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醬油產業發展

中國醬油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1 23:44:15

A. 中國那個地方產的醬油好

最好的海天醬油在廣東生產。

海天醬油的智能「醬油城」佔地約3000畝,初期投資超過版10億元,權年產量超過200萬噸。除醬油外,海天還生產各種調味品,包括蚝油、雞精、醬油和醋,這將確保海天在生產和營銷規模、技術領先和產品多樣化方面居世界首位。

海地高明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後,海地年生產規模將超過200萬噸。 同時,項目還將採用國際一流的技術和生產設備,提高中國醬油整體技術發展水平,引領未來5-10年的行業技術方向。

B. 據說去年廚邦醬油就在中國(國際)調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覽會中獲得了「中國調味品行業二十年醬油產業十強品

這屆抄的中國(國際)調味品及食品 配 料博覽會沒有進行頒獎,但是在CFE2015,美味鮮 就 已經取得佳績,榮獲「中國調味品行業二十年醬油產業十強品牌企業」的殊榮。作為CFE的參展常客,美味鮮公司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肯定。

C. 醬油的發展歷史,及醬油的種類

醬油主要分為釀造醬油、配製醬油兩大類:
釀造醬油—— 以大豆、小麥為原料,經過微生物天然發酵製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
配製醬油——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
釀造醬油是經微生物發酵製成的,沒有毒副作用、其醬香、醋香濃厚。而配置醬油有可能含有三氯丙醇(有毒副作用),雖然符合國家的標準的產品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可以安全食用,但還是建議大家購買釀造醬油。

釀造醬油又可分為生抽和老抽:
生抽——以優質黃豆和麵粉為原料,經發酵成熟後提取而成。「色澤淡雅,酯香、醬香濃郁,味道鮮美。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經過特別工藝製成的濃色醬油,適用於紅燒肉、燒鹵食品及烹調深色菜餚。色澤濃郁,具有醋香和醬香。
生抽,老抽二者最大的區別是老抽由於添加了焦糖而顏色濃,粘稠度較大;而生抽醬油鹽度較低,顏色也較淺。如果做粵菜或者需要保持菜餚原味時可以選用生抽醬油;如果想做口味重的菜或需要上色的菜餚如紅燒肉,最好選用老抽醬油

醬油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

發展簡況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生產工藝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營養功效:

在烹調時加入一定量的醬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並使其色澤更加好看,從而增進食慾,提倡後放醬油,這樣能夠將醬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營養成分能夠保留。醬油具有解熱除煩、調味開胃的功效。醬油含有異黃醇,這種特殊物質可降低人體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發現,醬油能產生一種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於養活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其功效比常見的維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劑大十幾倍。用少量醬油所達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與一杯紅葡萄酒相當。

食而有道:烹飪時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葯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制的菜餚,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在烹飪綠色蔬菜時不必放醬油,因為醬油會使這些蔬菜的色澤變得黑褐暗淡,並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選妙藏:優質醬油大都呈鮮艷的深紅褐色,不混濁,無沉澱,無霉花浮膜,醬香濃郁,味鮮,鹹淡適中,無異味。醬油應置於陰涼乾燥處存儲,盡量養活與空氣的接觸。保質期一般不低於6個月。

醬油不是油
在生活中,和我們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豬油,牛油,汽油,醬油……
你可知道,它們雖然都叫「油」,但卻是幾類完全不同的物質。

汽油、煤油是碳和氫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們吃的動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種脂肪酸和甘油結合而成的碳、氫、氧的化合物(有機化學中叫酯)。

醬油的名字雖然也帶「油」,但和油沒有一點關系。

中國的醬油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謄。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會釀造醬油了。最早的醬油是用牛、羊、鹿和魚蝦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釀制的,後來才逐漸改用豆類和穀物的植物性蛋白質釀制。將大豆蒸熟,拌和麵粉,接種上一種黴菌,讓它發酵生毛。經過日曬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質和澱粉分解,就變化成滋味鮮美的醬油啦。

醬油是好幾種氨基酸、糖類、芳香酯和食鹽的水溶液。它的顏色也很好看,能促進食慾。 除了釀造的醬油外,還有一種化學醬油。那是用鹽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質,變成單個的氨基酸,再用鹼中和,加些紅糖做為著色劑,就製成了化學醬油。這樣的醬油,味道同樣鮮美。不過它的營養價值遠不如釀造醬油。

