於紅樹科,生態學上通稱紅樹林,是能生長於海水中的綠色植物。紅樹林不但有經濟、葯用價值,同時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 世界上紅樹林有23科81種,海南有23科41種,最高者達10米,很多紅樹冠隨波盪漾,成為壯觀的「海上森林」,是熱帶海岸的重要標志之一,能防浪護岸,還是魚蝦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觀賞價值。區內野菠蘿島環境幽美,島上形態奇特的野菠蘿林連片蔽日,修有觀光小道,可乘遊船登島游覽。 大田坡鹿保護區 位於東方市八所鎮東20公里的大田鄉,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設置了供遊人觀賞坡鹿的地點,還馴養成功了幾十隻坡鹿供遊人近處觀賞,拍照等。 海南坡鹿是印度澤鹿的同屬,由於它分布在海南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帶,故稱海南坡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坡鹿的營養價值極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較一般鹿種高得多的營養滋養品,能使人強身健骨,延年益壽,防寒保暖,被人們稱為稀世之寶。
❼ 海南海岸線現狀
海南海岸線重油污染事件:不明國籍船舶疑為原凶
新華網海口1月回7日電(王輝蔡萃)記答者從有關部門獲悉,造成海南省三縣市80多公裏海岸遭受重油污染的原因初步查明,一艘經過該省海域的船舶溢油疑為原凶,尚未了解到該船所屬的國籍。海南省已啟動相關程序對肇事者要求賠償。
有關人士透露,造成這次溢油事件發生的是一艘不明國籍的船舶。該船從越南開出,經過海南海域,當海南省發現海域受到嚴重污染時,該船已經到達台灣。該船涉嫌海上漏溢和發生事故後逃逸。據悉,海南省將對此次溢油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同時著手啟動相關程序進行索賠。由於受12月28日溢油影響,海口假日海灘等海邊旅遊景點被迫關閉,海口市投入一大批人力、物力對海岸線進行清污。據現場指揮清污工作的專家說,這次油污對海口海岸帶來的經濟影響較大,同時對海口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有關人士表示,這些損失只要有證據,都可以通過法庭向肇事船隻索賠。
❽ 今年海南省過海近況。
可以坐船,坐飛機,就是不能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