醬油是烹飪中的一種亞洲特色的調味料,普遍使用大豆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鹽經過制曲和發酵,再在各種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釀造出來的一種液體。製作醬油的原料因國家、地區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風味也不同,比較出名的是泰國的魚露(使用鮮魚)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醬油只有兩種分類:

釀造醬油
釀造醬油是用大豆和/或脫脂大豆,或用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採用微生物發酵釀制而成的醬油。

配製醬油
配製醬油是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只要在生產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即是配製醬油。

中國GB18186-2000《釀造醬油》標准將在商品標簽上註明是「釀造醬油」或「配製醬油」列為強制執行內容。

因著色力不同,醬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別,前者著色力弱而後者強,至於生抽王,是廠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沒什麼特別。

D. 海天醬油產品為什麼可以產銷20多年來穩居全國第一

海天味業是中國調味品行業的領頭企業。去年,它的收入創紀錄達到170億元,是著名辣椒醬品牌老乾媽的五倍。海天旗下的產品涵蓋醬油、蚝油、醬、醋等幾大系列,有100多個品種。其中,醬油產品收入佔60%,產銷20多年來穩居全國第一。

海天味業以「傳承美味事業,釀造美滿生活」為己任,一直致力於用現代科技對傳統釀造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海天味業有超過60萬平方米的玻璃曬池和發酵大罐,專門用來釀曬高品質的醬油。海天味業還擁有多條全自動包裝生產線,和行業領先的國家認可實驗室,對質量標准這塊嚴格把關。

近年來,該公司的許多產品已開始在電商平台上線上銷售,並贊助了許多綜藝節目。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就取得一個開門紅,實現收入54.9億元,同比增長16.95%,公司市值達到2700億元。從醬油到蚝油,再到調味醬,每一次都是盡力將產品做到行業第一,然後再擴展其他產品,涉及醋、料酒、雞精、腐乳等。雄心勃勃的他們,決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調味品企業。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任何企業不想被現代化淘汰,就都要緊跟步伐。海天味業的發展,一直都非常有前瞻性,無論從產品的創新還是設備的更新都要符合時代的要求。現在海天還在不斷加大力度以打開年輕消費者們的市場,爭取讓現在社會的消費主力軍都成為海天醬油的忠實消費者。

E. 中國醬油有哪些品牌外國又有多少家醬油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廚邦。加加。海天、美味源、美味鮮、美極、李錦記。廣東海天、致美齋、珠江橋、味事達、金獅牌、珍極、岐江橋、太太樂、淘大。外國:龜甲萬,也叫萬字醬油,英文:kikkoman日本的。

F. 求:中國醬油行業的市場分析報告

網路文檔裡面有一篇「海天產品架構」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看調味品行業的分析,可以看以下幾篇。在報告匯論壇都可以免費下載的。用谷歌搜索參考資料中的內容就能找到了。
2010年上半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2010年中國調味品,調味汁,調料研究報告
2008-2009 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2009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G. 目前中國醬油的年產量達到多少

全世界醬油產量是800萬噸,咱們國家佔500萬噸,佔了多數

H. 醬油的來歷何人何時發明,後來的發展情況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醬的記載了。而醬油之釀造純版粹是權偶然地發現,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肉剁成肉泥再醱酵生成的油,稱為「醢」(即肉醬油之意);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醓。可見《詩經·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薦」。
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黃興宗認為《齊民要術》內所指的「豆醬清」,可能是植物醬油的前身。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

I. 醬油的發展概況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醬的記載了。而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肉剁成肉泥再醱酵生成的油,稱為「醢」(即肉醬油之意);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醓。可見《詩經·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薦」。
黃興宗認為《齊民要術》內所指的「豆醬清」,可能是植物醬油的前身。
醬油在宋代已被人們接受: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後,醬油一詞還出現在1360年《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元《易牙遺意》,1591年《飲饌服食箋》,1680年《食憲鴻秘》,1698年《養小錄》,1750年《醒園錄》,1790年《隨園食單》,清《調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在1790年《隨園食單》中醬油已經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獻中最早使用醬油一詞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節用集》,但醬油的生產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國傳入日本。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醬油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